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行为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  页数:258  字数:170000  译者:刘文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继《裸猿》、《人类动物园》后又一部轰动世界的畅销书。作者从动物学家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亲密行为,如两性亲密行为、社交亲密行为和自我亲密行为等,作了细致入微的科学考察和精辟独到的科学分析,从而揭示的人类在亲密行为中的关系和动机。本书知识面广,立论新颖,直指人的本性,又极具趣味性,各层次的成年人读后,都会大有收获。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里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1928年出生于韦尔特郡,195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伦敦动物园影像资料部主管和英国动物学会哺乳类动物部主任等职,自1967年起,以其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并写有一系列使他扬名世界的人类行为学专

书籍目录

引言  “亲密”的意思就是接近……凡是两个人有了身体方面的接触,也就发生了亲密行为……某种特殊的事物就会出现其间。这正是我想加以研讨的……第一章 亲密行为的根源  与母亲温柔的肉体的亲密接触是建立基本感情联系的关键,而这种基本感情联系对于一个人往后是否能成功地适应社会生活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对出生后婴儿的另一种重要的、新的亲密方式是让婴儿吮吸乳头——一种原始的亲密行为。往后,在成年人生活中这种行为将会以多种伪装形式再度出现……第二章 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  每个人的身体都经常不断地向周围的人发出信号……这些就是亲密行为的基本诱因。随着性的成熟,人这种动物就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信号领域,即性信号领域。这些信号的目的就在于激发男性和女性进行不仅限于单纯友谊的相互接触……第三章 两性亲密行为  任何动物的求偶形式都可以归纳成某种典型过程,人类的恋爱过程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将人的这一过程分为12个阶段: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臂对肩、臂对腰、嘴对嘴、手对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第四章 社交亲密行为  人有对亲密行为的基本需要,因为亲密行为会带来相互了解……身体上的一次小小的亲密接触往往胜过书本上的种种漂亮词句,触觉传递情感的能力确实十分惊人……第五章 特殊亲密行为……第六章 亲密行为的替代第七章 恋物行为第八章 自我亲密行为第九章 亲密行为的复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亲密行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真的是这样从行为方面了解人的最初动机看完对人有了更多了解说实在是好书
  •   毅然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类的行为,视角非常独特。另外,其中涉及到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行为,也是比较有实践意义的。
  •   比较专业的心理学读物吧。
  •     亲密行为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第一章 亲密行为的根源
      
      新生儿出生时发出的啼哭,对父母而言是无与伦比的甜美音乐,实际上却是他们“无名恐惧的狂呼乱叫”,因为他们在子宫慵懒的拥抱中呆了10个月,在分娩时却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挤压。因此,此时的啼哭,正是因为它“脱离了亲密的身体接触”(P5)。而在出生后,母亲对于孩子的呵护、触摸和亲密接触,其实都不过是在“补偿它脱离子宫安乐窝的损失”(P6)。我们也许可以用其他物品来替代母亲对孩子的接触,但因为“母亲的安抚总比机器全面”以及“母婴进行亲密接触有助于为其依恋纽带奠定基础”(P8),传统的母亲安抚总比机器好。
      
      在人类身上,仍然可以看见祖先攀缘行为模式的残迹,这样的动作会在出生后持续两个月左右,被称为“莫罗反射”(P10)。其具体表现就在于,如果婴儿觉得自己是在往下掉,同时母亲又紧紧抓住它的手臂,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紧握双手——抓住母亲(P11)。为了满足新生婴儿对于亲密接触的渴求,母亲必须给它提供片刻不停的身体接触(P11)。而另一种更省力的方法就是“用布包裹婴儿”(P11)。事实上,紧身的襁褓之所以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正是因为它能使婴儿“回忆起降生前最后几周子宫紧紧的拥抱”(P12)。不过,如果使用襁褓的时间过长,就可能“妨碍肌肉和体姿的生长”(P13)。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每一个阶段,如果要让子女顺利度过,安然成长,父母和子女都应该有相应形式的亲热、身体接触与爱抚”(P13)。婴儿也需要其他的亲密接触行为,如母亲的拍打,这是“重复进行的紧抱婴儿不放的意向动作”;又比如低声耳语或低吟哼唱,在这种音调里,母亲向婴儿传递了重要的安抚信号。
      
