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与读世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陈万雄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读人与读世 孙国栋 万雄又将出新书《读人与读世》,邀我写一篇序。我只看了书名和目录便答应了,因为从书名和目录,已表现出万雄很了解“人”与“世”的关系。钱宾四师(钱穆先生)说:“不知‘人’不足以论‘世’,不知‘ 世’亦不足以论‘人’。”历史人物必有特殊的心态,此心态又必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如欧阳修《新五代史》是悲北宋初年,承五代残破之后与五代道德之浇薄。尤其冯道自以长乐老之无耻。欧公欲修史以匡正之,所以新五代史中之史论,每篇必以“呜呼”两字开头。“呜呼”两字实足以表现欧阳修的心态,与五代社会残破的实况。又如司马光因悲当时政治之疲弊,乃费二十余年的精力,修成《资治通鉴》,他述《通鉴》的取材标准是“凡国家之盛衰,生民之忧戚,其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多采录之。  此外多删除。”司马光的心态为如何?万雄是学历史学的,他对“人”与 “世”的关系之认识必深。所以我只看了书名及目录便答应写序。以前有人邀我写序,或只知“人”而不知“世”,或只论“世”而遗“人”,我以事忙而拒绝。记得十几年前,新亚书院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钱师逝世十周年,我与妻子返港参加。时郭少棠任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欢宴我们,并请陈万雄和李明逵作陪。宴后妻子问我:“他们三人都是历史系你的学生,你觉得谁的贡献大些?”我说:“三人都很好,都能努力自强。  时万雄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明逵为警务处副处长。但从文化的观点看,好像万雄对中国文化的观念较深,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较大。”记得万雄初入新亚书院时,钱师去新加坡大学讲学经香港,住在旅店。万雄要我带他与同班一些同学往见钱师。钱师和他们谈了很久,大概是些勉励的话,我已记不清楚了,相信这对万雄等治史有很好的影响。后来我知道香港商务持续出版了几套有关中国文化的大型图书,有人批评万雄,认为这些巨型图书会亏本,因为印制费很昂贵,人家看准他们辛苦搜集得来的资料和编选创意,改出大众性的小开本图书,却畅销。香港商务出版这等大型图书,不但要付出高昂的编辑印制成本,还要花费货仓储存。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这些开拓有关中国文化图书的出版,决不可无。目前香港出版社能出这类巨型图书的,只有商务,所以不必计较盈亏。这亦表现万雄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现在三人都有不同的发展,少棠由中文大学文学院进为中国珠海国际大学的副校长,万雄由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进为全港图书出版界最大集团的总裁,明逵由警务副处长升为处长,又由处长退休,他们将来的贡献孰大孰小,现在还未可知。  万雄的书,最动人的是,他开始先述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的光辉”,然后方述各位学者的生活,与孔子、孟子的注重“个人”的人性的光辉?同。中国文化从上古尧舜夏商都比较注重群体,到了周代,个人从群体中脱颖而出。春秋晚年,孔子提出仁学,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由此心发展而为各种道德人格。所以《论语》一书,全是孔子对学生与诸侯的个人教训,全无对群体的箴言。可见孔子视个体重于群体。再到战国,孟子继承孔子“仁学”,发展为“心”与“性”,他说,性有四端,“恻忍之心” ,“仁”之端也;又认为仁心必有“良知”、“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天所赋予。良知之在人身者称为“良贵”,“良贵”就是中国的天赋人权。所以中国的“天赋人权”比法国卢梭的“天赋人权”约早两千年。人性既是善的,于是人人自有无限的信心,无限的自强,可有无限的“理想 ”与“作为”。善又是无可计量的,既然人人俱有善心,于是人人应有平等与自由。这些都是人性的光辉。  万雄老弟出刊新书,要我写序,我老勃不羁,信口开河,有失序文之体裁,望读者谅其老勃不羁之性,许其信口开河破坏序体之罪。多谢多谢!

内容概要

  本书由资深出版人,香港文化界名人陈万雄先生的随笔和学术书评合集。《读人与读世》分为三个部分“读人与读世”、“承教的感动”和“历史杂说”。分别描写的是笔者工作生活中与沈从文、启功、陈原等文化出版名家的交往经历与感受,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过程中的体会,以及一些名著的书评。

作者简介

  陈万雄
广东东莞人,现任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曾任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197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75年获中大研究院哲学硕上,1980年修毕日本广岛大学博士课程,1989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科技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学术研究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香港:中文人学出版社,1979年)、《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历史与文化穿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读人与读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及《人生方圆》(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

