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

出版时间:2008-0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威廉·恩道尔  页数:287  译者:赵刚 等译  
Tag标签:无  

前言

《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是本世纪初畅销全球的国际政治领域的一部力作。原书英文版出版后,已被译成克罗地亚文、法文、德文、斯洛文尼亚文、韩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作者威廉·恩道尔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研究员,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新秩序分析研究逾30年。威廉·恩道尔早年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继而又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比较经济学。其后,作为独立经济学家和新闻调查记者先后在纽约和欧洲工作。他的研究涵盖领域极为广泛,除能源和地缘政治,还包括世界农业问题、谷物交易垄断、关贸总协定、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第三世界债务、对冲基金和亚洲金融危机,等等。威廉·恩道尔先生还经常应邀在一些有关地缘政治、经济、能源等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包括扎基·亚马尼王子。在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瑞士的全球投资者论坛、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俄罗斯战略研究院、克罗地亚商业和经济协会等,并定期为世界全球化中心及许多国际出版物撰写文章。除了撰写文章之外,威廉·恩道尔先生作为经济学家,还经常为主要欧洲银行和私人基金经理提供咨询。威廉·恩道尔先生和妻子目前居住在德国。威廉·恩道尔生平有三部重要著作:《毁灭的种子:基因操纵的幕后动机》(暂名)、《世界末日与新冷战》(暂名)、《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在前一部著作中,作者描述了华盛顿与英美农业巨擘,通过专利手段对世界粮食进行基因改造,通过控制粮食进而控制世界。在后一部著作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世纪以来,霸权主义者通过控制石油来控制世界。尽管三部作品背景不同,但它们演绎着相似的主题,秉承了同一个理念——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的地缘政治学说。同时,威廉·恩道尔先生的作品也保持了鲜明的个性特点。《石油战争》具有比较凝重的历史感,作者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追踪百年国际政治风云,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强权政治的不断重组,英美霸权主义者的此消彼长。作者探索了许多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领域,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强权争霸世界的真正驱动力,依然是英美石油地缘政治。作者更多着墨于美国。美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的,而今成为主宰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历史为何造就了一个“美国世纪”?作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只有透过超级大国的政治,运用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点,才能对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直言:“美国世纪的兴起和衰落,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本书的真正主题。”虽然一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毁誉于一旦,大国地位也日渐式微,但作者认为,冷战并未结束,美国当局也不想结束冷战。作者写作的初衷,正是要人们以史为鉴,唤醒世界对地缘政治的关切,因为这是在地球上生存所必需的意识。在本书中译本即将出版之际,作者恩道尔怀着自豪的心情,铺开纸墨,欣然命笔,为中国读者写了一篇导读性的序言。作者对中国人民充满善意和期待,关注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一个与美国截然不同的角色,并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作者愿以本书点燃一个亮点,了解美国,以史为鉴,激发人们超越时空、超越主流媒体对现实貌似公正的描述,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对新世纪国际风云的变化,做前瞻性的思考。刘  淳CDP集团副总裁,博士2008年4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书中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宴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
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作者简介