      婴儿可以发出两种重要的信号:哭闹和微笑,“哭声启动母亲的拥抱,微笑有助于维持拥抱”(P15)。其实,哭声不仅传递“饥饿、不舒服或疼痛”,也有可能仅仅是“来抱我”(P16)。而当妈妈轻轻擦去宝宝脸上的眼泪时,她正是在进行亲密的安抚行为。于是泪腺的功能开始戏剧性地变得重要,“年轻人经常泪如泉涌的信号就是渴望安抚的信号”(P17)。
      
      当婴儿进入第三、四个月时,新的身体接触形式开始出现,取代早期的“莫罗反射”的为更加准确的定向抓握(P17)。而当婴儿进入幼儿期后,亲密接触的交流就让位于了日以敏锐的视觉交流,此时的他们还需要“某种间接、遥控的亲密行为来维持安全感”(P18)。
      
      下一个大发展阶段在幼儿学说话时,至此早期基本的身体接触进一步受限,而“不那么贴身的拥抱、以手搭肩、摸摸头、握握手等亲密行为开始出现了”(P19)。
      
      在童年时代晚期,儿童仍然很需要身体接触和亲密行为,但同时这样的接触也意味着幼稚——于是,解决这种困境冲突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身体接触形式。比如使用替代品,“我想和妈妈抱,但那太奶气。我现在独立,所以我抱我喜欢的东西,这使我觉得安全,使我不用妈妈抱了”(P20)。而另一种伪装的亲密行为就是孩子与父母的打闹嬉戏,如模拟攻击性的熊抱,正是由爱意绵绵的拥抱演变而来。
      
      进入青春期后,独立的需要得以强化,而新的需要“隐私”出现了(P22)。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年轻的孩子离开家去住,此时“家庭的子宫像母亲的子宫一样被放弃了”(P23)。
      
      第二章 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意外情况,我们都“首先仔细阅读别人的信号,否则,我们绝不会互相触摸身体”(P27)。这些信号来自:胯间、嘴巴、肚脐、臀部、腿部、腹部、腰部、胸部、肌肤、肩头、颌骨、面颊、眼睛、眉毛、面孔、头发。无论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意识,我们都从未停止阅读他人的信号,而自己也在不停地发出信号。(在这一章节中,似乎女性所做的一切动作,都是用来挑逗异性的,具有性暗示意味的。难道就不能是为了展示自己身体的自然之美吗?感觉作者这样纯粹从生物学出发读起来有点不适……)
      
      第三章 两性亲密行为
      
      成年以后,复杂而困难的社会交往取代了婴儿期温柔的亲密行为和童年期欢乐的游戏。然而,成年人却可以缔结爱的纽带,但是“配偶关系的维持不是靠内心的依恋纽带,而是靠社会传统的外在压力”(P67)。随后,作者考察了形成依恋纽带的全过程,分解为12个阶段: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臂搭肩、臂挽腰、嘴对嘴、手对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
      这样的12个典型阶段,“是由文化决定的,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们却是由身体结构和性生理决定的”(P74)。如果强行压缩了这12个阶段,强奸便出现了。在此作者将强奸分为了暴力型和经济型两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暴力型,经济型强奸发生在“出于经济利益而缔结的婚姻之下”(P76)。
      
      事实上,两性间的亲密行为不论多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亲密的母婴关系。就行为表现而言,恋爱似乎“很像是回归婴儿期”(P94)。
      
      第四章 社交亲密行为
      
      人的社交亲密行为,都是“谨慎的、受抑制的接触”,这种受限源于我们矛盾的需要:“密切关系与个人隐私的需要、依靠他人与个人自立的需要”(P101)。事实上,正是通过肌肤和身体接触,我们得以形成了亲子和恋人的纽带。那么,为何我们又要费尽心思避免在日常事务中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呢?
      
      答案是过分拥挤的现代都市社群“压迫我们,使我们感到紧张,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削减了亲密接触”(P103)。另一更为重要的答案在于,“成人的身体接触含有性的联想”(P103)。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人们机智地选择了“将身体接触程式化”(P104)。就比如,拍手事实上就是从拍打的动作中演化而来。
      
      与婴儿相比,成人需要更大的独立性和流动性,比较多的身体接触会限制他们这方面的需要。但这“可以解释实际用于身体接触时间的减少,但不能解释成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依然存在的事实”(P140)。
      
