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曹雪芹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中国华侨  作者:徐淦生  页数:394  
Tag标签:无  

前言

惟大磨难铸就大英才历史题材创作近年来相当火热,却一度聚焦于皇室冲突、后妃矛盾及宫廷斗争,而对代表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反而有所忽略。这应当说是前一段时间文艺创作的一大偏向。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直到清代的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王国维等,他们这些人物可都是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大写的人”啊!可在当今的小说、电影、电视、戏剧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时下文坛艺苑的一大遗憾。还好,已经有了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补偏救弊。徐淦生先生写了厚实的一部《悲情曹雪芹》。当然,具体到曹雪芹,因为其家族的原因,不得不卷入宫廷纷争,那是无法回避的。但徐淦生先生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这些,而是将这些当做铸造曹雪芹人格和才华的环境和氛围,较好地把握了处理的分寸。在英才与磨难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到了今天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据说比尔·盖茨等就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照样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我这方面没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经受了诸多的磨难。比尔·盖茨等如果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估计也是历史的特例,我也愿意这样的特例在新世纪成为常例。可惜,到现在这个阶段,不论中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只有经由磨难,才能使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更加切肤地理解社会的运转和变迁,并一定要不被磨平了、磨圆了,方可能脱颖而出。至少在知识界、文化界、艺术界可以这么说。而且,最好还是青少年时期的磨难,才更容易铸就坚毅的性格,培养远大的理想。现代伟大的鲁迅先生便是如此。而当年的曹雪芹比起鲁迅先生来就更有的说,曹家起初更富庶,但后来跌落得更彻底,成了罪臣子弟。败落那时他才十三岁,就渐渐地领略了人间疾苦和世态炎凉。父叔罹难,亲友背叛,家人失散,作为个人能遭遇到的苦难他几乎全遇到了。但他没有沉沦,而是执起了笔,最终基本完成了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巨著。伟大的文艺作品从来不只是作者身世的重现,尤其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巨作,绝不能单纯看做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生活的描摹。索隐派、考据派试图从《红楼梦》中去探寻微言大义,又都从曹雪芹的家世和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自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不要那么机械、那么刻板,我们还是可以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进行互证的。而且,就是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不论多么超逸,也仍可从作者的直接经历、间接经验中找到其依据和根基。所以古代人讲究“知人论世”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对曹雪芹的家世、经历及清初的历史状况愈了解,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才能愈深入。徐淦生先生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书中对几位女子的塑造尤其成功。卿卿、玉莹、紫雨、墨云、嫣梅等都栩栩如生,她们中的几位惨死也让我们痛心疾首。男性中,十三龄的仗义、丁汉臣的忠诚与曹桑格的奸诈、陈辅仁的卑鄙等等,也都跃然纸上。这些我们差不多都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所以说史实与小说有时是可以互证的。但有些地方交待过多,还是没有完全把握好历史资料与艺术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何将枯燥的史料化为生动的形象,的确是一大难题。更高地要求,如果能通过曹府及李家这两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和必然衰亡的趋势就更好。《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事实上曹家及李家(令人想到荣宁二府)中发生的一幕幕,也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基础。书中涉及的翠萍与她的表弟安怀远被三太太迫害致死,如果不从个人恩怨着眼,是完全可以深掘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蕴的。我们不能要求徐淦生先生达到曹雪芹的水准,曹雪芹毕竟只有一位,但若以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为叙述对象,那远远地望其项背还是应当的。尽管有一些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悲情曹雪芹》还称得上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而且作用注意顾及到当代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时尚,因而我想,如果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有一些出色的编导演参与,那应当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著名评论家朱辉军2007年11月27日凌晨

内容概要

  徐淦生先生写的厚实的一部《悲情曹雪芹》。当然,具体到曹雪芹,因为其家族的原因,不得不卷入宫廷纷争,那是无法回避的。但徐淦生先生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这些,而是将这些当做铸造曹雪芹人格和才华的环境和氛围,较好地把握了处理的分寸。

