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王玲宁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得知玲宁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充实,即将出版,十分高兴。作为导师,我为她成长的每一步印记感到由衷的喜悦。  回想当年,我们一起就论文的选题、框架、方法、写作等进行讨论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关于媒介暴力(内容)的研究意义,时至今日,实已无须赘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暴力固然“难舍难分”,以网络(特别是游戏)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暴力更可谓“情有独钟”。可是,与媒介暴力的普及和泛滥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相关研究的缺失和贫弱。  诚然,媒介暴力本身,决非一些过激的道德家所批判的那样,构成“万恶之源”,而是一种折射社会、心理、娱乐、文化、经营、教育等多个维度的多种问题的复杂现象。但无论如何,其影响、后果不容小觑。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媒介暴力作为传播效果研究领域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已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而在中国,近年来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迄今仍十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缺乏建立在实证分析而非主观感受之基础上的科学研究。

内容概要

  关于媒介暴力(内容)的研究意义,时至今日,实已无须赘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暴力固然“难舍难分”,以网络(特别是游戏)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暴力更可谓“情有独钟”。可是,与媒介暴力的普及和泛滥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相关研究的缺失和贫弱。诚然,媒介暴力本身,决非一些过激的道德家所批判的那样,构成“万恶之源”,而是一种折射社会、心理、娱乐、文化、经营、教育等多个维度的多种问题的复杂现象。但无论如何,其影响、后果不容小觑。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媒介暴力作为传播效果研究领域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已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而在中国,近年来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迄今仍十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缺乏建立在实证分析而非主观感受之基础上的科学研究。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西方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第一节 媒介暴力:唤醒还是释放“心中的野兽”?第二节 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的历程: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第三节 媒介暴力效果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媒介暴力和青少年第一节 童年的消逝: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特征第二节 影像狂欢:视觉传播时代的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第三节 理论应用与研究方法第三章 “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对媒介暴力的文本分析第一节 青少年游走的媒介暴力丛林:类型与内容第二节 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写实与美学第三节 媒介暴力的叙事策略:合理化与乌托邦第四章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一节 媒介暴力的涵化影响:研究设计和基本假设第二节 青少年的人口背景变量与涵化效果第三节 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的涵化效果(一):暴力赞成度第四节 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的涵化效果(二):人际信任度结语寻找消逝的童年参考文献附录《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而且,在这项研究中,由于其中布卢默(Blumer. Herbert)的《电影与行为》主要研究电影刺激儿童犯罪的影响力,预见了日后成为分析媒介对人类行为长期影响的核心理论:意义理论和模仿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从而奠定了媒介暴力影响研究的基础,具有开创意义,所以把它看作媒介暴力研究的开端。  佩恩基金会的研究:媒介暴力研究的肇始  佩恩基金会的研究始于19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20年代短短的10年间,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迅速席卷了美国社会,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传播媒介,看电影成为美国家庭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到20年代末,电影的票房数已经高达9000万。据统计,1929年看电影的民众中约有4000万青少年,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约有1700万。电影充斥着大量的犯罪和性的内容,当时,美国的社会还很保守,这对人们的传统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家长们非常担心电影对儿童的影响。20年代中期,人们纷纷指责电影的负面影响,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电影界开始遭到舆论的指责。面对社会的关注,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1928年,电影研究委员会的主席电影研究委员会(Motion Picture Research Council)的主席肖特(willian. H. Short)邀请了一批大学里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制定了一套研究计划,由著名的研究者主持了13项专题研究,研究电影对儿童各方面的影响。这项研究从1929到1932年历时三年,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成果集结为10册出版。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看到这本书上的资料,很让人激动人心,书上的资料和调研基本上已经完全推翻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所说的日本动画暴力说和游戏暴力说,有些媒体和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在大众舆论面前大肆的渲染我们的游戏、我们的动画还有电影,是多么多么的暴力,但是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足以推翻媒体和某些专家的言论.再加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暴力是人类正常的一种属性.
    2.媒介中的暴力传播效果与受众人对社会的经历学识以及社会教育程度有关(注意是社会教育,指的是受众人对社会的了解,不是学生的一般应试教育)
    3.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接触暴力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众人的焦虑感,从而解除受众人本身有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

    结论:
    媒介分级确实很有必要性,但是仅能作为缓冲。暴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必须要从社会教育喜下手,必须要让孩子们明白电影和游戏里杀人可能不需要付出代价,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外书中还有关于社会信任感的调查。
  •   作者从多个角度 深刻分析了媒介暴力种类以及影响 包括对青少年的影响,无论是出发点 还是视野 都很有见地;文字组织也很不错;类似的书籍不多,值得阅读和收藏!
  •   媒介暴力效果研究是一个老话题,作者对不仅对媒介暴力效果理论给予了精微细致的梳理,而且结合中国社会、媒体和受众的特征来展开分析。视角独到,阐释明晰,对业界人士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迪作用!
  •   写论文的童鞋可以参考一下
  •   还不错/只是印刷的质量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