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点滴

出版时间:2006-9-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黄佐临  页数:1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黄佐临对年轻时代的点滴回忆。时间跨度始于二十年代末期留学英国 终于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但作者并不是回忆年轻时代的苦难,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年轻人在苦难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画面。使全书充满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文学硕士,文笔极好。因此无论是留学英伦时的浪漫,还是上海“苦斗”剧团时期的艰苦,甚至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到作者笔下都成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字里行间充满了老年人对人生的洞见。全书共41篇,约3万字。是黄佐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新民晚报》上的专栏文字的结集。书中收有45张黄佐临各种阶段的珍贵照片,是从其家属那里直接拿来的 很多都没有发表过。

作者简介

  黄佐临(1906-1994)导演,原名黄作霖,广东番禺人,生于天津。 1925年赴英国明翰大学留学,在校期间创作处女作短剧《东西》和《中国茶》,深受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赞赏,从此开始涉足戏剧。回国后任天津亚细亚火油公司高级职员,并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35年再次赴英国留学,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不久到上海,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任导演。1942年与黄宗江、石挥等人创办了“苦干剧团”,导演《梁上君子》、《夜店》等话剧,1947年加入文华影业公司,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其后又导演《夜店》、《腐蚀》、《表》等影片。

书籍目录

付学费乘人之危理发的故事啼笑皆非好奇心的报复货比货弃商从艺“精神文明”多少钱一斤受宠若惊“小道具”与“大道具”导演的尴尬牛、鬼、尸、神苦中乐“摆噱头”的教训苦干的雪茄人不如马,马不如鞭原始的冷气设备奇异的婚配卖表的故事美人鱼枉费心机灵感椅足球“大王”不成方圆科学迷信儿时轶事新学书院趣闻两则洋名洋号中国戏法手舞足蹈靠军火起家的大庄园多了一英镑“人来疯”窃书不算偷吗?胆小如鼠强词夺理精神会餐牛郎织女地狱之门过火表演无权无威何苦之有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苦干剧团的经费很紧,所以,我喜欢选一个景的戏,曾被戏迷们称之为“黄一景”。 我们曾演出过一个推理剧《一霎那》(改编:丹尼;导演:陈叙一;舞美设计:黄作燊),一天戏演到一半时,一个国民党军官忽然从观众席里跳上台去,把我们漂亮的布景全部踢倒,大声吼道:“老子花钱看戏,你们演来演去,怎么不换景的?” 正因为苦干的服装、道具、布景一切从简,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金小玉》(李健吾编剧;佐临导演)的第二幕,是一场堂会戏,发生在大官僚的家里,需要高级雪茄烟。我们的道具,就不知弄了什么鬼烟叶瞎凑了。 李健吾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一个参议员,在第二幕时,要和许多大官儿们一同上场的。记得那时金小玉(丹尼饰)被拉来唱京戏,还是柯灵拉的胡琴呢。李健吾兴致勃勃上场了,他在舞台上玩帅,猛吸了一口雪茄,吐出圈圈烟雾。谁知,他才吸了一口就醉了,晃晃悠悠,直想呕吐,脸色发青,……天晓得道具为了省钱,塞了什么充当雪茄呀!好在他只有一场戏,他赶紧下场,只觉得难受极了,绝望地叫道:“我不行了,我不行了,送我回家!” 剧务即刻扶他出了剧场慌慌张张地大声招呼:“三轮车,三轮车!”一辆三轮应声而来。剧务说:“三轮车,快一点,送太原路上海殡仪馆!” 三轮车夫愣在那儿了,不知该拉好,还是不拉好,不知是拉的活人还是死人。 原来,李健吾的家住在上海殡仪馆旁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我在林溪学院的周末晚会上同,参加过一场演出,节目是一个悲剧,讲欧洲的白种人是怎样压迫黑奴的。我就演那个黑奴。导演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德国老太太。