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钱元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聪明能培养出来吗?——能!    孩子越聪明越好吗?——当然!    聪明就等于智商吗?——不绝对!    聪明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成才,为了幸福,为了快乐!    开发孩子的智力会不会给孩子造成负担?——恰当的方法只会带给孩子轻松和快乐!    通过家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现的方式把孩子培养得更加聪明,使孩子的聪明最终能为成才所用,并且,让孩子聪明着、健康着、快乐着——这便是本书极力阐述的内容、思想和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以通俗而不失深刻、严肃而不乏趣味、轻松又富含哲理的笔触,边讲故事边说理,边提建议边给方法,仿佛读者就坐在面前,在与他们促膝长谈、亲切交流中,深入浅出地娓娓道出了一套既简单易行又其乐无穷的家教方法,是所有家长、准家长以及儿童教育工作者们都不容错过的一次愉快且耐人寻味的阅读。

作者简介

钱元: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育硕士。 
参与翻译剑桥大学出版社牺销儿童英语教材Playway to English教师用书,并先后在中科院第三幼儿园、北师大幼儿园、北大幼教中心、北京巨人学校、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等单位从事Playway实验教学、儿童心理研究及幼儿师资培训工作。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个“必须知道”  培养一个聪明孩子需要什么   一个最好的老师——家长   一个最终的目标——成才   一个最高的标准——创造   一个最好的环境——家庭第二章  2个“确实可以”  1.出生前——聪明确实可以预订   胎教——奏响聪明的序曲   完美胎教的密码:健康+快乐  2.出生后——聪明确实可以塑造   神奇的大脑,沉睡的巨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恰当地开发潜能第三章  3个“非常省钱”  1.交流——省钱而不可替代   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手势语一孩子与人交流的第一种工具   让你的耳朵通向孩子的心灵   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   让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会表达  2.多感官刺激——省钱而意义非凡   感官越发达,孩子越聪明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多感官刺激使孩子的感官优势派上用场   调动的感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多感官刺激让学习变得像玩一样   借助多感官刺激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英语  3.睡眠——省钱而不可低估   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   打鼾和过长午睡对智力发展不利,   用黄金(GOLDEN)理念打造优质睡眠第四章  4个“非常常心”  1.运动——与大脑发育一脉相承   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智力   运动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   活动的身体造就了活跃的大脑   指尖流动着智慧   一箭双雕的运动体验:用身体阅读  2.游戏——童年的主要功课   孩子的任务就是玩   游戏见证着孩子的成长   最好的玩具不是花钱买来的    大自然是绝佳的游乐场   教你忙里偷闲陪孩子玩游戏  3.阅读——智慧的点金石,终身受用   阅读是成才的必经之路   务必正确认识早期阅读   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堂值得欣赏和借鉴的阅读课   确保有益和有效阅读,选对读物是关键   让孩子对阅读着迷的秘诀  4.艺术——既是智力。又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音乐的魅力妙不可言   带孩子走进“整体活动音乐”的殿堂   画中的世界也精彩   音乐与美术相得益彰第五章  5个“非常常力”  1.快乐——聪明的坚强后盾   有爱才有快乐   快乐需要尊严的支撑   “挫折”有时更能让孩子快乐起来  2.兴趣——-聪明的原动力   孩子的兴趣从哪里来   成才,需要将兴趣转变成才能  3.好奇——聪明的内驱力   问号,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要鼓励而不要拒绝孩子提问   允许孩子犯错并给他犯错的机会   让孩子充分体验发现的乐趣  4.自信——聪明的基石   只有最恰当的目标才能增加自信   成功的体验能唤起巨大的自信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助长自信    表扬——必须用,但必须正确用  5.习惯一左右聪明的生活力量   一切从习惯开始  优秀是一种习惯,让孩子不只聪明而且卓越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3个“非常省钱”1.交流——省钱而不可替代交流就是说话,但又绝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交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除了能起到促进并加快他语言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能积极而显著地推动其思维、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从家长那里获得较多语言交流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呈明显的增进趋势,这种早期甚至从胎儿期就开始的相互作用与后期的智力测验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交流使孩子在智力上的受益是长期的,称职的家长应该永远保持与孩子交流的习惯直到他长大成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和行为学专家格林斯潘在《智力发展》一书中也充分论述了亲子交流对儿童智力发展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图片、拼图、玩具等没有感情色彩的启智手段并非没有作用,而只是远远不如语言交流和一起玩耍有效。他说,智力只有与感情、意志及自我意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产生思维。 交流,是不需分文的,但却毫无疑问是最不可替代的、滋养孩子心智的教养方式。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吗?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玩具”!它与孩子最初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看”不过妈妈的脸妈妈的脸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婴儿调节视焦能力差,太远或太近的物体他都看不清楚,物体和他眼睛间的合适距离是20厘米左右。妈妈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婴儿的脸之间刚好就是2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所以,妈妈的脸是婴儿可以看到的物体。因为容易看到,所以很喜欢看。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出生后3—4个月,在这期间,增加母子注视对发展婴儿的视觉能力十分关键。