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拇指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斯蒂芬·杰·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  页数:233  译者:田洺  
Tag标签:无  

前言

E.B.威尔逊在他的经典著作《细胞的发育和遗传》的扉页上,题上了一句普林尼的格言。普林尼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公元79年,他在乘船穿过那不勒斯湾,打算研究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时,死于途中。他和庞培城的居民都因一种气体窒息而死。普林尼写道:“从大自然最小的生命中更能窥见自然的全貌。”当然,威尔逊借用普林尼的话赞美的是生物的微小结构。普林尼说那句话时,想到的是生物。普林尼的话抓住了我对自然史着迷的本质。按照旧习陈规(通常这并不是神化式的看法),自然史的文章仅限于描述动物的独特性,诸如海狸奇妙的生活方式,或者雄蜘蛛如何为雌蜘蛛编织柔软的蛛网。这种描述当然令人欣喜,谁又能否认这点呢?但是我们希望从一种生物中了解的东西远不止这些。每一种生物都会给我们教益,如果我们能够学会阐明生物的形态和行为,我们便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普遍性信息。这种教授的语言就是进化论。我们想要从生物中得到的,既有欣喜的感受,又有明晰的理解。我很幸运能在进化论中徜徉,在整个科学领域中,进化论是最激动人心、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我很小的时候没有听说过进化论,我只是敬畏恐龙。我那时以为古生物学家一生的工作就是挖出骨头,并把骨头拼在一起,他们从不探讨像生物之间相互关系这类重大问题。后来,我发现了进化论。自那时起,自然史的双重性——对丰富的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对基本的潜在统一性的解释——便激励了我。进化论之所以使许多人着迷,我想是由于这个理论的三个特点。首先,根据现在发展的状况看,进化论的证明令人非常满意和信服,同时还有大量的宝藏没有挖掘出来。其次,进化论是一门覆盖极其广泛的学科,既是涉及永恒、定量等带有普遍原则的科学,又与历史的独特性直接相关。因此,在进化论的研究中,可以容纳各种风格和个性。有的人在这个领域探讨纯粹抽象的问题(群体增长规律和DNA结构),有的人则揭示非常独特的棘手问题(霸王龙用弱小的前肢做什么)。

