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北平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都梁  页数:398  字数:6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战争小说家都梁继《亮剑》、《血色浪漫》之后再次北平亮剑,点燃华北平原的滚滚狼烟,还原轰轰烈烈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带我们重温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与金戈铁马浴血战场的《亮剑》不同,本书的故事背景已经迁移到沦陷区后来成为国统区的北平。这样的年代这样的背景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戏剧性,任何故事都不可能乏味。因而,故事更惊险,人物更传奇。    该书情节以两条主线穿插而进行,国共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不同时期的合作和较量是小说一大主线。特务工作的神秘、刺杀锄奸的惊险、严刑审讯的惨烈、革命加浪漫的爱情、荡气回肠的死亡,环环紧扣、极尽质感。    底层人物及其生活是小说的另一条主线。中国现代作家,描写北平引车卖浆之徒的高手当是老舍先生,其地位数十年无人能撼。但是晚生后辈都梁来了,也写人力车夫,写天桥,写蟋蟀蛐蛐儿,写茶楼小吃。市井俚语之粗鄙,泼皮无赖之本相,国民心理之隐忍之麻木之自私之丑陋,被暴露无遗。    上述两条线索迂回穿插,立体再现了整座北平的战时风貌。无论是泱泱大国还是升斗小民,都空前地承受着太多的苦难和矛盾。而习惯了朝代更迭的北平,再一次上演着盛衰兴亡。(小说的时空没有局限在此,还因为情节需要,有限延伸到了后来文革时期。)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上,都梁关注国人乃至人类在战争中的处境,反思战争的魔鬼特质,以及战争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都梁通过小说各类人物的命运,道出了人生无常和历史兴亡。而小说内里表现出来的感时伤怀正是中国文学的主要特色和最高境界。结尾处,历尽沧桑的国民党军统局特务徐金戈与中共地下党员方景林并肩而立,景山上,斜阳里,叹兴亡,一片苍凉。都梁以他的感性和理性,传达出了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历史感和兴亡感,表现了他的格局和视野。兴亡话北平,其实也兴亡话了中国。