威廉·恩道尔,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新秩序分析研究愈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学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经济学硕士。
  威廉·恩道尔先生作为独立的经济学家和新闻调查记者先后在纽约和欧洲工作。他的研究涵盖领域极为广泛。除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三足鼎立 英帝国的三大支柱:贸易、金融、原材料
 英帝国的新战略
 自由贸易与英国权力的根基
 英国的“非正式帝国”
 1873年的大萧条
第二章 分道扬镳 德国与“一战”的地缘政治
 德国的经济奇迹
 柏林银行业大恐慌
 船运和铁路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第三章 合纵连横 控制石油的全球争夺战
 一位海军上将的远见
 岩石燃烧的秘密
 柏林-巴格达铁路
 新“无畏号”战舰
 决定命运的巴黎之旅
 法国的失误和俄国的雄心
第四章 运筹帷幄 开辟近东石油战场
 破产后的英国选择了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
 英国秘密开辟东方战场
 “一女二嫁”
 罗斯柴尔德收到的一封奇怪信件
 巴尔弗的帝国新概念
第五章 明争暗斗 英美争当世界霸主
 英国打仗,摩根出钱
 纽约银行家挑战伦敦金融城
 英国为石油霸权而战
 丘吉尔及其领导下的阿拉伯局
 为控制墨西哥而战
 英国控制石油的秘密
第六章 步调一致 英美联手收拾德俄
 热那亚会议
 美国觊觎俄国石油
 德俄结盟甩开英国
 军事占领鲁尔地区
 德国恶性通胀的真正起因
 英美的“红线协议”
 英国的“希特勒计划”
第七章 排兵布阵 建立英美石油美元秩序
 战争催生的新帝国
 石油与美元联姻
 美国的战后石油霸权
 石油与纽约银行集团
 挑战英美石油利益的伊朗人
 意大利人的石油战略
 意大利石油巨人的意外死亡
第八章 内外交困 英镑危机和德法联盟的威胁
 从废墟中崛起的欧洲大陆
 英美联手对付欧洲的大构想
 1957年:美国的转折点
 美国工业落入陷阱
 启动美元战争
 发动越南战争
 垮掉的一代美国人
 英镑终于顶不住了
 戴高乐倒台
第九章 逆流而动 人为制造石油危机
 推倒多米诺骨牌
 一次不寻常的会议
 1973年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的经济影响
 剪掉“核玫瑰之花”
 “绿色行动”遏制核能发展
 控制别国人口增长以保美国安全
第十章 各个击破 压制一切独立的发展力量
 深受石油危机之害的发展中国家
 不结盟运动
 和平利用原子能反而成为干涉内政的借口
 “危险”的欧洲新生力量
 围剿伊朗
第十一章 不惜血本 建立“世界新秩序”
 “英国病人”越治病越重
 马岛战争和墨西哥债务危机
 华尔街故伎重演
 里根自食恶果
 布什涉险过关
 英美对德国统一的担忧
 萨达姆与沙漠风暴行动
 日德被迫“出血”
第十二章 四处树敌 从邪恶帝国到邪恶轴心
 寻找新的恶人
 枪打出头鸟
 射杀亚洲虎
 瓦解苏联
 俄罗斯沦为“三等公民”
 休克南斯拉夫
 搞乱巴尔干
第十三章 独步天下 新世纪的石油地缘政治
 重新布局石油版图
 终极大奖之所在
 美国新世纪
 反恐战争还是石油战争
 趋“油”若鹜
 油之将尽?
 四处屯兵
 一切尽在掌握中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三足鼎立 英帝国的三大支柱:贸易、金融、原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自由贸易政策大幕的拉开,英国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由工业巨头换成了银行家。金融货币、国际贸易、原材料优势,构成了英帝国权力的三大支柱。  英帝国的新战略  过去100年的历史,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斗的历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与此相提并论。首先是英国,后来是美国,主要受这两个国家的利益影响,围绕着原材料、石油,形成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权力版图,但人们对此却了解甚少。  19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自1815年开始,英镑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信贷货币。英镑的这一地位和作用,建立在英国黄金储备的基础之上,并得到了英格兰银行的严格监护。全世界对此充满了嫉妒。在滑铁卢,普鲁士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拿破仑军队的关键,但是,赢得胜利者美誉的却是惠灵顿和英国人,于是,世界的黄金大量流入伦敦,使得其储备占据了世界最大的份额。“像英国先令一样可靠”,这是当时不言自明的道理。1816年6月22日,英帝国颁布法律宣布,黄金是唯一的价值计量标准。在此后的7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英国的外交政策日益侧重于保护英国的国库——英格兰银行的地下金库,包括全世界新开采的黄金,无论这些黄金是产自澳洲、美国还是南非。这一政策的必然结果是,随时对拥有黄金储备的竞争对手实施“战略打压”政策。  1815年后,在世界海域内,英国海军的霸权无可匹敌。英国船队满载着英国的钢铁、煤炭以及出口国外的曼彻斯特纺织品驶向世界各地。英国制造业领导世界几十年。  然而,就在英国对外显示出强权的同时,英国国内却隐藏着危机。在世界贸易中,英国商号的信用延伸得越远,在阿根廷、美国以及俄国的铁路建设中,伦敦金融城里的银行贷出的资金越多,英国国内的经济就越是恶化。很少有人明白,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会有如此密切的联系。  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对拿破仑时代之后的欧洲政治版图进行了重新划分。在这之后,英帝国在外交大臣卡苏里勋爵的外交斡旋下,通过与奥地利哈伯斯堡皇室和其他欧洲大陆强国进行交易,获得了海洋控制权。当时的欧洲大陆,各国彼此分裂,势力较弱,根本无法挑战英国在全球的扩张。通过控制海洋,英国控制了世界的海运贸易,这构成了滑铁卢之后新的英帝国三大支柱之一。当时的贸易条款由伦敦劳埃德海运保险和银行财团制定,欧洲大陆的制造业者,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众多制造业者一样,不得不接受这些条款。英国皇家海军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在世界各地的主要航道上充当警察,为英国商船提供免费“保险”。而竞争者的船队则不得不向伦敦劳埃德保险财团购买保险,以防海盗、灾难以及战争的威胁。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海运贸易来说,伦敦银行的信用证以及现钞兑换是十分必要的。私营的英格兰银行,由伦敦“金融城”(即伦敦金融区的统称)里的巴林家族、汉布罗家族以及罗斯柴尔德家族等著名金融财团共同创办,操纵着世界绝大多数货币黄金的供给,它们精心策划,导致大量的英国出口品肆意倾销到竞争者的市场。对国际银行业的主导,无疑是1815年后英帝国权力的第二大支柱。  第三大支柱便是英国对棉花、金属、咖啡、煤炭以及19世纪末新兴的“黑金”石油等世界主要原材料的地缘政治优势。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这一支柱显得越来越重要。  自由贸易与英国权力的根基  182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原则声明,旨在推动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的一个结果是导致了一个世纪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惨后果。  在以英格兰银行、巴林兄弟商业银行的亚历山大·巴林为中心的伦敦航运与银行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一项原则声明,支持所谓的“绝对自由贸易”。这一概念由几十年前的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直到1846年,在议会废除旨在保护国内农业主的著名的《玉米法》之后,这项声明才正式生效。废除《玉米法》主要考虑的是伦敦金融城金融与贸易集团的利益,对世界金融和贸易的垄断赋予了他们决定性的优势,他们把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他们垄断了世界贸易,“自由贸易”将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优势,与此同时,贸易欠发达国家将付出代价。  在自由贸易的霸权下,英国商业银行在印度-土耳其-中国的鸦片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利润。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外交部公然要求中国开放“自由贸易”口岸,增加英国银行业的利益。  1843年,一本反映伦敦金融城商业和金融业利益集团的新周刊——《经济学人》创刊了。这本周刊的目的就是鼓动废除《玉米法》。  1846年5月,在罗伯特·皮尔爵士的领导下,英国保守党推动废除了《玉米法》。这不仅是英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开端。废除玉米法打开了大规模廉价农产品贸易的大门,这给英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农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低买高卖”这一商人的简单格言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消费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  因为废除《玉米法》而失去了保护,英国本土农业与农民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尔兰农民也深受其害,废除《玉米法》导致了他们最大的出口市场突然出现食品价格的狂跌。19世纪40年代末期,爱尔兰出现的农民饥荒和大规模移民现象——如1845~1846年间惨不忍睹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和后遗症——都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后果。英国早先对爱尔兰的政策是禁止爱尔兰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保持经济上的附属状态以满足英国的“菜蓝子”需求。然而在追求所谓的自由贸易的过程中,这个“菜蓝子”被打翻了。  1846年以后,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农民收入微薄,他们与英国和爱尔兰农民争夺英国“消费者”市场。英国国内的工资与面包价格同步下降。在为那些工资收入低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工人提供补助时,英国法律允许将补助额与面包价格挂钩。因此,一旦面包价格下跌,英国人的生活标准也会随之下降。  废除《玉米法》这一保护主义政策,实际上打开了整个英帝国“廉价劳动力政策”的闸门。廉价食品率先急跌之后,唯一获利的是伦敦的国际贸易大公司以及给它们融资的商业银行。贫富悬殊加大,极少数富人与绝大多数穷人对立,英国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就是“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关于英帝国的自由贸易霸权主义对19世纪50年代的世界经济的影响,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强烈反对者美国经济学家皮塞·史密斯在当时的著述中总结道:  自由贸易政策仍然控制着英国的立法机构。实际上,它从总体上把国家看成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国家做生意的巨商,这个巨商支配着巨大的商品存货,其目的不在于使用,而只为销售。这个巨商努力降低生产费用,这样就可以用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售出商品,同时把付给本国人民的工资视为利润损失。  皮塞·史密斯把亚当·斯密等英国人的“国家就是一个大商人”的学说与19世纪50年代在欧洲大陆出现的日益受到关注的国民经济思想相比较,尤其是与德国的关税同盟思想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其他国民经济政策作了对比:  他们的政策将受到生产者本能而非商人本能的支配。作为对国家繁荣的度量,他们只关注生产总量,而不是贸易中的利润率。因此,像法国、俄罗斯以及德国这样的大的大陆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关税同盟或者称为海关联盟——这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主导英格兰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否定。