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司徒雷登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沈建中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司徒雷登在中国一度家喻户晓。连小学生都知道他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末路之人,但历史果真是这么简单吗,本书力图从史料本身出发,多视界地来看司徒雷登及其在华时代的人和事。

作者简介

沈建中,原籍江苏常州,出生于北京,现供职于杭州某纪念馆。曾在《民国档案》《档案与史学》《文史精华》《团结报》《近代史资料》《老照片》《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晋阳学刊》等发表近现代历史人物史料史实研究文章三十余篇。以发掘尘封历史史料,还原历史人物真相为研究方向。

书籍目录

家世:苏格兰名门的后裔西教东来老司徒夫妇青少年时代“去中国,并使中国基督化”——传教与兴学西湖九里松:司徒家族的长眠之地宗教与文化——以燕京大学和弘道女中为例基督徒兄弟?——司徒雷登与蒋介石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解读司徒雷登回忆录的胡适传教士外交家——读《司徒雷登驻华报告》“盘桓杭州”——以《东南日报》报道为中心贺寿签名与书画作品中的交往司徒雷登回忆录版本比较从华盛顿到杭州——司徒雷登遗物捐赠始末魂归杭州——实现司徒雷登最后遗嘱的努力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家世:苏格兰名门的后裔司徒雷登的英文姓名是John Leighton Stuart,中文通常译作约翰·雷登·斯图尔特。后来,司徒雷登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人的复姓“司徒”,加上他的英文名字的译音“雷登”,合起来就是他的中文姓名“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的家族来自西欧苏格兰。苏格兰以盛产正宗的威士忌酒而著称,其北部高原则以湖泊众多和崇山峻岭之地貌而名闻天下。另外,苏格兰多古堡,这些古堡主人的归属可以视为是苏格兰盛衰兴亡的象征。历史上,苏格兰曾经是独立的国家。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1921年以后是北爱尔兰)组成了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通称英国),不过它仍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其宗教、法律、法院、地方行政、银行、货币、大学学制等,都与英格兰相异。以宗教为例,苏格兰的宗教是长老会,信徒对海外传教活动十分积极,而司徒雷登的家族恰恰具有这个特点。司徒雷登家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l2世纪。他的苏格兰祖先是“征服者威廉”(William)的忠实追随者,得到了苏格兰大卫一世国王(1124~1153)赐予的苏格兰世袭贵族地位。1371年,家族中的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uart)成了苏格兰的国王,即罗伯特二世国王,这一年也成了斯图尔特家族最显耀的一年。1603年,具有英格兰王室血统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James)六世,在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继位成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统一,詹姆斯一世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在其统治时期,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时为苏格兰伯爵的安德鲁·斯图尔特(Andrew Stuart)受到宗教迫害,不得不于1619年举家迁往北爱尔兰。他的后代、出生于北爱尔兰伦敦德里的阿奇博尔德-斯图尔特则因参加了反抗宗教迫害的起义,失败后与两个兄弟戴维和约翰被迫逃亡到北美大陆,先后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等地。阿奇博尔德遂成了斯图尔特家族在美国的祖先。司徒雷登的曾祖父叫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uart,他与家族中的那位苏格兰国王恰巧同姓名),是一位教育家和传教士。曾祖母汉娜·托德(Hannah Todd)是美国总统林肯的夫人玛丽-托德(Mary Todd)的姨母。司徒雷登的祖父戴维·托德·斯图尔特(David Todd Stuart)是林肯夫人的表兄,子承父志,也是位教育家和传教士。他的弟弟即司徒雷登的叔祖父约翰-托德·斯图尔特则与林肯是执律师业时的同事。司徒雷登的外祖父古斯塔夫斯·霍顿(Gustavus Horton)是一名法官,曾出任过美国莫比尔市市长,并是该市现行教育制度的倡导人。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林顿·斯图尔特有一个中国姓名叫司徒尔,他是斯图尔特家族在北美大陆的第五代传人。1954年,司徒雷登的回忆录由纽约著名的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的:我的父亲约翰·林顿于1840年12月2日出生在谢尔比维尔,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华盛顿一杰弗逊学院和肯塔基中央学院,并于1801年毕业于该中央学院。他教了四年书以后,又进普林斯顿神学院攻读,于1868年毕业。正是在普林斯顿时,倪维斯博士从中国写来了令人兴奋的信,促使他把心思转移到了国外传教事业上。1868年,新建立的南长老会海外执行委员会将他和另外两位同伴作为第一批传教士派往中国。他们取道纽约,经巴拿马地峡到了旧金山,从那里再往上海,一路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s South)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长老会一分为二的产物。其海外传教的第一个基地是浙江省的杭州,以后沿京杭大运河逐步向苏州、嘉兴、江阴、南京等地扩展。约翰·林顿·斯图尔特开始在杭州工作。杭州在上海的西南边,与该市相距一百二十英里。斯图尔特四十六年的传教生涯一直是在那里度过的。后来,他的妻子、三个儿子及儿媳也成了南长老会的传教士。司徒雷登的母亲玛丽·露易斯·霍顿受其父的影响,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19世纪中叶,教育与传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司徒雷登写道:我的母亲曾许配给联邦军一位海军军官,后来这位军官在莫比尔湾的战斗中阵亡了。