作者简介

都梁,上世纪50年代出生,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由撰稿人。  
  2000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亮剑》。同名电视连续剧由海润影视传播忪司拍摄。 
  2001年12月发表26集电视连续剧剧本《血色浪漫》,由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拍摄。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深巷胡同。  胡同内行人稀少,只有一两个小商摊,偶尔有磨刀人走过时留下的一阵铁片的刮擦声,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胡同内的路边修鞋摊,徐金戈正低头补鞋,摊前坐着一顾客。徐抬头机警地望望斜对面的笠原商社。  徐金戈,国民党军统特工。  笠原商社门口,高台阶上挂着“笠原商社”门匾的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大门两侧各立有一个石头狮子,显得很排场。  徐金戈收回目光,继续低头补鞋……  大栅栏繁华街道。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来人往,店铺林立。  白府家奴德子在街边糖葫芦摊前叫卖、收钱:您拿好了,您慢走。哎——冰糖葫芦……  方景林身着警服在大街上巡视着,他目光炯炯步履稳健。  方景林,北平市巡警,中共地下党员。  方景林似在不经意间慢悠悠走近糖葫芦摊:德子,忙着哪,白连旗呢?  德子:哟,方爷,我们家主子屋里歇着呢。您找他有事?  方景林:嗬,他倒是清闲,我记得他不是刚卖了他们家一处祖宅吗?怎么又没钱了?合着没家底儿卖了又让你支这么个摊儿?  德子压低嗓音:我们家主子媳妇跑了,带走了孩子不说,还卷走了银子,您说这不闹心嘛!  方景林:哼,我要是他媳妇早跑了,还等得到今天?瞧他那德行,成天价提笼架鸟斗蛐蛐儿、捧戏子,正经事儿一样不会做,靠吃祖宗荫德,迟早有要饭的那天。  德子不满道:方爷,您别咒我们家主子呀,他那是一时走背字儿,没准儿哪天又煽起来呢,贵人自有天助。  方景林不屑地:嘁,那你就等着吧!我看呀,你挣钱还赶不上他花钱快,守着你这糖葫芦摊儿保不齐也得饿死他,还煽呢,往哪儿煽?往地沟里煽去吧,你呀,纯属贱骨头。  德子咧嘴笑道:别价,方爷,主子就是主子,早先好歹也是提笼架鸟的少爷,那是富贵命,奴才永远是奴才,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个儿的身份。哎,要不您也来串糖葫芦?不收您钱。  方景林挥挥手:拉倒吧,我还有事,忙着呢。回去告诉你们家主子,得想法子走正道儿,他那么个机灵的人,随便干点什么不比坐吃山空强啊,走了啊。  德子点头哈腰:哎,得,您忙,您慢走,回见了您哪,方爷。  大栅栏某街道上,绸布庄、戏园子、茶馆说书的、算命的一一呈现。广义轩茶馆门前,方景林抬头看看茶馆牌匾,又警觉地四周打量一下,步入茶馆。  某小酒馆。  “砰”的一声,两只小酒盅碰到了一起。  文三儿:来,二顺子,走着。  二顺子:走——  文三儿、二顺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文三儿三十六岁,但面相有点儿显老,肿眼泡,单眼皮,小眼睛总是红红的像兔子眼,眉毛短短地呈倒八字状,脸色焦黄,面皮粗糙,还有几粒浅麻子。  文三儿是聚宝阁古玩店拉包月的人力车车夫,二顺子是以卖烤白薯为生的小商贩。  二顺子忙着续酒:文哥,说实在的,我打小就敬重您,您呀,是有本事的主儿,平时还不显山不露水,还不嫌弃咱一卖烤白薯的,我听说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都这样。  文三儿:二顺子,你知道哥哥我为什么陪你喝酒啊?  二顺子:那是哥哥你看得起咱,给咱脸呢。  文三儿:嗯,这话不假,文爷我虽说是个臭拉车的,可让咱看上眼的人还真不多,你小子算……算一个,要是换个人请我喝酒,姥姥,咱还真不给他这面子。  二顺子:那是,那是,文哥,咱们谁跟谁呀,我呀就爱听您讲故事,老没听您说了,心里怪痒痒的。  哎,上回您说跟燕子李三是拜把兄弟,还没说完呢就让客人叫走了,这回您可得多抖搂点儿。  文三儿抿了口酒,有些醉眼蒙咙:嗯,拜把兄弟那是不假,燕子李三比咱大几岁,我管他叫三哥。有一次我拉车出了一身臭汗,正坐在正阳门楼子下面乘凉,就觉着有什么东西掉在我脑袋上,仔细一瞧,原来是他妈栗子壳,嘿,谁这么大胆儿?敢往咱爷们儿脑袋上吐栗子壳,这不是活腻歪工厂吗?  二顺子:就是,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敢跟文哥叫板?  文三儿:我抬头刚要骂,却发现上面连个鬼影儿都没有,再仔细瞅瞅,发现栗子壳是从正阳门大牌匾后面掉出来的,噢,我明白了,是三哥叫咱呢。那牌匾离地足有几十丈高,一般人瞅着都眼晕呀,除了我三哥谁还有这能耐?我就朝上喊:三哥,您找兄弟有事儿吗?话音没落,就见牌匾后面“嗖”的一道白光冲那楼角的飞檐去啦,再一瞧,您猜怎么着?我三哥一个倒挂金钩挂在了飞檐上……  二顺子听得眼睛有些发直,咂吧着嘴道:啧,啧,文哥,这是真的?李三这么大能耐呀,您怎么没和他学学轻功呢?  文三儿眨着红红的小眼睛:这你就不懂了,江湖上是有规矩的,朋友是朋友,门派是门派,我和三哥是平辈朋友,各有各的门派和身份,哪有互学功夫的道理?  二顺子:噢,我还寻思着您和李三得经常切磋武艺呢……  文三儿打断道:好好听着,别他妈瞎打岔。  二顺子连连点头:哎哎哎,您接茬儿讲,接茬儿讲……  广义轩茶馆。  门庭若市的茶馆门前是出出进进提笼架鸟的爷们儿、过往客商……  方景林正同老王在二楼雅座里喝茶。  老王王一民,中共地下党员,方景林的联络人。  方景林:老王,如今日本军队在华北步步紧逼,我估计,战争恐怕是避免不了的,只是还不清楚会在何时、何地爆发,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老王:是啊,这也是上级所关心的事。值此多事之秋,如今的北平城已经成了世界各强国间谍们的荟萃之地,战云密布,杀机四伏啊。你的辖区可是个热闹地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云集,消息应该不少。方景林:嗯,我的责任区不算太大,南起煤市街南口,北至前门箭楼,东边是前门大街路西,西边以陕西巷为分界线。这片区域是北平市区治安状况最为复杂的地区,别的不说,就说那有铝的八大胡同吧,至少有一大半都在我的巡逻区内,那儿人口密集,人员成分复杂,是北平最阴暗、最龌龊的地方。  老王:据我们的情报,你辖区内有个日本人开的笠原商社,对外经营日本纺织品及日用商品,但实际上是日本情报部门安置在北平城内的情报据点。总经理佐藤英夫背景极其复杂,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日本情报部门在华北情报网的负责人,据说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就是他暗中操纵的结果,这是个很危险的敌人。  方景林:明白,我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先了解一下,这个商社的let文翻译张金泉我很熟,他去那儿当翻译前我们就做过几桩小生意。  老王:好,要充分利用这层关系,密切关注日本人的最新动向,随时给老家提供最新情报。战争迫在眉睫,你以后的担子会越来越重。另外老家还需要一批通讯器材和化工原料,你想想办法,搞到一些。  方景林:嗯,我会尽力,最近城里挺乱,人心惶惶的,倒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机会。  老王:好,今天就到这儿吧,我先走一步。  老王起身离去。方景林缓步踱至窗前,朝窗外望去……  各类小食摊、小吃店、饭馆、茶庄一一映入眼帘,白连旗哼着京戏段子,手里拿着个金丝绒包裹着的盒子,得意地晃晃悠悠穿行于热闹的人群中。  白连旗是正白旗人,祖上当过康熙皇帝御前一等待卫,也曾荣华富贵家财万贯,可到了他爷爷白云风那辈儿就开始坐吃山空,等到了他这一辈就只能靠家奴德子卖糖葫芦养着了。  白连旗哼着京戏绽军山》唱段:  [西皮快板]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向前个个有犒赏,  退后难免吃一刀……  白连旗兴冲冲走近德子的糖葫芦摊:德子——  德子正收一顾客的钱,闻声忙回过头来:哎,主子有什么吩咐?  白连旗凑近德子耳边说了几句,德子连忙收拾起摊子。白连旗面露得意之色……  德子:主子,您跟哪儿找到的?  白连旗:我屋里的顶棚上。起先我听着上面“嘁嘁喳喳”的像是有耗子在闹腾,我他妈一心烦就用鞋子打工去,谁承想打下这么个宝贝来。  白连旗打开丝绒布一角,露出精美的楠木盒子一角。  白连旗:瞅见没,正经楠木的,要不是宝物也不会搁楠木盒子装啊。我琢磨,这大概是咱家里最后的镇宅之宝了。唉,还是老祖宗心疼咱哪,藏些个宝物就是不想让咱过得太寒碜,这就叫车到山前必有路。哎,你倒是快点啊,麻溜溜儿的,甭耽误大事儿。  德子:哎,哎,这就好,这就好。  文三儿有些喝高了:那天我三哥倒挂在飞檐上问我,兄弟,今儿晚上有工夫吗?要没事儿就陪我泡泡澡去。我说行呀现在就走吧。三哥他一个鹞子翻身就飞下来了,飘飘忽忽地正落在我洋车座上,我扶着车把愣没觉出分量,要不怎么叫燕子李三呢……  二顺子跷起大拇指:啧,啧,好身手!那后来呢?您跟燕子李三上澡堂子去了吗?  文三儿朝窗外一指:你看马路对过儿,那不是个澡堂子吗?瞅见没?我三哥洗澡就认识了。那天也是该着有事儿,我们俩刚进澡堂子就让侦缉队的眼线给报了,我三哥脱衣服比我快呀,我裤子还没脱下来呢,人家已经窜进了池子里,等我脱光了正往里走,得,侦缉队的人也到了,好家伙,四条大汉进门就扑进热水池子,想把我三哥按住,你想啊,侦缉队的人是好惹的吗?没点儿本事想干侦缉队?门儿也没有。当时我慢了一步,晚进去几秒钟,就听见“扑通扑通”几声,您猜怎么着?我三哥一眨眼工夫就把四条大汉撂平在池子里啦,跟他妈扔面口袋似的。三哥他光着腚一个旱地拔葱蹿起两丈多高,只见一道白光从天窗射出去,天窗的玻璃“哗啦”一声都落在那四条汉子脑袋上,砸了个头破血流。我抄了块浴巾往腰上一围,也窜到了门口,只见我三哥站在澡堂的房顶上,像只老鹰一样一纵身就飞过马路,正落在路南的房顶上,他回头冲我一抱拳,身子一闪,没影儿了……  酒馆里的人都被文三儿的故事逗乐了。  小酒馆曲尺形柜台后,酒馆老板齐胖子笑骂道:文三儿,你就吹吧,反正吹牛皮不上税,你出门瞅瞅,从马路对过儿窜过来至少有十几丈远,李三长着翅膀哪?就算他真是只燕子,搁热水池子里泡一会儿羽毛也湿了不是?还飞得起来吗?除非他不是燕子,是没长毛的燕嘛虎。  大家都哄笑起来。  顾客甲:齐老板言之有理,民间关于燕子李三的掌故实在太多了,神乎其神真假难辨,哎,今儿个咱这儿最有学问的当属陆大记者,陆先生,还是您来说道说道?  顾客乙:是啊,陆先生,您就给大伙儿说说燕子李三的故事?  《京城晚》鼢娱乐版记者陆中庸慢条斯理地站起身,缓步走到曲尺形柜台前。  陆中庸扶扶眼镜咬文嚼字道:谬传,谬传,燕子李三的事我知道,此人原名李景华,京东蓟县人氏。李三出道后以偷盗大户人家为主,如洛阳警备司令白坚武,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国务总理潘复,军界巨头张宗昌、褚玉璞等,有时也偷盗普通商号。  顾客乙:那李三什么时候被抓住的?  陆中庸:民国二十三年,李三偷窃西单丽华绸缎庄时被北平侦缉队捕获。北平地方法院开始审理李三盗窃一案,指定蔡礼先生做李三的辩护律师,蔡礼先生和我是朋友,他认为所谓的燕子李三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江洋大盗,只不过是一个善于攀爬的普通窃贼而已,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是被夸大了。李三后来被法庭从重判处十二年徒刑,服刑时病死在监狱中。至于文三儿和燕子李三曾拜过把子的说法,我看是不足为信,因为文三儿酒后往往不知道自个儿是谁,我记得他上次还说过曾和中山先生结拜过,当然了,那次也是在酒后……  众人又大笑起来。  齐胖子笑道:文三儿那是酒壮人胆,二两“烧刀子”一下肚就满嘴里跑舌头,行市也立马见长,要不怎么说是“酒腻子”呢。  众人狂笑不已……  “砰”的一声,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文三儿把空酒盅重重地暾在桌上,他的脸已成绛紫色,醉眼蒙咙。  文三儿站起身指着众人道:你们哪,都他妈的是……俗……俗人,井底的蛤蟆……你们见过多大的天儿?文爷当年在……在江湖上好歹有一号,你们知道吗?说出来吓死你们……  二顺子忙劝道:文哥,文哥,咱说咱的,甭搭理他们。上回您说在通州揍了一个少林寺的和尚,刚说了个开头,我还等着听下文呢。  文三儿摇摇晃晃地坐下:是吗?我说过吗?我……他妈的……怎么想不起来了?文爷这辈子揍过的人多了,还能都记着?  聚宝阁。  鳞次栉比的字画店、古玩店、小工艺品摊布满了琉璃厂街道,车来人往很是热闹。自连旗、德子装束整齐掀开门帘走进聚宝阁。  掌柜陈明泽笑迎上前:哟,二位爷来啦,里边儿请。鄙人陈明泽,是这儿的掌柜,还请二位爷多多关照。  白连旗慢悠悠地步入、坐下,漫不经心地将楠木盒子放在桌上,德子垂手站立一旁。  陈明泽谦恭地问:二位爷怎么称呼?  德子上前一步:这是我们家主子白爷。  白连旗欠欠身:白连旗。  陈明泽抱拳作揖道:噢,是白爷,久闻大名,幸会!幸会!  陈明泽盯着盒子打了个手势:伙计,上茶。  伙计给白连旗上茶:白爷,您请。  白连旗跷着二郎腿,用三个指头捏碗盖儿,先是用碗盖边儿撇撇茶沫儿,然后再把碗盖儿盖上,只留出一道缝儿,端起盖碗抿了一小口,茶水在口腔里像漱口似的转了几个圈儿才从容不迫地咽下去。  白连旗眯起了眼睛,心道:唉……几年都没喝到这么好的上等茶了。  白连旗不紧不慢细细地品茶:嗯,好茶,陈掌柜,这是明前的龙井新茶?  陈明泽跷起拇指赔笑道:这位爷道行不浅呢,茶能品到这份儿上,一定是大户人家出身。  德子牛气冲天地说:那是,我们爷祖上是朝廷命官,什么没吃过、没见过?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伙计过来给白连旗续水:白爷,您慢用。  陈明泽上下打量着白连旗,在他长衫一角的补丁处定格。  陈明泽心说:哼,蒙谁呢?就冲他穿得那寒碜样儿就明白了,这是个破落的八旗子弟,旁边这位吆喝的是奴才,祖上是朝廷命官顶个屁用。不过……那楠木盒子倒有点儿意思,闹不好还真有好玩意儿,看来这位爷是个等米下锅的主儿,他比你还急,我得沉住气,上赶着可不是好买卖。  陈明泽笑容满面道:这位爷,您慢用,我到职屋再给您取几样玩意儿来瞧瞧。徐金戈正专心致志地给一双露了脚指头的布鞋缝皮包头,动作显得很熟练。  邮差顾客:哎,我说修鞋的,你快点儿成不成?我这儿还有一大包信没送出去呢。  徐金戈:对不住您嘞,马是就完,马上就完。  徐金戈的余光扫了一下对面的笠原商社。  两扇大门仍然紧闭着。  方景林巡视着走来,发现了不远处的徐金戈。  方景林自语:这人怎么那么眼生呢,跟这片儿巡逻也两年多了,没见过他呀。  方景林望了望不远处笠原商社的牌子,心中有了几分警觉,他缓步向徐金戈走来。  方景林心道:组织.卜指示我密切关注笠原商社的行动,但似乎有人已经提前行动了,眼前的这位修鞋匠是哪路神仙呢?  ……