一位有学识且受人尊敬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凯描述道:除了还未开化的俄罗斯与土耳其、受奴役的意大利、政府管理混乱的葡萄牙以及革命中的西班牙,英格兰从重商主义政策中得到的是,“贵族阶层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更富有、更有权利,穷人比其他欧洲国家的更压抑、更贫穷,相对其他阶级数量更多、更无信仰、受教育更少”。  因此,在1851年,一场旨在建立英格兰主流意识形态的运动开始了。在这场思想论战中,人们使用错误的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而不正视对新的生产技术投资不足这一事实。把无情的经济政策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并将这样一种政治教条称为英国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讲,到19世纪末,英国自由主义的概念才真正确定,这一概念为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帝国精英阶层提供了正当理由。这个精英阶层代表无数粗俗无知的群众进行统治,因为这些无知群众自己不能治理好自己。  然而,19世纪英国政府和公众事务中的自由主义精英分子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服务于少数私有权力者的利益。在19世纪的后期,这些私有权力集中在伦敦金融城中的少数银行和机构手中。  英国的“非正式帝国”  在过去的150年里,英国经济战略的本质就是操纵和控制自由贸易。英国的天才们具有变色龙一般的本领,他们想方设法使这一政策适应于千差万别的国际经济。然而,政策的核心保留了亚当·斯密的“绝对自由贸易”的观点,其目的是把自由贸易作为一种武器,反对其他主权国家的经济政策。  19世纪末期,英国当局开始围绕如何维持其全球帝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球出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致力于采用一种更高明、更有效的形式继续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这便是所谓的“非正式帝国”。在维持对印度及远东关键地区的殖民占领的同时,英国资本开始大量流入其他国家,尤以阿根廷、巴西与美国为主,形成了各种形式的金融依赖,这样的方式从很多方面看比正式的殖民占领更有效。  与“附庸国”特殊经济关系的概念、“势力范围”以及“权力平衡外交”等概念都产生于19世纪末,都与英国炮制的“非正式帝国”有关。自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舰队后,英国就利用其特殊的岛屿环境刻意与欧洲大陆保持距离。这样节约了保持大规模常规军队以保卫其利益的成本,使得她可以集中力量统治海域。从俄罗斯到西班牙,无论谁想要统治欧洲大陆,英国立即可以建立或者资助成立一个联盟来对付她,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对世界财富的掠夺让英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在趁击败拿破仑之势对欧洲进行重组的过程中,英国对其玩世不恭的所谓“权力平衡”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完善。根据这一政策,各方根据势力大小被配置到“平衡点”的两边,而平衡的支点或中心,则严格限定在伦敦。对此,英国外交部始终讳莫如深,这就是英国把对手的经济实力转化成她自己的绝对优势的窍门。  1815年以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天才”们把他们的全部技巧都用在了平衡联盟的关系上。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可以把欧洲或者全球的战略力量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突击调整。英国外交追求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信条,即英国决不与其他国家建立感情或道德的关系,不把它们当作相互尊重主权的伙伴,而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英国的联盟策略受到严格的限制,即在特定的时期,究竟哪些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英国自己的“利益”。为此,英国调整了与法国由非洲利益之争而导致的敌对关系,1898年“法绍达事件”之后,英国将这种敌对关系转变为“协约友好”关系,以及改变几十年来为阻止俄罗斯的扩张而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支持(史称英俄“大搏弈”),这些都表明了联盟关系的戏剧性转变。  在19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英国资金的主要流向是资本赤字国家,这些国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比如阿根廷。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资助、建设,然后经营这些国家的铁路和交通设施,这通常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慨然就允。英国的资本还用于发展这些国家的船线和港口。因此,阿根廷和其他英国附庸国的经济事实上成了英国经济的俘虏,她们的贸易和金融条款是由伦敦的商人和银行来制定的。这些附庸国发现,通过军事占领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强征暴敛,虽然也能达到支持英帝国的目的,但相对来说,目前的办法使对方更加彻底地放弃了根本的经济主权。  19世纪80年代,阿根廷通过新建的铁路将其产品,特别是牛肉和小麦运至港口出口。出口量因此提高了两倍,但她在伦敦银行的债务却增加了700%。这个国家是英帝国的债务附庸国,一位评论员称之为“建立在廉价之上的帝国主义”。英国政策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想从这些附庸国关系中发展出强大的主权工业国家自己的工业和经济,而是想通过尽可能少的投资实施控制,确保其他竞争者无法获得他们觊觎的原材料或其他经济财富。  在这个时期,为了捍卫从英国到印度的海上航线,英国军队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英国决不能让苏伊士落入劲敌法国手中。英国的军事占领彻底摧毁了埃及的统治结构,1882年后英军长期驻扎在这一连结伦敦和印度的战略要地。  同样,英国占领南非的初衷也是为了捍卫通往印度的南方航线,守护英国贸易航运线侧翼,从而防止外国对手的侧面攻击。在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英国对南非的控制是非正式的。英国分阶段关闭了布尔共和国通往印度洋的大门,在1843年开始了与纳塔尔的合并,使布尔人置身于德拉瓜湾之外。同时干涉和阻碍1869年在比勒陀利亚领导下的布尔共和国联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用最简便的办法确保英国在整个南非地区的霸权。确保英国对贸易控制的垄断是英帝国主义在19世纪的主要目标。  在这个时期,英国秘密情报部门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法国或其他国家不同,在滑铁卢之后,英国形成了伦敦金融城主要的银行家与金融家、政府内阁部长、具有战略意义的主要工业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某种精妙结合。促成这种结合的是伦敦金融城商业银行的后裔——查尔斯·乔斯林·汉布罗先生,从1928年一直到1963去世,他都是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布罗曾是英国秘密情报部门特别行动班子(SOE)的总负责人,这个组织属于政府的经济作战部,其主要任务是实施战时对德国的经济作战,培训后来成为战后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人的情报精英分子,他们包括威廉·凯西、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沃尔特·罗斯托、罗伯特·罗莎以及后来的肯尼迪财政部副部长和华尔街精英、布朗兄弟公司的合伙人哈里曼。  传统情报的机构是由驻扎在国外首都的间谍机构提供情报,而英国的秘密情报机构则是把广大的英国银行、航运、工业以及政府的力量像网络一样编织在一起。因为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轻信而毫无防备的国外经济组织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在1846年后的自由贸易时期,这种把私人的商业权力与政府暗中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是英国霸权的秘密。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是精心培育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维持与盟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如果需要的话,盟友或同盟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的。  1873年的大萧条  然而,19世纪70年代初期,在金融恐慌之后,英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大萧条。这被看作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后果。自由贸易信条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英国有能力影响世界主要贸易国家采用同样的经济策略,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在1857年伦敦银行业发生严重恐慌之后,伦敦金融城里的金融机构(包括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拟定了新的策略阻止伦敦银行的黄金外流。1857年的恐慌源于外国开始挤兑英格兰银行拥有的国际黄金储备。大量挤兑导致伦敦金融城的银行信用乃至整个国家的银行信用崩溃。为应对这一危机,英国政府制定了一项政策,一项简单而又危险的中央银行政策。  英格兰银行是一家私人控股的银行,当时不受政府控制,而是由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利益所支配。贸易会使英国的黄金储备随时外流。英格兰银行认识到,相对于贸易竞争国的利率,它只需增加中央银行贴现或者利息,达到高于贸易竞争国的利率水平,黄金的外流就会停止,黄金最终会从柏林、纽约、巴黎和莫斯科流回伦敦城的银行。  对中央银行来说,这样的利率政策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它赋予了英格兰银行超越对手的强大优势,无论这种惊人的高利率给英国的制造业和农业带来多大的破坏性。1846年《玉米法》废除之后,在英国经济政策中占支配地位的已经不再是工业和农业,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与国际贸易。为了保住英国的国际银行业霸主地位,这些银行家都甘于牺牲国内的工业与投资,类似的情形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遭暗杀后的美国也出现过。但是,英格兰银行的这个利率新策略使英国整个工业饱受煎熬,一场席卷整个英国的经济大萧条从1873年一直持续到1896年。  始于英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伴随着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铁路建设债务链的崩溃,使英帝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萧条给英国带来了失业率的上升和工厂的倒闭。1873~1896年,英国的名义物价一路下降至原来的50%,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  在1867年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制造业的投资不足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全新的机械制造产品,甚至纺织品,都是来自德国和其他地区。这无疑反映出英国制造业技术的停滞状态,就在20年前,英国还是世界制造业的先驱。英国的铁、钢、煤和其他产品的出口,在这段时间也衰落了。在英国历史上,这是一个转折点。为了让金融在英帝国的所有事务中起支配地位,30年前开始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与废除《玉米法》共同作用,使英国的工业技术陷入衰退的境地。很显然,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作为世界工业国领导者的时代结束了。  19世纪英帝国的自由贸易信条和她的马尔萨斯理论注定要失败。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要想生存就要蚕食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玉米法》废除后,仅过了25年,英帝国就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1873年以后,英国努力传播着“英国病”病毒,亚当·斯密的绝对自由贸易“全球经济模型”显然是不成功的,而德国领导欧洲大陆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国民经济保护措施,这使她们实现了两百年来最快的工业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维持帝国的统治与权力,英国的精英分子就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在1882年,石油地缘政治被引入这一争论中。