这也许就是我母亲不顾朋友们的劝告决定到国外当传教士的原因,尽管当时他们认为她这是一种狂热的念头。常和她通信的教会海外部执行干事约翰·雷登·威尔逊牧师建议她出席总务委员会会议,去见一位刚从中国回来的青年传教士,说他可以向她提供布道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她接受了威尔逊博士的意见,未料,她这样做正好促成了威尔逊博士为那位独身传教士所作的婚姻安排。司徒雷登的母亲对平静生活感到厌倦,她希望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所以,当司徒雷登的父亲将自己在中国杭州传教五年的经历告诉她时,她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决定嫁给他,随他一同远赴中国杭州,以传布基督福音作为自己的事业。西教东来基督教是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后来分裂成东西两派。其中属于西方的被称为公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或旧教.在中国则称为天主教。这个命名来自《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齐。”1704年,罗马教皇批准在华使用“天主教”之名。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南美的原西班牙殖民地诸国,以教廷梵蒂冈为中心。属于东方的叫东正教,又称正教或希腊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东正教否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力,除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以结婚。信仰东正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颠、希腊、塞尔维亚等。至16世纪,天主教内部又分裂出新教,西方一般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在中国则称新教,又称耶稣教。基督教新教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教皇的支配,不尊玛利亚为圣母,不赞成塑造圣像加以崇拜,其内部有许多教派,经济上各自为政,并无一个中心。信仰新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国、德国、美国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等。上述教派中,与杭州有关系的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下文所提基督教均指新教)。1278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来过杭州。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Til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风行一时。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到杭州有景教的教堂。约131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神父和德利又渡海东来,他留下了一部日记,内有关于西湖风景和杭州风土物产的记录。史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天主教初次到达唐朝都城长安。来华后被称为景教。二百多年后,由于唐武宗李炎笃信道教,会昌五年(845年)下旨禁佛及其他宗教,天主教的传播至此中断。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意大利方济各会神父孟高维诺再次从遥远的欧洲来到北京。他在北京和福建泉州发展了一批蒙古人入教。由于他与唐初来长安传教的聂斯脱里派属同一教派,从而使中断的400多年的该教派得以在中国恢复。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天主教在华活动再次中断。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精通天文和数学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其后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立足。1611年5月8日,意大利神父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和比利时神父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应明朝朝官、杭州人李之藻之邀,在其杭州居所举行了第一台弥撒。因此,这一天也可以说是天主教杭州教区正式开教之日。李之藻(1565-1630),号我存。他师从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学习天文、地理,并受其劝化而入教。后来,天主教杭州教区为了纪念他对杭州天主教的贡献,创办了《我存》杂志。之后,又有杭州人杨廷筠(1562-1627,号淇园)顿悟成为教徒,并取教名为“弥格尔”(Michael),杭州教区的廷筠中学和淇园小学都是对他的纪念之所。而李之藻、杨廷筠与徐光启(上海人)也被后人誉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1627年,杨廷筠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杭州武林门内观巷建造了一所天主教堂,这所教堂就是位于今杭州中山北路的天主堂的前身。1644年,明王朝灭亡。同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来到杭州。1660年,他在杭州建造了圣母堂,也就是今天的天主堂。他与清顺治朝的浙江巡抚佟国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佟国器是汉军旗人,又是顺治皇帝皇后之兄,在卫匡国的影响下,佟国器的妻子及其弟佟国印(河南巡抚)都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佟国器妻的圣名为“亚加大”,佟国印的圣名为“弥额尔”。1661年,卫匡国病卒杭州。1678年,遗骨迁葬于城西古荡桃源岭下大方井天主教修士墓地。而天主堂经由法国传教士洪度贞(Humbert Augery)续建,于1663年竣工。建成后的教堂被誉为当时中国最雄伟的教堂。