编辑推荐

  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北平城内日、伪、国、共四股势力角逐为背景,通过正面描写城外战场与城内地下争斗的残酷,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京城浮生百绘。国共两党地下工作者在这时期展开合作与较量。日、伪、国、共四股势力并存,苟且偷生与慷慨壮怀同处京城。这样一个宏大的小说,穿针引线的人物却是个拉洋车的文三儿。文三儿误打误撞救了刺杀日伪官员的军统特务,又稀里糊涂帮了共产党的大忙,卑躬屈膝拍日本浪人的马屁,又打肿脸充胖子愣要装出“爷”模样。他与骆驼祥子同出车行,身上却有着阿Q的血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狼烟北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7条)

 
 

  •   狼烟北平值得一看,它会让你笑破肚皮,但并不肤浅,也会让你泪流满面,但并不绝望,总之,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牵挂着你的心。
  •   很好的一本书!都梁的作品都值得推荐!
  •   都梁的书都是精品
  •   对人物的刻画比亮剑更加细腻,故事真实生动,非常精彩!
  •   经常看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对白时,会难以自控的在笑声中朗读出来
  •   作者的细腻的表现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特别是人物内心的感受就好像是自己的。
  •   事业有血性的男人就该读这个书,这才是一本好书!!!不像有的书看着这么厚,一页没有两个字,情节也不动人!此书好啊
  •   看来都都的作品真的不一般……我一口气看下来的,好故事!推荐给大家!就是这个版本字体小了点,有点费眼睛……
  •   电影剧本,不太喜欢!
  •   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命运显得那吗不值得一提可就是这些幕后的小人物勾画了一幅永不谢幕的舞台剧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无声中得到传承
  •   好书!看了回味无穷~~~极力推荐之!
  •   乱世逢生。
  •   印刷不错,内容更不必说了。
  •   很正
  •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视剧.觉得电视剧很好看,就相送妈妈一本,希望妈妈喜欢...
  •   一本很好看得书,值得一看
  •   我是冲着都梁这两字,才买的我相信,我的选择不会错,亮剑和血色烂漫我都很喜欢,好还买了荣宝斋,我相信一定很精彩!
  •   一本不错的小说,人物刻画不错。

    剧情设计也很合理。。。不错的小说。

    买这本书的时候 冲的就是都梁的名头去的。。。确实还不错
  •   最近到处都在播放反特电视,这部书中***、国民党的关联无是非好恶明显界限,让我们这些从小在国民党都是坏人教育下成长的人换了种理解,也许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分明的好和坏。
  •   很鲜明的人物个性 也很客观的讲述了那个时代
  •   剧本式的写法影响了文采,里面的歇后语很逗,整个故事比较平淡,有的地方感觉比较突兀,比起《大染坊》什么的来,还是有差距的
  •   没有其他的都梁的作品精彩,不过对于研究老北平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   本书写得更象是一个剧本。而且不长的的段落过了就转换一个场面和任务。也许作者本人觉得这是一中新的尝试,但是我个人认为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而且本书的内容虽然也是讲的那个年代的事情,但是很冗长,很散漫,不如以前的作品。
  •   如题。行文的剧本化色彩明显影响了全篇小说的文采,因此除了部分情节外是很难打动读者的心的,至少于我如此。放在厕所中,确实不可多得的文娱大餐,但若放在书房,则是稍显放错地方了吧。
  •   不说内容 这字还能再小点吗?
  •   价格平,休闲的书,看看无妨
  •   这哪算是什么小说啊根本就是剧本除了场景就是对话看它还不如看电视呢
  •     《狼烟北平》可能正如介绍那般,更适合北京人来看。读完后,感觉相对一般,不像《亮剑》和《血色浪漫》那样有很多泪点,亦无多少悲壮震撼之处(最悲壮的当属杨秋萍的死,可就是描绘的有点太那啥...)。
      
      
      对于主角文三儿没有太多感觉。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来反映底层百姓的国民性,描述的很平淡,很朴素,没有什么波澜壮阔,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既不能让人为这些没有骨气的人拍案而愤愤然,也不会叫我们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而感到悲怆。总之,我觉得文三儿更多是把整个故事串起来。
      
      真正要谈的,便是徐金戈和方景林两个人。一国一共,一明一暗,不仅是铮铮铁骨的真汉子,更是很有人情味的“性情中人”。我很喜欢性情中人这个词,一个人如果什么都循规蹈矩着,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绝对服从理性,那还有什么人情味呢?方景林不顾共党规定,私下幽会爱人,徐金戈冷酷无情却能为真正所爱的人忠贞一生。我喜欢也敬佩这样的爱情,我喜欢这样的放肆,也喜欢这样的自由。
      
      某些程度上,徐金戈,钟跃民,李云龙都有几分相似,不总遵循常理,不在乎荣誉,对感情有着自由而坚定的看法。我想这也是我那么喜欢都梁的书的原因。
      
      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有何不可?管他三框五条的,人生那么短暂。就像全文结尾引用的李白的诗: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     看了这本书,觉得很有意思,一直以来,受到的宣传和教育方式,那个时代的人是黑白分明的,那么,从这本书来看,把人基本灰色化了。在这个大时代的冲突中,每个小人物如何来存活。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其中文字中的细节给了自己一些触动。
      
      1.车夫收到女大学生的鼓励,然后去战场,结果被吓的半死。让人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吧。触发了2个联想,记得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的一个亲戚当过国民党兵,当时打仗的时候,那些敌人才傻,拼命冲锋,结果一死一大片。我想,现在的很多时候,个人的历史材料,例如,一个普通人如何看待战争。我想,狼烟北平开了一个好头吧。
      
      2.里面描写的一些配角很出彩,例如,2个旗人的表现,真正把八旗子弟写活了,就是玩。呵呵,以前接触这方面的资料少,看到玩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活来,真是叹为观止,我想,某句话说的好,就是,三代才能出个贵族,这是真话,你想,贵族确实需要玩啊。八旗子弟是否国内的贵族?
      
      3.还有一个配角,就是黑龙会的首领。真的有时候佩服日本人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这个习惯真是太厉害了。所谓在战前就利用情报工作来搜集大量的资料,甚至每个村子的地图。我想,这大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问题吧。中国人很少有习惯做非常细节的事情的。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现在风起云涌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其实就是针对细节来进行管理。是个需要改变的文化习惯了。
      
      4.里面有一些国民党的角色也是比较出彩的,其实论工作的细致程度,我想,类似潜伏里面的李涯,也是职业工作者。想起了一件事,周总理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国共的内战,消耗了大量聪明人的精力和才智,非常可惜。
      
      5.里面的碰瓷的行业描写,真的很专业啊。现在这样的行业,这样下狠心的人,不多见,不过,花样翻新了。记得前几天微博有人把装满了所谓文物的箱子放到了汽车前面,估计是车一开,箱子里面的东西碎了,结果扯不清。看来这样的行业就是源远流长了。
      
      好了,书评的构思其实是受到萧秋水老师的启发,她写了500多篇书评,向教主学习。
  •     可谁又能记得你们呢吗?都梁的作品总是以良心为最高尺度,这也是一种人文主义吧!赵刚不后悔,在民族危亡之时用自己的一线行动去拯救。
      这本书是用一下午时间读完的,读完之后就如都梁的其他作品,给人留下长久的忧伤。都梁赚取的都是男人的眼泪。纵观历史,一切都是那么渺小与可悲。纵观都梁的小说,所有的话都在亮剑里说过了
  •     2009-04-27 16:56
      