作者简介

徐淦生,1928年生于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76年开始研究“红学”及曹雪芹的生平史料,曾先后发表过以曹雪芹为命题的戏曲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京剧电视连续剧《曹雪芹》曾获第十二届“飞天奖”二等奖,“长城奖”一等奖,“骏马奖”一等奖,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出版作品包括电影剧本《白家雀儿》《岁寒三友》,戏曲剧本《燕子李三》《夕照八旗》,长篇小说《樱花公子档案》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露天之雨露公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的一天夜里,二更多天。两骑快马在朦胧的月色下飞驰而来,他们来到东直门城门外翻身下马,两个人掏出腰牌举在手里,冲着城门楼子上大声地喊:“城上哪位爷该班儿,您给开一扇城门缝儿,我们是给康熙老佛爷送密折的。”“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城门楼子上站岗的旗兵在发问。“江宁,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有密折奏闻哪!”“等等儿,容我回禀一声千总老爷。”“劳您驾啦!劳您驾啦!”约摸着过了两袋烟的工夫,吱的一声地城门开了一道缝儿,从里边走出来一个当官的。江宁织造署专送密折的家人,一年不知道得来多少趟,他们明白出来的这位就是门千总,于是赶忙上前请安:“给门千总老爷请安!”半夜三更的把千总老爷给提(di)溜起来,他当然不高兴,可有密折奏闻他又不敢耽误,所以才耷拉着脸子,问了一句:“腰牌呢?”“嗻嗻,请验腰牌。”其中的一个家人举起腰牌接着说:“奴才马志明,北京人,四十一岁。”门千总身后的旗兵凑过来举起灯笼照亮儿,门千总念着腰牌上的铸字;“马志明,黄面无须,四十上下,身高七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马志明,点了点头。另—个家人没等再问,已经把腰牌举了过来:“奴才安泰,正白旗包衣,三十五岁。”门千总验看也的腰牌:“安泰,色黑体壮,三十上下,身高六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安泰,说了句:“放行!”千总身后的旗兵把城门又开得大了点儿,马志明从怀里掏出来一锭二十两的元宝,双手捧到千总面前:“回千总老爷,我家大人说了,半夜三更的惊动老爷跟弟兄们,实在是不过意,这二十两银子,求您赏给大伙儿买包茶叶喝,您可千万别……”门千总用手指了指他身后的旗兵,一扭头走了。马志明会意,忙把银子交给旗兵,跟后边的安泰招招手,两人拉着马进了东直门。纵身上马、双足点镫,又给了马屁股上一鞭子,好在夜静更深,街上一个人也没有,相隔三十几丈才有一根杆子,上边点着一盏小油灯,过一个时辰有人背着梯子来给添一回油,这种街灯你说它没用吧,可亮着哪,你说它亮着吧,可什么用也没有,诚所谓徒有虚名。马志明、安泰来到东华门外,把马缰绳拴在树上,步行过了护城河,给门卫的旗兵请了安说明来意,门卫让他们到回事房去递密折。马志明、安泰站在回事房门口喊了声:“回事。”屋里有人搭碴儿了:“哟嗬!这是哪位呀,半夜三更的还回事哪?您就进来回吧。”“嗻嗻。”马志明跟安泰一前一后推门进了屋,一瞧原来认识:“哟!敢情是孙公公该班儿,敢情好,敢情好。”一边说着一边请安:“孙公公吉祥!您老人家可是发福啦!”“哟!是你们二位,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派来的。有什么急事儿啊,我能打听打听吗?”“瞧您说的……我们大人病了,病得还挺重。连这折子都是苏州织造李煦李大人代上的呀!”“哎哟!——曹大人连密折都写不了啦!”

编辑推荐

《悲情曹雪芹》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写曹雪芹悲情人生的宏篇巨著,是著名红学专家集数十年探究挥就的泣血之作。小说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像力。该书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悲情曹雪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我喜欢《红楼梦》,看了《悲情曹雪芹》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了一定了解。
  •   还好吧 帮同学买的
  •   我喜欢红楼当然也喜欢了解他的作者了,不错
  •   《红楼梦》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了,但曹雪芹这个作者一直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好书,值得一看。
  •   书的内容还算不错,文字功底也还算可以。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像是缩版的《红楼梦》,各方面都缩小了,人物少了,场景少了,事件少了,整体结构却和《红楼梦》基本相同,让人感觉好像是照着《红楼梦》来写曹雪芹的家史,不知到底是真是假。想买到真正的叙述曹雪芹一生的书,有哪位知道的帮忙推荐一下。在这里谢谢了。
  •   曹雪芹的资料本来有限,很多都没有定论。所以大多属虚构和想象的内容,可以看看。再说价格也便宜。
  •   大致翻了一下,写得和小说似的。
  •   情节真的引人入胜,非常好!
  •   走出红楼梦的曹雪芹和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  在现实与梦幻折射下的曹雪芹文学写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