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微博时代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 编  页数:222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孟波的“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谭翊飞的“微博的力量”、宋志标的“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范以锦的“《财经》困局折射制度设计的缺陷”、杨继斌:为“新闻价值”遗弃了的人做点什么、童兵: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三个维度、朱学东:一张报纸的六年、傅剑锋:这个时代正在形成的一个职业共同体等。

书籍目录

卷首 再没有文化也是文明造化传媒人语本期焦点 微博与新闻 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 微博的力量 报纸在微博时代的分裂与存续 微博作为新闻源的可行性探讨 从微博“落地”看信息的流动 微博与SNS网站之争 微博盈利模式研究传媒热点 《财经》困局折射制度设计的缺陷 《财经》动荡的启示年终专稿 惊艳谁与修华童——2009年度传媒事件观察传媒观察 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 中国媒体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转变 《GO》中文版引发时尚男刊新变局海外传媒 百年老店的数字化变革——麦格劳解读为何卖掉

章节摘录

  还有人看到了救护车去的地方:伤员被送到附近的北京友谊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和北京医院等进行救治。  甚至有人遇到了到现场处理情况的领导:马振川、王安顺、郭金龙、刘淇以及周永康等均赶到事发现场,负责指挥。  这些消息并非全部来自微博的网友,而是来自各个论坛、D0群,甚至朋友之间通电话的内容,他们发布于网络,然后被微博的网友迅速转发。  我的一个朋友住在附近,他马上赶到了现场,我将他通过手机发给我的信息一字不差地发在微博:我住中轴线上,很近。大栅栏离我这里走路也就1 5分钟。大约一个多小时之前,我住的地方警车呼啸而过。  他还告诉我,行凶者至少3人,还有一名新疆人假装保安。我的MSN签名迅速改为“前门杀人事件”,一个同行和我聊天,他告诉我:我每天经过的卖切糕的摊点比以往多了两三个人,不知道是否与这个事有关。我同样将这条消息发布到了微博,并注明来自一个同行。  当天晚上21点44分32秒,新华社的官方消息通过其英文网站发布,只有9个词:Knief-wielding man kill 2.1njures 12 in downtown Beijing,正文有两段,共3句话,提供了这个事件最权威的信息时间——18时40分:地点——大栅栏;造成后果——2死12伤;目前进展——这个人已被抓住。  59分钟后,这条消息却被修改,信息含量更少:A man armed with a knife stabbed several people in downtown Beijing at around6:40p.m.On Thursday,local Sources said.  随后,千龙网发布了犯罪嫌疑人的消息,来自吉林,46岁,但没有说明犯罪动机。  然而,微博博友们的疑问并没有消除:刚才有人说凶手是3人,怎么现在怎么变为1人呢?一个人如何能在闹市杀2人、伤12人?  这一疑问至今没有解答。  两天后,我正在地铁里,接到一个朋友电话,前门地区又发生一起杀人事件。我马上改变下午的计划,坐地铁来到天安门东,步行到事发现场。现场秩序井然,全然不见血案痕迹。  一位目击者给我讲述了事件经过,大约中午1点,一名个子不高的男子胁持了一位外国老太太,并叫喊自己上访的冤情,但马上被老太太的亲属和保安们制服。我将比这里描述更详细的细节通过短信发给朋友,我到晚上上网才知道,一些朋友马上将我的信息转贴到微博,并注明消息来自于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微博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摘要:
      
      自从网络风行以来,传统媒体的命运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当新媒体成为主流,报纸是否就此被丢弃不用?或者在数字媒体的技术支持上,传统纸媒是否会有新的发展?互联网似乎已经积累好了足够的能量,要在公众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纸媒就此进入尴尬的报网竞争时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争取到更多“留守”的读者成了纸媒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以微博为例,结合具体事件,浅谈网络公共领域对传统媒体(主要是纸媒)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以作交流。
      
      
      关键词:纸媒 微博 竞争 合作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微博的出现,正预示着一个媒介新时代的到来。
      
