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说想说的话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钱勤发  页数:553  
Tag标签:无  

前言

  钱勤发这个名字,曾经是《新民晚报》的标志之一。  话,说得是不是有些大?随你怎么想,但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  这里的所谓“标志”,有两层意思:  一是,十多年前,正是《新民晚报》报业的快速发展期,无论从社会影响还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个时期都是报史上不可能忽略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社会大环境和报业发展正相契,有利于《新民晚报》在经营上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故报社员工,多受泽惠。其时“三浪”之说(即一月之中多次发薪),已在业界播腾众口;而在报社内部,则以“钱勤发”之名影射“钱,勤(频繁)发(发放)”之事功。“钱,勤发”,即代表着《新民晚报》的福利优渥。我不知道这么说有什么不对?  二是,钱勤发等一批中年业务骨干,凭借《新民晚报》这一平台,既能拔城于樽俎之间,又能折冲于千里之外,采写出大量令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提升《新民晚报》阅读率的同时,也“做大”(不是“坐大”)了自身的名声,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把某某记者和《新民晚报》画等号,正是当时普通读者惯常的心理定势。钱勤发这个名字成为了《新民晚报》的“标志”之一,就很好理解了。我不知道这样说有什么不妥?  时光流转,当年的“钱,勤发”,早已流为掌故;所幸的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钱勤发”,并没有因为“钱”已不怎么“勤发”而使文章也不“勤发”了,他一仍其旧,勤快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以射住自己的阵角。如果说《新民晚报》至今还能发挥其足够的影响力的话,和她的员工执著于那种乐观敬业的精神实有很大的关系。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像钱勤发先生一类(或一群)这个年龄层次,又是所谓半路出家的新闻工作者,还会释放出让人震撼的能量,还能勾画出中国新闻史上视角独特、耐人寻味的风景,尽管属于他们的能够为《新民晚报》代言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  我认识不少像钱勤发先生那样的新闻工作者,深感他们在为中国新闻史提供丰赡扎实而且价值贵重的史料的同时,也正在成为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揆诸钱勤发们的文章行止,不难厘定他们和新生代的新闻从业者的区别:  首先,他们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或做工,或务农,或从军,或经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观察社会的能力,这是以传导社会真实时事信息为职志的新闻工作者身上最可宝贵的修为。那些看似和新闻业务无关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一个记者、一个编辑把握报道的尺度(深度、广度和精度),即对于采编对象的掌控是否臻于尽善尽美。这是一般从学院出来直接面向社会的新进之士所欠缺的。当然,时间也许会改变和弥补一切,但对于不够努力和悟性迟钝的人来说,却是永远的麻烦。  其次,由于他们是经过特定时代挤压而给出的一代新闻工作者,对于职业的确认,是以之前的择业经历为参照,懂得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格外在乎工作当中人的情感灌注,比如忠诚、敬业等等,并不像现在新生代的新闻工作者就业路径简捷单一,具有较为浓重的趋利色彩和新教伦理。阅历,使他们更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同情心,更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对于工作意味着什么,所以,大多具有如影随形的历史使命感。  其三,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膜拜带有实现自身理想的烙印,文字功夫扎实,其中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成为新闻工作者,比较深层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完成一次从文学青年向准作家、作家的转型。根深蒂固的所谓文章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这些人格外看重文字的表现力和准确率的原始推动力。作家加记者的身份,很能说明他们的文化结构以及为何对于社会现象喜欢作人文上的考量。这一点,在他们身后的新生代新闻工作者身上,毫无悬念地表现出疲惫不堪的状态。实事求是地讲,新生代新闻工作者并不先天缺少“文学气质”,只是社会发展过于迅速,使得新生代无暇或无缘呼吸、接受那种曾经轰轰烈烈的文学大潮的浸润或洗礼。  以上所述的几点,可能是钱勤发先生等一代新闻工作者得天独厚的“职业素质高地”。自然他们同样也有无法克服的不足。须知,成熟有时是世故的同义词,而世故往往是激情和灵感的敌人。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此处不赘。  我和勤发先生年龄相差一根(上海人谓十年为一根),照理我应当比他更“青春”一些,事实上他好像比我更加意气风发。在他面前,我显得如此“狷介”。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的差异,比如“前端”和“后端”(或如音响设备中的前、后级),而是他对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敏感度确实要比我们一般人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接触和体验确实要比我们一般人贴近和深厚。职业特点是重要的一环,那种对于弱势群体怀有无法消泯的怜悯和同情则尤为关键。这里面,阅历,是无法绕开的因素。近年来,他频繁地运用言论这个舆论传达工具,可见他的不安和急切。  勤发先生出现在人们面前永远是那么神完气足、激情饱满,我猜想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安排一定很有预期。熟悉他的人常常看见他性格中峻急的一面,却往往忽视了他的另一面——谨严和整饬。举一个我观察到的事实:有一次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为核实一个引用词,他特地查了二十多年前的采访记录,而这种采访本,据说有几十本,迄今全部保存完备。这个小小的细节,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试问:现在的年轻记者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还有一个似乎无关乎工作的生活细节在他身上也很突出:勤发先生虽然不是那种潘鬓沈腰之类的美男子,但锦衣华服,一丝不苟;无论何时何地,一双皮鞋总是擦得锃亮!我不想把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莫名其妙地乱扯一气,只是,好像莎士比亚说过,衣裳常常显示人品。证诸勤发先生的手稿以及毫不掩饰对于那些考究的文字的赞赏,相信以貌取人有时也不见得毫无来由。唯美主义者总是让人尊敬,勤发先生也是。  好吧,现在该轮到说说勤发先生的“坏脾气”了。  在有限的接触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他用“男人”两字来作月旦人物的衡器,他似乎对于那些“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男士表示出最大的不屑。在他的眼里,某些男士是不配称作“男人”的。这使我感到他的粗暴和简单。他一定觉得自己很“男人”,比方好饮,比方喜欢足球,比方豪爽……在我看来,他的判断标准是危险的,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两面性,甚至异化状态的估量,缺少理性分析。如果他创作虚构作品的话,恐怕只能产出“扁平人物”(单一性)而不是“圆型人物”(多面性)。事实上,我后来更多地是接受到他传递出关于“男人要有担当”的观点——这应该才是他“男人论”的内核。许多人,他的同事、朋友或者还有上司,大概都领教过勤发先生的“粗暴”,是有所共鸣还是有所保留?我不清楚。然而,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和这种直爽的人订交倒是安全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耐心和细致,不被他表面的“坏脾气”所迷惑,进而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如此真诚坦率的交流,由此影响对于社会公理的正确判断。至于“粗暴”和“简单”,只要在理,有时倒是有一种简洁的美,对于那些不设防的朋友来说是无所谓的。  直言不讳并不是美德,但绝不是恶行。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器量和承受力是否受到外力的暗示、作用而扭曲。袁子才说,为人贵直,为文贵曲。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是都有共识并践行了?  但总之,勤发先生的文章要比他的做人高明。我敢肯定,这种对所谓“高明”的世俗理解在勤发先生眼里也许一文不值。  勤发先生多次说到他的只说想说的话;作为回应,我能说的是:我只想看想看的文章。这本书自然是在“想看”之列。克尔凯郭尔说:无论我写什么或说什么,我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写作对象或者说话对象的知识,而在于增强他们对于人生的感受。这也是我之所以在此饶舌的初衷。  勤发先生命我为他的新书做一篇“序”,我一口答应,原因很简单,他需要我这样一个籍籍无名者来衬托他的“不拘一格”,而我又能成全他。除了让他愉快之外,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理由是:我们曾经比邻而居(真是一墙之隔,建筑面积需两人分摊)。算起房门号,我在前,他在后,通常是我把敲着寒舍的门但却是要找他的人,指点发送到隔壁钱府去。我的这一篇“序”,按规矩要放在他的雄文之前,就仿佛寒舍的门牌号在钱府之前,并非意在掠美,只是想起一点GPs(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叫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需要声明的是,不佞只管指路,不事导游。虽然据说现在站在路边指路也要产生费用,但我是坚决不肯效尤的——谁让我和勤发先生做同事还没做够呢!

