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做品牌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徐晓东  页数:227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品牌建设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在品牌问题上仍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思想观念,以及实战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这也就造成了“做品牌”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难题。    本书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单纯的和品牌有关的概念和名词解释上,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聚焦于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难题,提出需要掌握的正确观念和工作方法。    本书的核心内容共分为三个篇章:观念篇、实战篇、发展篇。    所有篇章中总共包含了十一个话题,并分布在各个章节中,涵盖了做品牌的不同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是一本的少有的品牌管理工具书。    读了本书之后,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人员,将具备更加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去自如地应对企业自身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而专业的品牌咨询领域的工作者,也将更明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顾问。

书籍目录

推荐序出版动因关于本书关于案例前言观念篇 第一章 相信品牌建设的规律性 第二章 全球成功品牌给我们的启示实战篇 第三章 该找什么样的公司合作 第四章 品牌建设的内部推动 第五章 企业内部的品牌管家 第六章 甄别品牌战略 第七章 决策的有效支持 第八章 再论品牌识别的误区 第九章 成功的品牌实施策略发展篇 第十章 结品牌咨询多一点理解特别奉献 第十一章 在品牌咨询行业立足 后记朗涛国际——值得推荐的品牌顾问和设计公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功做品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对于从事品牌行业或者公司品牌经理者来说,本人认为,此书对于工作或者理清品牌认知有一定的帮助。
  •   朗涛是国际顶尖的品牌咨询(识别)公司,我曾买过朗涛的MD,ADAMSON出了一本BRANDSIMPLE的书,所以这次朗涛出了本中文版的“成功做品牌”,我就拿下了。很快看完。总体来讲,此书更适合甲方品牌从业人员观看,可以学习如何选择代理商,如何说服领导做品牌,如何跨部门协调。因为偏实务,且结合国内的企业的现状,部分章节还是很有帮助。比如谈到“创新”、“国际化”、“技术优势”等,这些名词不陌生,一般是国内企业乐于谈及的,要么是愿景,如:国际化,要么是自认为的优势,比如:创新,技术等。这些要反应到品牌IDEA里面,最终要通过视觉和语词呈现。可实际上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如GE谈得是“梦想”,飞利浦谈得是“简单”,飞利浦甚至规定除非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确实有给消费者的特别利用,才允许将其特征品牌化。再看看国内,“金刚圈”、“轰天雷”、“光波”,人造高科技概念满天飞。可是,真正会咬人的狗反而不叫。如何处理企业对“创新”、“国际化”、“技术优势”的诉求需求呢?作者的观点是,“创新”要可信,就要在业务中兑现;“国际化”实际上是“现代感”而不是西化,国际化只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之一,绝不是品牌理念的要素;“技术优势”不是长远不可超越的优势,何况只是个“忽悠概念”。这个我认同。我不喜欢诸如“科技取悦你”“创新为你”的提法,直接把品牌资产的相对优势套上个“为你”的套子,简单粗暴,没有感知。技术能带来什么,已带给你什么,才是我们要思考的。还比如,谈到如何推进VI识别在甲方的确认进度,作者建议用问卷的形式收窄选择范围,也是不错的建议。对于品牌命名,用“是否适合行业”、“是否体现品牌理念”、“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容易发音”、“是否有独特性”、“是否容易阅读”等等指标进行打分,这样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一堆人用个人喜好否定一切的现象。至少可以逐步收窄范围,方便下一步工作推进。里面提到一个案例,东软最后的BRANDIDEA是“beyondtechnology“超越技术,很像朗涛为凤竹做的“definingquality"超越标准。不会是改改用吧。总之该书值得一读,只不过收尾的部分,吹捧曾服务客户的领导人的私人品味,有些肉麻。最后,让我吃惊的是,劲霸改标居然是朗涛所为,大跌眼镜。
  •   希望以后有国人在写出类似的针对中国国情的品牌类书籍
  •   很一般,实质内容少
  •     总体来讲,此书更适合甲方品牌从业人员观看,可以学习如何选择代理商,如何说服领导做品牌,如何跨部门协调。
      
      因为偏实务,且结合国内的企业的现状,部分章节还是很有帮助。
      
      比如谈到“创新”、“国际化”、“技术优势”等,这些名词不陌生,一般是国内企业乐于谈及的,要么是愿景,如:国际化,要么是自认为的优势,比如:创新,技术等。这些要反应到品牌IDEA里面,最终要通过视觉和语词呈现。可实际上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如GE谈得是“梦想”,飞利浦谈得是“简单”,飞利浦甚至规定除非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确实有给消费者的特别利用,才允许将其特征品牌化。再看看国内,“金刚圈”、“轰天雷”、“光波”,人造高科技概念满天飞。
      
      可是,真正会咬人的狗反而不叫。
      
      如何处理企业对“创新”、“国际化”、“技术优势”的诉求需求呢?作者的观点是,“创新”要可信,就要在业务中兑现;“国际化”实际上是“现代感”而不是西化,国际化只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之一,绝不是品牌理念的要素;“技术优势”不是长远不可超越的优势,何况只是个“忽悠概念”。
      
      这个我认同。我不喜欢诸如“科技取悦你”“创新为你”的提法,直接把品牌资产的相对优势套上个“为你”的套子,简单粗暴,没有感知。技术能带来什么,已带给你什么,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还比如,谈到如何推进VI识别在甲方的确认进度,作者建议用问卷的形式收窄选择范围,也是不错的建议。对于品牌命名,用“是否适合行业”、“是否体现品牌理念”、“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容易发音”、“是否有独特性”、“是否容易阅读”等等指标进行打分,这样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一堆人用个人喜好否定一切的现象。至少可以逐步收窄范围,方便下一步工作推进。
      
      里面提到一个案例,东软最后的BRAND IDEA是“beyond technology“超越技术,很像朗涛为凤竹做的“defining quality"超越标准。不会是改改用吧。
      
      总之该书值得一读,只不过收尾的部分,吹捧曾服务客户的领导人的私人品味,有些肉麻。
      
      最后,
      
      让我吃惊的是,劲霸改标居然是朗涛所为,大跌眼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