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页数:65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这三十年来我国考古学的新成就,曾使得国内外许多考古学家认为,20世纪后半叶将被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而写入史册。在我们有古老文明的祖国的大地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古代遗物和遗迹不断地被发现。我国考古工作者们,除了配合建设工程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之外,还主动地为了解决学术问题而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因之,我们累积了大批的、丰富多彩的考古资料。这些资料给我国考古学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汇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物。我们可以说,1949年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标志,首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理论基础。我国既然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门的中国考古学当然要贯穿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红线。但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只是由于这些理论出于马克思,而是由于它符合于客观的真理,符合于考古实践中所证实的客观真理。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尊重客观事实,决不以所谓“理论”来歪曲解释事实。“古为今用”这一方针的正确涵义,在考古学方面应该是根据以科学方法所取得的结论,来充实历史唯物主义的武库,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用以宣传爱国主义,以便增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这绝不是因当前的政策而歪曲客观事实。同时,我们也相信:这三十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今后将要继续取得新的成就。新阶段另一个标志是:具体研究方法的改变和进步。当代世界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一方面专业化,而另一方面整体化。考古学根据它的特有的研究对象(古代的物质遗存)来发展它特有的理论和具体研究方法。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编辑说明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一 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二)元谋猿人文化(三)华北早更新世时期文化遗存的探求(四)蓝田猿人及其物质文化(五)北京猿人遗址的继续发掘和研究(六)匼河文化和晋、陕、豫的旧石器遗存(七)长江中、下游的猿人化石和文化遗存(八)黔西观音洞文化(九)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遗存二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一)大荔人及其遗存(二)丁村人和丁村文化(三)许家窑人及其物质文化(四)其他古人化石和旧石器中期遗存三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一)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文化的再考察(二)朔县峙峪遗址(三)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四)阳原虎头梁遗址(五)下川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六)呼市东郊的旧石器制造场(七)汉源富林遗址(八)其他各地的新人化石和旧石器晚期遗存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一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三)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四)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五)对龙山文化的再认识(六)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七)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二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二)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南京及其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四)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 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福建地区的原始文化(二)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广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四)云贵西藏高原的原始文化四 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二)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三)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四)内蒙古和新疆原始文化的调查五 中国石器时代人种成分的研究(一)与蒙古人种起源有关的重要发现(二)甘肃史前人种(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居民的体质类型(四)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五)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类型(六)东南沿海和广西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特点(七)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几种特殊风俗(八)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研究的几点认识六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家畜(一)新石器时代家畜发现概况(二)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家畜(三)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家畜第三章 商周时代一 商殷时期(一)关于夏代文化的探索(二)偃师二里头的早商遗址(三)二里冈遗址与郑州商城(四)安阳殷墟的新发现(五)邢台、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六)殷商时期的方国遗存(七)殷代甲骨文的新发现与研究二 西周时期(一)周原考古的新发现(二)丰镐地区.的调查和发掘(三)西周墓葬的分区研究(四)西周铜器窖藏和有关西周史实的重要铜器三 东周时期(一)东周各国都城遗址的勘察(二)侯马盟誓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三)洛阳地区的周墓和郑、虢两国的墓葬(四)齐、鲁和燕国的墓葬(五)三晋地区和中山国的墓葬(六)曾侯墓、蔡侯墓和两国的其他墓葬(七)南方的楚墓(八)关中地区的秦墓(九)吴、越和徐国的考古发现(一〇)东周时期金属铸币的发现四 殷周时代的手工业(一)殷商青铜器的分期和铸造工艺的研究(二)商代的玉器和琢玉工艺(三)殷周釉陶器的发现和研究(四)有关冶铁工艺兴起的考古发现(五)东周矿冶遗址和铸铜工艺五 殷周时代边远地区诸文化(一)北方草原的青铜文化(二)西北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三)四川、云南的青铜文化(四)闽、粤地区的青铜文化第四章 秦汉时代一 秦代考古的新发现(一)秦都成阳的勘察与发掘(二)秦始皇陵的勘察与发掘(三)云梦秦汉墓葬的发掘和秦简的研究二 汉代的城邑与边塞遗址(一)汉长安城的发掘(二)汉代城邑聚落遗址的发现(三)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四)居延烽燧遗址的发掘和简牍的新发现三 汉代陵墓的发掘(一)西汉诸陵的勘察和陪葬墓的发掘(二)洛阳汉墓的发掘和编年(三)河西汉墓的发掘(四)临沂汉墓及其出土的简牍(五)满城汉墓的发掘(六)长沙汉墓的发掘与研究(七)江陵汉墓的发掘(八)两广汉墓的发掘与研究(九)汉代“黄肠题凑”墓(一〇)汉代的壁画墓(一一)汉代的画像石墓(一二)东汉洛阳城郊的刑徒墓地四 汉代农业、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汉代农业考古的新发现(二)汉代冶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三)汉代纺织品的发现与研究(四)汉代漆器的发现与研究(五)关于汉代造纸的考察(六)秦汉造船业的考古发现五 汉代少数族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一)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族遗迹(二)新疆地区的汉魏遗迹……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第六章 隋唐至明代后记插图目录彩版目录图版目录

