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唐建光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那时候,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大型海船的载重达到了500~600D屯,同时还能搭乘500~600人;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商人往来海上,中国的商船扬帆万里。
  内陆成为丝绸、瓷器、茶叶等庞大的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随着季风而来的船只……

作者简介

唐建光,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成都商报》记者、《中国新闻周刊》首席记者等。多年来,他不断深入到事件最前线,用独有的眼光发现事实,如今作为《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的主编,他希望给读者新的感觉,历史原来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看。

书籍目录

引子:马六甲的守望
繁荣:贸易翘楚的宋元
 贸易泉州: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海上大道:官匪合谋的贸易生命线
迂回:开禁徘徊的明朝
 海禁政策:帝国恐慌埋下祸根
 走向逆转:南中国海的拐点
 功陷马六甲:扼住南海的咽喉
 提督之死:令人惋惜的牺牲
 海盗末路:开禁的徘徊与错失
 南海争夺:东印度公司的异域战争
沦落:挣扎斗争的清朝
 开禁南海:海外贸易下的地方冲动
 “大海商案”:帝国命运由此逆转
 孤帆远影:中国帆船最后的远航
 茶与鸦片:主动被动的逆转之战
 自治兰芳:漂在南洋的华人之“国”
 越战亮剑:大清海盗的华丽登场
 广州纷争:大门口的陌生人
 官兵强盗:异国兵盗的南海碰撞
 中英联合舰队:首支海军舰队的生死
 海洋意识:从海防到海权的进步
 宣誓主权:大清龙旗在南海飘扬

章节摘录

  雍正二年(1724年),一只载有大米的暹罗贡船来到粤海关码头,准备运米到广州贩售。雍正皇帝得知后,倍感欣慰,不仅宽恕了那些迁居海外的华人,而且对暹罗国“诚心向化”的精神大加赞扬。雍正皇帝鼓励该国商人继续运载大米来华,允许其贩卖,而且规定“米谷不必上税,著为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后来得到证明,大米成为那只船上最影响深远的物品。此后,很长的岁月里,它都关系着中国船的机遇,关系着一辈辈闯海而去的闽粤人的命运。  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重新允许南洋贸易后,官府对于造船出海的限制,出现了一丝宽松,闽粤沿海一度冷寂的船厂又喧闹起来。  以福建为例,宋元以来,福建的造船业就一直在全国领先,主要原因就在于福建盛产造船的木材。闽北的深山之中有着大量的杉木、松木等。霜降至春分是最佳的伐木时节,此时的木材质地坚实、色泽红亮。这个时候,建瓯、邵武等地的木商,便带着从各地招来的“匠”及“漂师”,纷纷上山。“匠”伐倒的巨木被“漂师”们搬运到水边,结成木排,沿着山间的水路流入闽江,向海口方向漂去,最终抵达福州,或是转乘海舶再运往省内外各地。  雍正七年,清政府继在福州、漳州设立船厂之后,又于泉州设立官方船厂,建造战船。如果说在福州设船厂是因为木材丰富的话,那么泉州的优势,则在于其悠久的航海历史,民间集聚了大量的船匠技术人员,“匠作千百,一时可集”。据史料记载,福州船厂因船匠不多,竞多次向泉州府调用。  在这些官方船厂的周围,往往又分布着大量的民间船厂。比如,在福州,闽县“凤墩一村皆业造船,并设船厂。后坂一乡,业石、船者居其半”。而泉州府下,晋江内有“蚶江、永宁、祥芝、洋沪数处或造小船”;惠安有西坊乡,世代专业造船;南安石井、同安等则在明末清初便是郑氏父子造船之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航海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值得一看的好书!好书!
  •   一本关于中国航海文化的文集,可以一读。
  •   冲着对航海的憧憬,买了这本书,感觉像是论文集,有点小小失望。
  •   禁海,可惜我天朝,从此隔绝于世
  •   随便翻一翻还可以,谈不上多么学术的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