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与沉郁

出版时间:2001-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曹顺庆,王南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前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内容概要

  “雄浑”与“沉郁”是中国古代艺术及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雄浑与沉郁》上编阐释“雄浑”范畴,先论述从先秦的“大”逐步发展为“风力”、“雄浑”、“阳刚之美”的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相关各术语中的文化、美学因素与“雄浑”的构成关系,呈现为统一的“雄浑”概念,并在与西方“崇高”(sublime)范畴的比较研究之中,凸现中国古代美学这一范畴的真实内涵。下编阐释“沉郁”范畴,先从语义、哲学理念溯源和儒学人格观因素等方面说明“沉郁”的生成,清理这类观念进入文学理论的脉络,使“沉郁”的概念内涵明确化,并通过杜诗艺术、《白雨斋词话》、《昭昧詹言》之论等典范文本的研究以及“沉郁”与“顿挫”的审美组合、“沉郁”与“飘逸”等相关范畴的对比,使“沉郁”范畴的关学意义和价值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展现。

作者简介

曹顺庆,1954年生,湖北沙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著有《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跨文化比较研究》、《东方文论选》、《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比较文学史》等专著和18部编著作品,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及海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王南,1957年生,北京市人。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长期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等课程。发表过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论文多篇.参加了《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中国文学大辞典》(古代文论部分)、《中外比较文论史》、《中外文学跨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的撰写和《宋诗话全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等古代文学典籍的编选注释工作。

书籍目录

总序(蔡锺翔 陈良运)绪论上编 雄浑第一章 “雄浑”观念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孔子、孟子的“雄浑”观念第二节 老子、庄子的“雄浑”观念第三节 从楚辞、汉赋、建安诗歌到《文心雕龙》的“雄浑”观念第四节 唐代诗风与司空图的“雄浑”观念第五节 明、清新思潮与“雄浑”观念第二章“雄浑”范畴的构成因素第一节 巨大雄伟 超越时空第二节 刚健遒劲 气势磅礴第三节 庄严肃穆 浩然正气第四节 光英朗练 奇谲怪诞第三章 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的对比第一节 痛感与美感第二节 优美与壮美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第四节 热爱痛苦与逃避悲剧下编 沉郁第一章“沉郁之思”第一节 从深思到文思——“沉郁”的语源第二节 “沉郁之气”——“沉郁”论的理念基础第三节 “文典以怨”——文学中的“沉郁”第二章 文士情怀第一节 “许身稷契”——一“沉郁”的人格观因素第二节 “根柢风骚”——“沉郁”与诗学传统第三节 沉郁为用——杜诗艺术的典范意义第三章 “沉郁”文学观的系统表述——《白雨斋词话》第一节 “温厚以为体”第二节 “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第三节 陈廷焯之论的文学理论价值……后记

章节摘录

庄子认为,由“道”而产生的“大美”,与“道”一样,是不言的,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庄子•天下》)什么是“天地之美”呢?庄子认为,合乎于“道”,顺乎自然,纯真率性的就是“天地之美”。例如: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这种真性,才是天地万物之美:“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归真返朴的自然美,认为“素朴而天下奠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则记载很能说明庄子所推崇的美:“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这就是归真返朴的真美。与孟子相似,庄子不但谈“美”,而且还区分了“美”与“大”。他认为,有了“美”不一定有“大”,《庄子•天道》云:“昔者舜问于尧日: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日: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日: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日:然则何如?舜日: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庄子认为,尧治理天下,能同情爱护人民,救助有难者,其业绩的确称得上美的。但是,这还称不上“大”。要达到“大”的境界,则必须合乎大道,顺乎自然,如日月经天,云行雨施,万物自作,如天德一般,这才可称之为“大”。可见庄子所说的“大”,与孟子所说的“大”既相似又相异。

后记

作为《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雄浑与沉郁》一书由曹顺庆、王南合作完成。具体分工为:上编“雄浑”部分及“绪论”中有关“雄浑”的内容由曹顺庆撰写,下编“沉郁”部分、目录及“绪论”中有关“沉郁”的内容和串联文字由王南撰写。全书的文字整理、修改由王南完成。感谢《丛书》主编蔡锺翔先生对全书初稿的指正。

编辑推荐

《文化艺术大讲堂:雄浑与沉郁》编辑推荐:“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从先秦的“大”逐步发展为“风力”、“雄浑”、“阳刚之美”的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相关各术语中的文化、美学因素与“雄浑”的构成关系,呈现为统一的“雄浑”概念。并在与西方“崇高”范畴的比较研究之中。凸现中国古代美学这一范畴的真实内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雄浑与沉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