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与狂想曲

出版时间:2010-01-01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作者:秦晖,金雁  页数:3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时,我们能否说鸡群中存在着“私有制”?当尚未学会说话的婴儿因被人夺走奶瓶而哭闹或因“想要”而伸手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时,我们能否说他一出娘胎便具有了“私有者意识”?当然不能。其所以不能,是因为作为自然属性的私欲与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私有权——私有者权利观念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  历来我国的土地就不是(或主要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权分配”的,最有资格当地主的并不是商人,而是权贵。有权势的江南缙绅兼并土地,无权势的关中“陕商”不置田产,都不过是这一“传统”的不同表现模式而已。  如今等级遍布、权力万能不仅已造成严重的社会病,而且使我们所讲的“阶级”概念也走火入魔,从马克思所讲的建立在“物的联系”基础上的利益集团变成了最彻底的等级——我们的“阶级成分”一度成了不因生产关系改变而改变、不因经济地位的变迁而变迁,不但决定本人命运,还可传之子孙的某种世袭身份,直到演变为“红五类”“黑五类”那样赤裸裸的现代种姓制与贱民制!  理性的觉醒决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进化过程,它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过去脱离后者而企图仅仅依靠宣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来克服蒙昧与迷信,结果却在一场“无神论者的造神运动”中受到了历史的嘲弄,教训至深!

作者简介

秦晖,生于1953年12月 。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书籍目录

序言:“前近代”研究的当代意义绪论: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第一章 欲识庐山真面目——什么是封建社会 一、“农民(peasant)”与封建社会 二、“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 三、从一场争论谈起 四、马克思的封建社会观怎样变成农民的封建社会观?第二章 羌笛声中杨柳怨——旧关中小农社会分析 一、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 二、关于“关中无地主” 三、关中无租佃 四、关中有封建第三章 问渠哪得浑如许、——“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与宗法农民研究中的理性重构 一、民国中前期的关中模式 二、清初以来的关中模式 三、长畛、土地流通及其他 四、“自然经济的经营地主”与“过密化”问题 五、关中模式的若干背景 六、关中模式的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第四章 束缚与保护的协奏曲——封建关系的三要素 一、自然经济与“命令经济” 二、宗法共同体的“公”与“私” 三、人身依附关系:强制的与“自愿”的不自由 四、束缚与“保护”:一张恢恢天网第五章 “朱门”之外有平均,“冻死骨”中无分化——宗法时代的社会分层 一、等级分化与阶级分化 二、宗法小农的分化与“恰亚诺夫循环” 三、宗法式社会的分化模式及其定量分析第六章 “自由封建主义”质疑——中国封建社会特点问题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主义”与“自由封建主义” 二、家-国一体的宗法共同体与“私有财产” 三、“伪商品经济”与租佃制 四、封建共同体的三种形式——我国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方中世纪“松弛”吗? 五、“抑兼并”——仅仅是一种“欺骗”吗?第七章 农民的塞文与农民的万代——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位置 一、农民的“两重性”质疑 二、挣脱束缚的私有者一一农民的革命性 三、渴求“保护”的共同体成员——农民的保守性 四、宗法农民的“阶层”——亚等级分析 五、既是动力,又是对象——农民与民主革命第八章 “难对付的阶级”及其心态——宗法农民文化的社会整合 一、“东方型嫉妒”及其他——种族文化观与社会文化观 二、阿Q的劣根性是赵太爷教育出来的吗?——宗法共同体文化整合中的农民文化 三、“都市里的村庄”——为什么城里人比农民有更多的“农民意识”? 四、农民文化与“有文化的农民”——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心态谈起第九章 “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具体农民”与“抽象农民”的二重价值系统 一、宗法农民社会价值取向的二重性 二、“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关于“农民领袖反农民”问题 三、“农民民主主义”与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价值论基础第十章 人性的萎缩与人情的膨胀——农民文化的伦理观探析 一、人性与人情 二、“贫农的性自由”与礼教的性禁锢 三、“人情同心圆”与农民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 四、“家族凝聚力”之谜 五、“人情同心圆”的消解与亲缘组织的“现代化”第十一章 非理性种种——农民思维方式探析 一、中国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吗? 二、“理性的小农”与农民的非理性 三、宗法农民非理性的各种类型第十二章 农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古典小农与古典文明 二、“五月花精神”与“美国式道路” 三、广义民主革命与农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严重的教训 五、世界“后现代化”时代的农民改造问题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两种前途结束语 从田园诗到狂想曲

