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英] 马克·罗格,彼得·康拉迪 页数:260 译者:莎伦荻,吴果锦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慢慢长大的那些年月里,我和父母生活在比利时。我父亲安东尼是一名律师,在宝洁公司的欧洲总部工作。多年来,我们一家人辗转于布鲁塞尔市郊的各种房子里,不断地搬来搬去,但有一件事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搬到哪里,家里收藏的一组照片和纪念品总是会被妥善地陈列于壁炉台或是窗台上。这些照片中,有一张是我父亲穿着他的苏格兰卫队制服;另一张是在1953年拍的,是他和我母亲伊丽莎白的结婚照;还有一张是我那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祖父莱纳尔和他的妻子默特尔的合影。除了这些照片,更能引人遐想的是一只包皮相框。相框内装有一张当今英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的肖像,照片的署名日期是1937年12月5日,这正是他加冕的那一天;另外有一张是他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对我这一代来说更熟悉的是她作为王太后的身份,照片中还有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位是未来的女王伊丽莎白,当时还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以及她的小妹妹玛嘉烈-萝丝公主。这对王室夫妇的第三张照片上的署名日期为1928年,当时他们的身份还是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照片上的签名为艾伯特和伊丽莎白。至于这些照片背后所浓缩的历史,父母一定曾向我讲述过,只是对于当时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我来说,并没有过多地注意这些。我明白我们这个家庭与王室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莱纳尔,但是对我而言,他只意味着遥不可及的历史。他逝世于1953年,我出生前12年。所有关于祖父的了解仅限于他曾是国王的语言治疗师——不管那是个什么身份——在我记忆里保存的只是这么个笼统的概念,再也没有去深入地问过更多的事情,了解更详尽的细节。更能吸引我的反而是陈列在照片周围的各式奖章和纽扣,儿时尤其爱穿戴上父亲苏格兰卫队军官的腰带和帽子,再在自己的上衣上别上那些奖章,装扮成士兵玩游戏。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岁月沉淀,并且也已经育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后,我开始对自己的祖先产生了诸多好奇。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我们无不活在祖先的血液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是对自我的寻根,而对系谱学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也更进一步地激发了我在这方面的好奇心。查阅族谱,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在墨尔本的那位曾祖母其实曾生育过12个孩子,不过只有7个活了下来,逃过了在婴儿时就不幸夭折的厄运。另外我也了解到高祖父是在1850年登上汽轮博恩号从爱尔兰移民到了澳大利亚的。在族谱中,就我这一支来说,祖父是族内唯一一位血缘关系被分隔于澳大利亚、爱尔兰和英国三地的成员,甚至在我父亲去世之后,这种情况也还在继续保持。2001年,父亲离开人世,我负责整理父亲留下的个人文件资料。这些资料都保存在一个高高的灰色文件柜里,有几百封旧信和老照片夹杂在遗嘱、各类证书和其他重要文件中,都是祖父所收藏的,全部按日期顺序整齐地归档于一个文件夹里。2009年6月,伊安•坎宁,为了他正在制作的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找到了我。这部电影是关于莱纳尔的。也是直到那时,我才开始认识到,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我的祖父在其中扮演过一个意义非凡的角色。他是如何做到的,帮助起初的约克公爵,也即后来在其兄爱德华八世退位之后于1936年12月迫于情势勉强继位成为国王的乔治六世。因为自身的口吃顽疾,每一次的公开演讲与电台广播对于这位国王来说都无一例外地沦为了一场可怕的劫难,他是如何协助他的国王,终其一生与口吃顽疾作对抗的。