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蔡伟  页数:332  

前言

  2003年1月,我从省一级重点中学迈进了省属重点高校,从一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转型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授,从一名语文教育硕士成长为教育学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语文教育硕士的导师。在旁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脱胎换骨,但我心知肚明,我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我的追求也一如既往,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精彩的语文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我这个人没什么大才,也没什么大志,就喜欢在课堂上耍一点小聪明,搞一点小创新,从集体作文教学、互动作文教学,到研究性阅读教学、体验性阅读教学,我试图通过“一课一招”,努力把自己的课堂变得像个乐园,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获得快乐与幸福。我相信,我确实带给了学生一缕阳光,一丝笑容;我也相信,学生在我的课堂里寻找到了创造的情趣,而我也在学生的学习中品味到了青春的气息。这也正是我热爱语文,热爱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离开中学学堂,走上大学讲坛,自然有厌倦了应试教育的成分,也有寻找个人发展的动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发现仅凭我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实,只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语文教学创新的队伍,使每一个课堂都具有智慧的生成,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语文的因素,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精彩的语文生活,中国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迎来希望的春天。而成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教师,就有可能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与成果传递给未来的教师,就有条件去影响更多的语文教师。于是,我义无反顾地走向铺满鲜花与荆棘的大学之路。  我努力地教书,努力地写书,努力地改变着今天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虽然我知道作为一名普通的教授,我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但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说让未来的教师知道,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今天的语文教师了解,教科书还有另外的教法。于是,就有了《课堂教学创新论》、《语文体验型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专著与教材的问世,也有了“文感”及“文感教学”理论的诞生。

内容概要

  早期的语文教学讨论大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单单面临“教什么的问题”,更要重视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辩证的概念,存在着辩证的利害关系,内容对形式不只是具有决定作用,而形式对内容也不只是起到展现的作用,两者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这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引起对教学形式重视的前提。语文教学需要探索并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为其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如短信艺术介入作文教学实验研究、“表演法”、“声教法”、“故事法”、“留空法”、“读注法”等形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都是具有创新意义及实践意义的尝试,新语文教学形式必将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方向,而不再是单一的、固定的。  协同思想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由原西德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所创立。这种新兴的现代科学方法论与耗散结构、突变论一起被称作是继“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的“新三论”。协同思想作为当代的一种核心理论越来越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中去,因而被公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跨学科研究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横断学科。协同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运用其理论可以研究新语文教学中产生的有序和无序间变化的现象,借鉴自组织理论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协同效应,使整体结构进行协同运作,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非线性协调与交互作用,从而减少或消除因不协调而产生的内耗。意在完善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使语文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将这种科学方法论运用于语文教学,意义非同寻常。

作者简介

蔡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育硕士点负责人,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语文教研》主编;曾被评为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金华市首批名教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语文教学通讯》、《斑主任之友》封面人物。出版有《蔡伟语文教学论文集》、《课堂教学创新论》、《语文体验型教学》(合著)、《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合著)、《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中国研究生》、《全球教育展望》、《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有1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各类课题多项,其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人民政府二等奖3项,省厅一、二等奖3项,其他科研奖励多项。