章节摘录

  “农民(peasant)”与封建社会(1)一、“农民(peasant)”与封建社会  如今的人们不会对“新时代的农民”之类词组感到别扭;仍然断言农民是现代化之弃儿的言论,也比过去少多了。然而无疑,当人们提到农民的时候,更多地还是联想到人类的农业文明时代。在古汉语中,甲骨、金文时代就已分别有了“农”与“民”这两个词,但作为一个词的“农民”则出现得稍晚。《礼记·月令》有“农民毋有所使”句;《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条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吕氏春秋》则提到“古圣之重农民”。在这些较早出现“农民”一词的典籍中,“农民”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职业与身份等级这双重意义:  “农(農)”主要是个职业概念。“農”字下为“辰”,古时指贝壳制的农具,是为意符;上为“曲”,曲古音奴,是为音符。但远古汉语多同音义通,因而曲亦有“奴”义(后之“部曲”、“委曲”诸词仍然保有此义痕迹),于是“农”也就有了身份低下的意思。  “民”主要是个身份概念。“民”,古同“氓”、“萌”,指卑贱的下人。后世无论是贱民、下民、草民、子民等称呼,还是官民、绅民、君民等对举,都显示了“民”的卑下身份。这种身份是传之子孙的。包括“农民”在内的“四民”最初几乎就是四个种姓:“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等等。那时绝大多数“民”自然是务农的,于是“民”在很多场合也有了职业含义:“农者,民。”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农”、“民”成了近义。因而古字书《六书略》作了这样的“解字”:“民:象俯首力作之形”。  清代的《康熙字典》不满意《六书略》的解释,认为“四民兼士农工商,岂力田始称民乎?《六书略》之说,穿凿不可从”。这一批评当然是有分量的。不过如果我们注意到一字可有广、狭、古、近诸义的话,则《六书略》之说也未必为“穿凿”。即如《康熙字典》本身对此亦有旁证,该书“萌”字条曰:“耕亦曰萌”,而古时萌与民通,这是《字典》也提到的。其引《说文》曰:民,“众萌也,言萌(懵)而无识也。”又氓:“《说文》:民也”,“《石经注疏》作甿,甿与氓通。”又《汉书·刘向传》“民萌何以戒勉”条注曰“萌与甿同”。可见,古时民、氓、萌皆训“甿”,而“甿”就是农奴。《周礼·地官·遂人》曰:“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以乐昏扰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兴锄利甿,以时器劝甿,以强子任甿。”郑玄注曰:“变民言甿,异外内也。甿,犹懵懵无知貌也。”  可见,尽管从广义、近义而言,“民”为士农工商之总称,但从狭义、古义而言,民(氓、萌)本同甿,指务农的下等人。他们在“田”边“忙”碌,“俯首力作”,而被上等人视为“懵懵无知”、“萌而无识”的贱者。他们以凝固的身份被置于公社之中,致之以“下剂”,安之以“田里”,教之以“土宜”,劝之以“时器”,任之以“强子”。在后世“民”的概念广义化以后,上述“民”的狭义仍然处处可见。如农时被称为“民时”(《国语·齐语》:“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农事被称为“民事”(《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农兵被称为“民兵”(《玉海》卷一三九《庆历兵录》:“凡军有四:……曰民兵,农之健而材者籍之”),农具被称为“民用”(《国语·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注:“用,谓田器也”),农业被称为“民功”(《国语·越语下》:“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等等。而最明显的是在户口管理上,直到明清仍把农籍称为“民籍”。明代有军、民、匠、灶(盐户)诸色户籍,皆世代相袭,不得更易。明时的屯田又有军屯、商屯与民屯之别。这里的“民”非军非商非匠非灶,实专指农户而言。清代亦然,《清会典》卷十七《户部》称:“凡民之著于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凡民之别: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有灶户,有渔户。”所谓民籍、民户,即指农籍、农户。农者民也,民者农也,职业概念与身份等级概念混而为一了。  显然,这个意义上的“农民”只能是个前现代的概念。因为现代文明可以有农业这种职业,但不可能有身份等级制。  人们一般用“农民”一词去翻译英语中的peasant(总称peasantry)与farmer两词,这自然只能是近似的:不同文化背景使两种语言中的词汇间难以精确对应。不过西方也有过存在身份等级制的农业文明时代,因而他们的“农民”也是职业概念与身份概念的结合。其中farmer这个词是由farm(农业、农庄)派生的,主要是个职业概念,常与fisher(渔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职业并列。现代社会中仍有农业,自然也就有farmer,?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主要由市场经济中的农场构成,因此在现代语言中,farmer已逐渐含有“农场主”之义了。