      第五章 特殊亲密行为
      
      人们往往缺乏亲密关系,于是一种专业的“触摸人”出现了(P145)。这些专业人士,通过伪装,给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亲密“药剂”(P146)。如医生、护士、按摩师、体操教练、健身教练等等,他们以提供某种功能为名义,给对象带来了实际上的亲密接触。“没有任何一种接触是为接触而接触,每一种接触都给我们借口去触摸或被触摸”(P171)。
      
      第六章 替代性亲密行为
      
      据统计,美法德英四国国民一年和宠物的亲密接触是150亿次。显然,我们得到的亲密接触并不够。“我们与人的接触因文化局限而受阻,于是我们就把亲密行为转向逗人喜欢的宠物,它们是我们表示爱的亲密行为的替代品”(P178)。
      
      不少人对与实验室用小动物作为试验品的情况表示强烈的反感,而对于杀死侵入家中的老鼠却感到无可厚非。这正是由于家鼠是“入侵者”,对于危险的入侵者,“没有什么手段是太严厉的”;而在实验室中,小白鼠是人类的仆役,我们悉心照顾它,最终却为了自己的私利杀死它——这是一种“对亲密关系的背叛”(P193)。也正是这种背叛,使得那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但事实上,它们遭受痛苦,却给我们带来了防病治病的抗生素。
      
      第七章 恋物性亲密行为
      
      “当我们亟需能给我们安抚作用的身体接触时,即使无生命的物体也能够给人安慰”(P197)。抽烟就是典型的恋物性亲密行为:嘴唇与香烟的亲密接触。类似的,糖果和口香糖也都是。这些动作其实都不过是在无意识地仿效着幼时吮吸乳汁带来的安全感。
      
      而婴儿期另一种基本的身体接触形式是“面颊紧贴妈妈的身子”。这一现象在女性中非常普遍,推销床单、毯子等柔软布料的广告中都有这样的镜头,皮衣与晚间安眠的枕头也一样。
      
      “任何亲密行为,无论它多么脱离真实的亲密行为,仍然是聊胜于无,总比缺乏亲密关系只有可怕的孤独好。……如果我们和‘亲密者’加强亲密关系,我们对亲密关系替代品的需求就越来越少。相比而言,与一切亲密关系替代品的接触总比毫无亲密接触好”(P220)。
      
      第八章 自我亲密行为
      
      在生活中,表面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动作,实际上可能是在无意识地模仿两个人的行为,如惊讶时捂住嘴。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某一部分成了想象中的亲友安慰我们的亲密行为”(P224)。
      
      第九章 回归亲密行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享受不到亲密关系,我们就“难以对付生活的压力”(P241)。因此,“我们就寻找替代亲密关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热衷于社交活动,以弥补身体接触的匮乏,还可以用宠物来替代朋友的亲密接触。如果没有亲密朋友,我们可以用无生命的物体来扮演替代的角色,我们深知走向极端,与自己的身体亲密接触,抚摸自己,拥抱自己,仿佛我们一个人成了两个人”(P241)。
      
      如今,在身体隔膜、抑制亲密行为的状态下,现代都市人面对的危险就是“成为不称职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不能形成强大的依恋纽带(P242)。而如果他根据传统的常规结婚生子,他的孩子也很可能受到他小时候那样的遭遇,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反过来说,如果年轻人在婴儿期与父母形成了全身心的依恋纽带,成年后就容易和伴侣缔结强有力的纽带。这样一来,当他享受到了无抑制的亲密行为,就能更好地面对严酷、冷漠的外部世界。“有了牢固的情感纽带,他们就不会因为亲密行为的匮乏而感到即可,而且能适应各种社会交往,在需要情感自制的社交中,他们就不会提出不妥当的、情感饥渴的要求了”(P248)。
      
      综上,“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能施爱,同时很需要得到爱”(P256)。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们时常感到缺爱是生理反应,就像会犯困会肚子饿一样常见,根本无可厚非。另外,作者还解决了我的一大疑问。曾经在作文里写到过毛绒玩偶给人带来的安抚感觉,老师质疑,为什么这种没生命的东西会给人安慰呢?现在终于明白,那不过是一种由于没有真实接触而不得不接受的下下策,也确实,是可以通过与它们的亲密接触,带来感官上的放松,从而达到安抚的目的。
      
      不过还是觉得纯粹从生物学上来写人的各种亲密接触行为,完全将人类降格为了灵长类的一种进行研究,有些太……直白了。当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被归结为了动物性的本能,让我忍不住怀疑,这么多年的进化,我们的高级到底高级在哪了。
  •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Intimate Behaviour》:★★★★★
      
