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毁了你的孩子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张宏宇  页数:229  

内容概要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而很少去考虑“怎么做孩子才会接受”。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家长越来越捉摸不透孩子的心思,也因此越来越着急,而孩子也越来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开始对父母表现出厌烦。    爱自己的孩子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但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却是很多人都不懂的事情。在工作中,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父母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孩子的信念、尊严,甚至毁掉了孩子的未来,而这一切,恰恰都是在以“爱”的名义进行。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开始研究关于“爱”的智慧,期望能通过我的努力,帮助家长们纠正错误,让孩子拥有成功的未来。    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我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家长们最可能犯的种种错误,把触目惊心的故事、词短意长的理念、简单有效的方法合为一体,期望能得到家长们的认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1.滥用金钱奖励  错误2.给孩子的压力过大  错误3.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错误4.孩子学得越多越好  错误5.对孩子的问题没兴趣  错误6.忽视孩子的偏科行为  错误7.揠苗助长式的教育  错误8.孩子的成绩就是自己的面子  错误9.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错误10.沉迷玩乐而忽略孩子  错误11.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错误12.漠视孩子取得的成就  错误13.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学校  错误14.代替孩子玩玩具  错误15.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错误16.总说孩子笨  错误17.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错误18.学习成绩高于一切  错误19.完全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  错误20.禁止孩子的“出格”想法  错误21.没有目标的孩子照样成才第二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22.凡事包办代替  错误23.忽视培养孩子吃饭的良好习惯  错误24.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错误25.把孩子的毛病归罪于“遗传”  错误26.家庭教育思想有分歧  错误27.粗暴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错误28.强迫孩子去做家务  错误29.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错误30.不断容忍孩子的“下一次”  错误31.对孩子过于溺爱  错误32.不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错误33.袒护孩子的错误  错误34.纵容孩子为所欲为  错误35.过分在意孩子的性别差异  错误36.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错误37.轻易向哭闹的孩子妥协  错误38.不让孩子做家务  错误39.成为孩子的“闹钟”第三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身体健康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40.经常在餐桌上教训孩子  错误41.过度看重孩子的生理缺陷  错误42.放任孩子暴饮暴食  错误43.晚餐太过丰盛  错误44.限制孩子运动  错误45.喝牛奶时无禁忌  错误46.让快餐成为孩子的主食  错误47.给孩子大量喝咖啡  错误48.孩子的早餐随便对付  错误49.爱动的孩子才有“多动症”  错误50.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第四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51.冤枉孩子  错误52.不尊重孩子的爱好  错误53.威胁和恐吓孩子  错误54.对孩子管教过严  错误55.贬低自己的孩子  错误56.错误地对待孩子撒谎  错误57.骗孩子说他(她)是捡来的  错误58.不遵守对孩子的承诺  错误59.过早地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黑暗面  错误60.让孩子受冷落  错误61.孩子没有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  错误62.经常挖苦孩子  错误63.对孩子全盘否定  错误64.当众批评孩子  错误65.教育孩子没有耐心  错误66.不关心孩子内心的孤独  错误67.对孩子滥用激将法  错误68.打骂是唯一的教育方式第五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69.错误地赞美孩子  错误70.忽视环境的影响  错误71.棍棒底下出好人  错误72.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  错误73.错误对待孩子的偷盗行为  错误74.错误对待孩子爱说脏话  错误75.对孩子的任性束手无策  错误76.表扬孩子“过了头”  错误77.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错误78.不肯向孩子认错  错误79.忽视培养孩子的爱心  错误80.忽视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错误81.忽略对孩子孝心的培养  错误82.纵容孩子的挑剔  错误83.忽略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错误84.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第六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85.对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分紧张  错误86.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  错误87.干涉孩子的正常交际行为  错误88.不懂得教孩子学会分享  错误89.阻止孩子看课外书  错误90.放纵孩子沉迷网络  错误91.在孩子与人交流时“抢话”  错误92.在孩子打电话时大喊大叫  错误93.教孩子报复他人  错误94.不准孩子与“差生”来往  错误95.错误地对待孩子的胆小  错误96.大人说话不准小孩插嘴  错误97.错误对待孩子的不合群  错误98.错误对待孩子的交际活动  错误99.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错误100.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错误101.