编辑推荐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大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田园诗与狂想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5条)

 
 

  •   拜读了秦晖和金雁先生的大作《十年沧桑》、《二十年再回首》和《田园诗与狂想曲》,我只想说两位先生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宣传家。他们俩的书根本就构成上什么学术著作,而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宣传品。
    秦晖先生的书选取的资料是有所本的,这非常只得大家学习,可是在对资料加以解释的过程中却对材料任意裁剪!
    你就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按照秦晖的把戏,都可以经过他老先生的妙手裁剪,搞成与历史完全不同的编造!
    首先,秦晖先生讲的关中地区极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私有产权没有得到彻底保护、土匪恶霸横行、官匪一家,所以租佃制度不发达,解释力不足,纯属其主观臆测,是不符合历史情况和正常人的逻辑的。如果秦晖所言是真,那怎么解释更为落后的陕北和陕南、甘肃陇东、四川北部的大规模租佃制度?
    其次,关中租甸制不发达的直接原因是土地买卖少,土地买卖少的真正根源是生产力比较发达、谁会比较安定,而不是秦晖说的什么落后;是因为法制良好,而不是什么官匪不分,私有产权得不到保护!正是因为生产发达、法制较好,所以农民才没有买地的需要,所以有权有势者才不敢巧取豪夺、生抢农民土地。至于江浙地区生产力更发达而租佃制也更发达,是由于当地工商业发达,破坏了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本质上是城市工商资本在战乱时期为了保有硬通货而进以土地的方式是进行的一种“储蓄”行为,是另一个根本不同的问题,没有可比性。
    再次,说官僚没有买地的需要,因为私有产权保护不足,宗法共同体的严重干扰社会进步,根本就是心口开合,没有事实依据。我采访过的当地老地主及其后代没有一个不觉得这是一种及其可笑的言论,简直荒唐。在历史上,工商业不发达、土地几乎是唯一的硬通货,关中地主少的原因在于地主找不到卖地的农民,有迫于当地良好的法治和民俗不敢明目张胆强巧取豪夺,才不得已放弃土地兼并。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中地区外出经商的人比较多,参与形成了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晋陕商人”。
    又次,秦晖先生的描写与书中对象地陕西省关中地区人民的历史记忆大相径庭,在当地学术界名声扫地。我爷爷是国民党军官,地主出身。我拿着秦晖的书询问了好几家老人,大家都觉得秦晖的观点简直莫名其妙,特别是上述关于敲诈勒索横行以至于竟然可以叫权势者不产生买地冲动的状况,简直叫人啼笑皆非。
    第五,秦晖一会儿说自己写“关中模式”只是讲述另外一种可能性,一会儿说是一种逻辑替代,做出一副在理论上否定中国古代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剥削的样子。本质上是要以“莫须有”的“关中模式”愚弄观众,否定私有制是剥削压迫的基础,否定土改和革命,为彻底私有化鸣锣开道。
    最后,秦晖的目的无非就是否定土改、否定私有制的剥削、否定共产党的革命和执政的合法性、为推行彻底私有化张目而已。采用这种“影射史学”的方法,为“四人帮”学术招魂,其实就是文化大革命时代“学术政治”的借尸还魂!
    那么,为什么秦晖先生不遗余力地眼干这种学术政治呢?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推行彻底“私有化”,不惜随意组装历史材料进行。秦晖先生是先有观点、后找材料,形式上很严谨,而且运用了聊以标榜自己实证研究地位的一些数字图表,实质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标新立异,大搞“四人帮”“文革”式的“影射史学”,读他的书叫人厌恶。
    秦晖先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史学家!在历史学界,你不入流,是一个政客,另一种形式的右派“党棍”!
  •   秦晖在书中指出的当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主要问题在于“宗法共同体”仍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很多人向往农村田园诗般的惬意生活,其实这只不过是掩盖在宗法共同体上面光鲜的外表,本质上是共同体内部人们独立个性的缺乏。这不仅仅是存在于农村,同样也存在于城市,在中国,都市只不过是“都市中的农村”。书名所谓的“狂想曲”,则是秦晖对打破宗法共同体之后出现的充满独立个性之人的现代社会,真正实现陈寅恪先生所希望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不仅仅是对于大学的期望。