内容概要

  《我只说想说的话》分四辑,第一辑“夜光笔谈”,是作者这些年发表在本报副刊“夜光杯”上的散文,有情思,有见闻,有思考,也有人物;第二辑“周三言谈”,之所以取这个辑名,作者想,很多读者定然记得,本报自2001年创办“新民随笔”专栏以后,作者是撰稿人之一,每周一篇,且固定在星期三,这是作者自当记者以来尝试的一种新笔法,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还剪刀糨糊贴得整整齐齐来找作者签名,越发让作者感悟了记者的社会责任;第三辑“采写随谈”,是作者这些年未曾公开过的写给本报本集团内刊的一些文字,是采写实践的一些感想和思考;第四辑“同行散谈”,是作者评说本报同行的文字,他们大凡名角,很有天赋,很有才情,眼界和胸襟都非等闲之辈,很值得作者学习。最后,还有个“附录”,作者将作者所敬重的李其纲先生、丁法章先生、马尚龙先生为作者前几《我只说想说的话》作的序,以及作者写的后记,收入书中,可见作者一路走来的印痕。另,很多读者含着热泪,感怀作者那篇15年前写的散文《永远的女儿》,在此一并收入。至于《上海最勤奋的大律师》一文,是作者对朱树英大律师的感谢,他力促作者出版这本集子。还有两篇论文,则是作者新闻实践的理论思考。当然,还得感谢西坡先生为作者这《我只说想说的话》作序。西坡是作者的同事、朋友。作者很赞佩他的学识和文字,请他作序,当想为《我只说想说的话》增点色彩。