内容概要

  《熊猫的拇指》是古尔德“自然史沉思录”系列又一部精彩之作,包念31篇短小精练的科学小品文,纵论进化理论、二迭纪灭绝、幼态持续、异速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科学史等广泛话题。亿万年的地球巨变,毫微间的存亡一瞬,都因古尔德的生花妙笔跃然纸上。惊叹之余,不妨用一句法国名言安慰自己:变化的东西越多,就有越多的东西保持不变。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斯蒂芬·杰·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 译者:田洺斯蒂芬·杰·古尔德“古尔德相貌平凡,平凡得近乎有几分猥琐。他身材矮而胖,红润的脸上油光光的,上面点缀着一个蒜头鼻子和一抹卓别林式的胡子。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正穿着一条皱巴巴的裤子,套着件牛津衫,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心不在焉的老派教授。但只要他一开口说话,所有那些平凡的假象就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谈话的时候,常给人一种心神不宁的印象,仿佛并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讲的话上。我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就是单纯的谈话绝对不足以占据他的心神,他头脑中的高水平程序,总是在话题的前面悠闲地散步,从容地四下探测着,尝试着谈话可能出现的主题,搜寻着一系列新的论据、类比和格言。我觉得不论我的思想走到何处,古尔德总会在前面等着我。”——科学美国人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言第一部分 完美与不完美:有关熊猫拇指的三部曲1 熊猫的拇指/22 无使用意义的历史标记/83 双重麻烦/14第二部分 关于达尔文4 自然选择与人类的脑:达尔文与华莱士/225 达尔文的中间道路/316 未生先死,或一种螨虫的西面颂/397 拉马克的影子/448 相互关心的群体与自私的基因/51第三部分 人类的进化9 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5810 辟尔唐人回顾/6811 我们进化中最伟大的一步/8112 在生命中间/88第四部分 人类差异的科学与政治学13 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9614 女人的脑/10215 唐式综合征/10816 维多利亚时代面纱下的瑕疵/114第五部分 变化的节奏17 进化变化的幕式性/12218 有希望畸形的归来/12719 关于贫瘠地的著名争论/13320 帘蛤是帘蛤/141第六部分 早期生命21 初始/15022 老疯子伦道夫·柯克帕特里克/15823 深海虫与始动物/16424 我们的祖先是一个海绵细胞吗?/170第七部分 它们曾被蔑视和抛弃25 恐龙愚蠢吗?/18026 泄露内情的如愿骨/18627 自然中奇特的伴侣/19428 为有袋类申辩/202第八部分 大小与时间29 我们的命数已定/20830 自然的吸引:细菌、鸟和蜂/21331 时间的漫长/220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8.相互关心的群体与自私的基因客观世界可以排列成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等级序列,一环套一环。从原子到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到由分子组成的晶体,到矿石、岩石、地球、太阳系,到由恒星组成的银河系,由星系组成的宇宙。在不同的层次,起作用的力不同。石头因为引力下落,但是在原子和分子层次,引力则很薄弱。所以,标准的计算都忽略不计引力。生命也有不同的层次,在进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特定的作用。我们看一下三个主要的层次:基因、生物个体和物种。基因是生物的蓝图,生物个体是建构物种的砖瓦。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没有大量可挑选的余地·自然选择就无法起作用。突变产生大量的变异,基因是变异的单位。生物个体是选择的单位。但是生物个体无法进化,只能生长、繁殖和死亡。在相互作用的群体中,才能发生进化。物种是进化的单位。简而言之,按照哲学家戴维。霍尔的说法,基因产生突变,个体被选择,物种发生进化。或者说,这就是正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达尔文思想的中心就是证明生物个体是选择的单位。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奇妙并没有“更高的”原因。进化并不考虑“生态系统的利益”,更不考虑“物种的利益”。自然中的所有和谐和稳定,都不过是生物个体追求各自的自我利益的间接结果——按照现代的术语,就是生物个体通过增加生殖成功使自己的基因更多地传到以后的世代中。生物个体是选择的单位,“生存斗争”是个体之间的事情。然而,在过去的15年,对于达尔文强调生物个体是选择单位的挑战,已经在进化论者中间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在这些挑战中,有人认为,选择的单位是在个体层次以上,也有人认为,选择的单位是在个体层次以下。