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作者:金圣才  页数:191  

前言

  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这些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是《中国教育史》的配套辅导书,配套教材有:《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基本遵循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的体系,但为方便学生进行总结和比较学习,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合并。《《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共分11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特别适合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以及在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参加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的考生使用。对于参加教育学专业职称考试和教育学相关科目考试的考生来说,《《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 明朝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 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 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附录:国内外教育学经典教材简评

章节摘录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还没有从具体的生产部门中脱离出来;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无阶级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其教育内容十分简单,目的在于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然未取得共识,但是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  2.古代学校的萌芽  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萌芽的主要原因有:①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③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古籍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有两种:一是“成均”,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前2700)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成均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二是“庠”,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有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的场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庠”、“米廪”等学校。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教育史》的配套辅导书,配套教材有:《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本遵循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的体系,但为方便学生进行总结和比较学习,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合并。本书共分11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本书特别适合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以及在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参加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的考生使用。对于参加教育学专业职称考试和教育学相关科目考试的考生来说,本书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教育史》笔记和习题详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