      微博的生成,让传统媒体越来越陷入复杂的技术情境中。拿纸媒来说,尽管仍可以与互联网世界保持着相当的联系,如报网合营等。但是世界与其之间的裂痕已然非常明显,后者再也不能遮蔽前者。更残忍的是,新媒体诚如微博者,根本不用再考虑传统媒体的情绪。因而在数字化浪潮越来越凶猛的今天,纸媒的处境非常尴尬。
      
       一、微博是这样炼成的
      
      微博的历史,得从twitter说起,twitter最早发明了微博的核心概念,并制定了140个字的通信规则。07年,一批中国创业团队开始着手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微博网站。而后,饭否、叽歪、嘀咕、做啥等一批效仿推特的微博服务在国内上线,中文用户有了自己的微博服务。09年8月,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凭借成功的新闻门户运营和博客服务等经验以及用户优势,跻身微博领域,开始微博内测。至09年11月,新浪微博已有100万。随着新浪微博的蓬勃兴起,其他几家门户网站也纷纷加入了提供微博服务平台的行列。2010年4月,腾讯微博开始内测。几乎同一时间,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服务纷纷上线,而搜索引擎百度,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等也提供了微博服务。一时间,写微博、读微博、聊微博成了国内网民的一个必修课,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传统的报纸等媒体,转而从微博上获得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就笔者而言,每天起床和睡前都会上微博看一看又有哪些新闻,读报纸的频率比以前低了很多。比如说,前几天有关织里商户抗税的新闻,笔者最先就是在事发过后的几小时的微博上了解到的,而不是在报纸上获悉的。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和沟通的平台,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国民关心时政和生活的新渠道。
      
       二、微博所扮演的角色
      
       微博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浪网副总编孟浪将其定位为涵盖娱乐资讯、反映现实生活和分享趣闻轶事的信息交流平台。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媒体,它一方面具备了传统媒体地板特征,另一方面,它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的社交网络完成,人(更准确地说是公民)被赋予更多(当然会死相对而言的)的自由,成为新闻的主角。从其对社会新闻的反响来说,相较纸媒,微博显然拥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
      
       新闻发布会
      
      孟浪先生甚至认为,新浪微博是独家信息发布的最好平台之一。因为微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
      
      2009年9 月4 日11点17分,谷歌中国负责人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和新浪博客同时发布了离职声明。随后一个小时内,他多次利用新浪微博澄清外界传言;他的微博被博友大量转发和评论,同时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简便性和手机等设备的移动性、实时性相结合,让信息发布的过程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在省去了不必要的开销和麻烦的同时,还加大了公众的参与度。这在纸媒来说,似乎是难以达成的,本身在时效上就慢人一步。因而在微博时代的纸媒,很大程度上的报道只是在炒微博上的冷饭而已。
      
      
       新闻发生地
      
      新闻发布会是发布信息的地方,而新闻发生地,则是微博本身的变动就是值得报道的新闻。这充分证明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
      
      2011年7、8月,笔者在《xx日报》实习,期间曾参与专题《浙江省地质第七大队先进事迹》的相关工作。省第七大队是“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发现和塑造典型的,不是什么硬性的指标,而是专程从杭州到xx蹲点调研省委组织部的干部。事情的缘起是,一位处长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微博上,如实地发表了自己对地质人精神的感慨。而后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检查这几名干部的“作业”时,读到了这几条“原汁原味”的微博。当夜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全社会都来关心、 理解和支持地质工作的呼吁。微博即出,反响强烈。经《中国矿业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纸媒开始对第七支队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专题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专题的成功,微博可以说功不可没。随后,笔者发现,市委市政府以及领导个人等都纷纷在腾讯等网站开设了微博,及时地更新工作信息。
      
      在微博时代,现场直播并不仅存与电视和网络,在事件现场,人人都是记者。
      
       信息交互平台
      
      由于微博的信息发布门槛低,信息交互简便快捷,病毒式传播随时随地。因而,成了公众参与讨论、维权打假、互相帮助的新平台。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方舟子利用微博打假的故事。2010年7月,方舟子在微博上揭发唐骏学历造假,此事在网上迅速被炒热,成为舆论的焦点。而整个事件的起因,就是方舟子在微博上与网友的互动。
      