认为选择的单位在个体以上的,有苏格兰生物学家V.C.韦恩-爱德华兹。他在15年前就提出,至少就有社群行为的生物的进化而言,选择的单位是类群,而不是个体。他的观点激起了持正统观念人的不满。认为选择的单位是在个体层次之下的,有英格兰生物学家理查德德·道金斯。他最近激起了我的不满,因为他宣称基因本身就是选择的单位,而生物个体只不过是基因的储藏所。韦恩-爱德华兹在一部名为《与社群行为相关的动物扩散》的大部头书中,提出了他所捍卫的“群选择”观点。在这部书的开始,他讨论了一个难题:如果只是生物个体经过斗争来增加选择成功,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物种维持了群体的相对恒定,使资源的供给能满足它们的需要?按照传统的达尔文式回答,是外界的食物、气候和捕食者的限度,导致只有那么多成员可以得到食物,其余的则被饿死(或者冻死,或者被吃掉)。,所以群体数量稳定。而韦恩-爱德华兹却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动物通过估量生存环境的限度,来调节群体的数量,相应地也调节了它们的繁殖。他很快认识到,群选择理论与达尔文坚持的“个体选择”观点相抵触,因为群选择要求许多生物个体为了种群的利益约束或者放弃繁殖。韦恩-爱德华兹假定物种都分成多少是分离的种群。有些种群从未进化出调节繁殖的途径。在这样的种群中,个体选择占优势。年景好的话,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繁荣;年景不好的话,种群便不能自我调节,濒临衰亡,甚至灭绝。另外一些种群则形成了调节系统,许多个体为了种群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繁殖(选择不可能仅仅有利于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体)。无论年景好坏,这样的种群都能生存下来。进化是种群间的斗争,不是个体间的斗争。种群通过个体之间利他行为的调节,就可生存来。韦恩-爱德华兹写道:“有必要假定社会组织才是进化的实体,它凭自身的能力,可以发生进步的进化,并变得更加完美。”韦恩-爱德华兹根据这种见解,重新解释了绝大多数生物的行为。无论如何,环境只允许一定数量的生物繁殖。因而动物通过正常而精致的竞争系统,来获得更多的繁殖份额。在陆生物种中,每一块陆地上只能生活一定数量的动物,而动物(通常是雄性)则要显示自己已经占据了这块土地。失败者则体面地接受现实,为了整体的利益成了次要的独居者。(韦恩-爱德华兹当然并没有认为胜利者和失败者具备有意识的倾向。他设想是某些无意识的激素机制造成失败者的善意表现。)在等级划分明显的物种中,动物只有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才有可能繁殖,所以,动物为了占据高的地位而竞争。竞争是通过虚张声势和炫耀来进行的,这样,动物不必像古罗马的斗士那样在搏斗中毁灭自己。在竞争中,比的主要是运气,而不是技能,分配适量的生殖份额远比谁能获胜更重要。韦恩-爱德华兹宣称,“竞争的惯例化与社群的建立是一回事”。但是,动物怎么能知道繁殖份额有多少?除非它们能统计自己的群体大小,但它们显然不知道。韦恩-爱德华兹在他那最令人吃惊的假说中提出,通过群选择,聚集、密集、共同的歌唱及合唱等行为作为有效的统计方法进化出来了。他指的是“鸟类的歌唱、螽斯的啁啾、蛙的呜叫、水中的鱼发出的声响和萤火虫的发光”。在韦恩-爱德华兹的书发表后的10年间,达尔文主义者予以了激烈的抨击。他们采取了两种策略。首先,他们接受了韦恩-爱德华兹的多数观察,但是将那些现象重新解释为个体选择的例证。比如在我们同意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和占据地盘的动物中,谁赢谁就有一切。例如,动物的雌雄比为50:50,如果成功的雄性可以独占若干雌性,那么就不是所有的雄性都能配育。每一个生物都按照达尔文式的方式竞争,这样才能更多地将它们的基因传递下去。失败者并非体面地离开和甘愿为了共同的利益作出牺牲。它们只不过是被击败,如果有运气,在下一次尝试中还有可能取胜。这样的结果也可以使群体井然有序,不过机制则是个体之间的斗争。实际上,韦恩一爱德华兹所列举的利他主义的所有例子,都可以重新解释为个体之间的故事。例如,在许多鸟群中,首先发现捕食者的鸟会发出起警戒作用的叫声,于是鸟群散开。但是,按照群选择论者的观点,发出叫声的鸟,通过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而拯救了同伴,即为了鸟群的利益而自我牺牲(或者至少是遇到了危险)。发出叫声尽管对于单个的利他行为者有危险,但是存在利他行为喊叫者的种群,要比所有个体都自私、都不喊叫的群体有优势。但是,争论依然存在,不下10种观点认为,喊叫对喊叫者有利。有一种观点认为,喊叫的鸟想找到安全的位置,但是不敢擅自打破原有的队形,否则捕食者会发现脱离阵形的单个鸟。所以喊叫者向周围的鸟群发出喊叫声。作为喊叫者,和同伴相比,它可能不占优势(首先它可能更不安全),但是,比起保持沉默允许捕食者随便抓住其它鸟(也许是自己)来,发出喊叫会使它的状况更好一些。反对群选择的第二种策略是,将显然无益处的利他行为解释为通过亲属的生存来传播自己基因的一种自私行为,即亲选择理论。同胞之间一般有一半的基因相同,假如你的死可以换来三个同胞的生,那么,通过他们的繁衍,便有150%的你可以传播下去。因此,即使不是为了你肉体的延续,你的行为也是为了你自身的进化利益。亲选择是达尔文式个体选择的一种形式。

