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广州  作者:[英]狄更斯[Charl  页数:371  译者:何湘红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个小说鼎盛的时代,而查尔斯·狄更斯,则是当时众多小说家中成绩最为卓越、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位作家。  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于一个海军下级职员之家,他八九岁时就爱上了读书,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学结上了不解之缘。他虽然只上过几年学,但他读过很多书,背得许多诗。但由于家庭贫困,弟兄众多,他十一岁时就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十二岁到鞋油厂做童工,每周挣六七个先令贴补家用。后来父亲因负债累累被送进债务人监狱,年仅10岁的小查尔斯也随全家人被迫迁入监狱,饱尝了人世的辛酸。艰苦的感受使他从此对贫苦无助的儿童、对穷人和所有被迫害者充满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产生了深深的仇恨。后来他父亲因获得一笔小小的遗产出了监狱,把小狄更斯送进学校读书。但校长却是一个叉愚昧又野蛮的人,常常对学生任意鞭打、辱骂。这个人物后来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不久,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财用光了,狄更斯不得不中途辍学,为生计而奔走。他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小职员,十六岁学速记,开始向报社投稿;二十岁进报馆当记者,主要采访国会新闻。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和国会的采访活动让狄更斯看到了英国社会的腐朽与复杂,他便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揭露与批判的作品。二十二岁时,狄更斯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业余写作活动。一八三七年他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发表后风行一时,畅销全国,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让他得以靠写作生活,并从此开始了终身的写作和出版工作。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通常被看作是他的代表作。  《双城记》是狄更斯受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一书的启发而创作的一部小说。举世闻名的法国革命是一场从封建专制制度向共和制度过渡的最彻底的革命,而在王权被中止期间的上层斗争又极其复杂,其中既有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国王和王后里通外国的阴谋、群众对王宫的进攻、王权的寿终正寝,又有恐怖的大屠杀、对国王和王后的软禁、审判和处决等等。早在创作之前,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一书引用了一份在攻陷巴士底狱后从牢房里发现的囚徒的密藏手稿,手稿中有一段文字触动了狄更斯的心弦:“要是大人看在上帝和最神圣的三位一体的分上,把我亲爱的妻子的下落告诉我,即便您只是用一张小小的卡片写上她的名字,把她活着的消息通知我,那也将是您恩赐给我的最大安慰,我将会永远祝福大人的伟大!”这一令人揪心的手稿,构成了《双城记》的核心故事:一个被人秘密囚禁了十年的囚徒,在狱中用血泪记下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渴望向仇人清算,但是,真相大白之后,这封控诉书控诉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婿狄更斯就是借助于这一核心情节,创作出了一个贯通整个时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双城记》。  《双城记》以波澜壮阔的法国革命为背景,以三个互相猫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把冤狱、爱情和复仇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激烈。小说分别塑造了三科人:一种是以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是作者痛力鞭挞的反面人物。另一种是革命群众。他们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底层社会,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赞赏他们在革命爆发前后的坚强性格和卓越才智,但是,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有些人却成了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第三种人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人物。他们中间既有宽容为怀的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又有主张仁爱的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他们的互相辉映,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和谐团体。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作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灾难也将在英国重演。狄更斯曾经在一八五四年底坦言:英国的不满情绪就像是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促成了紧张局面的不断恶化,加上海外战争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极有可能酝酿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可怕灾难。作者还试图通过对革命极端恐怖的描写提出警示,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寻求一条出路。基于这一目的,小说深刻揭露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并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他们必然会奋起反抗。小说还生动描绘了起义群众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面。同时,作者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既反对封建贵族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又反对革命者以暴抗暴的行为,他把整个法国革命描绘成了一场毁灭一切的大灾难。  《双城记》全书笼罩着一种阴森森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恐怖气氛,这是因为作者有意使用了“哥特小说”的风格,故事以强奸凶杀案开头、以黑牢里的控诉为核心、以断头台的流血而结束,书中描述了巴士底狱古堡牢房里囚徒的血泪控诉,描述了发生在月夜里的绑架,描述了绝色佳人被强奸后在哀号中死去的惨状,以及大量耸人听闻、刺激感官的场景:一边诅咒一边划着血十字而死的少年、在半夜里被暗杀的侯爵、坟场里被掘出的棺材、月光下磨着屠刀的杀人狂、像浮尸一样浮肿的典狱长、矛尖上插着血淋淋人头的游行、断头台边围观喝彩的人群、每天向刑场输送死囚的囚车狄更斯有意选取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进行添油加醋的描绘,显然是受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哥特风格和时尚的影响。  然而,《双城记》绝不仅仅是一本悬念丛生、格调阴森的哥特式小说,它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历史小说。它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佐证,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以及成就与错误,用宏观的画面清晰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巴黎与伦敦的社会现实。他最想表现的,还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法国革命时期的现状与变化,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这现状与变化的爱憎情感。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双城记》采取了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整部作品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充分表现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技巧。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狄更斯的写作素以妙趣横生的幽默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而著称。狄更斯的写作才能源自于他对事物的高度敏感,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境感受准确地投射到笔下人物的身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场人物,他都描述得令人过目难忘。他对语言和修辞的精妙把握,足以唤起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狄更斯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他先后出版过十四部长篇小说、二十余部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两部游记、一部随笔集,以及一部分戏剧和小品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除了描写法国革命的代表作《双城记》和另一部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代》之外,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等。狄更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从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广泛而深刻地描述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的形象,并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与批判,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但与此同时,他也极力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的思想,对革命群众的反抗斗争,抱有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  狄更斯是欧洲十九世纪少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深刻地暴露了英国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实况,更在于他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文学革命。狄更斯于一八七。年六月九日去世,享年五十八岁。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给予他高度的评价,称誉他为英国“杰出的小说家”。  编委会