我开始能够理解这其中的深意,明白为什么他的生活和工作能够超越自己的家族,引起更广泛的读者与观众去关注。在同一年的4月份,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曾播出过一部同名下午剧,同样是以莱纳尔的经历为主题,马克•伯吉斯的剧作。这次以电影的形式来呈现,却旨在做出更高规格——一部一流电影,收揽了众多大牌明星加盟,包括海伦娜•伯翰•卡特、科林•菲尔斯、杰弗瑞•拉什、迈克尔•冈本和德里克•雅各比。影片的导演是汤姆•霍伯,而广受好评的《该死的联队》正是他的作品。这部影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一段英国的近期历史:英国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1974年在英国利兹联队一段短暂惊险的执教历程。坎宁及霍伯自然是希望他们的电影能够尽可能契合历史真实,我也因而开始尝试尽可能丰满地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这位祖父,首当其冲的入手点正是父亲的文件柜。这是我第一次开始认真察看莱纳尔留下的文字资料,我发现他日记中的记述相当生动细致,其中有关每次与国王的会面细节都有极其详尽的记录。同时还发现了他与国王本人大量的书信往来,多是友好温馨的话语。除了日记和信件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记载资料,这其中就发现了一张小小的预约卡。上面满满的,全是祖父龙飞凤舞的字,记述的正是他在自己位于哈里街的那间局促的诊疗室里与那位日后君王的首次会面细节,时间是在1926年的10月19日。结合我自己通过网络收集到的一些零散信息,以及乔治六世大部分的传记作品中涉及祖父的内容,虽然篇幅不多,只占寥寥数页,我开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祖父与国王之间非同寻常的独特关系,同时也更正了一些流传于世的不完全属实的记述,重新去捕捉由于时间流逝而渐渐蒙尘的记忆。只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很显然,档案资料并不完整。有一批信件缺失了,另外缺失的还有20及30年代的日记记录,其中有一段谈话内容曾被出版于1958年的约翰•惠勒•班奈特所著的《乔治六世》传记引用过。同样无处可寻的还有几本报纸剪贴簿,那是莱纳尔自成年后大部分人生里所积攒下来的。这是我从表兄妹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但是,最令人为之扼腕的是一封国王写于1944年12月的亲笔信的缺失。这封信触发了我的种种遐想,知道有这封信的存在是通过莱纳尔的日记。日记中有一段关于两个男人间谈话的描述,时间是在国王结束一年一次的圣诞讲话之后,那也是第一次祖父没有陪伴在他身边的公开讲话。“我的工作到此可以结束了,陛下。”莱纳尔说。“远远没有。”国王却说,“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也正是需要你服务的地方,也只有你才能胜任。”然后据莱纳尔的叙述,“他向我表达了谢意。而且两天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言辞非常漂亮。对于这封信,我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永远珍藏。”如果这封信在我手中,我必定会小心珍视。然而在成堆的信件、剪报和日记中却丝毫寻不到它的踪迹。为了找出这封信,我费尽心思多方打听,也进而演变为对祖父一生的探寻,我尽可能去发掘更多的细节以拼合出祖父的一生。一次又一次不断烦扰亲戚,希求从他们那里能够挖掘出可能有用的信息。写信给白金汉宫,给存放皇室档案的温莎城堡,给写作和出版乔治六世相关书籍的作者与出版社,内心存着一份希望,但愿那封信就掺夹在我父亲或是两位伯父借给他们的资料中,只是没有归还。但最终,这种设想还是化作了泡影。2009年,接近年尾的时候,我被邀请去《国王的演讲》剧组,当时他们在伦敦波特兰地街拍摄。拍摄间隙我见到了在剧中扮演祖父的杰弗瑞•拉什,以及扮演我父亲10岁时的本•韦姆塞特。看见自己的父亲以一个孩子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眼前,这种感觉有些异样,毕竟父亲保存在我记忆中的始终是一个成年男人的形象。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我开始被拍摄中的一幕戏所吸引。拉什扮演的角色试图通过自己的表演吸引两个儿子的注意,剧中我的父亲和多米尼克•阿普怀特所饰演的父亲的哥哥瓦伦汀,场景中他们在吟诵莎士比亚的剧作。类似的情景曾经在我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发生过,忽然记了起来。