编辑推荐

亿万年的地球巨变,毫微间的存亡一瞬,都在《熊猫的拇指》中。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得难以想象的宇宙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若干年后,对于人类自恋的第三次重大打击又将是什么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熊猫的拇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记得首先看的是古尔德教授的《达尔文以后》,深入浅出的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谈达尔文和进化论,《熊猫的拇指》则是买的第二本古教授的的书。依然延续了第一本的精彩,特别是谈到恐龙的“冷血”与“热血”之争以及种族方面的话题。非常明显的是,作为达尔文的坚定拥护者,达尔文的门徒,古尔德教授在人种方面态度与达尔文完全不同,这也是让我觉得颇多玩味的的一点。如果你有认真看过看过《人类的由来》,你会发现达尔文其实是一个有着很深的种族歧视观点的人,这可能与他存在的那个“白人至上”“日不落帝国”的时代有关,又可能与他的贵族身份有关。而古教授则完全以一个博物学家的立场,在达尔文旗帜下鲜明的反对种族主义,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这让我想起了《达尔文以后》里一句经典的话:科学真正的敌人不是宗教,而是非理性主义。
  •   书是不错的,但译笔非常差,译文生涩,词不达意,错译层出不穷,无法卒读。
  •   不错的读物,值得一看的
  •   老师推荐的,古尔德的经典作品
  •   同时推荐《自达尔文以来》
  •   一本适合初中或高中孩子读的书,很有意思,是关于进化方面的。
  •   Definitely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books I have read, As a layman, I enjoyed this book a lot.Hope someday I can read an original version.
  •   科普读物,稍微有点专业,有点生涩
  •   古尔德无疑是现代科学界中最有深度的一位生物学家,而他优美的文风被恰到好处的翻译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不出来还有哪位科学家比他更多地愉悦过我,同时于我深刻的教益。装帧也很好,让我想起卢梭的画。对喜欢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人来说,总之,值得收藏。
  •   是一本讲进化的书,很学术吧。个人觉得比较难懂。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进化论的概念还停留在达尔文的时代;谈及现代的生物学进展,脑子里冒出来的只有基因编程等高大上的名词。
      读过之后,才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未取得完美无瑕偶读一直认同,在很多细节上,都被反复斟酌过;而谱系学和分类学在现代还在被反复修改。
  •     《帘蛤是帘蛤》一篇讲物种存在的真实性。作者举了一些土著文化作例子,表明不同文化中物种分类有着惊人的相似。可是,这真能驳倒拉马克、达尔文、霍尔丹等人对物种是自然分类的否定么?在不同文化的物种分类中确实存在着差异,即便它们完全相同,这些文化也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本身就同属一个物种,其精神行为肯定有着某种同向性。许多时候,光明与黑暗的差别也只是错觉……
      
      《进化变化的幕式性》是间断平衡理论的一个有趣的图解。可是这种幕式会不会又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呢?《有希望畸形的归来》特别令人激动,有的时候,我们也得撞撞大运。《我们的命数已定》讲生命速率理论,这个理论特别令人不快。另外,作者对空间生物学也真够乐观的,他认为,人类并不是孤独的。
  •     之前一直觉得进化论很简单,虽然对于眼睛、翅膀等这类功能异常强大的器官如何进化出来,这样的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我就是确信进化论。然而当朋友问起一些关于进化的基本问题时,譬如人的进化,我发现我除了确信人是进化的产物这一点外,无法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这种对于进化论确信无疑,却同时对进化论一知半解的尴尬地步,驱使我去读了古尔德的《熊猫的拇指》。读罢如梦方醒,才知道我之前的对于进化论的态度是何等危险,对于某种科学理论的过多主观臆测,实际上会阻碍我对真知的了解。进化论和我想的差不太多,进化论却也和我想的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进化论比我预想的要有趣得多。
      
      
      进化的完美与不完美
      
      这本书开篇便是“熊猫的拇指”,而这也随即改变了我对进化论的传统看法。多数人理解进化论,通常是从完美的角度去理解,如眼睛、耳朵、大脑等等这类几乎完美的结构,而其实神创论恰恰也是建立在这些生命中的完美,因为这类的完美用进化与神创来解释,其实是不相上下的。想想那个有名的假设,如果你在沙漠中行走,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相信你不会觉得什么,而如果你不小心捡到一块手表,面对这样精细的结构,相信你一定会认为这一定由某种智慧创造的。然而,进化论真正具备说服力的证据,并不在于完美,反而在于不完美。因为进化是伴随一个又一个偶然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进化中,不完美随处可见,如熊猫的拇指。从这一角度去看,就会发现,每种生物其实都包含了许多不完美。例如人类拥有最发达的大脑,但女性的骨盆却并不够大,让人类的分娩也变得最为困难;鲸在海洋中生活,却是用肺呼吸,比起其他用腮呼吸的鱼类,也显得很不方便。所以如此,是因为脑袋够大是人类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为此甘愿冒难产的风险,鲸所以不像鱼类可以用腮呼吸,是因为它是从陆地回归海洋的。所有这些不完美,其实都指明了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进化的产物,而进化同时创造着完美与不完美。
      