现在争论的是如何维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后记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则是最常用、最安全、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石油。可是,我们很少了解,石油从哪儿来。石油因为综合成本低,使用安全,运输方便,而成为能源家族中最受关注的成员。和平时期,汽车、航空运输等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石油;战争时期,战车、战机的运动,大规模的兵力部署,更是离不开石油。可以说,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扼住了对手的生死命脉;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住了财富,有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四的规模,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仍是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贫乏的国家,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因素。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供求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加突出。我们已经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在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贸易方式,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很久以来,我们对影响石油供给和波动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够,跟踪不深,特别是对石油价格波动背后极为隐秘的地缘政治因素了解不多,对国际石油供给波动缺乏预见,更缺少影响国际石油供求的有效手段,总是被动地接受世界石油价格变化。在对国际石油资源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国民福利。特别是一些国际石油寡头,利用我国石油供求的临时性断档,操纵石油价格,使我们在石油贸易中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对石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国际石油市场、石油地缘政治的研究,掌握石油供求规律,争取石油供给的主动权,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威廉·恩道尔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石油地缘政治学家,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权威分析人士,他在石油政治和金融领域著述甚多,其观点对学术界、实业界和各国政府具有广泛的影响。《石油战争》这本书,是他多年专注于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是他在石油政治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当然,本书中的有些观点,未免片面和偏激,相信读者自有判断。本书共分13章,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写到21世纪,跨越一百多年,把世界石油史清晰而精彩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紧紧围绕着石油和金融两条线索,把英美两国金融和石油财团操纵金融货币政策,控制石油贸易,大肆攫取世界财富的隐秘手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本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国际政治、拓展战略思维不能不读的好书,为我们观察和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是近年来国际图书市场上的一本畅销书。参加翻译本书的有:赵刚、旷野、陈思宇、杨艳红,全书由欧阳武通稿审校。在本书定稿的过程中,《财富》杂志社的梁光严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蔚女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的苑基容博士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还要特别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五编室主任刘忠先生,他豁达宽容的处事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卓越的业务素质,是本书得以高水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重要保证。在此,我们还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刘爽女士和王俊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石油战争》这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时间跨度大,史料丰富,故事生动,为力求忠实原文,保留作者的写作风格,我们已经禅精竭虑,但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如果因为翻译上的错误,影响到读者对于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我们深表歉意。如您能从阅渎本书中获得快乐,进而对石油地缘政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或是从此对石油问题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那正是本书的魅力。欧阳武  赵刚2008年3月21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用另一种视角观察石油、能源和节能,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本书忠实记录了1973年油价飙升的真相。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此次危机的唯一一本好书。我强力推荐读者阅读。  ——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 扎基·亚马尼王子  本书提出的石油乃至能源战略,决定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发人深省、很有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能源技术经济学创始人 徐寿波  本书揭示了看似莫测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背后的不变动因。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王思强  对于那些对世界经济运行奥秘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有用。  ——英国经济学家 斯蒂芬·路易斯  本书不仅在讲石油政治,更是在讲霸权政治是如何进行重大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的。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周大地  这是我看到的最值得读的一本书之一。它令人震撼,耐人寻味。作者用一条主线,将纷繁复杂而又看似毫无联系的历史事件串了起来。  ——《远东金融》专栏作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顾问 利昂·里查森  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过去一百年国际竞争的内在机理,也昭示了未来一百年国际交往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些机理和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合游戏中保护本国利益,实现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科技日报》理论部主任,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胡钰  谁是油价暴涨幕后的推手?  国际油价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击穿了每桶140美元大关,还在不断创造新纪录。我们对油价每一次自以为大胆的极限猜想,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后,这一段时间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这两天世界石油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会上吵作一团,他们都竭力否认自己就是推高油价的始作俑者,那到底是谁制造了高油价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大洋的对话,来揭开油价大赌局的面纱。  谁在制造高油价?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最大幕后推手?  2008年6月6号,端午节,中国股市休市,可是远隔万里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正在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一场激烈的多空对决正在打响。许多交易员手里攥着大量买进的单据,原油期货成交价格不断被推高,短短几个小时,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涨了10美元,一举登上了每桶139美元的历史高位。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一名资深交易员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员约瑟夫·马绍尔:“我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我为福四通期货公司和高盛工作很多年了,我按照客户的命令下单,比如买入100手7月份的原油,我在现场要使劲喊价,谁喊得声音大,谁就有可能抢先下单,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疯狂,其实是很有秩序的,6月6号是个星期五,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交易日,因为大涨了近11美元,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星期四,下跌到了122、123美元,6月6号一开盘就大涨4美元,5美元,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买盘,油价一下涨到了129美元,然后突破130美元,这对我们来说太意外了,没人见过那么大的涨幅。”  油价为什么会如此疯涨呢?面对这个疑问,每天为全球交易商评估石油价格的美国普氏能源资讯公司的研究人员——华大威这样解释。  普氏能源资讯中国能源市场高级总监华大威:“我看那个全球的原油价格维持很高的水平有几个因素在里面,第一个在这个需求方面,近几年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这个需求成长力很高,那么因为这个供给不足所以就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过去90年代价格比较低,那个时候厂家他们对这个炼油的新产能的投资不够,就造成一种瓶颈的问题,所以说现在虽然这个需求成长的很快,但是这个供应不足,就那个造成一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  华大威把供求不足当做油价上涨首要因素,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字显示,每天全球需要原油86.7万桶,而供应是86.6万桶,比需求少了 1000桶,审视华大威的解释,记者在疑惑,每天1000桶石油的缺口,真的可以导致油价半年大涨40%吗?来自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分析师霍德·伟登也给出了四大因素。  ——来源 价值中国网 余胜海  