书籍目录

绪论 新语文教学宣言 第一节 新——人生最高境界 第二节 新语文——文本的解放 第三节 新教学——教室里的革命 第四节 新语文教学——重塑人的形象第一章 语文教师:让新课程走进新课堂- 第一节 新课程徘徊在课堂之外——一次调查 第二节 现实之痛——教师话语权的滥用与话语的缺失 第三节 无奈的课堂——两个案例 第四节 面对新课程教师怎么办——三大策略第二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控制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控制概述 第二节 课堂控制基本类型的图示与简析 第三节 语文课堂教学控制的原则与内容 第四节 实施课堂教学控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第一节 语文教学系统与教学形式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语文教学形式系统的定位 第三节 语文教学形式系统的实际应用第四章 语文课堂教学协同 第一节 协同论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协同理论与阅读教学 第三节 协同理论与作文教学第五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层级分析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介入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第六章 中小学生阅读状态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中小学生阅读的不良处境 第二节 中小学生阅读的不良行为 第三节 中小学生阅读处境的改善与行为矫正的方法- 第四节 基于多元解读的中小学生阅读状态的改良第七章 阅读教学形态与创造性阅读教学 第一节 概念演绎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常见形态分析 第三节 创造性阅读的实践目标 第四节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第八章 阅读教学的艺术方法 第一节 “表演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声教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故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节 “留空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第九章 作文教学流行观念批判与人本化作文观的建构 第一节 作文教学流行观念与行为批判 第二节 人本化作文教学观的建构第十章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生活化——作文教学高效之途 第二节 短信艺术介入作文教学实验 第三节 借助应用文文体实现作文创新第十一章 现代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互动作文教学模式 第二节 “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模式 第三节 “情境反射”作文教学模式 第四节 “冥想作文”教学模式第十二章 现代作文评改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作文评语价值定位分析 第二节 基于类型学的作文评语类型分析 第三节 作文评语的写作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引诊辩结”四步作文讲评模式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语文教师:让新课程走进新课堂  第二节 现实之痛——教师话语权的滥用与话语的缺失  自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至今已逾八年,我们虽不能说中小学课堂教学没有丝毫的改观,但确实少见起色。  一、现状令人担忧  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师口中念念有词,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上的问题依然比比皆是。  (一)过分注重课堂纪律  有些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比比谁坐得最好”。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站在讲台中央,环视教室一周,然后微笑着说:“第几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最有精神。”顿时其他学生像得到了一种感应,于是整个教室里的学生个个腰板笔直,正襟端坐。临近下课,师生又投入极大的热情来评比本节课最守纪律个人和最守纪律小组。当然,这种现象虽然已不多见,且只出现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但是,并未彻底消失。试想,在这种“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之下,学生们欲动不敢,躯体已被禁锢了;欲言不能,思维也随之被禁锢了,一节课下来可谓是身心劳累。难道语文课的乐趣就是“比比谁坐得最端正”“谁最守纪律”吗?  (二)教师垄断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也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但是现实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到如今还是有不少的教学,教师是绝对权威,对课本的理解分析都是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甚至作文也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创造,课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怪乎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先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力,没有学生的活动力;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  (三)过分推崇“标准”  我们需要标准,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放弃了课程标准,而对标准答案、标准教参情有独钟,课堂教学成了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无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如何的精彩,只要没能回答出教师(实乃教辅)预设的标准答案,便心中郁结,闷闷不乐。教师的教学以教材为准则,对问题的回答也以标准答案为依据。有别于这些所谓的标准的,重则一概否定,轻则虽然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赞同,但还是会把标准或多或少地陈述出来,美其名日供学生参考,实质上却是希望学生掌握供参考的标准。由于过分地迷信标准,导致出现“雪化了是‘水’对,是‘春天’错”这样令语文教学悲哀的事,这不得不引起教育人士的深度反思。  (四)压抑学生说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说话,说自己的话。可是不少的语文课堂,学生还只是可怜的倾听者,鲜有说话的机会;即使是发言,也并非是他们自己的言语。不少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前,往往先揣摩教师的心思,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自己的言语被束缚,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也被限制。这样的课堂,连学生的话语权都被深深压抑,更别说让学生们展示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了。  (五)抹杀学生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大兴质疑之风,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几乎都能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们兴致似乎也很高,思维活跃,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了不少。