      
      暧昧的拉马克主义
      
      可能很多人还未必能区分进化论的达尔文主义与拉马克主义,头脑中还会对用进废退抱有暧昧的态度。古尔德分析道:“我认为拉马可主义一直有吸引力的更主要原因,在于它给人们提供安慰,使我们不再感到生活中缺乏普遍性的内在含义。拉马克主义加强了我们两个最深的偏见——我们相信努力应该能得到回报,我们希望存在一个有天然目的性和进步的世界。”
      
      虽然拉马克主义是人类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客观世界的一个错误。但古尔德也说明,今天人类的文化进化是拉马克主义的。而且这种进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于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他说:“从大约10万人用斧头,到40亿人拥有了炸弹、宇宙飞船、城市、电视和计算机,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实质性遗传改变的情况下取得的。”
      
      
      古尔德与道金斯
      
      记得那时读完《自私的基因》,对道金斯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但随着对道金斯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先是对他的人产生了一些怀疑,而读到古尔德对于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理论的评价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私的基因,而且目前更倾向于认同古尔德认为选择主要在个体层面上进行的观点。古尔德这样评价自私的基因:“我认为道金斯的理论所以产生出令人着迷的效果,是由于西方科学思想中某些不良品性——是由于我们称作原子论、还原论和决定论的态度。”
      
      随着我个人对于科学的不断了解,其实已经发现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越来越凸显,仿佛我们越走近真理,真理就越模糊不清,或者说,要看清真理,并不是走得越近越好,而是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距离。古尔德是非常重视生物学的历史性、复杂性与偶然性的,我觉得,也许古尔德的想法更接近于事实。
      
      
      第三种文化
      
      最近对第三种文化很感冒,而古尔德便是第三种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传统的科学写作可能要求尽全力秉除人的因素,类似有一种要求是在说明文里不要加入第一人称。但古尔德似乎更喜欢用第一人称来讲科学的故事,譬如这段文章最后的文字,读来就让人觉得很有趣,也很亲切:“现在已是凌晨两点,我必须收笔了。我想从冰箱中拿出一瓶啤酒喝,然后睡觉。我是有文化的生灵,一个多小时后,我的睡梦会比我现在直立行走在地板上给我带来的震惊更大。”科学与人文之间本来就不存在边界,在其间自由穿行,也许才更有趣。
      
      
      女人的脑
      
      科学因为它的客观性,有时却也被用来印证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偏见。譬如种族歧视是因为种族之间确实存在智力差异,以及妇女的地位低于男性是因为女性的大脑确实不够男性发达,因为它没有男性的大。最早将脑重量关联智力的科学家是布鲁卡,他认为“这个事实可能会加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的偏见,但它确实是科学真理。”然而最后事实证明,科学的进步经常会带给我们一些意外的礼物,经过后来不断的科学实验,最终发现,智力和脑的大小其实没有关系,种族之间的差异甚至不比种族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古尔德解释这种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平等,认为这是一种偶然,或许可将它作为上天给予人类的礼物。
      
      
      剧变论
      
      之前我所理解的进化论是渐变论的,我以为物种的进化是像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然而古尔德认为,渐变论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的证据都表明,进化是剧变的。物种的大爆发,大灭绝,以及过渡物种化石的缺乏都指明,物种的进化是剧变的。一个新物种的形成只需要几千年到一万年,之后新物种会进入一段相当长的稳定期。所以,渐变论其实只是一种先验性的喜好,人们总是倾向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然而事物可能和你想的大相径庭。
      
      
      科学家的悖论
      
      在进化论的发展历史中,其实铺满了谬误,而这些谬误的制造者不是别人,当然是“聪明”的科学家们。古尔德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我想他也会觉得这也是科学的趣味之处。
      
      古尔德引用了赫胥黎的名言:“我的工作是使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使事实与我的愿望协调......像一个小孩一样在事实面前俯首,时时刻刻准备放弃任何事先构成的观点,老老实实地走自然引导的道路,无论走向何方,无论是不是走向地狱。否则你什么都学不到。”
      
      然后古尔德评价道:“赫胥黎并未恪守自己的诺言,而且任何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未恪守过。”古尔德下面的一段话也道出了科学家与科学研究的悖论:“伟大的思想家在事实面前并不是被动的。他们想自然发问;他们并不是老老实实地跟在自然的后面。他们有希望和预感,而且他们按照自己的见解来建构这个世界。所以,大思想家才犯大错误。”
      
      
      卑微的人类
      
      读古尔德,让我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也会让人更为谦恭。实际上今天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来源于我们人类的自大,对其他物种的轻蔑。譬如人们想到恐龙,会觉得这些庞然大物一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极端产物,也因此才会遭至灭绝。
      
      然而,事实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大有不同。恐龙统治了地球1亿年,而:“人类简直不值一提,就是从南方古猿算起,也才有500万年的历史,而我们这个智人种,仅有5万年的历史。用我们的价值系统试图做一个最终的测试吧:谁敢打赌智人种会比雷龙生存的年代长?”
      