      在震动国人的动车事件中,微博也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上专门有人收集了乘客在事故前7分钟的微博,基本上都是实地的感受。事故发生或13分钟,出现第一条求救新闻,事故发生后半小时,有网友在微博上写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事故发生后一小时,第一条获救微博发布,事故发生2小时后,官方在微博上发布献血号召,短时间内上千名微博网友前往血站献血……
      
      笔者也常常在微博上看到各类求助和助人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人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每个人都是新闻事件的主体、受众和参与者。每个人在事件中的影响力都放大最大,这在纸媒上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证实了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
      
       可以定制的新媒体
      
      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平台,微博上的用户事实上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也是媒体的受众。对于信息阅读者来说,微博呈现出了与传统纸媒不同的最重要特点——个性化。
      
      微博的出现,为信息阅读的个性化提供了有趣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微博时代,人们不用关心什么RSS聚合技术,也不用纸媒给你什么,你就读什么,在以人为本的社交网络里,你只要选择并关注你喜欢的,那么你每天查看你所关注的微博时,自然就等同于在独一份完全为你量身定制的报纸。可以说,微博时代使人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放。
      
      
       三、微博的社会影响力
      
      微博真的会取代报纸吗?网络真的会取代传统媒体吗?业界人士对这个命题各抒己见,笔者也很想问一句。目前对微博的评价有乐观和悲观两种。乐观的是,它可以挣脱传统媒体所遭受的那些约束,将人从传媒的神话中解救出来。尽管仍然有人预言,纸媒至少还有十多年的黄金期,但是报纸的式微已经成为趋势。互联网的霸主地位已现端倪。
      
      而悲观者认为,它并不比传统媒体更幸运,就像新浪微博所显示的那样,阉割并不以技术进步为障碍。并且,网络公关领域是一个容易令人上火的虚拟社区,一般公众的意见可能上不了纸媒的版面,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广场,它天生有利于聚集和扩散,诱惑着人们的进入和表达,但却可能使越有价值东西越受排斥。甚至称为知道社会混乱的媒介,网络如果不结束这种毒草易长而善果难存的性质,就这样整体攻陷了公共信息领域,无疑比传统媒体的不开放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这就是网络公共领域的两重性,也是微博的两重性。
      
      因而在这个尴尬的微博时代,以纸质印刷品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也许永远会扮演查漏补缺的角色。再一个,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路,都是执政党和民众的喉舌,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形式。就党报而言,只要执政党不更换,那么,就永远有它的用武之地,况且,中国好歹是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会使用网络和新媒体关注新闻信息的毕竟还是知识分子阶层,不会使用键盘和利用手机上网的仍然大有人在,另外,国人的阅读习惯也是一下子难以改变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今天,收音机等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媒体仍然有它的生存空间的原因之一。
      
       因而,在尴尬的微博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及时转换身份,加强跨媒体的合作,以达到双赢。
  •     阅读《南方传媒研究》,是一件充满对比的事情。作为一本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定时出版的研究性丛刊,这本书在2009年的第一辑中,聚焦于讨论两件事情:2008年南方报业集团内部表现突出的记者,以及2008年的这个“记者落马年”。
      
      其实不应该用过分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受到前面所说的主办单位的影响,《南方传媒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本特别充满学术气息的杂志书。它的许多内容来自报社内部及外部记者的直接经验、他们的思考。除此以外,才是来自学界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既可以说它缺乏严谨和整体性的逻辑,但在另外的一个方面来看,正是来自第一线优秀记者编辑们的所思所想,给传媒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以及研究的真实材料。
      
      2008年中国是充满新闻事件的一年。在这本书中,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年度记者(包括提名)得以全面展现。他们来自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众多报刊杂志,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中国无数新闻现场的报道。他们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文字与识见得以当选年度记者。在我看来,他们所获得的这个奖项,比其他的许多所谓全国性的新闻奖项,要沉甸甸的多。
      
