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作者:许江波  页数:346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爆发的公司丑闻和新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都认识到只有成熟的内部控制框架是不够的,更为重要也是更为紧迫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深化内部控制框架的监督检查要素的运用以及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外部评价来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  针对公司丑闻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欠缺的问题,COSO委员会进行了反思和专门的对策研究。正如COSO委员会主席LarryE.Rittenberg所言,很多企业在实际运用内部控制框架理论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监督检查这一要素。基于此认识,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督检查要素进行了深化,于2007年发布了《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指南》讨论稿,明确了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的两个基本原则,归纳分析了影响监督检查有效实施的三个主要因素,从机制建设层面和方法层面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检查提供了具体指引。此指南作为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深化,反映了COSO委员会对监督检查要素的重视。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基本规范》特别重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体系,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内容概要

  鉴于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指导的现状,《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围绕货币资金、采购和付款、销售和收款、存货、生产成本、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费用、财务报告等业务展开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论述。在每一个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中,分为风险识别和关键控制措施、检查与评价项目、检查方法和判断标准、工作底稿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最后一章介绍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案例。

作者简介

  许江波,男,1972年生,祖籍山东菏泽,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工业经济》、《审计研究》、《经济纵横》、《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财会通讯》、《中国财经报》、 《计算机世界》等知名报刊上相继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课题多项,多次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提供管理咨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内部控制的发展、实施及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与实施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第二章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货币资金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丁作底稿第三章 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采购和付款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四章 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销售和收款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_丁作底稿第五章 存货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存货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存货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存货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六章 生产成本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生产成本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生产成本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生产成本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七章 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内部控制检查项目第三节 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八章 费用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费用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费用内部控制检查项目第三节 费用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九章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第一节 财务报告风险识别及关键控制措施第二节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要检查项目第三节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工作底稿第十章 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案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基于审计需要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股份制公司走上历史舞台,并且由于其强大的筹资能力而成为在经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股份制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代理冲突,具体而言,即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所采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使经营者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为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付出最大的管理努力,所有者会采取一系列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于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鉴证。在这种背景下,审计(主要是民间独立审计)便应运而生,并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民间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界一直面临着两大瓶颈需要突破:一是高昂的审计成本,二是审计人员责任与风险的界定。而且这两大瓶颈的突破还要以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社会公众对审计界的信任为前提。在18世纪产生的最初民间审计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详细审计。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股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详细审计所带来的高昂审计成本已成为审计界的不能承受之重,由此带来审计方法的创新,即由对重要账户进行分析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审计逐渐取代了传统交易事项的详细审计。进入20世纪20年代,证券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从证券市场上筹集的资金越来越多,同时,随着股份公司经营的日益复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的范围和深度也空前加大,而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依赖审计人员出具的鉴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期望差距便凸显出来。审计期望差距是指社会公众对审计所应发挥作用的需求与审计界在自身利益诉求和诸多限制因素下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安排之间的差距,具体而言,审计期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现方面。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发现所有重大舞弊差错的行为,而审计人员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本的限制,再加上差错与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很难达到此要求。二是保证程度方面。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对其审计报告所鉴证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允水平提供绝对的保证,但是审计人员认为依据审计程序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三是信息的范围方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