但是,教师又是如何对待学生们的这些质疑的呢?很多时候,教师虽对学生的质疑频频点头,末了,却将学生所提问题弃之一边,“抛”出了自己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种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实质将学生们的质疑弃之一边的做法,不知到底体现了什么理念,更不知学生是否享受到语文课堂中主体应有的权利和乐趣。  (六)忽视学生创新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具有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在读同一课文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大胆创新。可是,在考试的重压下,教师们还是不敢让学生真正的各抒己见,即使在课堂上允许,最终还是会附加说明,“课堂上讨论可以,但是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能这样写”。既然学生独特的思维并未得到很大的赞同,那么,学生自然逐渐失去思考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就自然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话语权问题显著  综观以上种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教师话语权的滥用以及师生话语的缺失。  (一)话语权  所谓话语权是指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个性、思想与愿望以及对外界事物褒贬臧否的权利。话语权不但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政治权和经济权。可以说拥有话语权,实际上等于拥有了决定权、主宰权。从心理层面说,话语权是一个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自我宣泄、自我解脱的重要途径。一个为外界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会被逼疯,而一个自我剥夺话语权的人会走向封闭,严重丧失话语权就意味着空虚或死亡。因此,话语权也体现为一个人的生存权。斯巴达克斯喊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这里的“自由”,本质上就是奴隶们所要争取的话语权;我们今天对犯人所采取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实际上也就是剥夺这个人的话语权——一种比肉体惩罚更为严厉的精神惩罚。在我们今天这个民主的国度里,政治与经济上的话语权已在一定程度上为多数人所分享,但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仍然出现少数人霸持话语权的现象,他们的言语就是金科玉律,他们的决定至高无上,谁如果忤逆了他们的意志,就容易被斥为异端,而招致猛烈的打击。在我们教育界,教师便持有这样的话语霸权,任何一个教师都有权说这个学生好,也有权说那个学生坏,这几乎已成为痼疾。  (二)语文课堂中的话语权问题  别的不提,就拿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认真记录,最多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如果学生的回答暗合教师预设的答案,就会得到廉价的表扬,一旦答出格了(即使很有创意),轻则得到否定评价,重则遭来一顿奚落甚至臭骂。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也允许学生提问,或者请他们发表意见,但教师总是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将学生的话语控制在自己能够驾驭的范围内。教师们津津乐道地点拨引导,常常成为固化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即通过所谓的点拨将学生的思考诱导到自己既定的轨道上来。他们对学生的尊严或选择熟视无睹,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不以为然,对学生的奇思异想表示愤怒。有为数不少的教师特别反感学生插嘴,一则学生插嘴会打乱自己的思路,二则插嘴的内容常令教师防不胜防,说穿了,学生的插嘴是对教师话语权的公然挑衅。这样的课堂话语权现状,实在是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较为典型的就是产生以下两个副产品。  1.副产品之一  例如有一位在当地被公认为非常优秀的教师,面对一位学生“花木兰凭什么能在男人堆里混那么久不被人识破,这也太虚假了”的插嘴给予了一大堆的“谆谆教导”:“你的钻研精神值得肯定,但读书一不能钻牛角尖,二要抓住重点,三要多留意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你去研究这种低俗的、幼稚的、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只会浪费时间。另外,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随便插嘴。”学生在教师的这番教诲后,埋头坐在位置上,羞愧不已,再也不敢发表异见了。所以,中外教育家都认为在中国的课堂里学生是没有话语权的。  由于教师过度地使用了自己的话语权,结果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使学生的思想一天比一天“贫血”,想象一天比一天贫乏。教师们都抱怨,学生年级越高,越不爱举手发言。这虽然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但教师自身也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独霸讲台,滥用话语权,已使学生习惯于“顺民”的角色,有几个爱表现的也因挫折感的不断累积而终于“自我封闭”,变为“沉默的羔羊”。  2.副产品之二  教师滥用话语权还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师生话语的集体缺失。学生没有话语权造成话语的缺失可以理解,那么独霸话语权的教师为何也会话语缺失呢?这不能不归罪于“应试教育”的樊篱导致教师语言的严重矮化。中小学教师慑于各种类型的统考、中考、会考、高考等指挥棒的魔力,对世界感知的兴趣发生了错位或畸变,他们对最新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不感兴趣,对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不加关心,而对教学参考、练习资料及其他教辅读物却情有独钟;他们眼中只有分数,只有排名,只有“社会声誉”。有位语文教师公开宣称,大学毕业后的五年中,几乎没读过一本(篇)课文外的中外名著和当代小说,即使读报刊,也是专门寻找那些适宜于编制阅读试题的文章。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师视野逐渐变得狭窄,文化品味日显单一,科学素养不断减退。如此一来,教师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只能吃老本,结果,书越教越乏味,越教越觉得不会教。反映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没有了自己的真实声音,没有了鲜活的思想,没有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一切都依靠《教师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使课本中明显的舛误,或者有歧义的地方也不作辨正,反美其名日:以本为本。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语文教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语文老师看了之后应该会有启发的
  •   看得出是一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理论一般,有些点子,不错。
  •   内容还不错,有用
  •   吸收了今年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翻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