那时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父亲常常会让我做同样的事。父亲对诗歌和韵文有着极深的爱好,或者也可以说是天赋,他经常可以一字不错地整段背诵自儿时起就记诵于心的诗作。过去他经常喜欢在客人面前充分施展他的天分,轻松自如地快速背诵大量希拉尔•贝洛克的诗作,作为聚会的助兴表演。但是我的姐姐莎拉才是能令他获得最多满足的听众。听着他的朗诵,她常常都会被感动得落下泪来。电影的拍摄结束于2010年1月,但同时,却也是我从更私人的角度展开另一场探索之旅的起点。坎宁及霍伯并未准备要做一部纪录片,而是一部传记电影。尽管电影真实反映出了祖父的气质精髓,但在广度上所表现的时间有所辖制:从1926年祖父与未来国王的初会开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而我要讲述的,则是另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这是我受到这部电影的启发而做出的决定。这个故事有关祖父延绵的一生,从19世纪80年代南澳州阿德莱德的那个小男孩开始,如此绵亘下去,直到他离开人世。由此我开始展开更深广细致的研究,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做过什么,以至于他会成为如今定格在历史中的那个人。但是有很多因素在制约着这次探寻之旅的推进,阻挠重重,寸步难行。尽管莱纳尔在语言治疗上拥有专业名望,但是对于他在国王身上所应用过的治疗方法却知之甚少。尽管他就治疗口吃及其他言语障碍给报刊写过几篇文章,却从未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过更系统的阐述,也没有收过任何可能会与他分享他的工作奥秘的学生或是学徒。即使是对自己最著名的那次成功治愈案例,也未给出过完整的理论阐述。或许,这完全是出于他在对待自己与国王之间关系时一贯的谨慎态度吧。然而,转机出现在了2010年的7月。这之前出版社一直在敦促我尽快交付稿件,只是我还在坚持,而这份坚持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艾里克斯•马歇尔是我的表亲,听说了我在收集有关祖父的材料之后,她主动联系了我,说她发现了几盒与祖父有关的文献,她表示那可能没什么大用处。但即使如此,我还是立即主动上门,赶赴她在拉特兰的家中。走进餐厅,迎面看见几只大纸箱排列在桌子上,两只硬纸箱内装满的是从1926年直到1952年间国王与莱纳尔之间的来往书信;另两只盒子内是手稿与剪报,被莱纳尔细致地整理粘贴在两大本剪贴簿里,一本绿色,一本蓝色。让我欣喜的是,从艾里克斯那里还找到了档案所缺失的部分,另有三卷信件及祖母默特尔的日记,记录的是1910年她与祖父开始环世界旅行期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前几个月内发生的一些事情。与莱纳尔的日记相比,祖母日记的记述更偏于私人化的口吻,正提供了一个更精致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中的诸多生活细节。这些资料足有几百页,我可谓如获至宝,细致辨认和通览这些文献用去了几天时间。唯一遗憾的是,我曾迫切地想要找到的那封信并不在其中。这本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以上所提及和已发现的资料。在整合资料以编撰成书时,作家兼《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彼得•康拉迪提供了帮助。通过阅读这本书,希望你们能同我分享我从祖父身上所感受到的独特魅力,以及他与乔治六世间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
内容概要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故事。乔治六世国王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性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而弃整个国家于不顾,政府又威胁要集体辞职,爱德华最终选择了退位。如此情势之下,其胞弟约克公爵继位。登基之前这位公爵口齿不利落的形象深入人心,日后也正是这同一个人却不期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自身缺陷与外在情势交迫之下,乔治六世的前途可谓晦明未知,罗格的介入给这位英王的生命注入了怎样一席华彩。两人关系中许多细节内幕首次得到披露。本书揭开了两个男人之间持续一生的不平凡的友谊,以及国王妻子也即几年前去世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在两人关系中的纽带作用。为了挽救丈夫的名誉和地位,是她找来了罗格,开启了这一段历史。 《国王的演讲》所深入的是一个极度私密的空间。有关这位他日君王因为口吃顽疾在其父乔治五世手中所受到的种种精神折磨,罗格的日记中也首次有所披露。对英国王室的描述从未有过如此私人化的角度,而且是在那些危难重重的岁月里。而引领我们深入进去的正是这位澳大利亚平民,此段经历被其视为生平最为珍视的记忆。