      
      童年的梦想
      
      最近越来越认可童年梦想的力量,古尔德在书也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我4岁时,梦想当一名垃圾工。我爱听罐头的劈啪声和压缩机的轰轰声。我当时想把纽约的全部垃圾都挤压在一辆大卡车中。后来我5岁时,我父亲带我到美国自然博物馆看了霸王龙。当我们站在这个巨兽面前时,人显得那样渺小。我惊呆了,情不自禁地叹道:以色列!你要听。但是这个巨大的动物不能活动,只是一堆硕大的骨头,我离开时宣布,我长大后要做古生物学家。”
      
      人的梦想需要接触与尝试,作为孩子的父母,一个重要的责任便是带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梦想由孩子自己来挑选。古尔德的童年故事让我联想到另一位第三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卡尔萨根,他同样是纽约人,他也是因为家人里带他参加了世界博览会,开拓了他的视野,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这也让我更喜欢城市,因为城市也往往是人类文明精华的集中地。
      
      
      古尔德的文章不仅仅是生物学,他会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与社会,揭露进化论发展过程中的谬误,发掘许多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生物学上扫除种族与妇女歧视的偏见。他也会关心人们对于恐龙、有袋类动物的偏见,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关于进化论,这是用一句“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可以让人了解的理论,但其实关于进化论,还有很多充满争议和未知的部分,而且越了解会越为惊叹。进化论并非一个观点,而是一个领域,它不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而是一片柔软广阔的海洋。
  •     进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误导性,让人类误以为今天的自己站在进阶金字塔的顶端。科学领域的教条主义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显露出中世纪教廷般的顽固与傲慢。幸好有一批古尔德这样冷静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文化……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许多西方科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是我们小时候就习以为常的大俗话。当然这并不表明谁更高明,而是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看自己、看世界。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封底的批语:是否知晓量子力学与进化论,是欧美上流社会衡量一个人有无科学教养的标准。
  •     本书以及古尔德的其他系列文段汇集编纂而成的文集都是很不错的,在书中可以看到学术界思想的碰撞,引发你对自然、因果的思考,尤其对于解放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固定观点、启发人们用开放的视野和胸怀看待世界很有帮助。古尔德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学者和思考者。
      
      不过本书的翻译实在是让人汗颜。翻译者在很多问题上连最基本的生物学理论也不了解,学术名词翻译混乱、中文选用绕口难懂,不敢恭维。
      
      
  •     有幸能够在这本书出版这么多年之后读到它,买这本书的初衷也仅仅是它奇特的书名,然而通读下来,发现这是非常特别的一本自然科普读物,看过之后甚至让我对“种族主义”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很难想象有一本这样的书存在,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识字的读者,作为什么样的书看待都好,这里面尽是充满智慧的生物学知识,能够让自己的思路拓展到区区琐碎工作与碌碌平庸生活之外。
      
      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我也买了古尔德的其他书籍,但是总感觉没有这本书指点迷津的启示。
      
      不过遗憾的是书中很多句子翻译的令人费解,需要通读很多遍才能大致猜出其中含义,给畅快的阅读平添烦恼,然而真正的瑕不掩瑜,就是这本熊猫的拇指了。
  •     这本书我是和古尔德德另一本书《自达尔文以来》,迈尔的《进化是什么》一起买的。另外的两本我是在图书馆里借阅看的,没想到最近重印了,索性就一起买了吧。这3本书应该都算是讲进化论的通俗名著吧。古尔德以散文体的形式向公众推销他的进化理论,即间断平衡理论,他所代表的进化理论学派受到了古生物学家的支持,另外一派是综合进化论,代表人物是杜布赞斯基。
      需要指出的是古尔德写这些散文的年代是80年代前,其中有个别观点早已过时,比如对生物分成五界,现在一般都不这么分了,而是分成三个域,细菌,古菌和真核,而对于真核生物的分类现在依然是争论不休,最复杂的要算是原生生物了。文中所提到的原生动物的说法现在也不时兴了,代之以原生生物(Protist)。
      田老师的翻译也有不少问题,阅读是需要仔细考量。这个在国内的翻译出版界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甚至可以这么说了,它所带给我的触动,可能是我接触生物学以来最大的。
      真相……永远是让人感叹的,它存在于每一个领域的误解之中,是足以使偏见和肤浅冰消雪融的温暖,从覆盖在其上的枯枝烂叶中将其挖掘出来……没有比这更感染人心的了。
      