内容概要

  一个被人秘密囚禁十年的囚徒在狱中含血带泪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要求向仇人清算,而十多年后这封控诉书恰好控诉了自己无辜的女婿。《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双城记(全译本)》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述了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起死回生第一章 时代第二章 邮车第三章 夜的阴影第四章 准备第五章 酒店第六章 鞋匠第二部 金 线第一章 五年后第二章 一场好戏第三章 失望第四章 祝贺第五章 豺狗第六章 好几百人第七章 城里的爵爷第八章 乡下的爵爷第九章 戈冈的头颅第十章 两个许诺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的画像第十二章 会体贴的人第十三章......

章节摘录

  夜幕降临,女儿睡在坚硬的地面上,她靠在父亲的身旁看护着他。他们俩就这样静静地躺着。天色越来越暗,直到一丝光亮从墙上的裂缝里透了进来。  洛里先生和德法日先生已办妥了旅途所需的一切手续,另外还准备了旅行斗篷、披肩、夹肉面包、葡萄酒和热咖啡。阁楼里除了一张干草铺的床外,什么也没有,德法日先生就把带来的食物和灯放在板凳上,然后和洛里先生一起,把这个囚徒弄醒,扶了起来。  纵然有极高的智慧,也无法从他惊慌失措的神情里窥视出他内心的秘密。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他还记得他们跟他说过的话吗?他知道自己已经获得自由了吗?就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尝试着和他说话,但他不知所措,回答得很缓慢,甚至还两手抱头,一副从未有过的癫狂、恍惚的样子。看到他惝恍迷离的样子,他们都吓坏了,觉得最好不要再打搅他。只有听到他女儿的声音说话,哪怕只有一点点,他都会欣喜地转过身去。  他是那么的驯服,吃着他们给的食物,喝着他们给的饮料,穿上他们给的斗篷,披上他们给的披肩,这种百依百顺的服从是在长期的强制压迫下养成的。当他的女儿伸出手挽住他的手臂时,他反应迅速,马上用双手紧紧握住那只手不放松。  他们来到那长长的楼梯开始下楼。提着灯的德法日先生走在前面,洛里先生走在最后。走了几步,老人停了下来,望着屋顶和四周的墙壁。  “你还记得这里吗,爸爸?你记得从这儿上楼吗?”  “你说什么?”  她还没问完,他就喃喃地做了回答,好像她又问了一遍。  “记得吗?不,我不记得了。太久了。”  他们发现他明显记不起从监狱到这里的事了。他们听见他含含糊糊地低声念叨着:“北塔楼,一○五号。”他看着四周的墙壁,显然他已经把这里当成是曾经长期囚禁他的坚固的堡垒。他们走到了院子,他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好像在等待着放吊桥。他没有看见吊桥,只有一辆马车在街道上停着,他扔下女儿的手,紧紧地抱着脑袋。  门口周围空无一人,那为数众多的窗户里看不见一个人影,就连街道上偶然经过的路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宁静和冷清。只看到一个人靠在门框上织着毛线,那就是德法日太太,她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个囚徒上了马车,他的女儿紧随其后,洛里先生刚踩上踏板就被迫停住了,因为囚徒苦苦哀求着要他的做鞋工具和那双还没完成的鞋。德法日太太马上自告奋勇,对她的丈夫说她去取。于是她织着毛线,走出了车灯照着的地方,进了院子。她很快就拿来了那些东西,递进马车里,接着就靠在门框上继续织着毛线,什么都没有看见。  德法日坐在驾驶座上,说道:“到关卡!”马车夫鞭子一甩,他们就在昏暗的摇曳不停的灯光下,在“哒哒”的蹄声中上路了。  灯光晃晃悠悠,路况好的街道就会明亮些,路况较坏的街道就会昏暗些。经过了张灯结彩的店铺、兴高采烈的人群、灯红酒绿的咖啡店和剧院大门,他们来到了一个城门。  提着灯的士兵们站在警卫室的旁边:“证件,各位!”  “这儿就是,军官先生。”德法日下了车,郑重其事地把士兵拉到一边,他说,“这是车里那位白头发先生的证件。这是由——连他一起交给我的。”他嗓门压得低低的。  这时几盏军用提灯闪烁了一下,一只穿制服的手臂提着其中一盏灯伸进了马车,与那只手臂相连的一双眼睛,用不同寻常的目光,看着那位白头发先生。“可以了,走吧!,,他说道。  “再见!”德法日回应着。  于是,他们离开了那一小片昏暗微弱而且摇曳不停的路灯,来到广阔的星罗棋布的夜空之下。  满天的星光闪耀着永恒的光辉。有些星星与这小小的地球距离实在太远,以至学者说它们的光到现在还不一定照射过来,它只是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那里却无所不包,无所不为。在黎明前这段寒冷而不安的路途中,那些黑影又来了,又高大又阴森,他们在洛里先生的耳边窃窃私语。这就是那个被埋葬后又被挖掘出来的人,他就坐在这个人的对面,猜测着他永久失去了哪些能力,又有哪些可以恢复?他与黑影还在重复地老话题:  “我想你愿意复活吧?”  还是同样的回答:  “很难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城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