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王佩智  页数:231  

前言

闻名天下的西冷印社,沐浴着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积聚了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她的创立和发展,始终是杭州文化史上绚丽夺目的亮点,是印文化史上值得大笔泼墨的画卷。《品味西泠丛书》的创意,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整理编辑系列作品,逐步展开西泠印社走过的百年历程的多棱画面,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品味西泠印社昨日的沧桑岁月,品味西泠印社今天的辉煌成就。西泠印社的历代先贤们为我们创造了无数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我们能够了解的层面、深度有限。2004年为了落实国家文物局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档案的要求,开始比较系统地搜集、整理工作,完成总计35册的资料成果。如何使用、延伸这批成果,是我们思索的一个问题。是把它藏于“深闺”,束之高阁,作为一项任务的最终完结,被动地等待有人识鉴?还是把它分不同侧面进一步整理归纳,并在不断的新发现中,丰富和完善史料内容,分类结集出版,主动地宣传西冷印社扩大影响?虽然困难很多,我们仍然有信心地选择了后者。

内容概要

本书所展开史料与论析的时间座标,设定在1956年至l964年,我认为作者是很有深意的。众所周知,其上限是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及对私改造完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进入比较稳定阶段的开始,下限则正值“四清”运动和“文革”风雨欲来的前夜,上一年亦逢西泠印社恢复活动。本书运用史料和全方位审视的论说结构,回顾了这一阶段篆刻艺术争取存在、变革自身、扩大受众、融入社会的历程,向我们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共和国的前三十年中,这是一个文化艺术包括篆刻艺术在内生存状态相对较好的阶段,虽然不无艰难曲折。这一基本结论是比较客观的,我与之颇有共鸣。

作者简介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安徽涡阳人。现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会员等。著有《西泠印社旧事拾遗》、《飘动的绿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合作)等,策划编撰《走进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系列丛书之《楹联碑刻集萃》、《古代砖瓦精选》、《印章陈列大观》等,并发表多种专题研究论文近30篇。

书籍目录

总序·魏皓奔序一·刘江序二·孙慰祖一、篆刻是什么二、关于书法篆刻是不是艺术、是不是“花”的一场论争三、反映篆刻创作的舞台日渐扩大四、篆刻组织担当重任,聚人才,出作品五、篆刻艺术教育登上高等艺术院校殿堂六、篆刻创作主题融入时代节拍七、建国初期篆刻艺术的社会作用八、篆刻以艺术的名义走向大众.九、再问篆刻是什么篆刻作品查阅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篆刻是什么“篆刻”一词最初是用来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的意思。晋代左思《娇女诗》曰:“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唐代吕延济注释说:“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后来,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篆刻成为这一艺术的名称。不过,《现代汉语词典》上“篆刻”就是“刻印章”的说法,其实很片面。现代篆刻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的争议或释义。有的认为:篆刻是以金石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因其先篆后刻,故称篆刻。亦称金石篆刻。有的认为:篆刻即印章,印章即篆刻。这种释义大概来自词典之类的工具书。有的认为:篆刻是用篆书镌刻印章的统称。有的认为:印章制作技能发挥到一定艺术境界,或者说印章加上“艺术”二字,就是篆刻。有的认为: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因为采用的文字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有的认为:篆刻是书法、绘画、雕刻三者合一的艺术。有的认为:篆刻是一种构图艺术。在视面上铺排设计成不同的文字图案,加以雕刻,表现出粗壮或飘逸、豪放或纤巧等不同风格,给人以美感。有的认为:治印,又名“篆刻”,又称“印学”,既同书法、绘画、雕刻等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和书法、绘画:雕刻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记

我在做些零零星星的西泠印社社史研究的同时,收集到一些零零星星的印稿资料,时间长了,数数也不算少,尤其是建国初期这一段。这些嵌在泛黄的纸张上的印文图案,因为有了岁月的痕迹,便让人感受到那种珍贵。闲暇时翻翻,权以消遣。翻的遍数多了,便有了零零星星的念头,觉得应该作个专题研究。这样,自己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我与篆刻,知识实在肤浅的很,以此命题作文,大有班门弄斧之嫌。转而一想,这大概也是我与篆刻必定的缘份。于是,我冒昧请教刘江老师,先生鼓励我:“可以做起来。”并指点了补充资料的查询线索。建国初期的篆刻创作,对篆刻史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艺术现象。一代人为中国篆刻的命运呐喊,孜孜探索,使篆刻艺术登上社会大舞台,中国篆刻因他们而醒目。在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篆刻创作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同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我开始循着这个思路整理资料。篆刻,就其艺术成分而言,哪怕是同一幅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兴趣爱好,创作者会有不同的表现企图,欣赏者会有不同的评价、褒贬。更何况把许多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不同的声音就会更多了。所以,如果对建国初期的作品就艺术而艺术进行分析比较,描述起来很难驾驭,似乎也没有必要刻意地比较。因为每个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实践中,篆刻在艺术上历来反对的就是僵化生硬的一统模式,倡导流派纷呈,既讲究师承,又鼓励创新,谓之“师古不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句话,用来形容对篆刻艺术的要求上最恰当不过了。

编辑推荐

《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1956-1964)》:品味西泠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这是一本反映新中国建国初期十年篆刻创作的状况,在这特殊时期的篆刻创作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刻联系在一起,每方篆刻都透显了那个时期的政治气息。今天,我们展读这些史料,不免有隔世之感。对于许许多多年轻人来说,这一切肯定显得陌生甚至不可思议。这个时期篆刻创作完全脱离了经济的动能,“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提出使篆刻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印人们努力寻找在新时代条件下社会服务与表现的新途径。这时期标语作品和政治人物主题作品几乎成为创作的准入前提。这时期印人舍弃长期固守的高雅路线而作出的应变。今天,我们这些曾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老人,能再次看到这些标语作品和政治人物主题作品时竟十分激动。时隔四十几年,这些作品还是感到十分亲切,其中不乏真诚,而又不无无奈。全书附有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竞达几百方之多。此书值得收藏。
  •   有史料价值,书很新
  •   此书是当今新时代的最佳创作,是一个划时代的高峰!
  •   值得拥有,很多资料,个别图片,从原来的地方截取下来分辨率不高,有毛刺。。。
  •   资料很丰富啊···
    可以看到建国初期的篆刻风貌和很多看不到的印章啊
  •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所反映的规定动作。读此书后使我想起赵丹临终所说,“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样领导?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丁都管,管得8亿人民只剩下8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引起我们警觉吗?”
  •   本书很好,里面有很多建国时期的印章,很是喜欢
  •   对于这个时期的印风,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研究篆刻的人值得一学。
  •   建国初期是篆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是很好的一本书,图例丰富,内容翔实,印制精美,价格公道,是研读那个时期的重要资料,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