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常识

出版时间:2008-09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张景山  页数:191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上溯两千年,中国戏曲已从巫术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它像一条小溪,从历史深处奔腾而出,一路上,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广采博收,汇集了歌舞、说唱、滑稽表演、百戏杂技等艺术因素,终于形成了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传统戏曲艺术。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映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京剧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作为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独占北京舞台的徽班与随后晋京的湖北汉班的合流,从而奠定了以皮簧为骨干的声腔体系。其后则有北京语音的逐渐融入,在徽、汉二戏中形成了以“十三辙”、“四声”、“上口字”、“尖团字”为其特点的舞台语音体系,并确立了以改革后的胡琴(京胡)为主奏乐器的新的伴奏风格。除此之外,北京的皮簧戏还吸收了昆曲和乱弹诸腔的优点,使曲调和唱法更加丰富和优美,也显示出京班皮簧戏与原先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徽、汉皮簧戏的重大区别。随着近代商业都市的兴起,交通日益便利,北京的皮簧戏班或艺人陆续出京,向外埠发展,天津、上海、汉口等大都市或商埠,都有京班皮簧戏的演出。至清末,京班皮簧艺人的足迹已遍南北,外埠观众则称北京来的皮簧戏为“京戏”,其后也有称京戏为“京剧”或“国剧”的。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至清代,真是到了集大成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京剧的诞生。它的直接的亲缘,自是徽、汉二戏,但如果认祖归宗的话,却不得不从唐的参军、宋的杂剧以及金的院本说起,一直追溯到金、元时代起于中国北方由说唱诸宫调演变而成的新的杂剧形式和南宋以来称为南戏的“永嘉戏曲”,追溯到明、清之际流行的昆曲和秦腔。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随着雅、俗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京剧成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剧种,并很快形成了如日中天的繁荣局面。余三胜、张二奎和程长庚,都是道光年间京中最著名的老生,人称老生“三鼎甲”。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左右了皮簧腔的生命,确立了“京戏”在皮簧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情形直接促成了京剧在民国时期登峰造极的发展,进入了京剧最辉煌的时代。这时,京剧形成之初所沿袭的徽班体制,被“明星制”即“名角挑班制”所取代,具有号召力的著名演员成了剧团的领导人,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爱好京剧的社会名流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参与,而非职业演员和普通观众的队伍也在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演员成为京剧迷所崇拜的偶像,有“梅、尚、程、苟”四大名旦,有“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又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及丑行的萧长华和叶盛章。其后,余叔岩、言菊朋于40年代先后辞世,高庆奎因嗓疾退出舞台,四大须生遂变为“马、谭、杨、奚”,增加了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三个人。那时,过分热情的京剧迷被时人戏称为捧角家,而专为某一位演员聚集起来的捧角群体被称为某党,在诸党中,声势最大的是专捧梅兰芳的梅党和专捧程砚秋的程党,对峙竞艺,各擅胜场,颇类似于现在年轻人的粉丝团体。京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声腔之美。我们习惯说听戏而不说看戏,可见听比看还重要。京剧又称皮簧戏,即特指其声腔而言。而所谓皮簧,也就是“西皮”和“二簧”的简称,这两种腔调所组成的戏曲声腔构成了京剧的基本特征。西皮发源于西北,是来自陕西或甘肃的一种曲调。其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旋律变化较大,唱腔非常流畅,宜于表达激昂慷慨,欢快悠扬的场面。二簧则起于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有正反二黄等多种板式,它的旋律比较平稳,节奏舒缓,适合表现苍凉沉郁之情。戏班里皮簧兼用,形成了新鲜的艺术效果,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流行最广的声腔。道光年间有一首竹枝词,专道它的好处:“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剧情高潮处,台上的“角儿”拔一个高音,能将这高音持续一分钟,就是其生动的写照。皮簧腔即“乱弹”之一种,属于“花部”,这是相对于“雅部”而言。雅部昆山腔是以南北曲为骨干的曲牌连缀体音乐体制,花部皮簧腔则代之以板式变化体(板腔体)音乐体制,这种新兴的音乐体制一反雅部昆山腔的刻板、雕琢和精巧,以其节奏、板眼以及旋律的富于变化而赢得了观众。