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宁波 作者:廖晓英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家庭是亚洲社会的细胞,个人是西方社会的细胞。在西方,每个人的小学教育就是细胞形成的过程。读懂了这个过程,就基本上读懂了这个社会。廖晓英《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中,博士用母亲的细致、学者的敏锐、文人的笔法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小孩教育的故事,一个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可读、必读的故事。读了《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你会发现自己对社会、教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者简介
廖晓英,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新闻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研究系任教。发表中文和法文论文数十篇,并有译著多种。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新学期、新班级、新老师
1 新学年第一天:各就原位
2 实用而安全的校舍
3 分班:和自己的朋友在—起最重要
4 开门会上认识新老师
5 年年照张相,记录孩子的成长
第二章 在学校,重要的信息来自老师
6 老师的“致家长信”一目了然
7 课程表帮助家长了解在校学习
8 老师的每周汇报内容详尽
9 在帮助老师的同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
第三章 以阅读为本
10 学校的读书要求
11 趣味阅读计划
12 老师的阅读指引
13 阅读与讨论
14 充足的图书资源
15 给孩子买书
16 学校举办书市
第四章 语言训练分门别类
17 一以贯之的拼写练习
18 读书还要写报告
19 学作“周记”
20 为写作而领略大自然
21 打好英语基础
22 咬音嚼字的语音训练课
第五章 浅显而实用的科学教育
23 重复、滚动的数学学习
24 学习用科学术语表达概念
25 制作机器人,学习立体几何
26 旧货买卖: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7 学习天文,发挥想象力
28 让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科学小实验
29 别开生面的营养学教育
30 在养殖三文鱼中学习生物学
31 节水教育与海盗娱乐会
32 强记与规范化也很有必要
33 自己动手做项目
第六章 社会科学与教孩子做人
34 通过介绍自我分享知识
35 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6 什么是“贡献”?
37 学习如何面对来自同伴的压力
38 防止孩子吸毒
39 和孩子—起接受防火教百
40 自行车周:环保教育
41 街道上的安全
42 新闻阅读与演讲:学会关心社会
43 为青春期作准备
第七章 艺橄育:学习、欣赏一与表演
44 美术训练多种多样
45 老师汇报音乐课的教学
46 人人是观众、人人是演员的学校音乐会
47 有教学意义的交响乐会
48 戏剧欣赏也是艺术教育
49 学乐器是为了表达和分享
第八章 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
50 球类运动重在学习相互配合
51 跑步也有各种名目
52 游泳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53 全班一起打水球
54 加拿大人人都会的滑冰
55 为保护心庄一起跳绳
56 海上扬帆
第九章 把教育寓于欢庆节日之中
57 万圣节:讨糖和募捐
58 纪念先烈,播种和平理念
59 圣诞之际学历史
60 给孩子梦想:与圣诞老人通信
61 庆春节:欣赏不同文化
62 文化之旅:逛中国城
63 传送关爱的“情人节”
64 母亲节的连环画
65 父亲节:“我的爸爸完美无缺”
66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全班的节日
第十章 家长是学校的无冕之王
67 家长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68 “家长会”每月例会面面俱到
69 更换中学先征求家长意见
70 教师居然也罢工
71 罢工期间的家长、学生自救
72 校长未尽职被家长解雇
73 与校长不打不成交
74 茶会答谢家长
第十—章 募捐:从小做起的公益活动
75 圣诞节前学校里的集市
76 齐心协力集资兴建学校游乐场
77 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
78 剃光头发捐赠儿童癌症患者
79 孩子们最爱的意大利饼
80 订文具也是为学校捐款
81 各显神通的班级旅行筹资活动
第十二章 教书与育入
82 老师总是夸奖孩子
83 孩子的自我评价很重要
84 正面看待与众不同的孩子
85 让孩子接受自己
86 一条新闻寄希望
87 丢书反被安慰
88 向老师求助总能解决问题
89 打架是严重的违纪行为
90 老师是孩子的伯乐
第十三章 期末的陕乐时光
91 海边出游兼寻宝
92 去水上公园:家长和老师的聚会
93 营地之旅:体验加拿大人的冒险精神
94 内容详尽的成绩报告单
95 用歌声欢送退休老师
96 老师再见,孩子们再见
97 该上中学了!