作者简介
(英)马克•罗格(Mark Logue) (英)彼得•康拉迪(Peter Conradi)马克•罗格(Mark Logue),本书主要人物之一平民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之嫡孙。他是一名电影制作人,兼罗格家族档案保管人,现居住于伦敦。彼得•康拉迪(Peter Conradi),知名传记作家及新闻工作者,现任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外文副主编,著有《希特勒的钢琴师:恩斯特•汉夫丹格(Ernst Hanfstaengl)的崛起与没落》(Hitler’s Piano Player: The Rise and Fall of Ernst Hanfstaengl)等。
书籍目录
Chapter1 上帝眷顾Chapter2 来自英属殖民地的平民Chapter3 远赴英国Chapter4 与日俱增的痛苦Chapter5 诊断,希望萌生Chapter6 插着羽毛的宫廷服饰Chapter7 风雨逼近前的平静Chapter8 爱德华八世的327天Chapter9 加冕典礼的顾虑Chapter10 加冕典礼之后Chapter11 战争之路Chapter12 “干掉这个奥地利油漆工”Chapter13 敦刻尔克和那段黑暗的日子Chapter14 形势扭转Chapter15 胜利Chapter16 最后的演讲
章节摘录
对国王来说,主要令他顾虑难消的是典礼本身,尤其是典礼过程中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作出的宣誓对白,他能否顺利通过而不至于重新上演当年温布利博览会的尴尬一幕?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国王丝毫未敢松懈继续加紧练习,不过结果却喜忧参半。六号那天,王后来旁听他们的预演,结果却让事情变得非常糟糕,他近乎陷入到了一种不可抑制的狂暴情绪里,整个人极度躁动不安,尽管伊丽莎白王后终于让他安静了下来。“他是一个不错的家伙,”罗格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仅仅只是希望能够认真来面对,把事情做好。”次日,瑞斯和罗伯特•伍德(BBC的音响师)加入了进来,他们将国王的演讲刻录在一张唱片上。不过,国王对自己在唱片上的表现很不满意,认为语速太慢,于是继续试录第二张,进行到一半,他却忽然觉得嗓子不舒服,想咳嗽,以至于不得不再重新进行一次。第三张录制完之后,“他很满意,心情很不错,离开去吃饭时也是步履轻松,而且像他惯常在心情好的时候那样咧开嘴巴,展露一张简单知足的笑脸,”罗格写道,“每次有王后在场的时候,他通常都会有很不错的表现。”罗格在白金汉宫的一楼找到了一间非常适宜用来完成广播的房间,位置在国王书房的对面,推开窗户望出去,是一块四方园地,视野清明开阔,而且隔绝了所有嘈杂声。管家在地下室里找出了一张旧桌子,桌面上铺有厚羊毛毡,倾斜的桌面是靠两块木块的支撑才放平。两只镀金麦克风,中间嵌有一只红色信号灯。“我们尝试坐下来,但他还是习惯站着的姿势,更自然舒服一些,”罗格写道,“事实上,他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如果遇到一个单词的发音表现不太好,他会转向我,用落寞的眼神看看我,然后又转回脸去,回到他的讲稿里,继续进行自己的努力。他几乎没有任何过错,那个真正难以获得解决的问题是‘恐惧’。”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罗格与国王保持着通信。令人惊讶的是,乔治六世经常在给罗格的信中坦言自己的内心感受。十月十五日国王视察了考文垂,这个城市刚刚遭到彻夜轰炸,500多吨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投在这里,市中心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次空袭造成近600人死亡,大教堂几乎被夷平。乔治六世在废墟中步行视察了几个小时,他的到来极大提升了考文垂人民的士气,但他却为眼前的毁灭性破坏感到震惊。在给罗格的信中,国王写道:“对这些一无所有的可怜的人民,对他们的家人,我能说些什么呢?(在现实面前)语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在压力和不幸中,也有稍稍光明的一面。几天后,乔治六世在为国会开幕式致辞做准备,他笑着迎接罗格的到来:“罗格,我有点神经过敏了。”接着国王解释说:“今天凌晨一点我就醒来了,梦见自己在议会上张着大嘴,说不出话。”两个人都发自内心笑了起来。