这种与叙事、抒情紧密结合的板式,根据所要表现的人物心态、情绪,戏剧冲突,情节起伏,以不同的方式合理地衔接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层次鲜明,旋律丰富的乐章。比起曲牌联套的演唱方式,板腔体更能自如地发挥、表现戏剧内在节奏的功能,使得戏曲演唱变得既简便又顺畅。京剧的魅力还在于程式化表演,即所谓身段之美。著名京剧理论家齐如山曾把京剧表演的特点归纳为“有声皆歌,无动不舞”。他在创作上吸收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为梅兰芳设计了许多著名的舞蹈,丰富了京剧的表演语言,也提高了舞蹈在京剧中的地位。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唱工比舞蹈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喝彩声,老戏迷往往更期待情节高潮处那一两句常人难以企及、响堂挂味的声腔,每每为此如醉如痴。梅兰芳强化了京剧的表演性,他的轻缓而优雅的舞蹈成为京剧表演艺术的标志之一,也使他在国内国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京剧表演因梅兰芳而位居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中。马连良也对京剧表演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富于节奏感和韵律,同时,他还创造了许多为后来的老生演员乐意仿效的程式化表演动作,比如表现角色感情难以克制时发髻的颤动,愤怒、惊恐时髯口的抛甩,焦灼时水袖的翻转等。这些都给人一种稳健、潇洒之美,也是京剧所以迷人之处。除此之外,京剧的魅力还体现在舞台的空间感、复杂而艳丽的戏装、剧本唱词的文学性以及独特的脸谱彩绘艺术等,这些都构成了京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清末一位曾任驻法使馆参赞的中国官员在向欧洲听众介绍中国戏剧时说:“这些多愁善感的观众,他们可以借助想像力再现最宏伟的场面、皇家园林、最美好的景色、大河流过的山谷以及终年积雪的荒山野岭。这些观众瞬间就可以与诗人的幻想亲密交流;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随意地创造一种幻觉,使理想成为现实。并不是戏剧被改造了,而是戏剧的精神在倾听,他不是在接受一个情节,而是自己引导着情节;它是戏剧感觉的创造者,而为了激起这一官能,只要几行开场白就够了。”这是对观众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赞美。他把中国戏曲简约、含蓄的美学风格与中国观众的艺术想像力看作是一个整体,其中确实蕴涵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二十世纪中、晚期以来,中国京剧传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文化格局的重新配置,使得传统戏曲艺术也被纳入到功利化的文化体制之中。而新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兴起以及文化传播机制的确立,也使得京剧独领风骚的局面成为一种历史陈迹。六七十年代的京剧现代戏运动,促使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京剧的诞生。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京剧艺术家们在革新唱腔以及舞台演出方面所做的可贵努力。由于一种畸形的政治力量的干预,“样板戏”一枝独放,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景观,同时,也使得京剧真正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京剧被年轻一代以及知识文化界所冷淡的命运。在新兴的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当年最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只能退守边缘的、小众的领地。所以,抢救、振兴京剧就成为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京剧将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一部分。这是一件善举,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解决京剧观众后继无人的潜在危机,有利于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我们编写这样一本《京剧常识》,也是为了弥补当前京剧文化读物之不足。有报道称,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最直接的困难是师资匮乏。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我们希望,这本《京剧常识》能够增进大家对京剧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它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和喜欢京剧艺术的学生家长渴望了解更多京剧知识的要求。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进校园15首京剧唱段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将京剧常识分列8个部分,分出条目数百个,逐条加以注释。书后还编有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全书配图数百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京剧艺术的面貌,也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真正是图文并茂。京剧文化的繁荣,有赖于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喜爱,而从小接受教育、熏陶,是使京剧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新一代的京剧名家和真正有鉴赏力的观众,应该就在未来的这一代青少年当中。