       作为成人,你可以用多种方式和我交流。我可以读你写的东西,听你说的话,听见你的笑声和哭泣,看到你脸上的表情,观察你的行为,闻到你身上独有的味道,感觉到你的拥抱。
      
       你看,我们之间的亲密交往包括了言语、视觉甚至是嗅觉的因素,当然还有触觉。而你和陌生人交往,你也会跟他交谈,你也会观察他的行为,但是你们却不会发生身体上的接触,起码是尽量避免。
      
       所以亲密行为意味着身体上的接触。两人的肌肤接触时总是会产生特殊的感觉。如果你硬要说,拥挤的公交车人与人避免不了身体上的接触,难道这也是亲密行为吗? 那么请问你在公交车上被碰到是什么感觉。再来,你与朋友、恋人身体上的接触又是什么感觉。 爱首先是触摸和身体上的接触。作者的核心观点即在此。因为触摸和身体上的接触,让我们产生一种依恋的纽带,才使我们可以维持更亲密的关系。换言之,身体上的接触使感情升温。
      
       在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首先体会到的是触摸、挤压和移动,全身浸泡在胞衣的羊水里,而子宫轻柔地拥抱着胎儿。在十月怀胎的过程,我们感受到母亲肺腑呼吸的节律,也感受到母亲步行时轻轻地、有规律的晃动。《怀孕圣经》中,关于胎教一章,提到了抚摸胎教。妊娠24周后,开始进行抚摸,久而久之,胎儿会开始回应母亲的触摸。可见,触摸可以让人之间产生互动,可以使胎儿感受到母亲的爱意。当婴儿出生之后,她会发出各种信号与我们发生身体上的触摸。而母亲怀抱的方式,如同其呆在子宫内的温暖,可以让婴儿感到舒适,安全。如果幼儿时期,能与家人多进行身体上的接触,会使我们更好地成长。作者提出,育儿方式应是先疼爱后放手。在婴幼时期,疼爱教会其与人建立纽带,儿童到青少年时期逐渐与家人的分离进入更大的圈子,我们开始和家人以外的人建立联系,到成年之后,又通过恋爱方式重新回到婴幼时期的寻求依恋的方式,最后组建新的家庭。
      
       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到现在通过恋爱建立新的依恋。既然是触摸,所以作者首先说引起性行为的诱因,也就是身体部位产生的性信号强弱程度。亲密性行为主要有12个阶段。即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臂搭肩阶、臂挽腰、嘴对嘴、手对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阶段。昨天,性心理学课,主要讲婚恋心理学。谈到了眼缘和相似吸引。眼缘即最开始的眼对身阶段,类似第一印象。但是光是有外观上的好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会进行交谈。如果有共同的话题,便可以使交往继续下去。交流多了,接触自然也会增多,所以我才说,爱情我更相信的是水到渠成。当然,与朋友交往也是如此,跟我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的人,相处起来更顺畅,有相同三观的人则更容易成为我的好朋友。
      
       每次生病的时候,我会更渴望与家人、朋友接触。起码,陪着就是一种安稳。生病的时候,内心容易脆弱,何尝不是一种发出需要安慰的信号。你可以不说话,你只要坐在我身边,我就会有安全感,就会产生依恋。作者所提及的特殊亲密行为,所举的例子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医生会通过触诊,言语交谈来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从而使病人得到宽慰。或者,生病的时候,父母家人的朋友会比平时更关心你,从而使情感得到慰藉。人都是社会动物,会爱同时也需要被爱。所以,有时候的小病小痛,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TA希望我们的关心。另一个例子则是舞蹈,重点是华尔兹。其实,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脑海里都是Klause和Caroline跳舞的时候。Klause永远都是含情脉脉地看着Caroline ,而舞步之间的时远时近催生出无数的暧昧。
      
       我不喜欢宠物,所以不能很体会这种替代性的亲密行为。前几天看《中国女性性调查报告》,里面提到一个让我接受无能的案例,一个女孩和宠物之间的性关系。并不是人兽恋,而是仅仅一种生理需求。你可以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宠物,但是我难以接受像对待恋人一样对待宠物,我对“宠物癖”接受无能。昨天,性心理学谈到什么是恋爱的问题。年龄、性别、生死都不是我的问题。但物种是我的问题。我可以接受许仙白娘子,就是不能接受美女和金刚。除非金刚你可以变成人形。
      
