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入门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诸葛忆兵  页数:154  字数:12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宋词来自花前月下之浅斟低唱,所以,“词为艳科”。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歌舞酒宴问流行音乐之演唱而创作的。由“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柔声歌唱。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宋人云:“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方莘《方壶诗余自序》)唐宋时期娼妓业的兴盛发达造就了歌词的特殊繁荣。以往普通读者接触宋词,固然熟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类缠绵悱恻的恋情词,印象更深的时而则为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之类声情豪迈的作品。多年以来强调文学思想性的教育,又过度地抬高了苏轼、辛弃疾这类作品的地位,使读者对宋词的概貌缺乏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本书力图在辨析宋词起源的基础上,描述歌词这一特殊抒情文体的特征,揭示宋词价值之所在,描绘两宋歌词发展的脉络,还原出一个比较合乎历史真相的宋词创作形态。

书籍目录

引言一、宋词的价值  (一)佳人檀板唱艳曲    1.来自花间,扑面芬香    2.男欢女爱,人之天性    3.奢靡世风,推波助澜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    1.宋词创作的游戏规则    2.官场失意的情绪转移二、北宋词  (一)晏欧词风    1.北宋词初祖——晏殊    2.个性张扬的作家——欧阳修  (二)柳永词风  (三)苏轼词风    1.词风的革新家苏轼    2.“以诗为词”的变革  (四)清真词风    1.精通音乐的词人    2.清真词“雅化”创作业绩三、南宋词  (一)易安词风    1.李清照个性之成因    2.李清照前期词作    3.李清照后期词作  (二)稼轩词风    1.英雄一生    2.英雄之词    3.“以文为词”  (三)南宋风雅词人    1.南宋中朝风雅词人    2.南宋末年风雅词人结束语两宋词异同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二)南北宋词平议后记

章节摘录

宋词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考验,获得后代读者的广泛喜爱,经久不衰,必然有其特殊的价值与魅力。了解宋词的特殊魅力之所在,也就对宋词的文化价值和形式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一)佳人檀板唱艳曲“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宋词描写最多的就是男欢女爱、春恨秋愁、离思别绪、风花雪月等题材内容,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宋人的创作观念中,牢固树立起“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二者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诗庄词媚”,二者的总体审美风貌也迥然相异。柳永写诗,就会去反映海滨盐民生活的艰辛劳苦,其诗作《盐民叹》的作风与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新乐府诗相似。柳永的词则几乎都在津津乐道地夸耀自己“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的艳冶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别离苦思。李清照《乌江》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李清照的词则几乎是清一色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缠绵悱恻吟唱。委婉言情已经成为宋词的固定文体特征。

后记

文学研究,既可以是“阳春白雪”式的,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式的。一方面,研究者应该旁征博引,探赜钩深。或考辨作家与作品之真伪,或考察作家之创作心态及作品之题材风格,或归纳文学演变发展之规律。另一方面,研究者更应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自己的研究与全民的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先师陶尔夫先生著《北宋词坛》、《宋词百首译释》等,就是很好的榜样。这就是我写这一本小书的动因。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11工程”研究项目中包含一项对传统文化做通俗介绍的子课题,我接受读解“宋词”的任务。于是,开始了本书的写作。项目完成后,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却一直未能出版。2007年,凤凰出版社卞歧先生到北京找到我,介绍了他们最近关于通俗读解“唐诗”、“宋词”的出版策划,与我此书写作宗旨一致。承蒙出版社美意,这本小书有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宋词来自花前月下之浅斟低唱,所以,“词为艳科”。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歌舞酒宴间流行音乐之演唱而创作的。由“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柔声歌唱。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编辑推荐

《宋词入门》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宋词入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暂存未看
  •   完全是歌颂宋词,缺少批判精神。
  •   这本书假的很
  •   帮朋友买的,到货那天,翻看了一下,还蛮实用的,虽然不是很厚,但是里面的内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也便于携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