内容概要

《京剧常识》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尤其适合学生及音乐教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部所规定的15首京剧唱段及其相关剧目的介绍,以及剧目的来源、历史沿革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为京剧常识,从源流、行当、人物、剧目、声韵和音乐、脸谱与行头、基本功与表演程式、演出习俗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解,细分为数百词条,并附有数百张图片,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既赏心悦目,又非常实用,得到了北京一些试点学校教师的首肯。该书由北京戏剧家协会特别推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顾问,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作者简介

解玺璋,北京人,祖籍山东肥城,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书香专刊、文化导刊和《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任编辑多年,曾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编报、编书20余年,闲暇时,喜欢舞文弄墨,对文艺评论情有独钟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一、京尉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三年级:《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  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五年级:《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六年级:《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七年级:《文成公主》  八年级:《趁夜晚》  八年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二、京剧常识  (一)京剧源流    1.徽班进京    2.四大微班    3.汉调进京    4.徽汉合流    5.同光十三绝    6.京派    7.海派    8.外江派    9.老生前三鼎甲    10.老生后三鼎甲    11.四大须生    12.南麒北马关外唐    13.四大名旦    14.四小名旦    15.本戏    16.连台本戏    17.古装戏    18.时装新戏    19.现代戏    20.梨园行    21.梨园世家    22.科班    23.富连成社    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24.荣春社    26.中国戏曲学院(校)  (二)京剧行当    1.行当    2.生行    3.老生    4.唱工老生    5.做工老生    6.靠把老生    7.红生    8.小生    9.袍带小生    10.扇子生    11.翎子生    12.穷生    13.武小生    14.武生    15.娃娃生    16.旦行    17.青衣    18.花旦    19.花衫    20.武旦    21.刀马旦    22.老旦    23.净行    24.铜锤花脸    25.架子花脸    26.武花脸    27.丑行    28.文丑    29.武丑  (三)京剧界人士  演员  (1) 老生    1.余三胜    2.程长庚    3.张二奎    4.孙菊仙    5.杨月楼    6.谭鑫培    7.汪桂芬    8.刘鸿异    9.余叔岩    10.高庆奎    11.言菊朋    12.周信芳    13.马连良    14.唐韵笙    15.谭富英    16.盂小冬    17.杨宝森    18.奚啸伯    19.李少春    20.谭元寿    21.马长礼    22.童祥苓    23.冯志孝    24.张学津  (2)  红生    1.米喜于    2.王鸿寿    3.林树森    4.李洪春  (3)  武生    1.俞菊笙    2.尚和玉    3.杨小楼    4.俞振庭    5.盖叫天    6.李万春    7.高盛麟    8.王金璐    9.厉慧良  (4)小生    1.徐小香    2.程继先    3.姜妙香    4.俞振飞    5.叶盛兰  (5)青衣、蓖旦、刀马望、武旦    1.胡喜禄    2.梅巧玲    3.陈德霖    4.王瑶卿    5.梅兰芳    6.于连泉    7.尚小云    8.荀慧生    9.程砚秋    10.宋德珠    11.言慧珠    12.张君秋    13.李世芳    14.毛世来    15.张春秋    16.关肃霜    17.赵燕侠    18.杜近芳    19.李世济    20.梅葆玖    21.刘长瑜  (6)老旦    1.龚云甫    2.李多奎    3.李金泉  (7)铜锤范脸,架子苑睃、武范脸    1.黄润甫    2.何桂山    3.金秀山    4.钱金福    5.裘桂仙    7.金少山    8.侯喜瑞    9.裘盛戎    10.袁世海    11.方荣翔    12.尚长荣    13.吴钰璋  (8)丑角    1.刘赶三    2.王长林    3.萧长华    4.马富禄    5.刘斌昆    6.叶盛章    7.艾世菊    8.张春华  编导    1.罗瘿公    2.齐如山    3.金仲荪    4.陈墨香    5.阿甲    6.翁偶虹    7.范钧宏    8.汪曾祺  (四)经典剧目(以历史年代为序)    1.