       关于宠物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界的动物实验。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反对的人把动物上升到与人同样的位置,赞成的人则认为因为这无数的动物实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作者提出的是,反对的人更深层次的把动物与医生的关系想象成背叛关系。先关爱,后使其痛苦,最后杀害。这就是一种背叛。作者说,只要医生可以把人和动物完全区分开来就没什么好责难动物实验。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如果一只白鼠可以制成3剂疫苗,可以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应该极少人会反对吧。本来,我在看《换脸重生》纪录片的时候,还略有点反感手术中医生对待病人的肉就好像是猪肉一样毫无感情地摆弄。可是,本来也就应该这样,如果他恐惧血,恐惧在人体上手术,你怎么敢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他?手术上医生的情感关闭是必要且必须的。我不喜欢医生工作时有太多的情感起伏,因为这实在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电视剧中,常常会有这种桥段,女主角随身携带男主角送给她的信物,借此信物还会发生无数个奇迹,再次相遇,再次证明相爱。信物的存在就像是永恒的爱的证明。这就是一种恋物性亲密行为。随身携带,就像他一直在身边一样。
      
       自我亲密行为,想起了《一触即发》中阿次得知自己现在的父母其实是杀害自己亲生父母的凶手的动作,他把自己的西装往里拉紧,交叉了双手。一个动作里,不仅表现他感到的心凉还有自我拥抱。内心寒冷,又需要别人的抚慰。所以他找了荣华,第一件做的事,也是拥抱着她。有时候,我觉得,难受的时候,不一定要言语的宽慰,而是身体的接触,语言没有温度,而身体却有温度让我们感到温暖,被拥抱着的身体也可以感受到从别人身上传递过来的力量。
      
       我之所以一直觉得,没办法跟网络上的人建立联系,大概是因为少了身体上的接触。语言可以说谎,行为也可以刻意修饰,可是身体的直接碰触却不会。你可以从身体的接触中直达真实。身体有自己的交往语言。
      