当时我只有十九岁,一心只想抓彩,记得导演让我蹲在船的后头,我却忽然站起来,向台下挤眉弄眼,龇牙咧嘴,搞得哄嘡大笑。把德国老太太气得要命,她从后台冲上前台,叫嚷着:“你怎么了?这是一个悲剧!现在,全完了!”观众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黄佐临对年轻时代的点滴回忆。时间跨度始于二十年代末期留学英国 终于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但作者并不是回忆年轻时代的苦难,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年轻人在苦难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画面。使全书充满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文学硕士,文笔极好。因此无论是留学英伦时的浪漫,还是上海“苦斗”剧团时期的艰苦,甚至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到作者笔下都成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字里行间充满了老年人对人生的洞见。全书共41篇,约3万字。是黄佐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新民晚报》上的专栏文字的结集。书中收有45张黄佐临各种阶段的珍贵照片,是从其家属那里直接拿来的 很多都没有发表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往事点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名人写传记,已是中外名人积习,一写一大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谁能有耐心读完?况且,真真假假,一个人不可能把一生的大事小事都记得那么清晰,难免有虚构与胡编。而黄佐临真是大智慧,他只写往事点滴,把一生还没有最后忘掉的事情记下来。所以没有忘掉,总是有些令人思考的原因。全书几十个小段子,每个段子几百个字,都是文字雅洁,趣味横生,让人笑出眼泪,读了也就印在脑子里了。看来,黄佐临至老都不糊涂,都不去沽名钓誉。如此,反而有大名大誉了。这也为写自传者提供了典范。事实上,即便名家,人家也不愿知道你那么多鸡毛蒜皮。
  •   很轻松就能体会和感受到
  •   黄老的专业不好评价,但是后人弄这么本烂文字出来,太丢人了。几张老照片+几行味如嚼蜡的文字,就是一"GP"流水账,足见后人之贪财、无知和不学,给黄老先生丢人了。
  •   很好玩的!看完有种淋漓尽致的趣味感!
  •   不错,很喜欢的一套丛书。
  •   不喜欢,主要是太琐碎。
  •      这两天看黄佐临的散文体自传《往事点滴》,煞有趣味。他早年留学英国,是剑桥的文学硕士。文章深得英国Essay的精髓,篇篇短小精悍,幽默而见其风度,又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有一则谈及巴金。在干校时,有天组织突然通知黄要召开“打倒反共老手巴金、黄佐临大会”,于是,他想起自己在“交代”材料中说:“在我和巴老的接触中,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反党的情绪,也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反党的话。”因此,他被定为“包庇罪”,而他说的是大实话。我的第一反映不是:啊!真是个罪恶的年代。而是感到人世的大多事物总处于一个暧昧的境地。就好比黄佐临的这句话,在如今看来,当然是大实话。但,当别人认定了巴金反党,或者认定了黄佐临是个坏分子,只会说谎。那么这句话也可以被界定为是“包庇”。对一个事物的界定往往决定因素不在事物本身,而在界定者他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罗织罪名总是相当容易的,譬如,你吃饭时,人家拿了调羹给你,你说这么小的东西怎么把汤从汤盆舀到碗里;若刚开始拿的是勺子,你也可以说,这么大的东西拿来喝汤有失斯文。可是,调羹毕竟只能是调羹,你不能要求它可以方便地舀汤,又拿它斯文的喝汤,除非它是“金箍棒”。有人灵机一动,说那就调羹勺子都拿出来,不就结了。当然结不了,这时候你又可以责问,你拿这么多出来干吗,装文明人啊,又用勺子又用调羹的,随随便便吃顿饭,搞这么复杂,吃饭的乐趣是摆弄餐具吗?所以重要的不是物与事的本身,或者说重要的不是真相。
      
       昨天正好讲《琵琶行》,就涉及到了白居易的经历。当时,权臣上书皇帝说白居易的母亲堕井而亡,而白居易作《新井篇》言辞浮华,真是品行败坏。皇帝深以为然,将其贬为江州司马。而事实上《新井篇》是往年所作,与母堕井一事毫无关系。权臣当然知道事实真相,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白居易是他们的政敌。可见,深文罗织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人深得其中三昧,反右,文革只是一次将其“发扬光大”的时机。
      