    “宗法共同体”一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的农民是由于对“共同体”的人身依附而联合在一起,是建立在人的联系之上,这是一种不自由的关系,有别于现代西方社会建立在物(私有财产)上的联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使农民无法取得独立,同时农民对共同体又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农民必须依附于共同体才能够得到保护,即便农民对共同体也存在反抗的心理。

    书中对什么是封建社会的解释也值得一读。在作者看来,如果我们用索绪尔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待封建社会这一词,关键意义不在于“封建社会”这个词的能指,而在于其所指,即中国前近代社会所谓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而不必拘泥于马克思对于“封建社会”所作的阐释。这样就可以抛弃对中国历史划代的纷争,而进行具体社会形态的研究。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秦晖把通常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称之为前近代社会,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了关中模式这一全新的前近代社会的模式。

    所谓关中模式,是秦晖对陕西前近代社会研究之后总结出的一种农村社会模式,是与学界热衷的“太湖模式”相对而言的。秦晖之前的学界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建立在太湖模式之上,因此得出了在封建时代,西方的农民是农奴,中国的农民是佃农;西方的是庄园制,中国的是地主租佃制,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关中一带农民以自耕农占大多数,佃农的比例远远低于太湖一带。这对于重新了解前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摘抄书中两段富有见地分析:

    封建自然经济最本质的特性,与其说是几乎没有或少有劳务与产品的社会流动,毋宁说是没有或少有商品流通;这种经济与其说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毋宁说是不自由的经济,它所容纳的劳务与产品流动量可能相当大,只是不经过市场渠道,不能以自由人之间等价交换的方式进行。……所以,封建自然经济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自然人”的经济,而就其运行机制来说则是“命令经济”。

    只要我们不把自然人和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私有权这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就可以看到农民那种鼠目寸光的狭隘的“自私”而导致的人的社会性的不成熟,作为“自然人”的动物个人主义本能直接表露的结果。

