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3000年

出版时间:2003-07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以)巴哈特,萨巴尔  页数:185  字数:80  译者:石梅芳,王立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荟萃了世界各地有关耶路撒冷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兴味盎然的历史文本与绮丽迷人的艺术品交织在一起,使耶路撒冷展现出真实与想象、物质与精神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洞窥耶路撒冷神秘内涵的窗口。除了那些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来的同时代的历史遗物,编入本书各章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图像作品,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东西方文化对耶路撒冷这一特殊地方的原初的理解。

作者简介

丹·巴哈特博士  巴兰大学专攻以色列地历史地理的高级讲师,耶路撒冷区域考古学家。曾在耶路撒冷进行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沙龙·萨巴尔博士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犹太艺术史高级讲师,犹太文化和比较民俗学专家,目前担任以色列犹太艺术研究会的主席。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序言跨越诸时代艺术的耶路撒冷:真实与想象耶路撒冷的起源:古代城市第一章 大卫王之城(公元前1000——前961年)第二章 所罗门王修建圣殿(公元前961——前922年)第三章 犹大王国的都城(公元前922——前332年)第四章 希腊人的统治与哈斯蒙尼王国(公元332——前63年)第五章 希律王的都城:耶路撒冷最壮观的时代(公元前63——公元70年)第六章 埃利亚·卡毗托利纳:导教与基督教(公元71——323年)第七章 拜占庭的圣城(公元324——638年)第八章 弯月升起:贝塔尔-马克达斯(公元638——1099年)第九章 十字架再临(公元1099——1187)第十章 一座东方城市:又木路克和奥斯曼时期(公元1250——1917年)第十一章 回归和新生:以色列之都(19——20世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耶路撒冷3000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知识:历史、地理智慧:犹太精神、犹太文化对于了解犹太民族历史很有帮助。图也配得很精,值得收藏。
  •     “耶路撒冷下着雪”,这听上去实在象是一首诗,你可以想象成是
       “我的天空飘着雨,耶路撒冷下着雪”------自恋
      “耶路撒冷下着雪,严寒,覆盖着荒芜”------环保
      “耶路撒冷下着雪,北京的烤鸭热腾腾”------文化比较(哈哈)
      
      但是不论怎么改,只要提到耶路撒冷,心里就破土出一座圣殿。全世界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一个拥有这么多的苦难,但仍然巍然,成为无数流亡者心中永远的归宿地。
      
      但其实这句话,只是因为一天,阿黑尔同学见我的MSN名字是“下雪啦!”,中文愈见进步的他说,“耶路撒冷下着雪”,我一开始真不明白以他的中文水准怎么能拼凑出这么优美的句子,按照惯例,他应该说“耶路撒冷下雪”,没有“了”,没有“也”,以至我严重怀疑他在以色列交了个中国女朋友。不过对我这个深度地理盲来说,真是非常惊诧耶路撒冷也会下雪,在我的心目中,耶路撒冷是一个四季炎热的沙漠%¥%—…#。
      
      想象一下被白雪覆盖的耶路撒冷,无论多少尸骸,多少炸弹碎片,多少金璧辉煌的伊斯兰教堂圆顶,全部成为素色,倒像是红楼里说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罗马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不要让谁再来打扰它,不要让谁再去颂礼它,膜拜它,也不要让谁再去争夺它,占领它,让它变成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
      
      听听耶路撒冷的那些名字“哭墙”,“死海”,“苦路”,为什么要让一条路一堵墙负担那么沉重的东西?我真的不懂。周日的下午,长沙的天阴沉沉的,我的膝盖上放着《耶路撒冷3000年---灵与石》,我的思绪缥缈万里。
      
      但是,我仍然感动于那些朝圣的人们,他们在诗中赞美“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在意大利某座城市,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宣誓到“如果我忘记了耶路撒冷,就让我的右手忘记所有的技能”。在中国的某个机场,某个午夜,我看见一个偏僻的角落跪着两个西装笔挺的伊斯兰徒,他们向他们的圣地朝拜,有麦加,也有耶路撒冷。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有个“他处”,无论生活多么喧嚣,我们的心灵好好地寄存在他处,那我的心灵寄居地不要在巴黎纽约或东京,我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要在庞贝古城,要在玛雅神殿,要在下着雪的耶路撒冷。
      
      
      http://blog.sina.com.cn/u/5419f9a3010007l6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