98 小学毕业
后记
章节摘录
要孩子读这么多的书,就需要丰富的图书资源。加拿大从学校到社会完全保障了这一需要。在学校里,每个班上,都有几百本适龄儿童的图书,就在这个班的教室里陈列着。全班同学可以轮流借阅这些书。一个孩子如果一天看一本书,一个星期看四、五本,一个学年下来,还不一定能把自己教室的藏书看遍。学校有颇具规模的图书馆,还提供每周每个孩子至少借阅两本书的机会。 在校外,有政府办的公共图书馆。三十五万人口的维多利亚市,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系统,设有四处图书馆,分散在城市的不同部分。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有至少几百平方米的空间(主馆可能有上千平方米),除了一般图书之外,还有专门的报刊、电脑、音像等部分,更专门设有宽敞明亮的儿童图书区。对老人,则有专门的大字印刷本的图书。图书馆全部采用开架借书方式,所有的书架都不太高,大约不超过两米。儿童区的书架就更低了。居民每人可以免费办一张图书、卡,这张卡可以在这四个图书馆任意使用,在这个馆地借的书可以在别的馆地还。一张卡,一次免费借阅六十本书。一本书的借阅时间为三个星期;在没有其他人指名催还某本书的情况下,都可以多次续借。 自从来到这里之后,孩子们就养成了每周周末到公共图书馆去还书、借书的习惯。我和两个孩子的三张图书卡,最多可以一次同时借一百八十本书——当然我们不会一次借这么多,但每次总也借个二、三十本。每个周六,带着孩子们到图书馆去,看着他们穿行在书架之间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随意坐在地上或沙发上专心地阅读,然后帮他们把几十本书搬回家,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15 给孩子买书 即使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也还需要自己购买一些图书。买到自己手里的书,不仅读起来更方便,而且可以不时回头再来翻翻,温故知新。去书店,也是我们的经常项目。同时,学校还有一个订书计划,这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件事。北美有一家很有创意的出版和发行商,叫做scholastic,他们的发行对象不是书店,而是学校。他们不接受个人订购,而是面向学校,以班级为单位销售图书。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那里开一个账户,每月可以拿到新书目录和相应的订单。老师拿到订单后,发给学生;这样,每月孩子们在学校里都能拿到一个订书单,回来之后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发行商收到订单后,会把书直接寄到学校。根据每班订书的数量,发行商会给老师一些积分,老师可以用这些积分为学生购买班级共用的图书。商家有商家的聪明。这家书商的诱人之处,不仅在于书的品种多、质量好,而且在于价格低廉。因为学校是大宗购买,这样订书的价格比一般书店要便宜很多,一本书也就一两块、两三块钱。 订书的具体工作都是由家长义务承担的。我就为非非他们班承担过这项工作。每个月,我负责把订单发给学生,然后再收上来统计订书的数目,通过电话向出版商订购,并把支票寄给他们。两三个星期后,订购的图书就会寄到学校,我再把这些图书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上。P44-45
后记
看到我的两个孩子走过的小学生活,我总觉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除了物质生活的丰厚,社会环境的安全,以及加拿大得天独厚的辽阔、壮丽、丰富和宁静之外,孩子们在学校里也备受关怀。他们极少受到老师的批评,总是得到赞扬、鼓励和奖赏,为了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善举、一丁点儿的进步。每天面对他们那无忧无虑的笑脸,我有时甚至担心他们会不会被宠坏了? 可能无需有这样的担心。他们知道并同情世界上还有的那些生活困苦的孩子,他们关心环境保护并深深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他们可以在冰天雪地里露营、自己动手做饭,而依然兴致盎然,丝毫不觉得自己在受苦。从他们的身上,我处处都能看到这里的教育给孩子们的精神成长留下的种种痕迹:自信而谦和,对知识和自然的高度好奇,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对朋友和陌生人的友善,以及毫无世俗心等等。特别是,他们有丰富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并善于独立思考,喜欢探究和思辨。非非大约十岁的时候,曾经给我们提过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人类在发动战争时却说是为了和平?一个事情的发生为什么结果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一种物质为什么会是这种形态而不是另一种形态?孩子的父亲不无感慨地说:这都是我的那些博士生们在课堂上讨论的话题。前几天,特大月亮出现的那天,我们议论,网上传闻要有大地震发生。栓柱嘲笑道:怎么会呢,月亮只会影响潮汐,与地壳运动并无关系。于是我们趁机追问:那人们传说2012会是地球末日,你觉得可能吗?他很有把握地说:不可能,因为地球还没有进入它生命的中期阶段。我又进一步问道:那人类是不是面临灭亡的命运呢?两个孩子都否认。理由是:人类的适应能力很强,他们可以在地球各处生存,因而不会被轻易毁灭。因为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也相信科学的力量,他们对那些我们大人也会半信半疑的谣言处之泰然。这无疑是受到了这个社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至深影响。