      带着好奇去看这本书……无意义
      带着求知去看这本书……无意义
      只有带着反思,带着惊恐万状的怀疑……你才会感受到沉思的力量。
      
      书中最精髓的观点应该是:当我们怀着对答案的期望而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得到与之相符的答案,但这也是很容易出错的。
  •     餐桌上的话题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进化论也会成为餐桌上的热门话题,然而上一回和公司同事聚餐的时候,我发现这个话题对于各种层面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更让我吃惊的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进化论是个错误的理论,或者至少也是个很快就将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平时除了写代码就不会再有任何共同语言的程序员们在这一点上为什么会显得惊人一致,实在是个让我想不通的问题。他们在餐桌上提出的见解包括:
      1) 进化论说人是从猿进化来的,但从猿到人中间有一大块空白,进化论无法解释这段空白。
      2) 进化论说长颈鹿脖子长是为了吃树上的叶子,但环境下的其他动物为什么脖子不变长?
      3) 进化论一定有很多错误,因为市面上说它是错的书籍越来越多。
      显然,第一条不是餐桌上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条是提问的人弄错了方向,“用进废退”是拉马克提出的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的是“物竞天择”;第三条则是一个循环论证:说进化论是错误的书多,并不能说明进化论一定是错的。
      不过可能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说它是错的书籍呢?既然有这么多书籍都在批判进化论,那它肯定是错误的——的确,有这种想法很正常,而且就像餐桌见解第一条提出的,进化论确实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针对这些问题足够写出许多专著,更不用说是针对一般大众的科普性著作——但前提应该是这些著作要足够诚恳,不会蓄意将读者引入歧途。据我所知,满足这个条件的例子有国内引进的古尔德的《熊猫的拇指》;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引进的反面书籍似乎更多,譬如威尔斯的《进化论的圣像》和詹腓力的《审判达尔文》。这样看来,也难怪餐桌上的同事们会对进化论表示出一致的质疑态度了。
      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都弄错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理论并非因为其能完美解释所有问题才会被接受为正确的科学理论。量子力学问世之前,解释不了光的波粒二相性的牛顿力学一直是科学界唯一认可的理论;而相对论即使早已得到广泛承认,但其实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能够证明它所预言的奇点的存在。如此看来,进化论之所以被学界称为“科学”,并非像《审判达尔文》中臆测的那样是“为了维持在科学教育中的影响而扭曲真理”。
      那么,科学是什么?
      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科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太多的人把科学理论误解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同样存在无数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即使他们从一些科普书籍中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也很少会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作是像进化论一样的“错误的”理论。他们会觉得,相对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小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几乎——如果不是“绝对”——不可能推翻相对论;但对于进化论,他们则认为它肯定是错误的,进一步的研究“绝对”会把它彻底推翻。
      尽管两种理论根本是同样的情况。
      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会引出不同的想法?我想,原因大约有两点。第一,进化论的表述足够通俗,人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掌握了进化论的精髓,而一般人显然不会声称自己精通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当然民科除外);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人们并不清楚科学究竟是什么。对于第一点,应该说并不是坏事;但对于第二点,则显示出我们需要更多一些科学哲学方面的普及。
      如同前面说的,科学并不等同于完美。一种理论之所以被接受,并非意味着它解释了所有的问题,而仅仅意味着它能符合逻辑地解释一些对于科学界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这里的“科学界”有时候非常狭小。譬如某件轶事中描述的,相对论问世之初全世界能理解其含义的不超过五个人。单凭五个人如何能够验证相对论的正确性?但相对论就是被接受了。科学界把相对论的主旨接受下来,然后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去“证明”它符合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请注意,这里的“证明”并没有第二个选择。相对论必须被证明为符合我们的宇宙。你可以无法证明它,但你不能证伪它。这就像库恩比喻的解谜游戏:科学家都是游戏者,他们在一个大前提下(对于相对论来说就是它所提出的时空模型)、遵从一系列事先约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既包括其他科学家已经完成的对于其他问题的解答,也包括相对论框架的一系列扩展,甚至还包括如何解读实验数据的约定),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有时可以耍一些小花招,去改变或者推翻某些规则,但大前提却是不可动摇的。为了保证这一点,他们甚至可以无视观测数据。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历程。当科学家发现天王星的运动轨迹不符合牛顿力学的时候,大部分学者都不肯放弃这个被“证伪了”的理论,他们坚持认为一定存在一颗未曾观测到的行星。当然最终结果证实他们是对的,但这个过程也反映出:科学,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会被观测数据简单地推翻。至少按照库恩的说法,只要没有可以与之竞争的理论出现,那么即使观测数据与理论不符,科学家也只会选择理论,而不会选择观测数据。
      进化论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位严谨的学者会声称进化论足以解释所有问题,但人们都公认,如相对论的时空模型一样,进化论的核心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在这个前提下的研究,无论多么离谱,都是可接受的;假如要抛弃这个前提,那么必须提出足够有力的竞争性理论,来回答科学家们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进化论便是“科学的”:
      ——猿到人中间存在空白?肯定是有化石没被发现。
      ——眼睛这样精密的构造怎么会进化产生?一小段基因的突变可以同时引发多个器官的改变。
      ——如果你不接受上面的说法,那你给个说法看看?
      神创论?别开玩笑了。
      神创论确实可以“完美地”解释一切问题:不管发生什么,全都归结于上帝的创造就行了。但这样的解释很难为人类的逻辑理解。而相信宇宙是人类可以理解的,对于相信自己能够理解宇宙的人而言,是一个位居于所有问题之上的最核心的问题。除非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实上帝创造了这一切,不然还是别开玩笑了吧。
      那么最后我要说,看多了《审判达尔文》一类的书,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倾向。无论作者打着什么样的幌子(譬如詹腓力便在《审判达尔文》的前言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根据美国法律,站在法官中立、公正的地位,客观地综合比较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及理由,然后,公开用书面形式解释判决的因由”),然而归根结底都是在为神创论铺设道路。他们攻击进化论,列举各种进化论目前无法解释的问题,然后宣布进化论是个错误的理论,进而声称神创论才是正确的理论——可是不管哪个作者在这时候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神创论的证据,他们以证据不足为由否定进化论,却根本不提神创论的证据,仿佛只要否定了进化论,神创论就一定成为真理了一样。关于这种伎俩,19世纪的亨利•卓蒙德(Henry Drummond)牧师就曾经给出如下的评价:
      有着一些可敬的头脑,他们无休止地搜索自然领域和科学之书,为的是寻找缺空——找到了缺空,他们就用上帝来充填,好像上帝就活在缺空中一样!
      