    第二段话读来有些拗口,里面谈到的内容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谈到的内用有些相似,这里把他们不妨放在一起来解释。自然人的私欲和私有权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前一种“私”是伴随着人的降生随之而来的,像一个小孩不让别的小孩吃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自然人的私欲,与动物没有区别。而后一种“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私有制产生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种私有权利,是是商品经济中自有交换的基础,也是人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基础。在宗法共同体之中,农民就是因为没有私有权,这方面受到压抑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性还没有成长起来,所以作为自然人的私欲就表露出来了。这就好比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和“超我”之别。因此,如果我们嘲笑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自私自利那将显得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这里还还谈一下所谓的“传统文化”,当人们看到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之后,总是趋向于在文化上寻找历史原因,诸如“中国人怎么怎么了”“千年以来”“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等等。实质上,这就是一种文化本质主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种自卑的心态。秦晖理清了社会学意义上和种族意义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分类方法,并且认为就其本质来说,文化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种族性的。文化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并不是什么“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影响。当下人们列举的各种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人性”上的差异,而是自然经济下农民共同体与商品经济下的独立个性之不同。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农民(包括城市居民)仍然缺少独立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是建立在私有财产之上的。
  •   在读赵俪生回忆录时发现秦晖是赵俪生弟子,后来在网上找到秦晖《农民学》《秦汉史》的视频,这个太牛逼了,见解很深邃,所以就买了他的这本书和《田园诗与狂想曲》。
  •   像秦晖、金雁这样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现在已经很少了,这样好的学者写的这样好的书也很少,这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读完对我国古代历史、古代社会、古代国家结构,对我国农民,对于农民与土地实有很深的感触。
  •   秦晖先生和他夫人早几年的作品,读完很有感触,对土地和农民有感情的人才能写出这类书
  •   这绝对是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你只需拿去读就是了。秦晖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力及穿透力足以让一大帮所谓农民史专家汗颜。
  •   秦晖一辈子就写了这一本好书,扎实的功底,鲜明的观点。关中无地主,让我们从新审视中国的小农社会。建议配套阅读胡平的《战争状态》
  •   秦晖是中国少有的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者!本书以批判的思维论述了中国社会宗法社会的特点,即人的依附性。即便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革命或者现代化的任务,就是完成人自身的解放,摆脱人身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   远接黄宗羲、谭嗣同,近承严复、张东荪,嘎嘎独造,洵属难能可贵~~《明夷待访录》《仁学》《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原强》《原富》《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秦晖的思考置身于其间,无愧色也!
  •   奠定了秦晖在农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是一本经典的著作
  •   这是秦晖和金雁比较有系统的一部著作,考证精细,论辩精辟,是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不可少得经典之作!
  •   每次看秦晖老师的文章,都很有收获!金雁老师我也非常喜欢,她的文章都是从经济观察报的专栏里得到的,非常好,对俄罗斯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
  •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或者说关中农民问题必备啊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主要还是皇权与百姓的矛盾
  •   一本书,是作者灵魂的体现,没有灵魂的人写出的书都是没有灵魂,秦晖,一个有良知、有灵魂的学者,他的书是有深刻洞见和丰富灵魂的,他是我尊敬的学者,这也是集中体现他的思想的代表作,极力推荐!
  •   秦晖、金雁伉俪的书本本好!
  •   秦晖金雁,一段佳话
  •   学者秦晖对中国土地问题的调查与反思,有价值
  •   千百年的农民发展史,值得当今中国建设新农村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秦晖是导师级的人物啊。偶像啊
  •   非常值得珍藏的一本名著。本来我已经下载了电子pdf版的书。但是看过后还是决定花钱在当当上买一本纸质书,果然,重读之下,有新的收获。