      《亮剑》和《狼烟北平》都是都梁的小说,前者的电视剧正在拍摄中,后者的电视剧曾经大热。姑且不说两部大戏出自一人之手,自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就两部作品中的两对人物而言,拿出来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比较。
      
      《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自不必说,先是英雄惜英雄,然后演绎几乎完美的“单枪赴会”,随后是默契配合的平安城攻击战,直到最后国共战场上的剑拔弩张,双双负伤,继续摩拳擦掌,直到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二人成为相互遥远的思念。我概括不出二人的情谊与恩仇。只是觉得活得如此,死而无憾了。
      
      《狼烟北平》则不然,同为地下工作者的徐金戈和方景林,就相对收敛的多,没有那么张扬的个性,那么英雄的壮举。一切似乎都是要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二人真正的联手戏并不多。只是那种相互的、远远的看着,尊敬对方,也帮助对方,到最后,他们都没有可圈可点的激烈的情感表达,就如他们的工作性质,默默的进行着。
      
      虽然有些不同,我还是想把两篇作品的共同关系:“当朋友成为政治上的敌人”这一特定意向,摘出来聊聊。
      
      都梁试图这样表现这国民党人物:国民党的正义军官(楚云飞和徐金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在民族大义之前,不惜献身;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楚云飞信仰他的校长;徐金戈信仰中国传统的文化),而且能力不凡;他们都反感内战,又不约而同的被卷在其中;他们都为挽救自己的党国不遗余力,最后都无奈的宣誓了失败。
      
      不同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于是自然有了不同的结果:楚云飞效忠他的校长,飞往台湾,高官厚禄,算是善终了;徐金戈转身投向中共,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北平,但却在共产党的大牢里住了十几年,最后放了出来,当了政协,一个人安静的离去,似乎也说的过去。
      
      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些反思的意味的!
      
      而表现共产党的部分,都梁也算是别出心裁。李云龙满整个就像一个山大王,这个形象曾一度引来很多的争议,不过这个贴切的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形象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肯定,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做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首先要肯定英雄是人,不是神!而方景林就更像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可革命,可是也存在质疑。这两个人人物都很真实。
      
      最后,让我们看看,当昔日的朋友成为敌人的时候,他们都做了什么.
      
      楚云飞虽然摆下鸿门宴,预置李云龙于死地,他却先礼后兵。如果用无赖的做法,在来的时候直接用机枪解决,就什么都没有了。当时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楚云飞很清楚,他根本就不可能劝降李云龙,杀了他和抓住他在楚云飞角度上来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楚云飞却选择了摆宴,这个举动有些诶匪夷所思。
      
      徐金戈就更意思了,在抓罗梦云的时候,就基本上能看出方景林的身份了,但是他却帮了他。仅仅因为他把方景林当作朋友,或是说就过他的命的恩公。当方景林劝他起义时,他拒绝了;但是当考虑到保护北平时,他却主动联系方景林。
      
      
      抗日的时候,是朋友;抗战胜利后,成为政治上的敌人。这样想来,那场三年的内战确实不应该打。
      
      回头再看那段历史,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内战的风采盖过了抗战!,
      
  •     在朋友的推荐下几天看完了这本书,都梁的又一力作!
      
      从大的历史变革下看小人物的命运。几条线索起伏其中,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外敌入侵与国共的同室操戈,作者把握的十分精准到位,分寸拿捏的好。
      
      作者把这车夫给写活了,共党的地下工作者和国军的正义之士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不必多说,推荐大家买本实体书看看吧。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     文三是个小人物,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可能他最开心的莫过于抗战胜利后那短暂的一段时光。对于小人物来说,政权的更迭都无关重要,重要的如何生活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对于徐金戈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成王败寇,都不会更好的生活下去,尽管他不关心党派,不关心政治,仅仅作为军人去服从命令。但是他忘记了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脱离政治,既然站在了保密局的位置上,就不可能独善其身,虽然说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奥秘,但政治的狂热总是把人拖进漩涡,能或者走出来的人并不多,能在盖棺定论时获得高分的人更是寥寥。徐金戈失去了他的情人,或许这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头吧
      对于方来说,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失去了情人,这是他一生的悲痛,尽管他已经失去了很多战友。爱情因战争而美丽,在直面死亡的时候也许爱情就是一针镇定剂,能让人更勇敢吧。或许他最后对人性的反思才是更让人希望看到的东西。
      对于大政治来说,徐方都是小人物,都被历史拖进了漩涡,虽然站在不同的路线上,最后殊途同归。
      历史就是一个圈,谁也走不出去,我们总是能从历史中为今天的问题寻找到答案
  •     借助不朽,制造速朽
      李黎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百年风云”,应该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题材,这毫无疑问;荣宝斋是否可以用“不朽”形容,存疑;小说《荣宝斋》是速朽之作,这正是本文要说的。
      
      速朽恰恰体现在大事层出不穷上,恰恰体现在情节曲折、人物纠结上,恰恰体现在对笔墨纸砚、字画古玩、吃喝玩乐、民俗俚趣、失传手艺与物件的生硬抄录上。
      
      八国联军、义和团、革命党人、辛亥革命、东北易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后半部全部在小说中上演,但这部小说不是冠名《百年风云》或《走向共和》,如果是,这样的叙述是不合格的,流水账外加些许猎奇;现在不是,依然不合格,因为上述所有事件与人物,都可以围绕北京展开,围绕前门大街展开,不必一定是“荣宝斋”——什么是“荣宝斋”非写不可的呢?作者显然无心于此,原因是,读者和观众大概也无心深究。
      
      从张仰山、张幼林、张山林、张李氏、庄虎臣、王仁山、到秋月、伊万、康八爷、左爷、贝子爷、额尔庆尼、宋怀仁,再到善耆、汪精卫、王国维、张大千、溥心畲、罗振玉……各色人物来来往往,作者的解释是“我没用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而是以荣宝斋为中心,在不同历史时期走马灯似的出现各种人物。毕竟涉及百年历史,需要采用散点式的创作”,但人物的出现更符合电视剧角色分配、剧组安排,而不是符合情节的需要和历史的需真实,更不用谈文学的想象了。人物的性格是定型的,连性格的转变都是程式化的。人物不是中心,荣宝斋似乎也不是中心,时间无情流逝和对历史轻巧消解似乎才是中心。
      
      整部小说,太多肤浅到近乎说教的“传奇故事”,都用了作者所言的“散点透视”,于是事件相当分散,人与事都行不成合力以形成情感冲击。同时,几乎所有叙述都以地点、场景、人物、对话的方式行进,小说始终以扫盲的文字水平在呈现,几乎没有紧张刺激的戏剧效果和历史沧桑,致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故事会》式的乏味和重复带来的疲劳。
      
      为了获取电视剧的商业利益与影响力,作者愿意牺牲小说。一个应该慎重而且沉重的题材,一部应该创作若干年的小说,被一个“策划”、“项目”催生早产,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荣宝斋》:这不是一部小说,至多是一个分镜头剧本;这不是一次创作,至多是一份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口述历史的笔记;这不是一部百年沧桑传奇,至多是一个借助不朽之物制造速朽文娱产品的成功案例,是一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者对电视剧津津乐道,但电视剧同样不等于弱智和速成,这一点作者似乎过于乐观了。
      
      更何况,这部小说的核心似乎不是历史(多么乏味老旧的历史陈述),更不是诚信(仅仅作为“必要条件”而存在),而是权力。“一种厚颜无耻的信念也许正在淹没一切,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在”,朵渔的这句话可以用于形容荣宝斋及《荣宝斋》的作者。人们多么津津乐道于荣宝斋在和皇宫大院取得联系之后,再度欣欣向荣起来;更看到在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那段时间,荣宝斋和当权者有着多么广泛深入的联系,这对荣宝斋乃至作者本人而言首要的。其次,才是诚信和能力。
      