  •      你认为生男生女只是男人的事吗?数学家费舍尔说:嗨,你知道男人女人比例为什么差不多吗?那可不只是男人的事情呢!
       你认为山川的沙砾是一粒粒地掉,然后化为平地的,还是其他方式呢?
       米老鼠是怎么样演变的?
       你想知道克拉马主义的克拉马是什么意思吗?
       居维叶的帽子很逗.
       这些让古尔德告诉你吧。
       科普就要有科普的样子,简单、有趣、还有科学家间争议。数学、物理科普太难了,那就来些进化论的科普吧,先培养培养看科普文的兴趣。你正在看,而且是晚上快睡觉的时候?那恭喜你享有休闲而有趣的生活了......
  •   Damn!
  •   mlgb,这种误人子弟的狗屎翻译,跟罪犯没有区别,拖出去枪决了!!!
  •   确实翻译得巨烂!看中文版是看不懂的!
  •   差点就买了!!
  •   差点上当!!谢谢LZ!!
  •   看得我都怀疑我的理解能力,翻译得实在是太烂了……。
  •   我也看过一些科学哲学的书,发现太艰涩了,是理论本身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啊?
  •   同意。科学理论的作用是推着不停向前走,而不是心满意足地坐在地上。
  •   ——猿到人中间存在空白?肯定是有化石没被发现。
    这方面虽然不是每个环节都清楚,但证据不要太多,包括化石的和DNA的。
  •   科学最根本的精神是怀疑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
  •   你想知道克拉马主义的克拉马是什么意思吗?
    ======================================
    是拉马克主义
  •   谢谢指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