后记

2006年至2007年,经过往来于中美两国的华裔美国人、燕京大学校友国仲元先生居中牵线,已故美籍华人、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顾问、与其“情同父子”的傅泾波先生的子女们——傅铎若女士、傅海澜女士、傅履仁先生经过慎重商量,决定将存于傅海澜女士美国华盛顿居所(这也是自司徒雷登1949年返美以后至逝世一直居住的地方)的一批司徒雷登遗物捐赠给杭州司徒雷登故居纪念馆。这批遗物包括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司徒雷登的褒奖令,1946年杭州市市长周象贤赠给司徒雷登的杭州市金钥匙,“杭州市荣誉公民”证书,以及与司徒雷登有交往的军政要人阎锡山、孙立人、张之江、陈立夫、朱家骅、徐永昌、周至柔等为司徒雷登贺寿的书法轴,艺术大师王一亭、张书旃等的图轴,司徒雷登的博士袍、博士帽,司徒雷登的中英文藏书和著作共一百多件。

编辑推荐

《走近司徒雷登》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近司徒雷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因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看到报道,慕名而买来。不料读后却有些失望。
    失望之一,司徒雷登在出生在中国,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在中国,他在中国的经历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1、传教。从他的父母到他的兄弟,都是传教士,他本人也是传教士,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是传播文明,却长期被官方批判为“西方帝国主义的走狗”,悲哀。2、筹办燕京大学,并长期担任该校校长,而在他之后,燕京大学再无校长,只有代理校长。3、从1946年7月-1949年8月任美国驻华大使。
    而最为人啧啧称道、并流芳百世的经历,是他筹办并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短短33年的历史,却成为中国最为顶尖、堪舆北京大、清华比肩的著名大学,该校的教授、学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名人辈出,无法一一列举。我对此书也对此部分最感兴趣,偏偏本书对此却一带而过。
    失望之二,事实上书中用较多的篇幅描述了传教和担任大使的两个部分,尤其是抗战后担任驻华大使期间的活动,却又没有详细叙述司徒雷登在中美之间的政治较量中的作用,而是以大量篇幅介绍司徒与国共双方的名人交往的简述。是的,这些名人可谓将国共双方一网打尽,中共毛、周以下,国民党蒋介石、宋美龄、陈立夫、阎锡山、冯玉祥以下,不一列举。对于史书来说,这些其实并不重要。
    因此,读此书,有收获,却没有真正“走进”司徒雷登。
    几个不吐不快的看法:
    1、以司徒在中国的全部经历来看,他对中国是友好的,它对中国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而在他去世后,骨灰竞不能葬在原燕京大学他的夫人的墓穴旁,并且还是中央书记处批准之后。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地于2008年葬于他的出生地杭州。中国左的混蛋横行至此,义愤填膺。
    2、1949年后中国的校系大调整,不仅肢解了燕京大学,连同所有的十几所教诲大学遭此命运,其背后原因与教育无关,盖政治也。而国民党却在台湾成立台湾基督教大学(后更名为东海大学),作为大陆13所教会大学的传承。回溯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办学经历,对比如今中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对司徒雷登,也包括所有曾在中国致力于教育的西方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3、从1949年老毛的“别了,司徒雷登”到2007年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迎接“司徒生前遗物捐赠”时,杭州媒体的“欢迎,司徒雷登”,整整走了58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更可恨的是,2007年美国友好人士捐赠的司徒遗物到达杭州时,竟被杭州海关以“贸易货物应课税17%”为由,扣押2月之久。
    4、如果没有“驻华大使”的经历,司徒将在老毛心中会留下美好印象,实际上,司徒对国共双方都无特别的好感或恶感,司徒是厌恶专制、独裁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为了中国的和平、民主、进步。现在看来,他也许太过天真了。不仅为蒋××不喜欢(曾鼓动美国政府另择他人取代蒋介石),为老毛不喜欢(恰在美帝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期担任驻华大使,是美国政策的代言人),也为美国政府不待见(回国后被禁止发表任何相关言论)。
    特别注意了版权页,本书2009年3月第一次印刷,罕见地在扉页列明了“印数8000”册,此做法近年来少见。
    而与本书一起买来的《马未都谈收藏》,也在扉页列明“第一次印刷60万”册。
    我一时无语。
