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逸气-中国山水画通鉴13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邵琦  页数:1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山水画通鉴:胸中逸气》为《中国山水画通鉴》系列中的一本,主要阐述元代黄公望、方从义、倪瓒等人的山水画艺术风貌。让你在欣赏与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最大的艺术享受和艺术体验。

书籍目录

一 胸中逸气二 方外之人三 历史确认四 率性而为

章节摘录

  元代的山水画继赵孟俯,高克恭、钱选等前辈的创造性开拓之后,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作为元季四大家将山水艺术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赵孟?制定的“到处云山是我师”和“方知书画本来同”两条策略,是深受赵孟糖影响的“元四家”倾其毕生的艺术才华将山水画的形式嬗变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点线的必要支持。踞于形而不为形所拘的点线的书写性意趣是“元四家”或者说元代山水最迷人的地方。  “元四家”与其说是完整意义上的风格或流派的概念,毋宁说是对元季山水画成就遴选的一种结果更为贴切。“元四家”虽然都源自赵孟?等前辈提醒的“董、巨”,但变化出来的面目却各个分明。  倘若仅仅限于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之间作比较,那么,就可看到在对待绘画是什么的问题上,倪瓒和其他几位之间有着些许的差异。这一点差异在以后的历史中不仅被董其昌等巨眼人看出来,而且,还被放大。因而,这也就成为读解倪瓒绘画艺术的切入口。  绘画是什么?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正因为非常基本,所以通常会被忽略,变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然而,对于倪瓒来说,恰恰是这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指导着他的绘画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和品评批判。或者说对于他的绘画创作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争讼、品评上的不一,都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的显在表现。  要读解倪瓒的“胸中逸气”,首先要厘清倪瓒对“绘画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  对“绘画是什么”的发问的目的是澄清或者界定“什么”,亦即“为图之意”所在。这是提问者的提问期待。  在通常情形下,这个问题都是就绘画对象而言的;并且也都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而成立的。但是,倪瓒却对这样的提问期待很不以为然,甚至对抱有这种强烈期待的人甚为愤怒。这一点从下面倪瓒的两段文字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①  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柽剡源图,敢不承命惟谨。自在城中,汨汨略无少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近迂游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j讵可责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②  以上两段文字中的核心概念是“逸”,即所谓“胸中逸气”。“胸中逸气”落在创作画面上,便是“不求形似”的“草草”之作,而这“草草”之作,又源自“逸笔”。  对照倪瓒的绘画作品,便不难发现:所谓“草草”之作,其实并不是草草了事,不用说比明,清的大写意要严谨,即便和苏轼、米芾父子、梁楷等宋代作品相比,也同样呈现出严谨的作风。因此,联系上下文,通观全篇的旨意,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共识:倪瓒举凡“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之类文辞,实在只是他的托词,是对索画者的索画请求加以拒绝或者拖延的托词。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山水画通鉴》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以独特的视觉、精心的策划、巧妙的编排,集精品赏析、技法解读、艺术品评于一体,向广大读者剖析名家大师的艺术风格、艺术心路、艺术技巧和他们的成功奥秘。本册主要阐述元代黄公望、方从义、倪瓒等人的山水画艺术风貌。让你在欣赏与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最大的艺术享受和艺术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胸中逸气-中国山水画通鉴1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