      换言之,如果你想成功,想发财,能名流起来,想“从容淡定”,想他人之不敢想,第一,你要与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发生联系,其次,你“人要好”,然后,你能力要强。社会格局大致如此,“生存之道”或“成功之路”大致如此,小说《荣宝斋》以其完整的失败完整地展现了现实社会如此残酷的一面。
  •      从《亮剑》认识了都梁,那时每天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看小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狼烟北平》从多个人物多个视角讲述了那个年代的那段往事,拉车小人物文三儿,稚气未脱的大学生,地下党,国民党特工,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着革命,影响革命。既有思辨,也有对国人麻木劣根性的批判。
       中国需要思辨!中国不能再重蹈覆辙!
  •     1.文三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有复杂的追求;不要期盼所有人都能用逻辑去说服,你只可能说服有逻辑的人;
      2.彪爷之类的在混混当中算挺NB的了,但在手执国家机器的徐金戈面前,连个P都算不上,古谚“灭门的知县",何况特权系统;
      3.徐金戈在书中也算个人物,貌似挺NB的,但在军统系统当中就是个小沙乐弥,方景林也是,它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于时代来说,它们甚至没有被各种政治运动纳入考虑的范畴,只能像个破手纸被揉来揉去,并且随时可能被丢弃。生死由命,看似可以反抗,实际无法反抗,灵魂进化的再高贵也是用来被践踏的,不当饭吃;
      4.文三、那来顺、陈掌柜、徐金戈、二虎、肖建彪、白连旗、佐藤、陆中庸、杨易臣、孙二爷,个个都经历过显赫和落魄,足见作者认为世事无常,风水轮转。
      5.马大头之流无知无畏,因此做了炮灰;虽说男儿有志当生于乱世,但动乱年代,炮灰率超高;
      6.从袁大头、法币、伪币、银元等就能看出,刀俎鱼肉有定数,自古兴亡百姓苦;
      6.当一个人比以前聪明的时候,你只要给他历史事实就可以了,而不用给出评判结果。
      
      平平淡淡的几个小人物,就能勾勒出时代的巨幅画面;没有刻板傻X似的说教,没有大段装X的评论,仅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微描写,就清楚的表达了作者的意图;都梁牛X,值得一读!
      读过都梁三部作品,按喜欢的顺序排列:1.血色浪漫;2.狼烟北平;3.亮剑,除了亮剑感觉作者有点自己yy兼说教的味道,其他都很对俺的胃口 ^_^
      世事无常,珍惜和平年代,活好当下。oh yeah~!
      
  •     历史的潮流中,试图去弄个潮的人们,惨死的惨死,流亡的流亡,显赫的显赫。只有文三儿这种小人物,历经历史风云变迁,还是当初那副乐呵的生活态度。
  •     看过“亮剑”、“血色浪漫”的电视剧。看完《血色浪漫》再看《狼烟北平》,依然觉得强烈的震撼啊。  因为全书是以一介车夫文三儿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人物对白未免过于通俗贫民化。每当我津津乐道的跟我妈讲起文三儿用两麻袋金圆券买一根油条,好不容易请客一次还撑死...    没看过“亮剑”、“血色浪漫”的电视剧。看完《血色浪漫》再看《狼烟北平》,依然觉得强烈的震撼啊。      因为全书是以一介车夫文三儿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人物对白未免过于通俗贫民化。每当我津津乐道的跟我妈讲起文三儿用两麻袋金圆券买一根油条,好不容易请客一次还撑死了以前自己的掌柜的,想通过自己和徐爷的交情救罗小姐“要不咱不做GCD了”等诸多“好玩”事件时。。。以文化人自居的母亲大人总是略带挖苦的说,什么人读书就看到什么内容。“那年代的反侵略战争国共内战多残酷啊,到了你眼里都成好玩的了!”意思是说我看问题只看表面好玩,不看本质。妈妈是经历过抗战和内战年代的人,虽然那时候她还年幼,但每每讲起抗战和内战的那些岁月,妈妈都显得不愿去回忆。    其实,就是这样一本用了大量民间口语文字风趣的小说,到最后还是赚取了我两滴眼泪。就是当徐金戈去扫罗梦云墓时,回想起三七年时候的秋萍和梦云。当时是多么好的两个姑娘啊~!残酷的历史真的可以毫不费力的改变许许多多人的一生。    全书的重点还是在后半部分,内战开始之后。当方景林失态后徐并没有告发他,在方委婉的劝解徐加入GCD时,徐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人不能哪边得势就倒向哪边,这样的人谁也看不起。(原话记得不太清了)。这句话在后半本中出现了好几次,特别是当GMD全线撤退时,徐还是坚持自己“上了这条船,即使船沉也要跟着他一起沉”。当时看得我心潮澎湃,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啊!要是天下男人都像徐金戈这么有责任感,也不会有那么多外遇了。。。(我走题了)。    不过全书收尾太急。转眼徐和方就从解放到了文革结束,两人分别从监狱出来,又遇到文三儿。这个时候我才看明白了,我们作为个人只是巨大历史舞台上的小小棋子,自己再自负再有理想再坚强,也抵不过历史滚动的巨轮。徐在抗战期间为了工作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爱的人,也可以为了完成使命向自己的胸膛开枪!他为了自己坚持的信念,真的连性命都可以不要,也是为了全北平全中国的人民考虑,为了和平解放北平,才放弃了去台湾的航班。可到头来,换得的只是在监狱里度过下半生。再说养尊处优的罗小姐吧,她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心里有爱的人,有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可为了的共产主义信念,她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她和方景林的将来。多么有抱负的年轻人,当今社会哪里还有这样坚定信仰的人??可解放之后谁又记得谁呢?    或许,并不能完全批判现代人变得实际、功利。既然历史的巨轮不等我们,何不演好我们自己的一出戏呢?  查看更多详情
  •     “快速阅读”是把长篇小说或影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概括说明的系列文章。一篇文章概括缩写一部作品。
      
      这是都梁撰写的一部很出名的小说,讲述的是贯穿民国到建国漫长历史时代的国民党、共产党情报系统的故事。故事同时加入了反映北平底层民众生活的细节描写,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还有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堪称一幅全景展现民国北平风貌的画卷。
      
      中统特工徐金戈和地下党情报人员方景林在七七事变后沦陷的北平坚持自己的情报工作,并在不断遭遇中变成莫逆之交。徐方二人又分别在工作中与两位女大学生杨秋萍和罗梦云相恋,凑巧的是她们也是一对好姐妹。日本人进入北平后涌现的典型汉奸陆中庸,伪装身份组织情报网的日本人犬养平斋,字画店老板,地痞流氓等社会各阶层人物在密切复杂的关系网中互相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一名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文三儿牵线搭桥的组织起来。这就是本书的主要结构。
      
      采用评书和话本小说常见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做法,剧中人物虽多却不显杂乱,加上作者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的将老北京历史风貌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文字中,整部小说有种想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作者刻画的人物性格也是非常鲜明的,比如徐金戈的书生意气、重情重义,杨秋萍的泼辣直爽、感情刚烈,陆中庸的委曲求全、圆滑变通,泼皮流氓的凶悍粗野、喜好内斗等等。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小人物“文三儿”的刻画。
      
      本书的前言《京都的阿Q是文三儿》,指出了小人物文三儿与历史上著名的小人物阿Q和骆驼祥子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就像前言所说的那样,阿Q和祥子的塑造者本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着重描写小人物被生活的重担压迫而无力也无法反抗的状态,但是他们普遍忽略的问题是,假如“阿Q”和“祥子”们获得了自由,或是斗争的条件,他们该怎样去斗争,他们会得到什么改变。而都梁尖锐的指出,即使你给“文三儿”讲遍了道理,他也不会拿起武器来革命,为了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利益作出牺牲。他只会有钱就花,目光短浅,心眼儿小,而且就连享乐的方式都缺乏想象力。他对有钱人拿钱不吃不喝不玩而去买字画的行为无法理解,他的思维无法感受除了感官上的满足以外的精神生活需求。他甚至无所谓自己被叫做“亡国奴”,只有当自己的生存方式受到日本人的切身威胁,他才体会到那么一点“亡国奴”之不同滋味。都梁还借用笔下人物之口说出,这样的小人物,改朝换代是影响不了他们的。因为什么都不曾拥有,所以什么都不会失去。让他们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浑浑噩噩但也轻松愉快的度过一生,是所谓政治家们最应该做的事。这也就是所谓“安居乐业”的真实含义。
      
      但是,假如我们的国家大多数民众都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抱有文三儿那样的态度,那这样的国家将是没有希望的。很显然,指望自己快速“适应”亡国奴身份,还千方百计为所作所为寻找理由的“陆中庸”们可以说是高级了的文三儿。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陆中庸这一号人虽然遭人不齿,但也确实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如果知识分子抛弃了自己的良心,那将比什么都危险,这已经被历史一次又一次无情的证实。所以,即使唤起民众是虚妄,毕竟应该给知识分子一个空间和机会,让一个国家或民族有必要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良心和永不屈服的意志。
      
      本书中两段分别开花却没能结果的悲剧爱情也是一大看点。身为国民党情报人员的杨秋萍死于日本人的酷刑,身为共产党情报人员的罗梦云死于自己同胞的包围中。先是为国尽忠,而后又为信仰献身,要求人们不断奉献牺牲的时代注定了两对鸳鸯的阴阳永隔。如果文三儿们的表现让人们有痛心和绝望的感觉,那么吟诵着“爱情的喷泉,永生的喷泉”而飘零的童话一样的爱情故事,则让人们在泪流满面之余,也有一点心驰神往。
      