书籍目录

序言:读人与读世 孙国栋
上篇:读人与读世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对沈从文先生的片断回忆
文物历史世界的沈从文——从人性的光辉出发
附一:悼从文先生
附二:《从文自传》——自然之子
附三:《从文口述——晚年的沈从文》——代序
道不远人——我认识的启功先生
附一:启功、牟润孙、台静农三先生
附二:启功诗词
附三:虽古旧亦有可观者焉
书缘世谊十五年——追忆陈从周先生
附一:陈从周与《绍兴石桥》
附二:闲情而情不闲——陈从周教授的散文集
我读陈原
附一:近代革命知识分子的足音——读《陈原散文》
附二:出版的启蒙导师——敬悼陈原老
王力先生的三封信
中篇:承教的感动
由一封信说起——追忆牟师润孙先生
德昭师的为学与做人
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敬悼严耕望师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三十年的体验
附一:农圃斋主忆农圃道:格局小、气象大——访香港商务总编辑、历史学家陈万雄博士
附二:农圃学记
附三:农圃四年素描
承教的感动
成人与成才——母亲的角色
连环图世代的经典——《三国演义连环图》代序
幸有明月来相伴
从《名家谈》说书缘
强烈的生命——横山老师的一个印象
情与义的失落——敬悼吴茂生兄
下篇:历史杂说
从陈寅恪到何炳棣——由《仰望陈寅恪》与《读史阅世六十年》两书说起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以苦难的生活经历、以不屈的抗争精神而铸炼出
生命史学
读《新时代的历史观》
感受的历史——《另一种童年的告别》代序
蒙古高原与游牧文明——《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序
敦煌的时空
附:敦煌所系的中国文化大事
驰骋于中国文明的时空——关于《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的编辑构想
百年纪实与传奇——读《艽野尘梦》
以新儒家的勃兴说起
新机遇与香港大学生的角色
信息时代与香港青年人的前景

章节摘录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对沈从文先生的片断回忆  从一九八○年八月认识沈从文先生,到一九八八年他去世,整整八年间,每次我到北京,大都会约同沈从文先生的亲密助手王先生和王亚蓉女士登门拜访。八十年代初中期,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事务,上京的次数固然多,每次停留的时间也较长,常有机会去拜候沈先生。上了沈家,不管有事无事,谈正事还是闲聊,总耽搁好几个小时。当时不懂得珍惜,未曾记下来,所谈内容不免淡忘了。但是一些记忆还是深刻的。  头一回见到沈从文先生,就令我感悟了文学的本质。  首次上京,其中一项工作是将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样书带给沈先生。在王先生和王亚蓉女士的引领下,来到前门东大街的沈家。  一进门,穿便服的沈先生从厅中的床沿上下来,一边忙找他的布鞋,一边忙不迭向我们打招呼。团团的脸满绽着笑容,神情稚朴而带点腼腆。说话轻轻地,不带一点酬世味道。倒是浓厚的湘西乡音,要王亚蓉女士穿插着说明。王女士说明时,沈先生总是含笑望着我们,眼神带感情,神态活像个稚童。  面前大名鼎鼎的沈从文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纯真、诚挚、和悦、自然。刹那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句古话,从心里蹦跳出来。作家与作品间连带着的文学本质,似乎一下子也透露出来。日后,与沈老接触多了,读他的著作多了,了解他也多了。到现在,要概括我对沈先生的认识和感觉,还是初见时所得“赤子之心”的印象。人的直觉有时很玄妙,也很准确。在此以前,沈先生的文学作品,我读得不多,兴趣也不浓。关键是对他的文学思想境界认识不深,不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似平凡中的卓越、似平淡中的波澜壮阔的道理。自己的兴趣是近代思想,连带对近代文学的认识,总倾向从史学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这是念历史的癖性。不自觉地,也对文学性质的理解变得狭隘了。  一个生长于湖南边陲之地,整日与大自然打交道的野孩子,青年时代混迹于龙蛇混杂的军旅;忽然灵光闪动,只身远闯人文荟萃的北京,浪迹于文学园地。三十岁后名气渐显,奠定在文坛的地位。中年由作家而晋身大学教坛,一身而兼作家、教授和文学刊物主编多职,享誉日隆。一九四九年后打入另册,离开文坛,担任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讲解员,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学了十年”。几十年阴晴不定的政治空气下,他长时间绝迹于文学界和教坛,苦心孤诣,自甘寂寞,从事文物的研究。这样曲折的人生过程,这种甜酸苦辣的阅历,在沈先生的行止容貌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应有的世故和沧桑的印记。年过古稀,仍然一派纯真,真是不可思议。这种纯真,没掺入一点造作,又不同于长于富贵、少不更事、不通世务的天真。沈从文先生保持着的,原是一颗赤子之心。  顿然,我明白了,只有这样性灵的人,才会成为头等的文学家。沈先生头一回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天生的文学家。举止以外,他谈事情总像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几十年间,见过不少不同的文学家,再未有人给我留下近似的印象。想象中的曹雪芹,也应该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物,才会饱历世变沧桑,穷途潦倒,仍意气岸然,钟情山水,游于众艺,才会宠辱不惊,成就《红楼梦》这样的人性刻画深刻而仍满溢性灵的伟大作品。  八十年代开始,我猛然醒觉,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别有天地,自此踯躅寻觅,至今不休,沈从文先生便是启蒙者。  ……

编辑推荐

  陈万雄先生以其曾受教于沈从文、启功、牟润孙、陈原等大师的得天独厚的特殊求学经历,集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著成《读人与读世》一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功底,以人、事和书的不同角度为线索,勾勒出人与世的关系之道,特别展现出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为人之道,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人世交错,急功纷繁中,读一些有灵光的人的故事,宁静身心,温暖感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人与读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书我一气读完,受益匪浅
  •   从名人读书的往事中了解当时人们的阅读品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