我对他们的回答备感欣慰,对人类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孩子就是我们的未来。 这并不是说他们多么优秀——事实上,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纪录并介绍那样一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制度:孩子们并不和别人比谁更“优秀”,重要的是发挥他们自己与生俱来的品格特点,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学习成为人类“全球村”的一个合格公民。我的孩子现在还小,才步入初中阶段,人生的道路漫长。我衷心希望他们在这个幸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将来自己有能力独立生活,做一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愉快地享受人生。我想这也是天下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期望吧。在我看来,一个社会的教育能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这本书出版,我十分高兴。借这个机会,我想表达多重的感恩和谢忱。首先,感谢父母——他们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了,我愿把这本小书敬献给他们的在天之灵,表达对于他们养育和教育的感恩于万一。其次,我要感谢好多朋友——有的是很熟悉的多年老友,有的是尚未谋面的热心新知——他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了我多种帮助,使我有机会与读者分享自己对加拿大小学教育的观感和对孩子成长的种种关心。这些朋友中有王兆军先生、戴晴女士、郭玉闪先生、孙莉莉女士、冯媛女士、陈晓帆女士、胡微华女士、洪朝辉先生、马立诚先生、张安纪女士、赵晓东女士。同时,感谢为本书撰写了热情荐语的冯媛教授、吴伟平博士、李政博士。再者,我要感谢宁波出版社,特别是本书责任编辑陈静女士及她的同事们,她们为此书的出版尽心尽力——我非常庆幸遇到陈静女士这位堪称知音的责任编辑。还有,我想谢谢两个孩子:这些年来我感觉自己在和他们一起成长,重新学习了人生的很多基本而宝贵的东西。最后,我要感谢的是孩子爸爸吴国光,是他给我出了这么一个命题作文,也在写作过程中给了我种种建议;相同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得以和学校一起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祝愿所有阅读此书的父母、老师和儿童都有愉快的教育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这本书,你会觉得遗憾,自己或下一代未能领受如此富有乐趣、开发潜能、培育全人、丰富生命的教育;读这本书,你会减少遗憾,廖晓英充满图像、细节和实例的全景式记录,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将带你体验近乎理想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感谢作者,让读者能在轻松而不断感悟的阅读中,弥补所受教育的缺陷,经历成长! 冯媛(著名女性问题专家,《中国妇女报》前总编辑助理,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妇女研究中心负责人) 家庭是亚洲社会的细胞,个人是西方社会的细胞。在西方,每个人的小学教育就是细胞形成的过程。读懂了这个过程,就基本上读懂了这个社会。廖博士用母亲的细致、学者的敏锐、文人的笔法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小孩教育的故事,一个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可读、必读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对社会、教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吴伟平 (著名语言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语言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而人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当我们高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却忘记了幸福的意义和价值。如作者所言,在最容易获得幸福的童年却不知幸福为何的孩子,何谈终生幸福?让我们在孩子幸福的前提下思考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吧。我们相信:“儿童幸福,国家不输。” 李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编辑推荐
读《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这本书,你会觉得遗憾,自己或下一代未能领受如此富有乐趣、开发潜能、培育全人、丰富生命的教育;读这本书,你会减少遗憾,廖晓英充满图像、细节和实例的全景式记录,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将带你体验近乎理想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感谢作者,让读者能在轻松而不断感悟的阅读中,弥补所受教育的缺陷,经历成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