《伐子都》    2.《赵氏孤儿》    3.《文昭关》    4.《哭秦庭》    5.《将相和》    6.《宇宙锋》    7.《萧何月下追韩信》    8.《霸王别姬》    9.《苏武牧羊》    10.《昭君出塞》    11.《铫期》    12.《捉放曹》    13.《白门楼》    14.《击鼓骂曹》    15.《古城会》    16.《徐母骂曹》    17.“长坂坡》    18.《汉津口》    19.《群英会》    20.《借东风》    21.《华容道》    22.《龙凤呈祥》    23.《卧龙吊孝》    24.《战冀州》    25.《阳平关》    26.《白帝城》    27.《失街亭》    28.《空城计》    29.《斩马谡》    30.《文姬归汉》    31.《春闺梦》    32.《除三害》    33.《锁五龙》    34.《罗成叫关》    35.《徐策跑城》    36.《闹天宫》    37.《贵妃醉酒》    38.《红鬃烈马》    39.《红娘》    40.《贺后骂殿》    41.《三岔口》    42.《四郎探母》    43.《辕门斩子》    44.《洪羊洞》    45.《钓金龟》    46.《赤桑镇》    47.《遇皇后》    48.《清风亭》    49.《花田错》    50.《野猪林》    51.《武松打虎》    52.《李逵探母》    53.《扈家庄》    54.《打渔杀家》    55.《艳阳楼》    56.《岳母刺字》    57.《挑华车》    58.《生死恨》    59.《盗仙草》    60.《断桥》    61.《游园惊梦》    62.《战太平》    63.《九江口》    64.《游龙戏凤》    65.《拾玉镯》    66.《法门寺》    67.《凤还巢》    68.《一捧雪》    69.《审头刺汤》    70.《打严嵩》    71.《四进士》    72.《三娘教子》    73.《鸳鸯泪》    74.《女起解》    75.《玉堂春》    76.《大保国》    77.《探皇陵》    78.《二进宫》    79.《荒山泪》    80.《恶虎村》    81.《盗御马》    82.《连环套》    83.《红楼二尤》    84.《天女散花》    85.《虹桥赠珠》    86.《锁麟囊》    87.《小放牛》    88.《连升店》    89.《谢瑶环》    90.《状元媒》    91.《望江亭》    92.《杨门女将》    93.《逼上梁山》    94.《海瑞罢官》    95.《杜鹃山》    96.《海港》    97.《龙江颂》    98.《华子良》    99.《宰相刘罗锅》    100.《曹操与杨修》  (五)声韵与音乐  声韵    1.湖广音    2.中州韵    3.十三辙    4.上口字    5.韵白    6.京白    7.风搅雪    8.方言白    9.自报家门    10.引子    11.定场诗  爵乐    1.京剧乐队    2.文场    3.武场    4.二黄    5.反二黄    6.四平调    7.西皮    8.南梆子    9.高拨子    10.锣鼓经  (六)脸谱与行头  脸谱    1.脸谱    2.脸谱谱式    3.整脸    4.六分脸    5.三块瓦脸    6.花三块瓦脸    7.碎花脸    8.十字门脸    9.花十字门脸    10.歪脸    11.水白脸    12.油白脸    13.象形脸    14.神佛脸    15.妖怪脸    16.精灵脸    17.僧道脸    18.丑角脸谱    19.豆腐块脸    20.腰子脸    21.枣核脸    22.脸谱用色    23.红脸    24.紫脸    25.黑脸    26.蓝脸    27.绿脸    28.黄脸  行头    1.行头    2.蟒    3.老旦蟒    4.官衣    5.官衣    6.帔    7.开氅    8.褶子    9.青衣    10.富贵衣    11.箭衣    12.马褂    13.旗袍    14.罪衣    15.古装衣    16.龙套衣    17.靠    18.软靠    19.改良靠    20.战袄战裙    21.抱衣抱裤    22.侉衣侉裤    23.袄裤裙    24.彩旦衣    25.水袖    26.狐尾    27.盔头    28.翎子    29.戏鞋    30.砌末  (七)基本功与表演程式  基本功    1.幼功    2.三大块    3.毯子功    4.把子功    5.腿功    6.鼎功    7.腰功    8.桌子功  表演程式    1.表演程式    2.四功五法    3.唱念做打    4.起霸    5.走边    6.马趟子    7.圆场    8.京剧表演特技    9.水袖功    10.帽翅功    11.翎子功    12.跷功    13.水发功    14.髯口功    15.扇子功    16.手绢功    17.椅子功    18.打出手    19.变脸    20.喷火    21.耍牙    22.龙套  (八)演出习俗    1.祭神    2.封箱戏    3.跳加官    4.帽儿戏    5.大轴    6.压轴    7.折子戏    8.重头戏    9.打炮戏    10.堂会戏    11.义务戏    12.两下锅    13.六场    14.票友    15.票房    16.下海    17.反串    18.反串戏    19.海报    20.戏单词目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京剧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一年级:《报灯名》(《打龙袍》选段,灯官念白,数板,丑)剧目介绍:《打龙袍》是一出花脸、老旦并重的传统戏,又名《遇后龙袍》,作者已不可考。故事内容略见于《三侠五义》第15回——第18回以及《正昭阳》传奇。话说北宋仁宗年间,陈州连续三年大旱,仁宗派包拯到陈州放粮救灾。在陈州天齐庙,包拯偶遇一盲妇状告儿子不孝,言语之间让包拯大为吃惊。原来,告状的盲妇不是别人,正是神秘失踪二十年的宋真宗的妃子,当朝天子宋仁宗的母亲李太后,她要告的就是当朝天子宋仁宗,并拿出了黄绫诗帕作为证据。包拯当即答应代她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后,恰逢元宵佳节,他邀请仁宗皇帝午门观灯,在此之际,特意安排灯官排演一出雷劈不孝子张继保的灯戏。