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错误102.忽略孩子与老师间的沟通第七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竞争能力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103.淘气的孩子让人头痛  错误104.给孩子的束缚太多  错误105.总是拿孩子与同龄人做比较  错误106.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话  错误107.将人生经验强加给孩子  错误108.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错误109.不让孩子当班干部  错误110.限制孩子的兴趣  错误111.对孩子有求必应  错误112.认为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错误113.做“陪读父母”  错误114.不能公正地对待孩子  错误115.禁止孩子看电视  错误116.忽视细节教育  错误117.不能苦了孩子  错误118.孩子不应该关心大人的事  错误119.父母不提高自身素质第八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心态时最可能犯的错误  错误120.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不一样  错误121.在孩子面前与爱人激烈吵架  错误122.粗暴禁止孩子追赶时尚  错误123.放任孩子脾气暴躁  错误124.唠唠叨叨的父母  错误125.不准孩子反驳大人的话  错误126.对孩子过分挑剔  错误127.用错误的方式赞美孩子  错误128.不陪孩子玩  错误129.和孩子沟通时放不下架子  错误130.对孩子忽冷忽热  错误131.教育孩子时大吼大叫  错误132.过于在意孩子的外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时最可能犯的错误错误1.滥用金钱奖励场景再现李可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相信金钱的力量。对孩子的教育,他也用上了金钱奖励。他对儿子的学习制定了奖励制度,规定了各科成绩考到多少分以上可以获得多少数额的奖金,参加哪些竞赛取得好成绩也可以得到奖励。这种方法一开始还真的管用,儿子有一段时间表现得特别有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可就在李可暗暗得意的时候,儿子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即使李可增加奖赏的力度,儿子也不为所动。看着儿子一天天地不好好学习,李可心急如焚。深度诠释在现代社会,父母用金钱奖励孩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如让孩子倒垃圾、洗碗、拖地等一次给孩子多少钱,再或者孩子改正坏习惯、孩子考得好等也有相应的金钱奖励制度。很多孩子曾表示,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在父母的这种金钱奖励制度下,大多数孩子为了多赚点零用钱,都抢着表现自己。再懒惰的孩子也会帮家里干家务了,原本讨厌学习的孩子会认真读书了……很显然,金钱奖励的方式在教育孩子上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以致很多人夸大了金钱的力量,认为没有钱办不成的事。从短期来看,这种激励或许是有用的。但是,物质奖励不可以滥用,如果滥用,则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长期用金钱奖励孩子,容易使孩子逐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没有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一位妈妈向人倾诉说:“我今年过生日时,儿子亲手给我做了一个生日卡,收到礼物时,我开心得不得了,但没想到,他竟问我送卡片能得到多少奖励。”这位妈妈还说,听到儿子的这句话时,她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另一方面,当孩子获得过多奖励,有了过多的金钱,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思想。孩子的分辨能力很有限,有钱了就沉迷于与“朋友”的吃喝或是自己玩乐之中,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既不利于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还容易引导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另外,金钱奖励一旦开始了,就必须一直进行下去,而学习却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对学习感兴趣,仅仅依靠物质奖励,很难长期奏效。一旦物质奖励对孩子失去吸引力,孩子就不会再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了。而且,以金钱为动力,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本能的厌恶,仅仅作为一个获得金钱的手段,这是很危险的。在任何时候,内在动机要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动机更持久稳定,而且也更强烈。迷津指点物质奖赏可以偶一为之,不可滥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兴趣。父母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让孩子发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意义。孩子也会从实际应用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发现孩子的天赋,把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孩子自然会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家中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全家人都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感染。错误2.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场景再现可可是个懂事的孩子,很爱学习,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曾经获得区级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等奖。父母对他也寄予厚望,从来都不让他干家务,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父母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为了监督可可的学习,父母每天晚上都会陪着他做家庭作业。上高中后,可可每天学习到很晚,父母每天晚上也会陪他到很晚。可可觉得父母太爱他了,同时也感到父母太累了。中考来临,可可感觉到压力很大:“父母这样爱我,如果成绩不好的话,自己不就成罪人了吗?”进入高三后,父母给可可提出了要求,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可可感到自己的压力更大了。他经常感到头痛,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滑。深度诠释现在的孩子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两家人、三代人的希望几乎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是大人无法想象的。