  •     
        《亲密行为》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成名作。根据报纸报道,当时西方人(尤其知识界)正被人口爆炸、生态失衡、“核”云密布等问题困扰,莫利斯通过对人和动物的长期观察与对比,找寻有说服力的生物学观点来证明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本书作为《裸猿三部曲》之一被引进翻译,书中观念大胆革新,遭到各种非议,然而作者用事例一一阐释清了人的亲密本能,其透彻和细致不得不让人佩服。有描述称,这位“终身与动物为伍的牛津大学博士,用一只眼观察动物,用另一只眼审视人类。”读完全书,我明白理解了这句话。这本书揭示了一件事: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也许比猿聪明,但绝不比猿高明。
        开卷有益。读书过程中时常被作者的观点震惊,生活中有很多代表人类对亲密行为渴望的本能,之前竟从未想过。这些行为日复一日地发生,我们习以为常,却不知其所起。譬如:婴儿出生时痛苦扭曲的表情是因为子宫里的天堂被粗暴而快速地粉碎,强有力的挤压就是我们降生的经验,是我们生命历程里最严重的创伤之一;母亲拍打摇晃婴儿以及襁褓的诞生是为了模拟子宫温软而有节律地摆动;口红的诞生实则在模仿高潮时阴唇充血的状态,以此诱人(对哥特男女喜涂乌青唇怎么解释?死人的唇色?)、强奸把正常形成配偶关系的12个过程压缩了,以致它令人痛苦、不舒服,甚至留下身心创伤……要发现这些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始动机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他的研究方法很简单:只用眼睛看即可。关于亲密行为的论述多半建立在他个人的观察之上;而具体论述方面,基本都以随机抽样的上万个样本为基础。说来容易做来难,观察过程中,预设的想法往往挡道——“观察某一行为时,假设自己是第一次看见,这对成年人是很难做到的。越是熟悉的、司空见惯的行为,难度就越大。”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作者把突破常规思维的工作做到位了,这也基于他多年观察动物,在熟悉那些周身覆盖着皮毛的动物后,再坐在公交车上看形形色色的路人,也许很轻易就能透过遮掩的服饰,看清他们“穿上衣服的猿”的本质,也看清那些似乎独属于人类的行为背后整齐划一的目的:即对亲密行为的渴望。
        本书结构清晰,第一章“亲密行为的根源”指明身体接触是最重要的亲密行为。婴幼期的母婴互动以及童年期孩子和父母的亲密行为都被作者反复强调,它们对人生的亲密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后“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审视成年人的亲密行为,概览性亲密行为的各种信号。一方面根据人体性感部位抽丝剥茧地指明性感信号各个来源,另一方面又把人还原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研究人体接受或排斥亲密行为的这种信号。“我们总是努力发出一套平衡的信号,有些是吸引人的亲密行为,有些又是在排斥亲密行为。” “两性亲密行为”研究成人求爱,其中说到“成年人随时都在展示和阅读他人的性感信号,也在限制自己和他人的性感信号。”这使得童年温柔的亲密交往终结,进入“成年期困难的社会交往。”
        莫利斯说,成年人的求爱过程有12个阶段,分别是: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臂搭肩阶、臂挽腰、嘴对嘴、手对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阶段。而这12个阶段的变异有三种主要形式:过程的压缩;阶段的调整;模式的细化。
        这是全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在每一阶段作者都有详细描述。比如在手对身阶段,作者说道“如果不完成性交,打破摸索身体的模式会越来越困难;如果依恋关系尚未达到充分的互相信赖,进一步的性亲密行为就会被推迟。”也就是说,这一模式的下阶段发展依赖着这阶段的完成度;而这一步的重复又抑制着下阶段发生。作者条理清晰地捋清12个典型阶段以后,也对变异进行了考察。譬如过去包办婚姻的年代里,新娘和新郎被两个门当户对的家庭硬拽到一起,几次短促拥抱、接吻和适当的交谈后,就被推上了婚床。12个典型阶段被高度压缩,这样一来只有最低限度的愉悦舒适和情感纽带,两方都尽了义务,毫无快感可言。
        当代婚姻对性高潮的痴迷则是偏向了性行为过程的精致化,也许床笫之欢是有了,却压缩了求爱模式,过分强调性行为的后期阶段。对这个新趋势,作者并未流露出太多忧虑之情,却也认为值得研究。个人以为,起码在中国,现代“荡妇/淫棍”婚姻可能没有西方那么普遍,但相比较过去几十年而言,变化仍旧很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压抑和封建思想致使人们在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大获自由,一下子扑入原本封禁的床笫文化,从而过度将精致化集中在末端的性交那里。“从初期的吸引到终极的信赖几乎总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的亲密程度逐渐增加。”诸多现象表面,后期亲密行为提前发生不见得是好事,有时还会让人不舒服。如果亲密行为是人的本能,那么这种阶段性逐步接受亲密行为的现象又是源自何时呢?这是我读完本章留下的一个疑问。
        而后一章“社交亲密行为”讲社交亲密行为随年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本章提出的一个发现是:成人对社交亲密行为抱矛盾的心态,“既需要又限制。我们需要社交,因为怕孤独;又限制社交,因为我们怕与亲人之外的陌生人和友人太亲热。”限制社交亲密行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生活压力大、陌生人太多,我们要防止和陌生人的亲密接触,因为成人的亲密接触会产生性的联想。 不过作者枚举的那些社交性动作,比如正面的贴身拥抱、搂肩式拥抱、手搭肩式拥抱;还有臣属之吻、敬畏之吻、友谊之吻和性爱之吻,多数在中国都很少出现,这表明我们对于陌生人的亲密接触可能更保守。
