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烙印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京华  作者:科学奥秘周刊  页数:258  字数:28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类智慧无穷,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穿梭留连奇迹和辉煌中,有多少新奇的发现,有多少由衷的感受。本书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奇观、奇闻,读来生动有趣。    掬起文化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触碰历史画卷中的点点印记。     《万象新知大课堂系列丛书》以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兼顾各不同层次和领域读者需要,该丛书图文并茂,选材新颖,语言流畅,读来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解谜释疑、引人入胜。它的陆续出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为其中一册,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影响历史的86个文化奇观、奇闻,读来生动有趣。

书籍目录

一、文艺撷英:古典名著最新解析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再读“红楼”说“花魁” 《金瓶梅》作者身份之谜新说 《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 西门庆原型是明正德帝二、皇家秘录:探访封建皇室奇闻秘事 秦始皇冬天种瓜诱杀儒生 秦始皇为何不立皇后 曹丕是个武功高手 武则天与中国传统裙子 杨贵妃葬在四川? “狸猫换太子”真相 十三陵为何有十二座无字碑 康熙“微服私访”的真相 乾隆爱女为何葬于孔林? 慈禧太后与中国第一辆汽车 我国最老文凭是慈禧太后颁发 御用鼻烟壶:清代帝王的“第二生命” 清朝皇帝的十大御用武器 故宫外朝宫殿为何无一满文 皇帝与和尚 中国的“怪癖”皇帝 中国古代的宫廷选美 皇帝如何请吃饭 北京故宫十大镇宫之宝 台北故宫藏宝65万件 清昭陵四大谜团 古代当权者莫名其妙的忌讳 中国皇帝和朝鲜大王谁吃得更讲究?三、名人逸事:众览历史名人的轶文趣事 一代宗师孔子出生之谜 春秋刺客之最 为何五代将领自比关羽张飞 唐朝二十四功臣肖像创作始末 欧阳修是越王勾践后裔? 闲考王安石与“爬灰” 北宋柳永也有“粉丝” 探秘宰相村 古代官僚的有趣绰号 传说中的十二花神 大长今是否确有其人? 四、性爱史话:古代两性关系探奇 古代纳妾制源于原始社会 古代千奇百怪的避孕法 古代春宫画:从性教育到流于低俗 中国古人奇异的求爱方式 古籍中对女性的爱称 “避孕套”的进化历史五、饮食撷取:考察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 一千年前敦煌人吃什么 宋朝美食开新篇 品茗悟道 古代使用筷子的忌讳 中国古代名厨传奇六、娱玩杂谈:世界游戏、玩具面面观 古代中国玩具 垂钓走过四千年 历史悠久的中国魔术 中国第一本魔术书 迷宫的玄机 赌博与“老千” 扑克的传说与文化 汽车牌照趣史七、民族奇葩: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面对东巴文 音乐心态与地域心态的姻缘八、轶闻荟萃:世界各国逸闻趣事集锦 姓名忌讳与杀头 欧美怪名趣谈 中国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肤色·用药·文化 眼镜两千年 妙趣横生的“物语” 千年敦煌多少谜 胡人?周人(7中国剑来源 重阳节曾经是女儿节 老北京的五大“镇物” 饺子最初用来治烂耳朵的 变脸王揭秘变脸绝技 越王勾践剑的千古不锈之谜 清朝曾发明机关枪 内藏“暗道机关”的古魔壶 《孙子兵法》走向世界之谜 中国制造的六大天价之宝九、异域掠影:搜索域外奇人异闻 颠覆传统的丧葬形式 双胞胎的传说与文化 17世纪欧洲“暴露乳房”代表美德 奇文奇话的墓志铭 流传的临终遗言 美国法律的“绝招” 英文“洗澡”源自古城巴斯 古罗马角斗士其实很绅士 即将消亡的日本忍者文化

章节摘录

书摘《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从明成祖朱棣编写《永乐大典》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全书仅有不足4%,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然而,专家们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    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有特殊的兴趣    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一个例外。继位于1521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似乎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与其他皇帝不同,嘉靖皇帝的案头常常放置了几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    一直以来,嘉靖皇帝很想将《永乐大典》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嘉靖皇帝当然也应该非常清楚,要重录这样一部大型书籍,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又是什么事情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开始重录《永乐大典》呢?    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大火消息传来,让嘉靖皇帝感到最为担心的就是《永乐大典》的安全。他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左右登上文楼督促抢救《永乐大典》。幸亏抢救及时,《永乐大典》才能逃过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心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0对于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大类书,重录官员选择了按照原本进行“对本抄写”这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正确的方法。工作进行了整整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录工作还在进行。新皇帝明穆宗继位之后,重录工作才得以完成。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副本。《永乐大典》正本失踪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    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典》正本究竟何去何从?它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里?如果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它又是什么时候,被谁,用什么方式毁灭的?对于正本的下落,为什么历代史书中不见任何准确记载?    围绕着《永乐大典》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关于正本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宫大火说。第二种说法是毁于明亡之际说,说穿了,就是被李白成焚毁了。    尽管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几百年来,《永乐大典》正本却从未现身过。寻找《永乐大典》    以记录史实翔实著称的明朝官修史书《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栾贵明先生是当今研究《永乐大典》的权威学者,他引用《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的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向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栾贵明认为:为了拨开罩在《永乐大典》上的重重迷雾,必须抓住《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前后的事件。《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栾先生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因此,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个地方追踪下去,或许可以有意外的发现。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几个一直以来不为人所注重的日期引起了栾贵明的注意。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12月14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3月17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4月15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一般研究者认为,《永乐大典》副本抄完,是在隆庆元年4月。而嘉靖已于上一年12月“崩”,看来另存的“他处”究竟在哪里,似乎与嘉靖帝没有关系。说到这里,争论的焦点似乎都已集中在嘉靖帝身上。    栾贵明研究发现,礼仪日程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3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3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4月,但这并不是抄录完成的最后日期。所谓抄录完成的日子应当在4月之前。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更加靠近了。    可是却从此时起,《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杳然。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P10-14

编辑推荐

《文化的烙印:影响历史的86个文化奇观》由京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的烙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