张继保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不孝之子,给仁宗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讽喻他的不孝。宋仁宗果然大怒,以藐视帝王的名义,要将包拯治罪,即刻问斩。后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宋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这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太后还朝。李太后要责罚仁宗,命包拯用紫金棍代打皇帝。包拯不便以臣打君,遂让仁宗脱下龙袍,用杖责龙袍的方式,作为打皇帝的象征。这出戏既歌颂了包拯的刚正不阿,又呼唤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道”,即使贵为皇帝,也不能不讲母子亲情,人伦大义。《报灯名》是该剧第二场中灯官的一段“数板”念白,灯官由丑角(小花脸)扮演,在剧中起插科打诨的作用,借以调节气氛。灯官在这里所“唱”实为各种花灯的名字。

编辑推荐

这本《京剧常识》能够增进大家对京剧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和喜欢京剧艺术的学生家长渴望了解更多京剧知识的要求。《京剧常识》开篇对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剧目及唱词做了简要介绍,而后将京剧常识分列8个部分,分出条目数百个,逐条加以注释。书后还编有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全书配图数百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京剧艺术的面貌,也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真正是图文并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剧常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京剧之于我,犹如隔岸看花,美则美矣,但却高贵深邃得难以触摸。本人既不是票友,也谈不上京剧爱好者,对京剧仅仅限于欣喜其唱词、身段、内涵、典故,虽是行外人,领略国粹之美的心思却终不能已。这本书恰恰迎合了我这类人,于饭后品一杯香茗,淡淡地欣赏,淡淡地游离于戏里戏外,《玉堂春》、《牡丹亭》、《将相和》——经典亦穿越了时空,与我漫步神游。
  •   就是常识,但是值得读,不会唱难道我们还要对国宝一无所知吗
  •   书很好,内容也比较全
  •   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   很好的掌柜,发货时间准时,以后好好合作
  •   该书确实不失为一本京剧常识的普及读本,尤其是适合于初学者。如果能把教育部所规定的15首京剧唱段的曲谱也一起附上,那就更好了!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给我们增加京剧常识,还是彩图的,如果更便宜点就好了。
  •   纸张精良,图片清晰,很生动的从各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京剧,是入门者非常方便阅读和理解的~~~
  •   系统的介绍了京剧的历史和常识性问题,为我们能够了解京剧的发展,了解中国京剧的历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这似乎是一本启蒙书,给中小学生看的,但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感觉讲述有点简单化,可能不足以引起孩子们足够的兴趣,而且还没仔细看就发现了一个错误,使程砚秋先生折了十年阳寿哈。书中83页:“程砚秋(1904-1948)”,我一看吓了一跳,好像记得程先生在1956年的时候还拍过《荒山泪》电影呢,怎么他1948年就没了?不会吧?再查阅其他资料,才确认此书将1958错写成1948.但愿这样的类似错误不要再被我发现,这可是一本启蒙的书哦。
  •   借过两个月还了.遇到不清楚的地方经常要查看,还是自备一本方便.
  •   很好看的一本书,建议大家购买一本放在家里珍藏
  •   分了两口气看完的,内容还可以,可以扫盲。(京剧)
  •   讲的太泛泛原来是小学教材
  •   词条解释得比较简单,像学生的考试用书,对于京剧的源流、历史、演变等等落笔不多
  •   这本书号称是中小学京剧普及教材,中国教材都是这德性,生硬的很,全是名词解释,哪个孩子爱看啊!
  •   这本书对于外行人看看挺不错,把京剧行当里的方方面面介绍的挺全。任何一本书,要做到全面就做不到精,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这本书本着普及常识的目的而写,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挑剔他的精神就是吹毛求疵了。不错的书,还有彩色配图,挺值的。
  •   这是一个基础,一本做的很扎实的好书
  •   内容很浅,都是最基本的常识,的确是学生普及类读物,适合初入门者,价格小贵。
  •   我觉得这里面就是百度百科里面拉下来的,只是更容易翻看而已
  •   很不错的一本京剧常识书,手感不错,印刷排版都看起来很舒服~
  •   书挺不错的,很适合初学者去读,介绍了很多基础知识!
  •   介绍了很多京剧的基础知识和术语,让本人对国剧更加了解。美中不足是有些术语解释不够详细,且图片配备需提高。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票友入门的必备教科书。强力推荐。
  •   知识比较泛,但不够细,适合入门的朋友们粗略了解国粹京剧
  •   是京剧入门的首选
  •   也许有人说是一本入门书,入门书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想了解一点京剧,这本书值得一读。
  •   各个方面讲到了京剧的知识,图文并茂。适合想要了解京剧的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