编辑推荐

《石油战争》一书揭示能源危机真相,解读石油、货币、权力三者关系,撩开霸权政治面纱。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亨利·基辛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石油战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0条)

 
 

  •   石油战略已经上升为中国的重中之重,保证石油供应的讨论在新闻媒体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所以,当看到凤凰卫视的开卷8分钟里介绍了这本书后,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该书。看完该书的中文版序言,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书中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看完后,我觉得深受启发。世界上某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东的一条铁路的修建,非洲的一场暴动,欧洲的一个会谈,南美的一场战争,可能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般人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而且为了掩盖世界特殊利益集团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往往会操纵媒体对民众进行误导,并且他们往往不会亲自出面,而是由他们的傀儡在前台替他们背黑锅。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存在国家利益。英国与美国曾经为了争夺一战后的欧洲霸权互相攻击,但是面对苏联的崛起,他们又迅速的团结起来,一起瓜分世界,维持霸权。但是国家就代表了他的人民的利益吗?不是,国家代表的应该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利益集团就是石油和金融财团。这些利益集团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其他阶层的人民的利益。对外交上的声明要抱着怀疑的眼光。比如OPEC对石油的提价,表面上说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列的斗争,可是实际上却可能是西方石油巨头操纵的结果。伊拉克战争,说是为了反恐,为了世界的民主进程,实际上却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这点确实需要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警惕,现在我国的愤青们,情绪很容易就被撩拨起来,而且媒体也推波助澜,非常容易被外国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个国家,无论怎么样都要尽全力保持自己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正如《一个经济杀手的直白》的作者约翰.铂金斯说的那样,现在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掠夺已经从赤裸裸的侵略,殖民,占领,变为了在“援助”,“提携”,“民主”的外衣掩盖下的侵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美国大量的民间基金都是这种侵蚀的工具。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危及前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快速,且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多少外债的负担,但是,美国先是利用对冲基金破坏其金融体系,再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提供紧急贷款,并作为附带条件要求东南亚按照美国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样,东南亚的各国就被美国拉进了他的石油美元循环之中,受到了美国的控制。读完这本书,令我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充满了担忧,也更加能理解为什么我国要施行很多看起来并不“自由”,并不“民主”,并不“市场”的政策,真希望那些不断的在批评国家的“清流”们,能更多的理解国家的难处,能看清中国现在所处的并不太平的世界环境,能看清那些他们所崇拜的国家,所崇拜的公司的真面目。
  •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书中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宴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   贯穿本书的一条红线是围绕石油控制而展开的战争,即控制所有的石油,控制世界各地的石油,这条红新串起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首先,这是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或者更准确地讲,先是英国石油公司和罗斯柴尔德控制的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之间的冲突,随后在英国皇家秘密警察的支持下,英国这两家石油巨头与美国洛克菲勒所属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之间发生了冲突。正因为如此,洛克菲勒也得到了美国政府必要的庇护和支持。无论在墨西哥的坦皮科,阿塞拜疆的巴库,还是美国中部的德克萨斯或加利福尼亚,或是在波斯,或是在摩苏尔或罗马尼亚,英美双方围绕着控制石油和有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英美之间的石油争夺战一直持续到1928年,当时,所有英美石油大佬们齐聚苏格兰的阿齐纳卡里城堡,签署了“红线协议”,该协议给予美国公司在中东油田较大的份额。自此以后,尽管经历了多年的起伏跌宕,但世界一直处在英美石油巨头的垄断和控制之下。在过去一百年里,控制石油和天然气能源,是英美一切行动的核心。今天如果没有了石油,任何国家必然面临经济灾难。对于这一点,任何国家都没有中国理解得深刻。美国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了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经济的关键。整个战后世界和美国作为统治世界的超级大国的角色,都是经过了纽约对外关系理事会及其下属的战争与和平研究会组织的一系列秘密会议精心策划的。这个机构由洛克菲勒集团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经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1943年7月,对外关系理事会邀请了当时年事已高的麦金德,对他的地缘政治平衡学说进行阐释,这对于制定“美国世纪”的规则十分必要。麦金德的观点在对外关系理事会创办的《外交》杂志上刊载,文章的题目是《圆的世界和赢取和平》。在这篇十分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文章中,麦金德告诉他的美国兄弟,“.…..如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以德国的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她必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帝国,这一结论不容置疑。此外,她还将处于战略上最强大的防御地带。心脏地带(苏联)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堡垒。”为了遏制这种可能,温斯顿丘吉尔。。。。。。是如何做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本书,呵呵,绝对不是托,抄书太累了请原谅:)以上摘自本书的中文版作者自序。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美国人打伊拉克也是司马昭之心;可是真正要上升到一个层面来讨论这些问题,就会被盘根错节的技术性问题所困扰,总之不会有人能够了解在石油危机和涨价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看完此书,恰逢美国奥巴马总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按照作者的观念恐怕又是什么阴谋在里面。
  •   刚刚读完《石油战争》一书,不觉脊背发凉。当你发现某个天大的秘密的时候,并不总是无比兴奋的,有时候是绝望,或者沮丧。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原本以为石油价格的涨落是在人为控制之外的,至少不是少数精英分子所能控制的,是因为全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一些个人行为的无数重叠造成的飓风,我甚至以为这其中还有一份我的贡献,因此,有时候我还会有一点儿罪恶感--我的行为是否也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现在看来,我等斗民根本就是局外人,而石油价格也就是那么几个人说了算!石油,这种现代工业血液就掌握在欧美少数家族及财团手中,甚至那些看起来叱诧风云的政治人物也不过是他们的傀儡。基辛格在参与炮制1970年石油危机的时候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的确如此。此次石油价格飙升4倍以上,到今天已经是130美元一桶,但是,摩根大通仍然言之凿凿地预言这不是顶,最高价格会到200美元一桶。几个月钱我也读了一本书《当石油20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怎么办?》那时候我几乎不相信会这样,但是现在,我不得不相信,这个预言会变为现实。在1973的时候,就有“著名”的推手在媒体上预言石油价格会翻一翻,结果很准。我现在不仅害怕,并且是不寒而栗。我担心刚刚改革30周年的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规避这个阴谋冲击。每一次的能源大涨价都是一场资产重新分配,卖方大赚特赚,而购买者则被轧干。这次石油危机更是与众不同,美元赤裸裸地贬值,美国政府无赖般地推掉几万亿美元的债务,同时英美石油公司大肆推高油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经济成果。中国式的价格管制简直就是在拿国人的财产补贴全世界。这样的模式绝对是不可持续的。但是,我对国家管理层仍然有信心,最起码他们的稳健作风,让我觉得他们的决策虽然慢,但是保守的做法相对来说就是风险意识强的意思。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我们要怎么办?首先,我认为我们要利用大量的美元外汇去全世界购买原材料,虽然美国的野心是全面控制全球油田及石油运输路线,但是,他的控制力总有薄弱的地方,我们要扬长避短来争取石油独立。其次,我认为我们必须改变欧美石油经济发展模式。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从法律,行政,社会等入手,开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要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特别是燃油汽车,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因为铁路运输可以不用燃油。再比如,逐步实现成品油与原油价格联动,市场化改革,增加燃油税,迫使国民选择小排量汽车,进而改变汽车业发展路径,这么做同时也节约了其他汽车原材料--比如对钢材的需求,进而减少铁矿石的需求。要大力发展循环能源,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创新,减免税收等。今天早上新闻说国家发改委考虑择机推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这说明管理层也已经认识到目前价格管制做法的局限性及负面影响,试图改变之。然而,共产党执政的一大特色就是政策执行没有预期,“择机”二字可以是1-2个月,也可能是1-2年,或者象燃油税一样一说10年。我对此项改革难免悲观。作为普通国民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首先是不要购买大排量汽车,免得将来“买的起却开不起”。同时,我认为这时候是开始投资中国石油公司的时候了。成品油价格早晚要放开,放开就以为着石油公司开始赚钱。此时他们亏损,人人不看好,股价一跌再跌,正好捡便宜。
  •   揭示能源危机真相,解读石油、货币、权力三者关系,撩开霸权政治面纱。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   此书是著名作者恩道尔的一大巨作,详细地阐述了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是如何控制石油,从而达到自身的某种政治述求,在资源(特别是石油)日益紧张的局势下,控制了资源就是拥有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往往在这场石油战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认知了自身所处的紧张态势下,我们该如何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深入阅读此书时,你我都会有迫在眉睫的紧迫感,与国家生死与共的正义感,同时对国际上某些利益追求者的不计后果感到深深的愤慨。。。。。。。。
  •   早就听过这本书了。它与货币战争一样都是有独特视角的内容,揭示世界石油内幕,很惊叹!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写的。
  •   因为货币战争,我在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有点犹豫,被人忽悠的阴影总是很难抹去,不过德国人还是比较靠谱,看完以后有种听沈志华老师讲历史般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实,石油价格的上涨老百姓感觉并不明显,不少人肯定还会认为猪肉涨的比石油多,但过去的五年,石油差不多涨了6倍,商品价格差不多3倍,而我们最关注的粮食只涨了1倍。油价最近一个月的走势,让人不得不感慨,我们的A股市场成功告别了坐庄的时代,原油期货却从我们手中接过了坐庄的接力棒。
       庄家1 各国政府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让各国政府意识到,石油这黑漆漆、稠糊糊的东西就像一战时期的马克芯机枪一样,乃杀人灭口居家旅行必备之物。石油带来了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是当仁不让的工业血液和乳汁,但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让大家意识到,造血干细胞和奶牛是如此重要,石油的争夺也随之而来。
       供给方:opec和非opec国家
      早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过程中,目光短浅的非opec国家,认为40美元是个绝好的位置,在那个时期释放了石油潜在产量的一大部分,导致了石油价格的暴跌的同时,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基本丧失了在油价上面大声讲话的底气。
       opec就不一样了,部分由于出于自己国家的考虑,一直在产量释放上面比较温柔,这方面是可以理解的,拿伊朗来说,这个国家除了石油资源啥也没有,擅自增大供给造成石油价格暴跌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限产维持油价可以理解,毕竟这种国家不多挣些钱搞搞核能整个国家就over了。
       并且再说了,原油的开采就像摘苹果一样,开始摘的总是容易的,进入产油高峰之后,产出的边际成本增长迅速,这点,看看中石油在大庆油田的资本投入就不难发现。
       需求方:发达国家历史上被高油价教育过两次,所以在能源使用上面一直小心翼翼,以日本为例,日本70年代的时候,年均原油增幅50w桶,石油危机的时候实在吃不消了,只有勒紧裤腰过日子,拼命压低国内需求,开始走节能之路,最终把需求稳定在500w桶左右。近几年整个发达国家在能源上面的需求增长并不明显,投行们忽悠原油和所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需求的美丽童话。
       近几年的需求主要是来自金砖四国中的中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印度的情况类似,国家豪赌高油价不能持续,从70美元一路补贴到140美元,使国内的需求对国际油价根本就不敏感,油价越高,需求却越旺,国内基本都是高能耗的再加工,加工之后再出口给发达国家,实际上算下来,中印两国政府实际上是在补贴发达国家,这不搞笑么?而俄罗斯,90-02年,俄罗斯每年gdp衰退4%,期间自身石油需求被腰斩,大量原油的向外出口。但随着02年国内的经济开始好转,国内的需求激增,出口减少,日子也开始不好过,开始饱受高油价的煎熬。
       供给方想一次吃个胖子,需求方想不损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熬过一劫,油价博弈的背后,大家其实都心怀鬼胎。
      