      本书的最后,徐金戈和方景林一对故人经历了政治风波的洗礼,变成白发满头,沧桑一身的老人。世事的变幻早已不能在两位老人的心中引起任何波澜,老人们能想到的只有纳兰性德的词句,那是目睹一地豪华变成满目疮痍以后的虚空之感。见惯生死的人总希望把历史归结于虚无,因为那样才不至于让回忆的细节痛苦到把整个心灵吞噬。然而,几十年光阴之间遇到和失去的人们,又怎能用短短十几个字的一首纳兰词简单带过呢?果然,人们想要淡化和忘记历史的任何努力,还是敌不过一座衣冠冢上新放的一束玫瑰花。
  •     读的第一本都梁的书是《血色浪漫》,感觉惊艳,喜欢这类幽默而决不庸俗的文笔。抛开内容,读完这本书,印象是北京人“嘴特贫”。极损而又智慧的语言文化让我耳目一新。内容更是精彩,“背着菜刀的诗人”钟岳民始终“在路上”,不管如何残酷的生活,他都能活得如此精彩。
      
      第二本就是《亮剑》,习惯了文笔,这次看内容。书中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具有草莽气质,却又正气理性的传奇将军李云龙的形象。一句“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更是完美诠释了这个饱满的战争英雄形象。最后如此一个英雄却在文革期间被迫自杀,让人遗憾的同时也道出了时代的无奈与局限。
      
      第三本就是《狼烟北平》,这本书让我很失望。首先,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风,毫无创新之处,让人审美疲劳。其次,书中塑造的文三儿的形象更是一个阿Q兼骆驼祥子的结合体。重塑经典如果没有新颖之处,就会让读者失望,这不摆明了gjm么?最后,一对共产党,一对国民党,虽说是成功地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各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年轻人。但是在此类情节泛滥的时代,不免让人感到落入俗套。
      
      都梁的写作顺序是《亮剑》,《血色浪漫》,最后《亮剑》。如果说《亮剑》成功地塑造一个战争英雄,创造一个传奇;《血色浪漫》又在语言,文化上精进一层;那么《狼烟北平》就有点江郎才尽的意思了。
      
      希望作者文风多变,内容新颖。
      
      期待作者的下一部作品。
  •     这真的是一部值得好好阅读的书,比起小说来,它多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你眼前的是老北京的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生意人,热闹非凡的天桥,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卖豆汁儿的。声色犬马走狗斗鹰,养蛐蛐儿,逗黄鸟儿,喂金鱼儿。
      嗯,是的,就算你不把它看成是一部战争小说那它也是一部不错的民俗文化题材的力作。
      
  •     今天刚看完了都梁的《狼烟北平》。开始了他最新一本小说《荣宝斋》。
      接触他,还是从电视剧开始的,记的那会宿舍里通宵看《血色浪漫》,后来通宵看《亮剑》,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两部作品,全是都梁写的。
      总的说,写的不错,在近几年,像这样老老实实写的小说不多了,人们总是要求点新意,文字语言上怎么新怎么来,有的小说,纯是华丽语言堆出来的。要不就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都梁的小说感觉就是以描写人物为主,故事也是为了刻画人物服务的。所以总体故事连贯性不是很强,悬念性的东西很少,其他人物零零散散,感觉只是点缀。比如《亮剑》里的孔捷,丁伟,基本上出场不多,后来电视剧补足了这一缺陷。其实这也难免,小说毕竟不是影视,如果人物众多,往往无法每个人都刻画的那么饱满。
      《狼烟北平》里,主要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代表了当时的三类人,国共两党和市井小民,这是当时中国最为众多的三类人。国民党,徐金戈性格我行我素,不太受约束,但常处在矛盾之中,做人原则与政党行为的矛盾,一方面对上级做事态度不满,一方面又告诫自己服从命令。共产党,方景林性格隐忍,尽管干着自己不愿意干的差事,但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社会,而坚持下去。而小民文三儿,是个没有家国思想的人,他认为抗日救国是政府的事,但有起轰随大流的心态,以求别人能高看自己一眼。
      结局是,三个人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生活的方式,文三儿有其乐天的一面,在不快中找到满足,尤其是最后的所作所为很是让人感动,徐金戈有其不顾一切追求自身原则一面,而方景林有其稳妥安全的一面。如果说把三个人加在一起,可以算做是个完人了。
      还有,在都梁的小说里,可以学到很多小知识,尤其在历史和军事方面。可见他对小说所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     狼烟北平是一壶温酒
      有不少人评论狼烟北平是都梁写的最不成功的作品,开始我也这样认识,因为这本书没有象《亮剑》和《血色浪漫》一样带给人强烈的阅读快感,这本书相对于《亮剑》和《血色浪漫》确实比较另类,《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是个不拘一格追求浪漫的人,《亮剑》里的李云龙更不必说了,是个大英雄,这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在某方面都可以树为榜样。
      而《狼烟北平》里的文三用社会眼光评判简直是一无是处,几乎是民族劣根性的集大成者,虽然说现在的作品不象以前那样追求主人公“高大全”了,但人们心理还是比较习惯接受完美或者在某方面完美的主人公。所以还在沉溺于“李云龙”式英雄情结的人们乍一看到创造了“李云龙”的都梁这次是牵着形象猥琐的文三向读者走来,感觉上就很突兀,就好比吃惯了粤菜的人一下尝到了鲁菜,尽管是一个厨师做的,也接受不了。
      其实,《狼烟北平》是一壶温酒,乍一喝未必能让你沉醉,但却是越品越有味,我发现都梁在这几部作品中的共同点就是一直在思索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这个重大主题,而且这种思索非常深刻,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无是处”的小人物文三,尽管他不是很美,但真实的那么有震撼力,很多地方都梁很巧妙的展现了文三的命运,都梁没有落入中国以往作品经常出现的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同起同落的俗套,在日统8年的艰难岁月里,文三虽然也面临吃混合面的煎熬,也受过日军枪毙的惊吓,但也有他自己的乐趣,比如拿日本女人开心,和车行伙计们斗嘴吹牛,甚至包括给孙二爷遛鸟而免车份钱,国破家亡似乎给他的影响并不大,他自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恨同车行的那来顺胜过恨日本人,因为他老是和自己过不去,他感激徐金戈,也不是因为徐是抗日志士而是因为徐给他买了辆最好的洋车,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文三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善,无非是加入了联营社,吃起国家饭,相反徐送他的那辆洋车充公让他毕生耿耿于怀,在文化大革命的这段黑暗日子里,文三却找到了独特的乐趣---陪挨斗,不用出工工资还照发,我们看到的文三的命运并不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都梁没有把文三描绘成一个在旧社会里受尽剥削压迫,新中国成立,从此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一个普通劳动者,没有让《狼烟北平》成为一部简单宣扬“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便成人”的作品,特别是末尾介绍文三的死十分巧妙,是徐金戈和方景林30年后在景山万春亭重逢,通过徐方两人的对话转述的,最后两人对文三的死一阵唏嘘感叹,他们一致认为,文三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可能就是抗日战争中和刚刚结束后自己把自己幻想成抗日英雄的那段日子(注意,没说是解放以后,党亲切关怀的日子)最后方景林感叹道: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理想和主义,他们平平淡淡的来平平淡淡的离开这个世界,政治家应该做的。是少折腾他们,“到此全书主题得到升华!!
      正如有人评价《沙家浜》智斗里阿庆嫂反击刁德一的那一段经典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如果没有后面“人一走,茶就凉”这一句突出主题,那前面大段唱词都是无意义的数字堆砌!而狼烟北平前面的很多很多人物,很多很多故事,很多很多让大家眼花缭乱的北平民俗,那么多纷纷乱乱林林总总,到方徐二人万春亭重逢这里全部如《封神榜》众仙归位百川汇海一样归入了这个宏大的主题,并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狼烟北平》从命题、立意,结构、写作手法来说都比较不同于其他我们已经熟知的小说类型,小说时代背景都梁又没有经历过,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当然也有缺点(比如说歇后语有点过滥了),但我对这部书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人能读懂并喜爱这部立意深刻的小说,而且这部小说通篇体现一个”新”字:立意新,故事新,结构新,写作手法新,也是都梁对自己以往写作风格的全新尝试!就冲这个“新”字,我就要大声喝彩。当今这个时代,尤其是在中国,我们太需要创新精神了!
      