作者简介

  钱勤发,1951年5月8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1年9月考入复刊前的新民晚报,任记者至今。现为主任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出国热:迅速缩小的世界》《超越国界的法律大冲突》《南国英魂曲》,散文集《永远的女儿》,纪实文学集《名案回眸》《美人劫》《海派大律师》。

书籍目录

序:我只想看想看的文章(西坡)自序:我是新民晚报人夜光笔谈漓江山水剧场秦岭隧道感怀韶乐的尴尬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老区的爱情故事延安万花山看得见历史风云的屋子陇东路边遐思山西之行话晋商访日杂记成都怎么啦?赣州之情道声谢谢总有人让我感动人师白莲山人三段情师傅韩美林赠画沈醉不醉《海上文坛》美好记忆编辑不是“老爷”“拜访”老社长怀念徐开墅母亲的最后时刻姓名手表酒趣讨厌刷卡收藏趣闻签名售书大家一齐玩白相世界杯在银球相伴的日子里难忘自行车话说公交话说出租车寻找圣洁一堂大课周三言谈汪道涵的微笑良心人品刘晓庆又出新闻致牛群先生本山不是山崔老师,请息怒假如叶辛败诉做人要有点姿态吴京的规劝有感《赵树理》也说《黄金甲》越剧与滑稽“卡拉”与“阿拉”《DA师》里的女人也说木子美小姐韩流不是寒流十面埋伏明星要学点修养文人要有点肚量请“老师”自爱不要再“逗”了作家的“作”嘎亮还能红多久?点到为上不要太当回事好一个“沈阳姑爷”“高价论坛”从三星堆归来什么“老克勒”?富婆遇“牛郎”由跳楼说起鸟儿不是人脸面的滑稽刘嘉玲抗议不要太无聊评选的背后文化差异求婚与热昏剽窃的新玩法不该比的比赛分寸假日散记大闸蟹吃“素”网恋怪胎周庄有点烦话说三种年龄保住晚节阿谓潇洒?生命的质量“买点吃吃”甲醛风波的教训雕像能随便塑的?失节一切可以重来假如我是范志毅皇马来做啥?不要搞错也说甲A冠军卡塔尔是道“卡”完美不完美说声道歉有这么难吗?吴金贵的性格弱点德比之后不要“牛”令智昏英雄不必激动丢脸祁宏的宽容不必伤心老辣实力再见,再而不见贪官的包包赖昌星的“七子之歌”黑色幽默贪官的“名牌论”也说“黑钱”造楼中的“花头”反腐第一枪说说年轻干部清高真有这么“黑”吗?怕的是“冼人”人生一出戏问题就出在“想不到”心要平匿名信的新动向匿名举报的“无奈”律师的立足点股市浓缩人生人命的证明老校长的位子名探难产请尊重隐私给婚姻上把锁?“二奶”的法律关系监狱里的希望荒唐“牢房饭店”贞操权的“争吵”话说用人惊讶不要过分囤积“摩牌”的代价肃然起敬做个善良的人春天的悲剧短裤有啥好比?不要开玩笑瑞士朋友到上海这不能爱!聊天K姐和跑车比比年终奖管一管这个“朋友”马桶问题违章有啥好说?糊涂狗年荒唐事采写随谈赵超构给我们上课不仅仅是缅怀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从质朴中透视力度为成都打抱不平的由来尊重生命的新闻提示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用心开采百姓中的“金矿”批评要言之有“物”阅读的选择“玛莉蓝”劫匪大案采访记要有精品意识欧洲杯的晚报笔法奥运随笔兼读两个专栏从“陈培德”说起致一位年轻记者有使命感才能超越自我有责任感才会有收获无意中的积累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握机遇和珍惜机遇的苦与乐旧闻的积累和预料中的价值新闻官司的胜败得失同行散谈郑辛遥的“智慧快餐”雍和的“拍摄者手记”唐宁的人格和作品的风格龚建星的智慧灵光秦天的球评李天扬的随笔不随流杨健的“东方快评”致晏秋秋任湘怡“爆发的喜悦”附录朱树英:上海最勤奋的大律师新闻写作中特稿的故事性含义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迪伦马特的诱惑(李其纲)《出国热:迅速缩小的世界》后记(钱勤发)被速度改变了的阅读与写作(李其纲)《永远的女儿》后记(钱勤发)永远的女儿(钱勤发)敬业乃成功之母(丁法章)友情撰稿(钱勤发)《名人名案》《美人劫》序(马尚龙)《名人名案》《美人劫》后记(钱勤发)