      庄家二 金融资本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可以践踏人间的所有法律
       格林斯潘留下的次贷定时炸弹终于在伯南克手中爆炸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一口气减到了2%,日本乖乖的把流通性输出国的第一把交椅让给了美国。
       在投行的发展中国家强大需求的忽悠下,大量的金融避险资金涌入和证券市场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商品市场。强大利润的驱使,各国政府的漠视,使得投机行为肆无忌惮,一天上涨10美元,油价全面进入庄股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150美元的高位绝对不是不能被人征服的卡瓦格博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我们的未来——
       由于国内强大的需求刚性,即使国内未来连续上调成品油价格,需求也不会明显减少,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X5了,怎能开1.4的polo。再说,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来个了断还是未知之数。好在前有日本,后有印度这些可以参考的例子。
       天知道中美经济论坛他们到底谈了什么,回来就急急忙忙调了成品油价格,我只希望《即将到来的经济崩溃》的一幕不要出现:当油价涨到200美元的时候,真到那个时候,我们真只能做俯卧撑了。 摘自豆瓣网 小鬼兄
  •   用大量数据揭示全球能源危机真相,解读石油、货币、权力三者关系,撩开霸权政治面纱。
  •   威廉恩道尔无任何利益团体和个人主义的背景让这本书里所呈现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比较放心的认同其中的绝大一部分。威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结合自己所研究的地缘政治学,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大国为石油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   关于地缘政治的书,以前大概看过这几本:<大棋局>,<战略缔造者>(论文合集),<21世纪的美国和诸大国>,现在觉得,最好看的应该是这本<石油战争>了.语言平易而不罗嗦,史料凿凿而不常见,在100多年的历史事件背后,作者向我们呈现出一条若隐若现又昭然若揭的利益纠葛.总结下来:很震撼!
  •   正如亨利基辛格说的: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读完该书之后,让人豁然开阔,视界听界突然默契地闪现-农改的诱因将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很多过去与现在发生的林林种种,而因果又岂是表像如此这般!!!
  •   看《货币战争》的时候,有点出乎意料,确实没有从那个视角看过世界;“鸦片战争之后全是石油战争”倒是认知度高得多的一个公开秘密。此书则是能把这个根本问题说得非常清楚,并且很具可读性。《货币战争》事实上可以解读为用货币制造和控制战争,但的确只有石油是战争的原因。20世纪以来,只有石油才配得上做战争祸根!正义?荣耀?女人?土地?——不不不,只有石油!石油用完之后,才会有别的新的战争原因。
  •   好书,地缘政治分析的很有道理。对于石油与美元货币也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值得好好读。有助于了解国家内在运行机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现在中国人提倡的和平崛起是有道理的。韬光养晦,总有我们在世界舞台发挥巨大作用的那天。中国人,要加油!
  •   强烈推荐,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揭秘石油价格背后的推动力。和货币战争的感觉很相似。看这种书能够让人心明眼亮,似乎一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   如果把《石油战争》和《货币战争》结合起来看,你会奇妙地发现:国籍、年龄、背景、教育、信仰等具有很多不同之处的两位作者,殊途同归地谈论到了同一件事情,即在百年石油争夺史和货币金融史的阴影下,站着一帮似曾相似的人,他们就是英美金融寡头或能源寡头。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被一小撮人玩弄于掌股之间。
  •   本书作者站在一个非常宽广的视觉分析世界权利的斗争,以石油为主线,用地缘政治的分析思路,向读者展现了恢弘激荡的世界霸权的角逐.看到精彩之处,让人爱不释手.
  •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卷入了风云诡谲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渗透到货币、石油等经济领域,此书可以拨开迷雾,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和金融寡头的贪婪,一场看不见的斗争事关国民的幸福和中国崛起的成败。
  •   不愧为掀开欧美政治经济内幕一角的知情人,作者翻阅大量文献及参考后理清石油经济背后的控制脉络,真乃高人!
  •   本书揭示石油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要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走向,这是一本必要的读物。
  •   该书围绕石油,让人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重大事件,以及世界格局与演进,好书
  •   了解世界石油政治格局和背后博弈的一本佳作!
  •   从货币战争到石油战争,让我们一步步地了解了金融历史的发展。
  •   石油与货币的战略意义在强权的美国利用其成为巩固权势的利器该书为国际一系列战争与区域冲突理清头绪,以石油为红线确为好书
  •   无论是否感兴趣政治、经济等,都应该了解一点,对每个人都有切身影响,所以值得一看,石油和粮食一样,都是战略物质,需要国民对其有清醒地认识
  •   “用另一种视角观察石油,能源和节能,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发改委的官员都是吃什么的?怀疑他们是不是看了看封面就写评论了!这里边有一个字提到节能了吗?