  •   因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看到报道,慕名而买来。不料读后却有些失望。 失望之一,司徒雷登在出生在中国,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在中国,他在中国的经历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1、传教。从他的父母到他的兄弟,都是传教士,他本人也是传教士,书中可以看到美国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努力,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是传播文明,却长期被官方批判为“西方帝国主义的走狗”,悲哀。2、筹办燕京大学,并长期担任该校校长,即使在担任美国驻美大使后,仍担任该校教务长,而在他之后,燕京大学再无校长,只有代理校长。3、从1946年7月-1949年8月任美国驻华大使。 而在其中最为人啧啧称道、并流芳百世的经历,是他筹办并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短短33年的历史,却成为中国最为顶尖、堪舆北京大、清华比肩的著名大学,该校的教授、学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名人辈出,无法一一列举。我对此书也对此部分最感兴趣,偏偏本书对此却一带而过。 失望之二,事实上书中用较多的篇幅描述了另外的两个部分,尤其是抗战后担任驻华大使期间的活动。此期间的篇幅却没有详细叙述司徒雷登在中美之间的政治较量中的作用,而是以大量篇幅介绍司徒与国共双方的名人交往的简述。是的,这些名人可谓将国共双方一网打尽,中共毛、周以下,国民党蒋介石、宋美龄、陈立夫、阎锡山、冯玉祥以下,不一列举。对于史书来说,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因此,读此书,有收获,却没有真正“走进”司徒雷登。 几个不吐不快的看法: 1、以司徒在中国的全部经历来看,他对中国是友好的,它对中国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而在他去世后,骨灰竞不能葬在原燕京大学他的夫人的墓穴旁,并且还是中央书记处(胡耀邦时任总书记)批准之后。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地于2008年葬于他的出生地杭州。左的混蛋横行至此,义愤填膺。 2、1949年后中国的校系大调整,不仅肢解了燕京大学,连同所有的十几所教诲大学遭此命运,其背后原因与教育无关,盖政治也。而国民党却在台湾成立台湾基督教大学(后更名为东海大学),作为大陆13所教会大学的传承。回溯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办学经历,对比如今中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对司徒雷登,也包括所有曾在中国致力于教育的西方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从1949年老毛的“别了,司徒雷登”到2007年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迎接“司徒生前遗物捐赠”时,杭州媒体的“欢迎,司徒雷登”,整整走了58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更可恨的是,2007年美国友好人士捐赠的司徒遗物到达杭州时,竟被杭州海关以“贸易货物应课税17%”为由,扣押2月之久。 4、如果没有“驻华大使”的经历,司徒将在老毛心中会留下美好印象,实际上,司徒对国共双方都无特别的好感或恶感,司徒是厌恶专制、独裁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为了中国的和平、民主、进步。现在看来,他也许太过天真了。不仅为蒋介石不喜欢(曾鼓动美国政府另择他人取代蒋介石),为老毛不喜欢(恰在美帝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期担任驻华大使,是美国政策的代言人),也为美国政府不待见(回国后被禁止发表任何相关言论)。 几个资料值得记录在案: 1、从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至1927年4月占领东南半壁江山,4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春(估计在5月份),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开始第二次北伐,6月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1928年12年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易帜。至此,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地方割据的局面终于改观,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随后宣布“军政”结束,“训政”开始,原定于1935年完成“训政”,并开始“宪政”。但碍于种种原因(抗战为主),1946年12月25日才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定于一年后的1947年12月25日实施。实际于1948年5月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才开始了形式上的“宪政”。但此时,国民党大势已去,不到一年后的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宪政”挪到台湾了。 2、1937年7月29日日本人占领北京,12月14日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该政权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出现的5个伪政权之一(其他的4个分别是南京汪伪政权、蒙古德王政权、东北满洲国以及??)。后该政权归并汪伪政权,成为其下属的“华北政务委员会”。 本书2009年3月第一次印刷,罕见地在扉页列明了“印数8000”册。 而与本书一起买来的《马未都谈收藏》,也在扉页列明“第一次印刷60万”册。 此种“印数列明”法在我近年来购书中,已近绝迹。 我一时无语。
  •   小时候《别了,司徒雷登》,现在司徒雷登又回来了,历史果然在“轮回”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