      
  •      摘自http://www.ibeidou.net/?p=2869
       《狼烟北平》是都梁先生继《亮剑》、《血色浪漫》之后第三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近期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各大电视台上映。在观摩了本片之后,笔者又重新翻出小说仔细阅读了一遍,颇有感触。相比几年前《亮剑》遭到大规模的删改,这次的《狼烟北平》电视剧在忠于原著的方面进步了许多,也更客观的反应了原著的主题,体现原著的特色。
      
      相比《亮剑》和《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在选材上有着超越军旅题材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本书一反常例,抛开政党和民族,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描写历史的沧桑。作者以民国年间的北平城为舞台,运用了大量老北京的语言,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了北京的三教九流,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情节之余,能够深入的了解老北京特色文化。难得的是,作者把北平众生相置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中,使得小人物的命运和时代背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读者从中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兴亡,可谓是小中见大。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相对独立而又频繁交织的两条主线。一条主线着力描写北平民众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塑造了文三这样一个老北京城的车夫形象,作为全书最佳的陪衬。文三淳朴善良,胆小怕事,没有原则,浑浑噩噩的混吃等死,是典型的北平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不过他也有喜欢吹牛出风头的毛病,为此没少吃苦头。在事关抗日救国,民族大义的问题上,文三却有着两面性:一方面他痛恨侵略者,好友二顺子的惨死以及自己险些被日军枪毙的经历更加激发了他的恨。造化弄人,他也曾误打误撞的救过徐金戈的命,成了抗日功臣。不过,文三身上体现更多的是愚昧和懦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他更多的时候是逆来顺受,并不敢去反抗。而且对于他那样的人来说,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过于高深,让他无法理解。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这一点:某次方景林帮助了文三,借机向他宣传抗日思想。但文三对此根本不敢兴趣,他所关心的,只是想通过请方景林喝豆汁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在八年沦陷的艰难岁月里,文三虽然遭受吃混合面的煎熬和侵略者的奴役,但也有他自己的乐趣,比如拿日本女人开心,和车行伙计们斗嘴吹牛,甚至包括给孙二爷遛鸟而免车份钱,国破家亡似乎给他的影响并不大。文三自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恨同车行的那来顺胜过恨日本人,因为他老是和自己过不去;他感激徐金戈,也不是因为徐是抗日志士而是因为徐给他买了辆最好的洋车。像文三这样的小人物们的生活非常单调,无非是拉车,斗蛐蛐,闲扯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救亡、历史、民族等大话题没有关系。不过,这些是本书核心内容必不可少的陪衬,也是老北京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另外,本书其他的配角也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诸如车行老板孙二爷,八旗子弟白连旗,汉奸陆中庸,恶霸李二虎等等。人物形象丰满一向是都梁作品的优点,本书也不例外。即便是像汉奸陆中庸,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臣这样的反派人物,也有自己人生的无奈。作者借他们之口说出了很多现实中正派人士不敢说的大实话和处世道理。他们的很多言论,乍看之下非常荒谬,但经过思考之后却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另一位反派人物——日本间谍犬养平斋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他一改传统文学作品中日本人凶残暴力的形象,是个彬彬有礼,充满智慧的人。小说中,他对于中日战争的透彻分析引发了笔者的深思。对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日本,我们今天缺少的并不是仇恨,而是深刻的反思。大多数人仅仅是仇恨日本,而真正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全面认识我们的对手的人又有多少呢?
      
      另一条主线才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是围绕着本书的两位主人公——徐金戈和方景林而展开的。徐金戈是世家出身,后来成为了国民党军统的特工。他嫉恶如仇,能力超群却又桀骜不驯,重视自己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方景林是中共地下党员,公开的身份是北平的一名警察。他文质彬彬,一幅儒雅的君子形象,脱去警服就像一位教书先生。相比徐金戈,他显得很低调。可是,书中很多细节又体现出他心地善良,精明强干,富有正义感的一面。例如,他为救文三等人而甘愿挨日本士兵耳光;面对交通肇事的美军士兵挺身而出等等。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同仇敌忾,共抗外侮,彼此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惨烈的斗争经历和凄美的爱情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为理想而献身的热血青年最佳的写照,也是本书的核心和主题。
      
      和都梁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中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也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升华。徐金戈和杨秋萍的爱情如火焰一般,虽短暂却热烈,也正如他们二人的性格一样。他们的初见仿佛注定了会有故事发生,只是没想到故事的结局是如此惨烈。那块劳力士手表成了他们的媒介,当再次碰面时的玩笑“等战争结束如果我没死就还你的手表”居然一语成谶,令人感到无尽的辛酸和苍凉。从斗气冤家到知心爱人,从工作的临时搭档到生死相依的伴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获得了难得的一段温暖幸福的爱情。后来,杨秋萍在执行刺杀任务的时候不幸被俘。她之所以能够挺过惨无人道的酷刑,全凭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她爱那个男人,就凭自己的感情也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爱人。最后,为了帮助被日军游街的杨秋萍缩短痛苦,徐金戈亲手将子弹射入了爱人的胸膛。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潸然泪下。杨秋萍临死的微笑和风中飞舞的长发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位观众,也是本书中令人最难以忘怀的场景之一。《诗经》中对爱情曾有这样的诠释:“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没有能够白头偕老,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感情忠贞不渝的坚守,足以使他们的爱向永恒靠近。
      
      如果说徐杨二人的爱情热烈如火,那么方景林和罗梦云的爱情就恬淡似水。他们的爱情充满着残酷的浪漫主义:为了国家他们无力把握个人的情感,但两人相互承诺,要为了爱而坚持下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为他们爱情见证的普希金诗歌《巴赫奇萨赖的泪泉》:
      
      爱情的喷泉,永生的喷泉!
      
      我为你送来两朵玫瑰。
      
      我爱你连绵不断的絮语,
      
      还有富于诗意的眼泪……
      
      他们的爱情就像两棵树,并不参天,并不伟岸;枝枝连理,叶叶相贴,连根系也结在一起;风里雨里,相互温暖,相互慰藉。罗梦云的死虽然没有杨秋萍的那样惨烈,但也同样震撼人心。在胜利的曙光到来时,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声爆炸的巨响中,她用自己的生命殉了支撑她一路走过无数艰难困苦的理想——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社会。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发出的了这样的电文“亲人…亲人们…我爱你…我爱你们…永别了”。曾经,她在亲情与信仰之间有过犹豫徘徊,但最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这段话是她心境最好的写照,相比某些文学作品中高呼“万岁”的虚伪,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更加具有感染力。
      
      把两段悲剧式的爱情推到高潮的,是几十年后,已经是垂暮之年的二人在罗梦云墓地相遇时的场景。世事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双鬓已斑白,恋人的温情犹在唇齿间存留,而次生却阴阳相隔,永远无法相见。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年近六十的徐金戈在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恋人时,仍然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相比爱人逝去的悲壮场景,这一幕同样令人唏嘘不已。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海枯石烂,两情不渝”。
      
      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淡化政治。在本书中,作者使用更多笔墨描摹的,是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真挚的情感,即便有些时候不得不提及政治,也尽量用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或者寓庄于谐,把这一沉重的话题通俗化。直到最后,才提出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大部分老百姓都是这样,他们对于什么主义、理论都没有概念,甚至连想都不会去想,他们只希望过安定的日子,能生儿育女,平平淡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平平淡淡的离开这个世界。政治家们要做的,是尽量少折腾他们。”政治永远是大人物争权夺利的游戏,对于小人物来说,有的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残酷而又真切的历史事实。道理虽然简单,然而很多人当局者迷,造成了无数自身的和时代的悲剧。此中教训,也是政治家们和所有热衷政治的人们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      文三只是个普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好面子,爱吹牛,胆小怕事却又很爱凑热闹,没有什么所谓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可是他,真实,鲜活,可恨又可爱。
       日本兵进城了,文爷是全然的无所谓,在他的心中,老百姓总是要有人管的,只要生活还可以继续,起码不会比原先糟糕就行。直到,文爷发现进城门要先向比自己矮小的日本兵鞠躬;因用语言辱骂日本妓女而险些丧命;目睹了一向不起眼的老式温顺的二顺子的死亡……文三从心底里仇恨、厌恶日本人。可,文三又能怎样呢?生活还得继续,他依旧每天投机逢迎地讨生活。
       总之,文三是个小人物,他随波逐流,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作为男人,他除了吹牛似乎少了点血性,但他懂得感恩,重情义,用最纯真和朴实的方法来回报罗梦云、徐金戈、方景林。文三渴望得到尊重,因为他一直是那样的卑微。文三就这样和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一样简单而又有点糊涂地生活着。
       从1937到1978,这四十多年里,人们经历着战乱、混乱和错乱,又有谁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时我们一方面不断地说服自己要坚持信仰,一方面又怀疑。真真假假,对对错错,是是非非……
       活着,才是最真实的。
      