父母总想孩子长大后成个什么家、什么星。于是从刚刚懂事起,孩子就丧失了自由,时问全部被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学口才等占用。父母根本不去考虑孩子是不是有这些方面的悟性,更别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了。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重负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本该充满笑声的童年因此变得暗淡,甚至有些孩子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父母必须给孩子确立一个对他而言最适合也是通过他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即使是期望孩子达到一个较高的目标吧,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一步一步地走,过分逼迫孩子只能让他误入歧途。所以,首先把孩子当成普通人来培养,给他创造一个自由宽松但又能鼓励他上进的环境,这很重要。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告诉父母说,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和未来的伟大学者。他让孩子在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学习和成长,他带着儿子小威特到处去旅游,每天只让孩子学习15分钟。可是通过成功的潜能教育,他以培养普通人的心态培养出了一个天才:年仅8岁就学会了6国语言,9岁就上了大学,14岁就成了博士。可是我们许多父母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想着把一个普通人打造成天才,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父母实在对孩子抱很大的希望,在教育孩子时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应该慢慢将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因势利导,这样效果会更好。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毛驴能够负重,却不能超载。父母在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一个很高的期望,就相当于让孩子“超载”,必然有损孩子的健康。相反,如果让孩子从一个个的小期望开始实现,孩子最后却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心理学家D.G.查尔迪尼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替慈善机构募捐时,对前部分捐款人,他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后部分人则没说此话。结果,从前者募捐到的财物是从后者募捐到的财物的两倍多。这被称之“登楼梯效应”。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会更愿意去实现。对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完成了简单的要求后,再向他提出较高要求,此时孩子为了保持认识的统一和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在心理上就会倾向于接受更高的要求。迷津指点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培养,让他一步步地往前走。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培养出了一个天才。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大目标,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而骄傲;但又要告诉他为了实现最终的大理想而所必须完成的一个个现实的迫在眉睫的小任务,这是为了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有一种慢慢进步逐渐接近目标的成就感。错误3.吝啬对孩子酌赞美场景再现一直以来,苏威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只能有60多分。上初二后,苏威在数学上下了很多工夫,暗暗发誓在期中考试时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中考试中,苏威考出了90分的好成绩。苏威特别高兴,放学后便兴奋地把成绩单拿给爸爸看,大声地喊着: “爸爸,我考了90分了!我考了90分!”爸爸拿过成绩单后,并没有显出特别高兴的表情来,只是问:“你的同学他们考得怎么样?”苏威回答说:“啊?我们班一共有3个100分的,90分以上的有6个。”“那你得意什么呀,你才考90分,算什么呀?”爸爸的话让苏威立刻失去了兴奋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天都是闷闷不乐,他不明白,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爸爸为什么不高兴呢?深度诠释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在从事某一项任务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得到积极的、正面的反馈,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个体就会有更大的动力。相反,如果个体的表现得不到反馈,或者只是消极反馈,没有任何成功的体验,那么个体就会逐渐失去动力。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肯定,孩子就会有一种绝望和无力的感觉,他就会丧失取得成功的信心,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孩子需要家长及时地、不断地鼓励和肯定,才会有继续进取的热情和信心。为什么总要关注孩子的名次呢?为什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呢?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表扬和庆贺的,如果如果没有及时表扬孩子,并且给孩子提更高的要求,孩子还有可能因此而患上心理疾病。苏威爸爸的教育方式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在我们这个以谦卑和谨慎为美德的民族,父母们总是无法坦率地告诉孩子:“你很棒!你做得很好!”,他们永远说:“你取得这点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话语,让孩子永远不能活在当下,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不仅如此,这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心理学认为,人有两个最核心的不合理信念。一个是“我不可爱”,另一个是“我没有能力”。这两个不合理信念会让一个人产生强烈的不自信心理,给他带来种种发展的限制。而这些信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甚至其他重要成人对其的否定态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别毁了你的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没来得及欣赏,简单的翻阅了下,应该不错
  •   这本书并不怎么样。但是书名和目录很是吸引人,仅此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