       罗织罪名是简单的,不属于天赋异禀的行列。有的人不做,是因为这是有权势者对无权势者实施的语言暴力,他属于后者;还有些人是心理正常的人,他们只是不屑。
      
  •     004:往事点滴
      
      0、简介
      《往事点滴》,黄佐临著,是作者76岁之时躺在病床上的系列口述文章,大约有四十多篇,皆短而精,由其女黄蜀芹等整理。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留学生涯及后来文革期间的趣事,篇幅很短,趣味性强。2006年9月一版一印。上海书店出版。黄佐临(1906~1994),我国老一代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导演。原名黄作霖,广东番禺人。1906年10月生于天津,1925年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商科读书。在校期间,结识萧伯纳,并涉足戏剧。1935年二至英国留学,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导演过《假凤虚凰》、《夜店》、《腐蚀》、《表》、《布谷鸟又叫了》、《黄浦江的故事》、《陈毅市长》等作品。 1937年回国前,萧伯纳曾寄语:“ 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去掌握它,那个未来的盛典将是中国戏剧,不要用我的剧本,要你们自己的创作。”其女黄蜀芹亦为著名编剧和导演,导有《天云山传奇》(副导)、《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电视剧《围城》等。
      1、学费
      首篇《付学费》讲一个英语说得并不好总夹杂着爱尔兰土话的女房东在给作者结帐时还要多收钱,问什么钱,答:我每天跟你讲英语,你不付学费么?这跟如今的教育很相像,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提高,师资和师德却都在下降,虽然你没学到什么东西甚至学了错误的知识,却还要交高额学费。
      2、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说作者与同学们骑车经过英国一处满布石子的下坡路,车胎全破,坡下一修车人因知另一修车铺在150里外,而总是收取双倍的收车钱。对此,一瑞典同学愤怒,修车人说,你们还幸运,很多游人摔死在这路上呢。瑞典人更怒,问:你为什么不开一家棺材店?修车人答:那让我到哪找活人要钱?
      3、货比货
      此则说一拉小提琴要钱的,在克莱赛勒演奏会的售票处讨钱。人问之,答:你们先听了我的曲子,一会进去听,就更易分别出什么是拉得好,什么是拉得不好了。
      4、精神文明多少钱一斤
      此则讲富商买一幅未来派的画,但不知画的是什么,回问创作者。创作者答:画的时候,只有我和上帝知道。但到了现在,估计只有上帝自己知道画的是什么了。
      5、怎么关掉冰箱里的灯
      《苦中乐》一则讲黄宗英兄妹到上海住在作者家,几人夜里去冰箱偷东西吃,因没见过冰箱,先是研究了半天如何开,打开后,见冰箱里的灯亮了,担心这是在自动报警,好在过了一会也没想,几人偷东西完毕,却不知该如何把冰箱灯关掉。最后只好匆匆关上冰箱门了事。但夜难入眠,担心灯开时间长了,会引起冰箱爆炸。
      6、住在殡仪馆旁的难处
      《苦干的雪茄》说的是一件作者创立的苦干剧团的逸事。因缺钱,不知谁用什么作了一个假的雪茄道具。结果,李健吾不知,吸了一口脸色发青,下场就叫着,得马上回家。剧务扶着病态难受的他叫了辆三轮车,喊道:快,送太原路上海殡仪馆!三轮车夫却不敢动,估计在想:怎么,还活着呢,就送了?其实,李健吾是家住殡仪馆旁。
      7、美人鱼
      讲剧团为穷人区办小学募捐,作者办了一个收费展馆,外面写着“美人鱼”展览。人流涌入,其实里边展出的不过是剧团里的一个美国演员拿着一条鲤鱼。
      8、闹鬼法
      《儿时轶事》讲小时候家里管教严,作者抓了一个癞蛤蟆,绑在拖鞋上,夜里放在楼梯口,结果一只拖鞋就自动从楼梯上吧答吧答跳下来了,吓坏了老老小小一家人。还有一件,是说把爷爷的尿倒进爸爸的啤酒里的事,这个,想到好想,做得出来,就不易了。
      9、洋名洋号
      此则是说崇洋风起的时候,很多人起了很具外国意味的名字,那些来不及起的,则改变习惯,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名字后说姓。结果,天津的一个旧友顾光璧也如此做,初时尚没注意,慢慢地就被人称为光屁股了。
      10、大英银行的牛劲
      《多了一英镑》讲1928年作者到伦敦大银行取钱,结果银行多支付了一英镑,作者如实反映,那银行职员却傲慢地说:不可能,大英银行从不会出错。后来作者将此事记述后投给报纸,报馆也将稿子退回,批复称:严重失实,大英银行决不会如此。
      11、什么是权威
      《无权无威》写文革时在川沙被批斗期间,白天负责赶田地里的麻雀,晚上负责赶剧场外爬窗户的孩子。结果孩子不听他的话,麻雀他也赶不走。不禁感叹:自己是什么权威呀,孩子不信自己的话,连麻雀也对其呼喊不予理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