    让他们写评论真是玷污了这本书!

    不过这本书真的是本好书!
  •   是个经济学菜鸟啦。同事推荐看《石油战争》,说看过后就能入门。还米有时间看,希望有收获。加油!!!
  •   对于目前和历史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了答案,从石油的角度解读当今世界的的战争和困惑,给人很多的启迪,也清晰了历史遗留问题和目前中东仍然存在的战争。
  •   从经济学和历史的角度认识石油在世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了解帝国发展的好书
  •   当今的石油如同封建社会的耕地,是各种势力争夺的关键资源。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将石油把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手中没有掌握一滴油,但你却需要到美国那里换取美元来然后到中东换取石油,中东的人用买石油的钱买美国的各种金融产品,就这样美国依靠美元掌握了石油也掌握了世界,唯一脆弱的就是危如累卵的金融体系或者说美元本身。这本书就这样间接的展示了石油的历史与现在。
  •   一本了解当家世界秩序与石油关系的书
  •   当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一步步前行,追求这个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幻想中,看到了“石油战争”的本来面目,突然明白了这个世界原来如此!所有道貌岸然的也只能是一种道貌岸然了……






















  •   学石油的,搞国际政治的,这本书值得拥有。
  •   在石油这一清晰而容易忽略的主线上,100多年的英美霸权得到痛快淋漓的描绘!结合这两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及美帝霸权的垂死挣扎,中华民族在国际的雄起,可想而知还会有千辛和万苦!!
  •   书很好,对石油企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并且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很独到。很好!!
  •   石油,真是经济命脉,资源为王的时代,除了粮食恐怕它就是引起所有争端的缘起了。
  •   虽说还没看,但通过石油大棋局能看出作者严谨的思维和看待政局的特殊角度
  •   看过以后心情沉重,感觉中国真的要学会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学会经营中国的经济。不知道这样的书国家领导人,国有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看后有何感想。
  •   这或许是一本可以解释美国外交政策的书。虽然不是一本教科书,虽然不是历史文献,但他的作用却相当于,上至国家外交,下至石油化工行业的《史记》。
  •   这本书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特别是愤青,会告诉你小小的你也是石油战争的一部分
  •   安道尔的地缘政治学中的石油欺诈。
  •   内容很丰富,将石油与战争的关系描写得很透彻
  •   这又是一本国外的作品,对国际石油的整体格局看得很清楚,对于我这样以后从事石油行业的人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啊!
  •   可以读一读,中国目前的石油对外依存度50%,未来中国的能源很可能受制于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出谋划策啊~!
  •   看了这本书,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要借恐怖主义的旗号,打击石油产业国家
  •   黄金石油美元
    隐藏在背后的利益关系
    值得一读
  •   中国的困境就在于石油的严重依赖进口。不解决此问题,中国经济怎么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   石油很重要,能源社会就这样
  •   清楚知道了为什么每个国家这么看重石油战略
  •   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国外那些大财团怎么控制世界经济的...跟货币战争观点差不多....看来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得高度保持警惕...危机就在眼前....但或许是个转机....
  •   这几本书写石油与地绝缘之间的关,堪称经典著作
  •   有志从事石油工业的应该看一下。虽然是08年的书,虽然没有塑料皮保护,但并没破损。
  •   石油,就是生命线。我们自己不掌控,就被人宰割。读一读这本书,可以提高国民对石油的战略认识和高度。尤其国企领导和公务员应当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   这书反映了石油的历程,让我们知道了前历史性的争夺重要性。
  •   由于不是英美人写的,更加值得一读.现在石油正在涨,很值得看看.
  •   在中央2套的《对话》节目中看到了恩道尔,然后买了这本书。
    从书的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威胁论的共同特点,就是用文字蓄意的将事情夸大。