    这本书应该是作者的成名作了。
    对中国当代政治,尤其是关心农民问题的可以细读。
  •   秦老师的书,每本都坚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抱着非常崇敬的态度。这是对做学问的态度和人格的魅力而去的,每一页,都能给人莫大的启发。读他的书,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思考的维度。要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脉络,非常推荐读秦老师的书。当今,许多学者写很多书,基本都是对材料的垒砌,研究社会的人,自己对社会都糊里糊涂的。怎么能把读者说明白呢?非常建议读他的书。
  •   秦晖也算是名家了,现在能认真做研究写书的人不多啊,也算难得。
  •   秦晖是当代知识界少有的有知有识有良知之人,致敬。
  •   读罢此书,先有水落石出,豁然开朗之感,后有悲天悯人、可怜苍生之忧啊!
    秦晖的书,是要需要耐心读的,因说理极细,举证极广,初读难免枯涩,但对苦求真相之人,越读越有滋味,愈读愈感天地广阔,真有大师级手笔。
  •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秦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学者。
  •   秦晖先生十余年前的经典之作,多次欲购而无从下手,终于有了新版!不问出版社,不问价格,直接入手。
  •   秦晖是中国的良心,愿他平安,愿他能够畅怀谈笑,这个国家就有福了
  •   秦晖的代表大作,值得一读!!
  •   秦晖的书 很好 值得看 书的质量也可以
  •   秦晖老师的书确实不错
  •   一直很欣赏秦晖的严谨和执着,夫妻档作品值得期待
  •   秦晖作品——值得一读
  •   秦晖老师的名著,好书
  •   秦晖老师的分析堪称完美!
  •   书很了,值得一看,对于关中可以了解一下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社会结构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又不失文人风度。属于“可以获得知识并且提升境界”这个层次。
  •   去陕师大晚,没赶上秦老师的授课,读读他的书,弥补下遗憾
  •   想了解中國真正的歷史,秦暉先生之書為必讀。秦書思想之深刻、行文之精妙,在目前市上同類書中極為少見。若將此書與秦暉先生的《傳統十論》同讀,龐雜的中國史便去偽存真,其基本脈絡即會了然于胸。讀秦暉先生的書是對智慧的一種享受,尤其是在今天的閱讀,更難得。
  •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可以前没找到,现在有新版的了,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   前面的不大好读,熬下来后发现关于传统很多都和以前想的不一样。。
  •   非常好的一本书、特别好 、特别好 、推荐大家阅读
  •   秦老师的书不用多说
  •   与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不一样的解读
  •   这个老头驳斥反驳自己观点的人那序言挺有意思的哦
  •   读了本书与《传统十论》,你就懂得了簇新时髦但从骨子到面子依旧古老不变的中国。
  •   我们总是对熟悉的东西太陌生。
  •   中国当下问题的历史渊源
  •   这样的当代史家名著,值得一读,推荐啊!
  •   此书听闻亲朋推荐,真知灼见,可开茅塞。
  •   视野宏大,很有启发,推荐。
  •   我的老师曾推荐过这本书,一直没买到。这次看了,真的很受启发。值得一看。
  •   书的质量真心不错,非常好,还会再买的
  •   书还没读,以后有机会再补上。从装帧来看,非常简洁,没有腰封、精装、塑封,采用轻型纸,秀外慧中。
  •   一些概念奖的很清楚,颠覆了以往的理解
  •   好书,初学者可从《传统十论》看起
  •   内容还没看,粗略翻了下。正是我想要的。
  •   思想深刻,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收藏。
  •   不愧为大家手笔,建议研究近现代历史的必读。
  •   不可忘记的历史,读书获得知识。
  •   正在拜读中,适合专业或是准专业的看。
  •   秦晖的书很值得一看,很赞!
  •   名家著作,内容不错,正版书籍,值得购买。
  •   学术著作,还没看完
  •   挺不错的啊挺不错的啊
  •   严肃的书
  •   图书馆借了来看,觉得必须自己买一本。
  •   至第一度
  •   受用。了解了乡土。
  •   还没来得及看,但很期待
  •   书与描述的一样,挺好!
  •   书的包装很好,很有质感,内容也很值得一读。
  •   我们有福了
  •   大师真知灼见!
  •   老书常新
  •   以前卖断过,最终找到了
  •   难得有这么踏实的学者
  •   可当做学术文章拜读。
  •   看的不是很明白
  •   旧的学术作品,内容追究得很好。。
  •   不仅内容好, 装订也很好~
  •   理想与欲望的张扬。
  •   很早就读过,不过还是买本珍藏。
  •   很严谨 很专业
  •   作者研究功夫了得
  •   静静读书 是人生至高享受
  •   难得的好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文采,读起来很轻松,受益匪浅。
  •   前面有点枯燥,后半部分才是精华
  •   经典作品,分析得太透彻了。
  •   很好的一本书,相当不错。
  •   纯学术性的书,文字精巧,数据扎实。单请谨慎购买。这不是评书 是学术
  •   书的内容不错,语言生动
  •   书不错,长短经 翻译过多显得没有必要。
  •   八十年代的作品,文笔不错。
  •   本书是秦晖老师就农民问题和中国社会研究的一个代表性著作,对于大家了解农民学研究和中国基于传统乡土社会而构建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许多注释和参考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但就中国社会性质和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些观点确是见仁见智的!建议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和三农问题的朋友们一读!
  •   很好很好哟,正版,很喜欢
  •   关中时代
  •   快递服务非常好的,书也非常好,很满意
  •   秦晖先生的大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