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迷闲话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辛丰年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约六十多年前,我到上海兰心剧院去听工部局管弦乐队的音乐会,迟到一脚,入场门已拉起了沉沉的帷幕。我站在槛外,侧耳倾听,只能听到强奏的一两句。  至今每一回想前情,总要自笑:我这乐迷始终是个槛外人。这样也好,可以自由听,自由谈,自得其乐,不亦乐乎?  这本《乐迷闲话(修订版)》也正反映了槛外人的随意性。但是虽似游谈,并非无根。多年来,不满足于就曲听曲,还想有所知,因为有所知颇有助于倾听。于是对各种资料多方涉猎,日积月累,细大不捐,搜罗了一大堆,我不想自秘,就写成此书,与同好共享。

作者简介

辛丰年,一九二三年生,江苏南通人,曾为《读书》、《万象》、《音乐爱好者》等刊物撰写音乐随笔,著有《乐迷闲话》、《如是我闻》等书十余种,驰誉书林乐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一直隐居在南方小城中,却无形中充当了古典乐迷最佳引路人的角色。数十年来,他的音乐文字始终是中国乐迷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

书籍目录

钢筋铁骨有诗心——闲话钢琴洋琴入中土一大功劳丑小鸭长成了天鹅灵巧的击弦机是机械又是工艺品各式各样的钢琴反对派与改革者钢琴自动化回过头去看看钢琴的老前辈从六指弹到十指弹唱独脚戏从双手弹奏到多年弹奏钢琴文献浩如烟海移译的功能普及与庸俗化超级歌手——闲话小提琴小提琴传入中国之后“古提琴”美妙琴音的不传之秘演奏技巧的演变技.艺之分小品热及其他技巧点滴神童提琴家小提琴演奏艺术走下坡路?完美的合成乐器——闲话管弦乐队管弦乐队在中国如果巴赫听到了现代管弦乐队从小到大,又复归于小从配器这窗口探胜角色分配特性演员与陈词滥调弦乐是主力木管各有个性铜管的进化打击乐用到点子上人声的引进总谱、钢琴、指挥棒、速度管弦大军的布阵管弦乐队乐器的“吐故纳新”“流动建筑家”怎样施工——闲话作曲家的创作习惯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柏辽兹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布拉姆斯德沃夏克鲍罗廷布鲁克纳比捷圣-桑胡戈·沃尔夫理夏德·斯特劳斯威尔第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什温戴留斯……同行与隔行之间——闲话乐人的交往和爱好张冠李戴和未可尽信——闲话某些乐曲的作者和曲题音乐“文字”及其复制——闲话乐谱乐中之舞与舞中之乐——闲话乐舞姻缘听音乐的文明——闲话音乐会及其他音乐信使——闲话唱片音乐文化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莫扎特的歌剧《堂·璜》中也有一个舞蹈场面,那真是妙不可言令人叫绝!台上的角色,各按其不同身份同时跳着三种舞蹈,即小步舞、圆舞与乡村舞。除了乐池中的大乐队以外,舞台上还按剧情规定摆了两个小乐队。三个乐队,三种舞曲,三种节奏,而又巧妙地合而为一。直到一八四一年时,旧的风习依然如故。柏辽兹这年上演韦伯的《自由射手》这部经典著作,又被迫硬塞进舞蹈场面。他想了个点子,借用也是韦伯写的钢琴曲《邀舞》,改为管弦乐曲,以配舞蹈。今天我们听到的管弦乐演奏的这一作品,便是由此产生的。十九世纪,许多最卖座的歌剧,尤其如迈耶贝尔所作,无不穿插舞蹈。如《恶魔罗伯》中女尼们的阴魂从坟墓里翩翩起舞。《非洲女郎》中则是一场东方色彩的加冕行列之舞。前文谈到瓦格纳在巴黎演《汤豪合》时因剧中舞蹈的问题被嘘。他正是这种风气的受害者。既然别人吃了苦头,古诺、托玛等作曲家便接受教训,写起歌剧来都少不了舞蹈。一直非常流行的《浮士德圆舞曲》,便是该剧第二幕中一段。但在歌剧演出时还有合唱同时进行。托玛则安排了《迷娘》女主角跳一场嘉沃特舞。威尔第不是一个迁就无聊时尚的人。在《马克白》中有《女巫之舞》。而在《弄臣》这部戏剧性很强的歌剧中,他就不去硬加什么舞蹈了。理·施特劳斯所作歌剧《莎乐美》中,那场《七层面纱舞》显然是剧情展开所不可少的。此曲有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别名——“肚皮舞”。琵亚词侣为王尔德原著作的插图,可为此名作注脚,盖指其纱衣既解,肚腹毕露。那么有人直称之为脱衣舞也便不足怪了。此曲音乐质量颇高,不止是赏心悦耳而已。对《伊哥尔王子》中的《波洛维支人之舞》也可以这么看。

编辑推荐

《乐迷闲话(修订版)》:古典音乐入门必读!资深乐迷真诚推荐!开启音乐的殿堂!聆赏古典音乐最佳指南!当你倘佯在音乐的海洋,可曾想过是哪些点滴为之汇聚?让乐坛珍闻陪伴你,巡览严肃音乐以及古典乐坛的前世今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乐迷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送来的书没有塑封,页面虽是新的,看着让人不自在
  •   辛丰年的书看过几本,这次买的《乐迷闲话》、《乱弹琴》、《音乐门铃》及他们父子俩的《和而不同》尚未阅读,暂不作评价。我相信是好书。
  •   老大,你真闲。谢谢推荐~
  •   这本书非常不错,我已经看完了。建议爱乐的朋友读一读。在看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老了,能否也像辛老这样写写,留下点文章供人品评。
  •     听音乐谈不上喜欢,但不讨厌。买此书只是出于好奇,也带有点“槛外人的随意性”。此书谈到的音乐器(钢琴、小提琴、管弦),均是西洋进口的,历史的源头还在洋彼岸呢。所以本书谈的大都是外国的人与事,对中国而言,可谈的也只有是“接受史”了。接受史里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例如鸦片战争时代,洋人来中国开拓钢琴市场,结果无人问津,运回去不划算,于是大蚀其本。1866年中国外交官看到钢琴有感,记云“洋女拨弄洋琴。琴大如箱,音忽洪亮忽细小,参差错落,颇觉可听。”这时才“颇觉可听”,有点像看西洋镜的心理。后来也渐渐步入了大宅家庭,也有租琴业的发展。但在不久前(从历史的尺度看,文革真的是不久前的事了。)文革大抄家,又毁于一旦。钢琴在中国的历史,也可谈得上是“血泪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