尽管如此,当天回家时,罗格意识到——即使到了今天,在他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后,口吃障碍的压力仍罩在国王的心头上。在如此动荡的局势中,又一年的圣诞致辞到来了。几天前罗格就跟乔治六世排练过这次演讲,国王的状态非常好。演讲稿需要做一点修改;罗格不是很喜欢讲稿中丘吉尔所写的几段文字,它们对国王来说有点难。“这是典型的‘丘吉尔式演讲’,任何人都能听得出来。”在日记中,罗格解释道,“在国王的帮助下,我们删去了很多形容词,也删掉了丘吉尔首相风格的话。”时间刚过2:30,罗格就随国王到书房里进行最后一次演讲排练。2:55,他们来到广播室里,罗格跟伍德校对时间;2:58,王后进来祝国王好运,几秒钟后,三个红色信号灯亮了,罗格用眼神向国王示意,接着国王开始讲话。“比起别的日子,越是在圣诞节,我们才越发意识到身处战争阴云之中。”国王的致辞开始了,“今年的这个圣诞节,一定缺少了许多从我们童年时开始就一直充盈在节日中的、欢乐而熟悉的气氛……但尽管外面的庆典和仪式少了,我对大家的圣诞致辞是永恒不变的。这次致辞,即有感激,又有希望。感激万能的上帝给予我们的庇佑,希望和平与亲善重回大地。”罗格随着国王的演讲看着演讲稿,跟了几段之后他就停下了——他意识到已经没有必要这么做了。对这次致辞,报纸上充满了赞美之词。《格拉斯哥先驱报》评论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昨天国王的致辞是他曾发表过的最为成熟、最鼓舞人心的一次。这次致辞很好地保持了圣诞广播的传统。”丘吉尔,这位最出色的演讲家,也打电话对国王的卓越表现表示祝贺。节礼日这天,乔治六世给罗格写来亲笔信,对自己的表现表达欢喜之情:亲爱的罗格:昨天的广播致辞表现很好,我很高兴。我的感觉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不再害怕麦克风。我深信,正是你的拜访才让我受益颇深。在新的一年里,我要继续保持这个状态。对你的帮助我深表感谢。祝你在一九四三年里一切都好。
编辑推荐
《国王的演讲》完全根据乔治六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生前日记,及其所遗留的信件、照片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涉及的是一个极为私密的空间,对英国王室的描述从未有过如此私人化的角度。它所展现的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以及他同莱纳尔•罗格终其一生不平凡的友谊,而非电影片段式的演绎,它给与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他英俊、潇洒,聪慧,同时放肆地追求女人和酒精,尤其对已婚妇女情有独钟;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他是世间少有的“情圣”,更是罕见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范,一个“情”字遮天蔽日,整个宇宙核心只停留在他的爱情上。他对一个女人钟情一生,却是对自己国家无情的一生。他就是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他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莱纳尔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的话语。但一切的鼓励与温情都化为泡影,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每一次的演讲都成为一场艰巨的考验,检验着身为一国君王最重要的能力:演讲。他就是乔治六世,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1936年12月10日临危受命,接替退位的爱德华八世,当选英国国王。懦弱每一个人都有,问题在于是否面对,责任每一个人也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担当。乔治六世,这个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代最著名的口吃患者”的男人,终其一生同口吃作战,彰显了身为一国君王的威仪和一个人同顽疾对抗的决心。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国王的演讲》适合经常习读外版小说或者对英国人文、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对自我修养,提升自我有规划和热爱的读者,喜欢励志类故事、人物传记的读者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