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与黄河文化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尤宝良,邓红 编  页数:394  字数:396000  

前言

  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文明发祥于河流两岸,河流哺育了人类古老的文明。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例,古埃及被历史学家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巴比伦文明产生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印度文明又称为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黄河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黄河在山东流经9个市25个县(市、区),全长628公里。有800多公里黄河堤防,保护着沿岸城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63座引黄涵闸,年均引黄河水近70亿立方米,保障着11个市68个县(市、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实践告诉我们,不仅黄河水已经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与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以黄河水为载体的黄河文化也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与山东的生态文明建设、旅游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关系密切。可以说,黄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富裕繁荣,哪里的文明程度就得到提升。

内容概要

《东平湖与黄河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东平湖水脉交织纵横的区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部书以水文化的视角,叙述了黄河、东平湖的历史和现状、治理运用历程、决策思想,展示了黄河工作者、人民群众治水过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结晶,描绘了区域内丰厚的文物胜迹、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遗留的文化痕迹,讲述了区域风土人情、与河湖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全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东平湖作为蓄滞洪工程治理运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书籍目录

序一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东平湖沧桑 黄河东去 汶水汤汤 运河古今 河湖交汇浸润的厚重文化二  黄河往事 河过东平湖一带 王景陪驾巡河东平 黄花寺决口与堵复 运河穿越黄河 黄河回归故道 战胜1958年黄河洪水 黄河位山枢纽工程   仓促上马   在论证中实施   山东黄河大截流   破坝改建 黄河石料采运 黄河东银铁路 黄河人工扰动试验三  东平湖治理与运用 从自然滞洪到黄河蓄滞洪区 分级运用格局的形成 东平湖水库建设 东平湖移民及安置 东平湖通信发展历程 分滞洪运用回顾 一个不曾休止的话题 漫说金山坝 “大禹奖”的背后 东平湖与南水北调四  魅力水域 美哉“小洞庭” 独具特色的水工程 “北方都江堰”——戴村坝   从“白英策”说起   初筑戴村坝   戴村坝变迁   戴村坝的日臻完善   戴村坝拾遗 清河桥之谜 湖上渔家 东平湖:禁砂后的涅槃五  地名中的水印 东原底平 安民山记 金线岭考 稻屯洼 位山与东平湖 石洼不仅仅是个村庄 河湖通道清河门 水旱码头十里堡 8号汛屋 消失的老口门 将军渡 村名拾零   “那里”村名的由来   “日出梁山走,日落不出口”   “屯”式村名的由来   “圈”式村名的由来   说说“岔河”   安“营”扎“寨”六  运河与水浒七  诗文碑刻选录八  民间文学九 东平湖风情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黄河东去  万里黄河进入山东省,流经东平湖西北部,由垦利注入渤海。山东黄河河道上宽下窄,堤距在位山以上较宽,东明最宽处20公里,位山以下较窄,有的不足1公里,如东阿艾山一带仅三四百米,这种情势极不利于排除洪水。东平湖正处于位山以上黄河河道由宽变窄的过渡段上,所以东平湖一带易受洪水侵袭。黄河的经过给东平湖的演变带来极大影响,是东平湖沧桑变迁的重要原因。  东平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众说纷纭。地壳变动和河流泥沙堆积的混合作用与黄河历史上不断决口、泛滥、改道、泥沙淤积、水源补给难以分开。东平湖地区地质构造上正位于鲁中隆断区与徐州凹陷带的交界处,由于受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因而产生了较大断裂带,纵横裂隙也较发达。同时,又是黄河与汶、泗河冲积平原相连的带状洼地,自然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集的地带。故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和汶、泗等著名河流均汇集和流经这一带洼地。  黄河历史上在这一带变迁,由于受到鲁中山区隆起阻挡的影响,不是南走淮泗入黄海,就是北夺漯济入渤海。东平湖一带因而形成四周较高、中间较低的洼地。因地质构造形成的洼地,又由于河流堆积形成了湖盆。根据水文学的观点,洼地上降水、上游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的水量,大于蒸发、渗漏损失和流出的水量,或基本达到平衡时,就会形成一般常见的湖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平湖与黄河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