苏联/俄罗斯探月历程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作者:哈维  页数:367  字数:342000  译者:邓宁丰  
Tag标签:无  

前言

1976年,西伯利亚短暂而又温暖的夏天匆匆忙忙从人们面前流过。尽管时间只走到了8月21日,然而,白桦树叶子却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变得黯淡。晚上,凉风习习,吹拂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在西西伯利亚鄂毕(Ob)河下游,靠近苏古特(Surgut)镇的地方,俄罗斯航天回收部队集结在这里,等待着他们最后一艘探月飞船归来。地面上,聚集着两栖军用车,专门用于运输部队跨沼泽过险地。在空中,六架米尔直升机严阵以待,密切监视空中随时可能打开的降落伞。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确定降落位置。及时捕捉到探月飞船是非常重要的,四年前,他们就曾未能捕捉到月球20号(Luna 20)。当时,飞船已经在降落,但没有人发现,它降落在一条冰雪覆盖的河流的中央孤岛上,幸运的是,在飞船上的信号发射机的电池耗尽之前,他们找到了它。然而现在,此时此刻,地面部队环形而立,战车机声隆隆,他们等待着,等待着……砰!刺耳的声音从天空传来,这是球形飞船在20千米上空渡过音障时发出的音爆。在这个阶段,飞船以7千米/秒的高速度穿越大气层,奔向10×20平方千米的狭小回收走廊中的预定回收点,以保证飞船安全着陆。动能转化成了热,飞船外面的隔热罩先是发红光,然后是桔黄色,然后是炽热的白光。船舱内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装着采自遥远的月面东北方危海的岩石和月壤标本。早在3天前,探月飞船就离开了月球,现在是回收的最危险阶段,船舱穿过地球稠密的大气层,无助地坠向地面。沼泽地上方15千米高处,船舱上的仪表测量到大气愈来愈稠密,于是发出指令抛开舱盖,一个小型引导伞伞包弹出舱外。

内容概要

1969年7月,美国人在登月竞赛中赢了。从那时起,苏联一直自称从未参加过这场月球竞赛,以此掩饰其没能研发出载人登月飞行所需要的复杂技术的事实。但实际上,苏联在月球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    ·发射了第一艘飞过月球的飞船(第一艘宇宙飞船);    ·发射了第一艘撞击月面的飞船(第二艘宇宙飞船);    ·发射了第一艘绕过月球背面并拍摄到了照片的飞船(自动星际站);    ·完成了首次月球软着陆(月球9号);    ·发射了第一个月球轨道器(月球10号);    ·第一个研发了精确的高速再入地球大气层技术,成为了第一个发射绕月飞船并回收的国家(探测器5号);    ·将先进的移动实验室送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探索了几个月(月球车);    ·使用自动飞船采集了两组月壤样本(月球16,20号),钻取了一个岩芯样本(月球24号);    ·从探月计划中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成果。    本书从苏联探月计划之父吉洪拉沃夫的构想开始,以苏美月球竞赛为主线,用简练的笔法全景式地描绘了上个世纪50、60、70年代苏联波澜壮阔的探月历程,其中,既有巨大的成功,亦有令人心碎的失败。现在,俄罗斯打算重返月球,提出了月球全球探测器计划。

作者简介

作者:(爱尔兰)哈维 译者:邓宁丰

书籍目录

1  苏联探月计划的起源 列宁格勒会议(1956) 吉洪拉沃夫——苏联探月计划之父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前的苏联空间计划 战后的演变 参考文献2  第一颗月球探测器 关于月球火箭的建议(1958) 上面级火箭:西蒙·科思博格(Semyon Kosberg)不负重任 测控网 相距仅数小时的奔月竞赛(1958年秋) 第一艘宇宙飞船 红色大骗局? 第二艘宇宙飞船  自动星际站 第一轮月球探险  参考文献3  计划登陆月球 东方号ZH:概念研究 联盟号复合体 肯尼迪提议联合奔月,赫鲁晓夫表示同意 改进联盟号复合体 苏联决定登月(1964?8) 登月火箭之争 科罗廖夫的N1火箭 R-56火箭 UR-700火箭 最终定案 苏联三种登月方案 参考文献4  软着陆器和轨道器 登月计划的起源 新型探月火箭  Ye-6月球着陆器 测控系统 月球4号以及1963年、1964年的几次探月发射 启用巴巴金  重返月球 拍摄月球背面 科罗廖夫去世,米申继任 通向载人登月的重要一步 着陆器总结 绕月轨道器 拍摄月球任务 最后的通信试验 轨道器总结 参考文献5  第一位奔月的航天员 执行绕月任务的UR-500K质子号火箭 登陆月球火箭:N-1 制造N-1火箭 绕月飞船 探测器号的原型——联盟号 绕月飞船——L-1探测器号 月球轨道器:LOK 登月舱:LK 月面行走 海上测控系统 航天员大队 苏联的探月航天员小组:绕月组和登月组 登月航天员小组 登月航天员的最终名单 列昂诺夫,登陆月球第一人选 返回地球:苏联探月航天员的隔离装置 参考文献6  绕月7  采样器、月球车和轨道器8  重返月球9  苏联月球探测器一览表(含相关任务)参考文献及其说明

章节摘录

插图:1 苏联探月计划的起源苏联的探月计划开始于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1951年10月2日的儿童报纸。吉洪拉沃夫(Mikhail Tikhonravov)是一位成名于1920年代的资深火箭工程师,当时他确信月球飞行可能不久就会实现。在斯大林统治的狂热时代,谈论未经政府批准的项目如月球探索是有很大潜在危险的事情。因此,吉洪拉沃夫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而又不大可能引起新闻审查者紧张的管道——《少先队真理报》,发表他的文章。这张报纸专门服务于苏联的共产主义青年(注:原文如此)。1951年10月2日,他在这张报上描述了两个人乘坐1000吨级的火箭船,怎样飞往月球,又怎样返回地球。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会等得很久,我们能够在未来10年到15年的时间实现前辈齐奥尔科夫斯基(Tsiolkovsky)的宏伟梦想。你们所有人都将是这一事件的见证人,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这个史无前例的旅程的参与者”。西方情报机构很快注意到了他的文章,显然他们把浏览儿童报纸也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政策动向的一个渠道。几乎是在第一时间,《纽约时报》就报道了苏联的空间计划,并引述了吉洪拉沃夫的文章,认为苏联的火箭技术发展很快,即便是没有超越西方的火箭技术,起码也是不相上下。其实,在苏联国内,官方也注意到了他的文章,在计划出版新一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时,吉洪拉沃夫受邀撰写题为《星际交通》(1954)的一节[1]。斯大林逝世后一年,即1954年4月,情况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尽管表面上,吉洪拉沃夫任职的NII-4科学研究所(NII是俄语中“科学研究所”以拉丁字母拼写后的首字母缩写)和科罗廖夫(Ko-rolev)任空间飞行总设计师的实验设计局(OKB-1)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很显然他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非正式合作。

后记

本书以上个世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月球竞赛为背景,较为全面地勾画了苏联探月的历程。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苏联航天史,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教训,把握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方法,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有许多的启迪。对于我国今后深空探测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的翻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雷凡培副总经理提出了翻译的动议,中国宇航出版社马航完成了前四章的初译工作,舒承东做了全文校对工作,在此,对他们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航天专业图书的翻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译者受精力、水平所限,翻译工作时断时续,对书中的问题也只能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作力所能及的弥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联/俄罗斯探月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个也不错,后续在做的任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