    经济是我的外行,虽然感觉上很多观点不能让我同意,但是我想这些危言耸听的背后绝对不是没有事实依据可循的,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事都不能完全看的客观,所以尽量从中发现我需要的,这是我的目的。

    评论这本书我是外行,我没有资格评论作者和这本书,因为我不但没有他的高度,连基本的一些常识可能都不了解。

    但越是不懂的书可能收获越大。
  •   石油就是黑色黄金
  •   恩道尔的书我都看了,这本书先是英国是超级大国,主导一战二战,一战德国的失败、二战德国的参战和失败都不是历史课本上讲的那么简单。二战后美国崛起,而后开始进军全世界,我们一定要挺住美国的进攻
  •   推荐!需要拿张世界地图对照看这本书,同时学习了地缘政治~唯一遗憾,书中没有交代二战进程中,金融寡头与希特勒如何合作,是作者有所顾忌没写?或是国内有所避讳删节掉这段内容?
  •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秘于各种世界政治经济表象之下的一股神秘势力,书中的内容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寻找其背后的真相,为的就是今天不要再犯历史的错误。
  •   这本书真是100年一遇的好书200年来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真正原因,在这里前因后果一目了然。相比较而言,而我们近20年来所常见的教科书历史,不过是一群不明就里的书呆子编写的隔靴搔痒的废纸,或者是蒋干盗书式的被帝国主义者利用的忽悠!当然,近20年来被在全世界掌握话语权的、右派脑残知识分子所不断贬低的马列主义,列宁说过的“帝国主义是人类最凶残的敌人”这句话,在100年后,再次被作者证明依然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   刚收到,是老师推荐的,恩道尔系列书,应该不错
  •   看了恩道尔的书让人豁然开朗!当当的服务无可挑剔!
  •   超级好的书,我老公很喜欢恩道尔的书,每本都买的
  •   恩道尔的著作,值得一看
  •   我不太写评论,但这次一定要写!这本书及现代又古老,阐述了永恒的霸权与利益。作者以世界公民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政治经济及军事竞争的核心。
    而这一切从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开始。被赋予了全球化的定义。注定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
    前知500年,后知500年。不得不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你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有了新的认识。买了《粮食危机》,还没看。
  •   让人深刻认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的故事,以及地缘政治。
  •   非常好的地缘政治经济类书结合金融,资源,政治于一体,推荐!
  •   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国际资本以国家的具体形式对外控制世界的画面。
  •   以前看货币战争真的是看不下去,书中的观点太牵强了,错误百出。这本书看了后,很多不明白的历史问题让我豁然开朗,给人“哦,原来如此”的感觉。还有一个区别:西方人写书喜用数据说话;国人写书往往凭感觉。总之,想了解历史演变背后的原理,此书不可不读。当然,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些蛮横,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吧。
  •   大众媒体报道的经济史,往往都是表面的,因为被政治因素笼罩着,所以不能真正的透明公开,尤其是,很多事件的真实背景,往往都得因为政治因素而隐藏。这本书,就是19世纪开始的政治事件的内幕公开。一个人有野心,可能会成就一个英雄,而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政治体有了野心,那就必然会给整个人类带来不幸。不幸,英帝国如此,美帝国如此,然而,德国何曾不想?法国何曾不想?……如此看来,世间事,大抵如此。
  •   从能源解读了世界秩序,能源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
  •   作者知识横跨经济、政治、历史、涉及面之广程度之深令人旋晕。但不如此不足以揭示真相。严重佩服!
  •   这本书是典型的地缘政治研究吧
  •   如果看过第一本,值得看第二本。如果没看过第一本,先看第一本再说。有人可能说这是阴谋论,我也宁愿相信作者的观点是假的,但是现实一次次验证着他的观点。我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国际银行家据为己有。这种风险是我们必须所正视的。不改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我们就始终处在这种危险之中。国家战略制定者们,值得警惕这种风险!
  •   读了作者写的《霸权背后》觉得有点外国版《货币战争》的味道,很耐读。经同学在国外查证,作者却有其人,看来书不是国人自己编出来的:)
  •   地缘政治说等等观点,很好,受兴匪浅!
  •   正如和读《粮食战争》的心情一个样,事实总是很残酷!事实也总是很丑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或者说世界太黑暗。有人参与的世界,就有人性。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另一个面孔出现。欲了解世界事务发展的脉络,欲投资证券业的投资、投机者,欲想摆脱不被剪羊毛、被通货膨胀吃掉的有反抗的斗士,你都要静心去读这些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以开智,可以赚钱也!
    极力推荐!
  •   太棒了,从一个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历史和现在的经济现象,和货币战争配合看,非常震撼
  •   这本书对近百年的经济政治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感谢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中。
  •   内容比较世界,要对世界政治有一定了解才能看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帮助了解当前世界的经济秩序。
  •   关乎政治与经济的一本书,对于深刻理解当前国际政治与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
  •   看第一遍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以前的知识积累太少了,不过看完一遍能大概看懂国际新闻了,最好过段时间再看一遍,对自己了解这个世界很有帮助的一本书。作者分析的很厉害!
  •   很好。国际政治必读物。
  •   国际政治就是弱肉强食,毫无道义可言。惟其残酷,就得居安思危,周密筹划。
  •   如果喜欢《货币战争》的人应该也会喜欢这本书呢,读完全书后,感觉比《货币战争》还要真实,意义更深刻。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和《货币战争》一起看效果更好。
  •   非常棒的一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世界秩序的本质
  •   有点货币战争的味道
  •   还没有开始读估计可以和货币战争相媲美值得期待
  •   感觉比《货币战争》严谨得多,逻辑思路很清晰。
  •   应该列到政治、经济类必读书目
  •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有一期节目是分析08年原油价格暴涨的成因其中提到了这本书,大致介绍了一下书中作者的观点于是我买回来看看,分析得很到位比较客观。他的观点比较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很好!非常喜欢
  •   以世界宏观的眼光看待历史变迁,让人真正懂政经的意义,永远都是少数人奴役多数人.
  •   原来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能源在作怪,总有当时的超级大国在搞鬼,正在认真地阅读当中,不知道对现阶段的高油价和世界性经济衰退有没有什么指导作用.
  •   这是地缘学家恩格尔的系列丛书的一本,和原来的一样,震撼!
  •   尽管书名哗众取宠,但内容确是令人茅塞顿开的,看完后再买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结合欧洲史和亚洲史,结合欧亚民族史来看,确有一定的道理;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看此书需要耐性和深研,推荐!
  •   战争能源,一切为了生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