        其中一个观点我以为很有趣,也很有可能是对的,它是这样的:“我们向演员鼓掌时,实际上是在隔着一段距离拍他的背。大家拥到台上去触摸他,表示赞许,那既不方便,也不可能。于是,我们就待在座位上,反复‘空拍’”。因为我本人就是话剧社的导演,在每学期大戏演出结束后,我们都为观众的掌声所抚慰。尽管在事前事后我们都会一本正经地坐下讨论,认为“最好的戏剧应当让观众沉默。”可是每逢临场谢幕,掌声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让我们欣慰,继而诚心诚意地向他们鞠躬。也许就是因为那种“空拍”正意味着与许多人的“亲密接触”,带来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特殊亲密行为”讲述专业人士给人提供的身体接触。比如医生、按摩师、体操教练、健身教练、舞蹈师、理发师、修指甲师、美容师、化妆师、裁缝、擦鞋匠和卖鞋的售货员等。作者认为,这些需要触摸顾客的职业使得顾客得到精心呵护和安抚,得到平常难以得到的亲密接触。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每次理发我都很享受洗发和剪发的时候,有一双手在摆弄自己头发的感觉,也会闭上眼睛享受这种来自陌生人的亲密接触。 莫利斯对华尔兹舞、探戈舞、爵士舞、扭摆舞以及其他现代舞蹈中的“亲密行为”做了详细的介绍。随时间流逝,舞者身体一步一步地贴近,一个又一个新的舞种诞生,都与人的亲密本能有关。至于现代独舞和单人舞的诞生,作者的猜测是,在现代人已经享有很大性自由的情况下,没有人还稀罕在“特许”场合站着抱一抱了。
        接下来的三章介绍其他可供选择的身体接触形式,论述将宠物、物体和自己的身体作为亲密接触替代手段的现象。香烟、烟斗、奶嘴作为类乳头物,为儿童甚至成年人所需要;枕头、毯子作为“妈妈身子”的替代物使我们平静、沉入梦乡——这些大胆假设值得深思。然而,以此类推,中国的裹脚布是否会让任何一个妇女由于亲密接触而感到愉快呢?我表示怀疑。最后,对于“会心小组治疗”方法的火速蔓延,莫利斯肯定这种“正常人疗法”,认为它能以同样间接的方式释放我们受抑制的情感,使我们能享受到更多身体的亲密接触。但他也担心会心小组把亲密行为塑造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使得潜意识的东西变成了意识”,这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亲密行为释放。
        无论如何,通读全篇,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的初衷。他看到“现代生活中无性含义的身体接触普遍受限,导致一些反常现象”,比如女子在性方面十分随意,仅仅为了求得男人拥抱。这种完全倒置本末的现象已足够说明,亲密行为受限过度不利于每个人也不利于社会安定。作者如是发表感叹:“现代文明中的成人竟然需要得到正式的特许才能够互相触摸身体,想到这一窘境,不禁令人遗憾之至。”其中饱含他对“人类”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的怜悯之心。他主张没有性含意的身体接触,批判堵死成年人亲密行为的错误态度:“这种态度甚至被扩大到亲子关系中(警惕,恋父恋母情结!)、兄弟姐妹中(警惕,乱伦!)、同性朋友中(警惕,同性恋!)、异性朋友中(警惕,通奸!)、一般朋友中(警惕,乱交!)。这一切顾虑可以理解,但毫无必要。
        我们生为动物,只因高级而文明,又因文明规范而压抑基础需要,成了“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存活下去”的大脑袋生物。作者这样开放的思想自然会受到“保守派”的抨击。当代那些对年青人自由表达、性坦诚的举止持批评态度的,“多半是老一辈”,作者认为那大部分是“伪装之下的嫉妒”。
        曾经,我们可以自由释放并获得满足的本能,在文明社会中却受到社会压抑、自我压抑,或是转化成别的行为。这样的一本书很重要,非常重要。对于各类民生问题,“如今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消失,相反,仍然存在且更加严峻,并且与当下中国面临的情况更加契合。”章永宏教授如此反驳网上指摘本书过时的读者,我亦深感其然。
        在全书结尾,莫利斯大声疾呼,提倡施爱和受爱的亲密关系:“温柔的施爱和受爱并不是虚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婴儿和年轻人的专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释放我们的情感,偶尔陶醉于回归亲密感觉的神奇境界,生活不就容易得多、舒适得多了吗!”可以看出,他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关怀,源于责任,也为更好地理解人类。同时他还认为,无压抑的亲密行为能否经受时间考验,适应未来为人父母的生活,还不能下定论。这一点又体现了他的研究客观而不失偏颇。
  •      《亲密行为》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概念是:回归子宫,回归怀抱。
       中译者何道宽在译者序中已经总结出了本书的要点,再说本书条理分明,不愧能成为畅销书啊。
       亲密行为,在作者的眼中是亲密接触,即“touch”。作者从生物学根源讲起将我们的亲密行为中的社交 替代 特殊 自我的亲密行为都归为我们作为胎儿和婴儿时对母亲的依赖。也许是我们人类拥有无以伦比蛮长的婴幼儿期,所以,我们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前所未有。因而,我们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就会不断地寻求类似母亲的子宫和怀抱的亲密接触。橡胶奶嘴,席梦思,香烟,口香糖作为我的替代,理发师医生和按摩师等等作为我们的特殊接触,好吧,我想最有趣的是棺材内部也是做得相当令“人”感到像母亲的怀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