章节摘录

  夜光笔谈  漓江山水剧场  漓江的山水剧场,丝毫没有虚情假意。山是山,水是水,山水的灵秀架构了这座天然大剧场。夜色里,山峰隐现,水镜倒影,间或烟雨点缀,竹林轻吟,梦幻里也难寻这般诗情画意。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的,阳朔很美,美在“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人在山里住,船在水里走,山水便活了。  没人知道这片如画的山水,在烟雨中等待了多少年;也没人知道这山里人家,在清苦中期盼了多少个春秋。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当神奇的山水幻化成一座天然剧场,山里数百人一经点化,便成了这个剧场的主角和灵魂。  漓江的山水剧场,距离阳朔城南1500米。这地方恰是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书童山是阳朔的一座奇山。远看:山呈圆形,挺拔峻秀,彩壁如屏,山顶绿树婆娑,好似一个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山映江心,清奇无比;近看:石壁如削,半山处有巨石矗立,高丈余,犹如一个宽衣大袖的古代书童捧书诵读。对岸田家河洲,翠竹茂林,村落隐现,炊烟袅袅。张艺谋和他的同行们慧眼识珠,在这似画非画、非画胜似画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圈出1.6平方公里的水域作舞台,以12座山峰作背景,配备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以及独特的烟雾产生的如诗如梦的视觉冲击力,并巧妙地利用山峰屏障的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历时5年,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剧场诞生了,诞生在阳朔的山水间。  这天下午,雨水冲洗了阳朔。山色青黛,水珠挂枝,风儿轻盈。入夜,坐在山水剧场石板搭成的座位上,观赏这场天人合一的《印像刘三姐》。是呀,孕育了刘三姐的这片山水,还有什么比《刘三姐》更好的剧目让人回味?  山水剧场没有大幕。大幕就是夜幕。谁也拉不动这层夜幕,唯有极具穿透力的灯光划破夜空,撩开大幕——“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电影《刘三姐》的旋律,从山间流出,掠过水面,在夜空中震荡。久远的旋律,从历史的隧道中穿越而来,依旧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幕启幕合,古老的山水经现代高科技的光、影、声的切换,演绎了一幕幕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画面:落霞、炊烟、牛群、牧童、浣洗的村妇、唱晚的渔舟……白描手法勾勒出的这幕乡村小景,活现了刘三姐的父老乡亲原生态的日常生活;渔火、竹排、蓑衣、鸬鹚……那盏远古的渔灯,穿过岁月的夜幕,悠悠地朝我们驶来,慢慢地,那盏渔火化作满江渔火,像满天星斗倒映在一江水中。听说,参加这一幕演出的是周边村庄的220位渔民。他们是水的主人,水的精灵,是水中最好的演员。显然,最具视觉冲击力、最震撼人心的是满江渔舟撒出的满江渔网,在火红的灯光照射下,满江渔网幻化成满江红绸,象征着渔网的红绸像火一样在水面翻飞,网中的渔民乃是欲望的音符。如此这般热焰烈火的场景让人热血奔流。了得,70分钟的演出,600多个演员,没有一个叫得出名的名演员。  末了,刘三姐的歌声又起:多谢四方众乡亲,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经典啊经典,在刘三姐的故乡,在青山绿水间,品赏刘三姐的韵味,那真是最美的艺术享受。  难忘漓江山水剧场。那山,那水,那在山水间创意的《印像刘三姐》,无疑是我人生抹不去的记忆。  (写于2007年7月)

编辑推荐

  我不止一次听到他用“男人”两个字来作月旦人物的衡器,他似乎对于那些“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男士表示出最大的不屑。  我后来更多地是接受到他传递出的关于“男人要有担当”的观点——这应该才是他“男人论”的内核。  但总之,勤发先生的文章要比他的做人高明。我敢肯定,这种对所谓“高明”的世俗理解在勤发先生眼里也许一文不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只说想说的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