      记者们每个人都给出了一篇自述。他们的同事还补充了另外的一种视角。主观与客观相形相应,这些记者在2008年的遭遇,得以更加丰满的得以呈现。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充满文采血肉丰满的方式叙述出来。在汶川大地震这个难以忘怀的事件当中,众多的南方日报社的记者亲自赶往前线,他们作为一个记录者,写出了无数的新闻业值得引以为傲的新闻篇章。这些个人化的经历也许当时无法在报刊杂志上得以呈现,但他们作为亲历者,在此时记录下来的文字,依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很多时候,我羡慕那种得以亲身深入新闻现场的记者,他们得以以一种局内人的身份参与历史的进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假如真的亲眼得见,也许更多的是痛苦与伤感,这些记者依然在记录历史,但这记录的过程中,他们一定承担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负担。那么多的记者在耗尽了自己的心力之后,他们做噩梦,他们深入这苦难太深,他们难以摆脱那样的一种悲惨……
      
      “这一次,深入新闻的现场,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抛开种种其他的因素不谈,这样的一种疑问,就给记者职业,特别是中国的记者职业,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沉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来自现场的叙述,将比其他的种种道理,更加能够激起这个领域里新近参与进来的人的职业自豪感。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新闻人历史,将因此平添厚重与责任。而南方不愧是中国媒体的“黄埔军校”。那些南方的优秀一线记者至少赢得了我个人的尊重,他们的经历也因此成为了我个人的一种职业标杆。
      
      本书讨论的另外一个主题:“记者生存”,这个主题更多的是以“记者红包案”展开。多名来自南方日报社的记者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该报社的前任总编辑范以锦先生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多家学者记者都尝试着给问题以一个积极的改善意见,但我从来不相信一种社会的痼疾能够单纯通过从学理上的分析清晰得到解决,我也不相信单纯的法律规制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方日报传媒集团的记者很少(甚至可能是没有)陷入种种记者丑闻当中去,应该是与它整个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有关。传媒业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领域,而南方日报依然只是一个走在前面,但却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的先行者而已。体制内的改革动力应该已经释放到最低点,它依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这并不应该抹杀它的进步所具备的积极意义……
      
      谈一点也许是题外的话题。作为中国值得尊敬的传媒集团,南方报业近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主动开发它自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它旗下的《南方周末》所走过25年时间里的经验和教训,成为近些年来被广泛讨论的焦点(在本书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但在我看来,以和《南方周末》有关的书,有些地方太多,有些地方又太少。《南方周末》的经验重要,的确值得探讨,但应该是以一种严肃而有趣的方式,抛却冗余,认真的对待。
      
      近些年来《南方周末》一直在出版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书籍(它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出版一本历史)。从某个版面的文字集结,到各种新闻技法的探讨(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南方周末式的报道方式了吗?),再到个人文集的出版,这些书出版起码在有意无意的在为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提供教材,阅读材料。这些书在出版之前,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她的客观作用。应该具备更多的诚意。
      
      
  •     因写微博主题毕业论文,结实了这本书。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多次购买本书来阅读。论文式的写作方式,数据权威,论据有力,观点个性,内容深入。很喜欢。
  •   你最后论文的主题是啥啊?
  •   微博潜在价值及盈利模式研究
  •   能把你论文借我看看么? 我想借鉴一下,因为我这次论文就动车事件想写下微薄 403087732@qq.com 谢了
  •   论文写微博?
  •   对。。。想就这次事件 论下微薄
  •   发给你了~10年的
  •   谢了 好人啊
  •   也想写关于微博方面的论文,芦苇可以发我看看么?158273805@qq.com
  •   芦苇亲~我也要 365462022@qq.com thx~
  •   芦苇能看看你的论文好嘛~我也想写有关微博的论文~406729874@qq.com
    拜托~
  •   在哪买这本书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