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社交礼仪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李建峰,王社民,董媛 主编  页数:179  

内容概要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昌盛的标志。当今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性、开放性、世界性。使礼仪成为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沟通、对话、交往、台作的金钥匙。    礼仪对每个人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总之,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礼仪。  掌握社交礼仪。既是素质培养必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进一步开阔知识视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切实增强交际能力。不断提升文明层次。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社交礼仪概述 第一节 礼仪基本知识 第二节 社交礼义第二章 个人礼仪 第一节 仪容礼仪 第二节 仪表礼仪 第三节 仪态美第三章 交际礼仪 第一节 见面礼仪 第二节 交谈礼仪 第三节 电话礼仪第四章 宴请礼仪 第一节 拜访礼仪 第二节 接待礼仪 第三节 馈赠礼仪 第四节 宴会礼仪 第五节 赴宴礼仪 第六节 酒水礼仪 第七节 西餐礼仪第五章 商务实务礼仪 第一节 商务洽谈礼仪 第二节 商务仪式礼仪 第三节 商场服务礼仪第六章 求职应聘与就业礼仪  第一节 求职准备  第二节 面试礼仪与技巧  第三节 就业礼仪附录一 花语集锦附录二 网上求职附录三 求职应聘四忌附录四 中外主要节日表附录五 一些主要城市的雅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交礼仪概述  荀子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的“润滑剂”。礼仪是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业务素质高,懂礼仪、善交际的各类人才。礼仪是塑造良好形象的灵魂,它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与企业形象的必要条件,成为现代竞争的重要砝码,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了解礼仪及其历史沿革、礼仪的特性、提高礼仪修养的目的和重要性;理解礼仪的内容、礼仪的特性和礼仪的功能;掌握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原则。  第一节 礼仪基本知识  一、礼仪及其历史沿革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即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  据考证,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有了礼的观念和实践。山顶洞人缝制衣服以遮羞御寒,把贝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以满足审美需求。族人死了,要举行宗教仪式,并在死人身上撒铁矿粉。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熊,打来熊后大家要大哭一场,吃完熊肉后也要大哭一场,并对熊骨进行天葬。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礼仪的形成阶段。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周礼》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它们与其释文《礼记》,成为后世称道的“三礼”。《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礼仪学古典专著。如:“不失足于人,不失足于色,不失足于口。”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  在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礼仪有了较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三代之礼在许多场合废而不行。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仪,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礼仪规范。其中,《论语》中就记有孔子平时谨慎守礼,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表现,他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曾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妇孺皆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精神:“让”。而让的精神被古人视做“礼”的基本精神。

编辑推荐

  《实用社交礼仪》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社交礼仪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实用社交礼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很好,很实用,也很丰富,就是质量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