章节摘录

插图:墓中,一幼女为唯一一次葬者,且有较多随葬品;M420为一妇女与两幼女的合葬墓,随葬品极丰富,一幼女随葬骨珠一千一百四十七颗。史家墓地共发现墓葬四十三座,墓向朝西,除三座为单人一次葬外,余为多人二次合葬,少者四具,多者五十一具,一般为二十来具(图版七)。人骨成排或成层排列,除一座墓为男性合葬外,其余看不出有性别、年龄的限制。绝大多数有随葬品,主要为钵、罐、葫芦瓶,而半坡墓地常见的尖底瓶则较少见。发掘者将史家墓地的某些随葬器物与半坡类型其他墓地的同类器物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半坡所代表的前一类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的墓地早于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的后一类墓地。姜寨后几次发掘发现,姜寨二期墓群直接压在姜寨一期墓群之上,为半坡类型的两类不同葬制的墓地的相对年代提出了地层证据。有人还进一步提出,在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的各墓地之间从随葬品的形制上看还有早晚之别,认为史家及姜寨二期墓晚于元君庙、横阵墓地。位于河南西南部丹江流域的淅川下王岗遗址,在其仰韶文化层中发现近九十座墓葬,分属于早、晚两期,即下王岗早一期和早二期。在早一期墓地上发掘出墓葬二十二座,均为长方土坑墓,墓向西北,排列井然有序,均为单人一次葬。而早二期的六十四座土坑墓中则以二次葬为多,其中又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个别为单人二次葬,还有一部分单人一次葬。随葬品多为专做的明器,与早一期以实用品随葬的情况不同。除了上述几处较大的典型墓地之外,在山西芮城东庄村、湖北郧县大寺及属于后冈类型的河南安阳后冈等地也发现了多人二次合葬墓。迄今为止,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墓地发现很少,所见多为零星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多,随葬品很少。另外,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掘了四十二座墓葬。郑州、洛阳地区仰韶文化墓葬发现不多,大约有三百来座,其中三分之二是瓮棺葬。洛阳王湾第一期文化层中发现土坑墓二十五座,其中四墓墓底有二层台。成人通行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绝大多数无随葬品,人头骨涂朱现象较普遍。郑州大河村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土坑墓三十七座,多集中在一片墓地之中,墓穴狭窄,排列整齐,头向多为西南,仅有五墓随葬极少日常用品。洛阳、郑州地区发现为数不少的瓮棺葬,葬具有多种组合,其中一种以大型小口尖底瓶为葬具的瓮棺葬最富地方特色。王湾一期发现四十三座,偃师赵城的一处断崖上暴露出一群六座尖底瓶葬,大河村遗址里发现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瓮棺葬六十二座。大河村四期的瓮棺葬中有两座使用了一种特制的大口束腰尖底瓶,这在郑州地区屡有发现。大河村四期的瓮棺葬中有三十八座使用陶鼎为葬具,也有用豆、罐、盆、缸的,多为两件扣合使用。在鲁山邱公城、伊川土门还发现了成人瓮棺葬,葬具是一种特制的缸,高达四五十厘米。邱公城的这种成人瓮棺一群五个,看来是将成人遗骨迁入瓮中同时安葬的。此外,在半坡、横阵、下孟、泉护、庙底沟、大张、谷水河等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葬身灰坑的死者。这些没有固定葬式的死者往往是埋在规整的袋形灰坑中。

后记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编写工作终于完成了。本书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收获。书中所用资料起始于1950年,截止于1980年(个别到1981年),前后共计三十一年。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写的。编写工作从1980年正式开始,到1981年6月基本上完成初稿。初稿完成后,经过审阅,作了修改和补充。以所长夏鼐同志为主编的编辑委员会,领导全书的编写工作,其名单如下:夏  鼐  王仲殊  苏秉琦安志敏  张长寿徐苹芳  王世民在编辑委员会之下,设立了编辑小组,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其名单如下:徐苹芳王世民  杨泓  赵铨张孝光全书共六章二十九节,执笔者的名单(按章节顺序)如下:任式楠邵望平杨锡璋  谢端琚徐光冀潘其风韩康信周本雄殷玮璋张长寿刘一曼  王世民  刘观民  高  炜  黄展岳  卢兆荫  杨  泓  孟凡人乌恩段鹏琦徐苹芳李德金等本书的照相和绘图工作,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同志承担的。文物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并提供了许多照片,其他有关单位也提供了照片,谨此致谢。

编辑推荐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