  •      我很喜欢这本书。
       以一个小人物写当时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变化,更重要的是反应当时人们的那种心态,也许大家看完不是那么喜欢这个人物,但是真实的写出了生于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心理活动变化。
       怎么说呢,我相当喜欢这本书。
  •       近两年,作为军事战争题材的小说在阅读主流中占有一定的主力位置,不论是名流作家还是非职业写手,其出版热潮颇有升温之势。都梁继亮剑、血色浪漫之后再度重拳出击,点燃了中华大地上滚滚烽火狼烟,再现了三四十年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城的风雨飘摇,和升斗小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细节以及慌乱的心理图景,并从中透射出真实的浮生百态和国家命运迫在眉睫的危机感。
        书中隐藏着两条主线穿插而行。底层人物文三儿的生活细节和自身命运的发展是小说的一大主线,人力车夫文三儿命运多舛性格复杂,他体现出的是生活在最底层社会人物的血性和委琐的一面,没有激昂的思想,生活很堕落但又很真实,吹牛时喜欢自称“爷”,挨揍时立马装孙子下跪求饶,枪炮一响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窜,卑恭屈膝拍着日本人的马屁,遇到女大学生抗日募捐也会被那种热情高涨的情绪所感染,脑袋一热掏出两块大洋义无反顾地扔进募捐箱,虽然最终还是迟疑地悻悻收回一块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误打误撞救了刺杀日官的军统特工,还稀哩糊涂地帮了共产党的忙,如此鲜活的草根阶层小人物跃然于纸上。
        小说另一条主线是国共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对内对外时期的合作和较量。军统特工徐金戈,共党地下工作者方景林,以及他们各自的爱人杨秋萍罗楚云,娱记小人陆中庸,天津混混儿孙二爷,落迫的八旗子弟白连旗,以及黑白两道通吃的肖建彪,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道出了人世无常和历史兴衰。战争,毫无保留地把人性最真实最丑恶最高贵的一面扩张放大,他们的勇敢和胆怯,伟大和渺小,智慧和愚昧,高贵和猥琐,在这一刻彰显无疑。
        结尾处。历经风雨沧桑的前军统特工徐金戈和地下共党方景林在“万春亭”并肩而立,回溯历史沧桑国运多舛,怀念爱人荡气回肠的死亡,以及两人不同身份下的惺惺相惜。斜阳里,叹兴亡,万物悲凉。
        尽管有评论家说本书人物设计涣散,徐和方的人物刻画不够丰满,八年抗战有敷衍之嫌,但都梁以他的理性和感性重现了当时整座北平硝烟滚滚的战时风貌和历史氛围。都梁写了三本小说,塑造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男人形象:读完《亮剑》,记住了李云龙,带着一股与身俱来的匪气在战场上驰骋拼杀,粗犷中尽显男儿真性情;读完《血色浪漫》,记住了钟跃民,在玩世不恭的表象下隐藏着别人看不到的纯真善良和正义;而读完《狼烟北平》,却记住了文三儿,一个完完全全的旧社会悲剧人物,透过他的影子折射出国难当头的岌岌可危。
        整本书的语言描写仍然延续了都梁一贯的风格:贫。
        有人曾说:宁愿挂在悬崖上,也不愿意挂在都梁的舌头上。透过都梁的文字,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思考着文字背后隐藏的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感与兴亡感。
  •     最后那点味儿
      当然这点味儿不是陈掌柜的那十三碗卤煮
      也不是发霉的混合面窝头或是八大楼饭菜香
      而是一直挣扎的味道,是春天泥土的味道
      看过《亮剑》及《血色浪漫》后,总觉得有点相同的味道
      看过《狼烟北平》我似乎确定了这个味道是什么
      
      在路上的钟跃民
      我行我素的李云龙
      到活在自己世界里到死都乐呵呵的文三儿
      他们的背景似乎都是红色的,是血红,不管这颜色是浪漫的,是悲壮的还是可气可笑的
      血色颜色不住挣扎,钟跃民还是在路上的,李云龙致死也是那么爷们,然而文三儿或者说文三儿们的挣扎表现的更完美更彻底更漂亮
      这种挣扎来自徐金戈和方景林最后在景山上的对话
      
      
      方景林说:“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
      他有能力化解痛苦,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没心没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真的,他活得比你我都愉快,而且总是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神话里,我想,文三儿一
      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大概是抗战胜利后,他有了自己的洋车,以保密局特工自居,
      把自己说成是抗日英雄,尽管他后来也为吹牛付出了代价。”
       “你觉得文三儿活得很愉快?”徐金戈问。
       “至少没有我们这种沉重感,他的思维简单明了,却接近生活中最本原的东西,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不要什么,而且很快能得出自己的判断,其实旧时代大部分
      老百姓都是这样,他们对什么主义,对理论都没有概念,甚至连想都不会去想,他
      们只希望过安定的日子,能生儿育女,平平淡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平平淡淡地
      离开这个世界,政治家们要做的,是尽量少折腾他们。”
      
      说的多好啊,这个挣扎的味道闻闻才知道,它叫渴求,对本质和真理的渴求,知道啥是自己想要的最重要
  •     因为全书是以一介车夫文三儿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人物对白未免过于通俗贫民化。每当我津津乐道的跟我妈讲起文三儿用两麻袋金圆券买一根油条,好不容易请客一次还撑死了以前自己的掌柜的,想通过自己和徐爷的交情救罗小姐“要不咱不......
  •     别怪我把《狼烟北平》和《四世同堂》放在一起比较,其实这么比真是高抬了《狼烟北平》。《狼烟北平》在都梁的作品中排名比较靠后,而《四世同堂》是我最爱的老舍小说。怎么能比呢?都梁vs老舍?
      
      但两者讲述的是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城市,虽然都梁多写了那么几年,但他利用某人入狱,一下子跳过一个敏感的年代,实在是很拙劣的做法。我始终记得当年说大仲马比不上雨果,其实《基督山伯爵》在可读性上比《悲惨世界》好很多,但是大仲马避开了法国大革命,人性的表达就弱化了很多。
      
      那么就说两者都涉及的抗日年代。《狼烟北平》哪有《四世同堂》那么美、那么对比、那么丝丝入扣、那么步步紧逼……《四世同堂》里主要描述一家人及其邻居的遭遇:环境越来越差。而《狼烟北平》呢?没看出多差来,这不什么甲乙丙丁都好好活到头了么?
      
      而且《狼烟北平》的主角感觉是文三儿,选这么一个人作为主线,实在是,拉低作品档次。在几个角色的刻画上,《狼烟北平》也远没有《四世同堂》那么鲜活,连都梁自己的《亮剑》也比不上。
      
      最最要不得的是,《狼烟北平》有很多废话!比如康小八,你们谁告诉我康小八跟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吗?感觉就是都梁搜集了很多资料舍不得不用,简直跟满身披着劣质首饰出门的大妈一样。写书也需要废话来撑篇幅吗?我还真没听说过!
      
      所以只给两颗星。
      
      
  •     一本书,似乎看到了《四世同堂》、《色戒》、《骆驼祥子》、《我的一辈子》等多本书的混合体,但又不全是。确实如书籍的介绍上说的,温和的老舍先生写出来的北平带着一种温和的气氛,善良的市井百姓。而《狼烟北平》展现出来的是另一面的北平往事。首善之区也是群魔乱舞的污水坑,中国人性的优劣在这里混成一潭。这种情况仍在这座城市存在。虽然在北京读书,但是对于这个城市的平民生活和上层社会的接触可以说是零。作者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掌故使故事十分吸引人。北平这座城,汉人占据则是北方的强大堡垒、对塞外胡族的威慑,胡人占据则是对中原入侵的桥头堡、为防万一撤退的华容道。自被侵略的巨浪席卷,北平的各色人等马上被裹挟,进入自己亡国奴的角色。有人奋起反抗斗争不息,有人主动投敌求富贵,更多的人是浑浑噩噩,很难想象如果全国都被占领,还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侵略者。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身忘死,背后却是麻木的芸芸大众。
  •   看来都梁的东西都是值得看的。
  •   城南旧事和京华烟云还有狼烟北平里不同年代对北京的描写也挺有意思的
  •   要不你也过两天文三儿的生活?
  •   2009-04-04 22:26:58 叫个什么名字好  要不你也过两天文三儿的生活?
    你家那还有洋车卖么??
  •   书我看过三遍,电视剧五遍。
      他的作品每一部我都看过不下三遍。
      亮剑书四遍,电视剧四遍。
      血色浪漫书四遍,电视剧5遍。
      百年荣宝斋书看过三遍,电视剧五遍。
      我与你的感觉一样,对作者的感觉就是牛逼。
      我看的书不在少,能让我佩服的作者不超过五个手指头。都梁算一个。
      我有幸见过都梁先生,一个粗犷的汉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   “《狼烟北平》在都梁的作品中排名比较靠后,”你还真幽默。我想,至少可以排第三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