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视觉能力有关,因为大脑80%的信息是靠眼睛获得的。外界信息通过双眼传入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处理,从而使人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传入大脑的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具备各种能力。一双“慧眼”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聪明的标志;反之,如果视觉功能存在障碍,势必就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而且还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这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经开始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视觉能力和他所处的状态有关。由于婴儿在安静、觉醒的状态下才会看东西,所以妈妈在和婴儿做这一特殊的视觉训练(即对视交流)时务必抓住时机,最好是在喂完奶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良好的状态下,妈妈或温暖或开心或滑稽的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高度关注,从而使他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不仅如此,这种高度关注还能大大提升婴儿的注意力水平。好“听”不过妈妈的脸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视觉,听觉也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看。早在胎儿期第6个月的时候,听觉系统就建立了。所以,妈妈在与婴儿对视交流时,不仅要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情,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语言。妈妈句式简短、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语气亲切的说话声能集中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虽然还不会回答,不过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妈妈的语音语调,并储存妈妈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式信息,以备将来说话时所用,从而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智力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随着听觉功能的产生,一个新生命“自主学习”开始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力的形成。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妈妈和其他女性声音的不同!这说明妈妈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好“玩”不过妈妈的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妈妈微笑着注视着婴儿的脸时,妈妈慢慢地张嘴、闭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闭嘴;妈妈慢慢地吐出舌头,婴儿也会随后吐出自己的舌头。有位妈妈还做过这样一个帮助新生小女儿入睡的“打呵欠”游戏:她冲着女儿做出一个接一个打呵欠的动作,她的女儿便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重复做数次后母女就会双双入睡。心理学家把这些模仿性动作称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妈妈做类似伸吐舌头的动作。当婴儿注视妈妈的脸部时,他的双眼会集中到妈妈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所见到的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会紧皱眉头,并撅起小嘴。婴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的模仿行为呢?科学尚无定论,也许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也许真的因为一张活灵活现的脸实在好玩从而激发了婴儿本能的模仿冲动。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妈妈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第1个月。他在“妈妈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婴儿看见妈妈的脸时,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自己。”这种杰出的模仿能力对于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妈妈要知道喂奶不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同时也是使婴儿获得发展认知和感知觉,并且建立最初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关键。好“爱”不过妈妈的脸从婴儿哇哇坠地到能睁大眼睛和妈妈对视的第一刻起,在那无言而热切的感情交流中,母子之间便擦出了“爱的火花”。当妈妈接下来开始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妈妈会回赠给婴儿温暖的微笑。而一旦失去这种视觉上的交流,婴儿吃奶时便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妈妈每次对着婴儿说完一句话停顿一会儿的时候,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婴儿,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作为回应。多唱歌给婴儿听,无论唱得好坏,他都喜欢听,因为倾听时,他不仅在练习听力,而且还会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妈妈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婴儿学习与交流的信心,更能增进婴儿与妈妈的感情。在婴儿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意之后,也会深爱着妈妈。正是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妈妈和婴儿得到了交流感情、相互了解的机会,进而从彼此的脸上一直到心里,凝固了亲子之间真挚恒久的爱。看,这个没有花一分钱的“玩具”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作为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手势语一孩子与人交流的第一种工具手势语是一种通过手势表达意思的不发声的语言,是孩子在正式说话以前与人交流的一种很有效的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手势语能够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学会手势语的孩子不但比那些没有学手势语的孩子说话早,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更加聪明,这就是说,手势语对幼小孩子的智力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裴斯泰洛齐说:“当孩子按照母亲的手势,仅仅把茶杯从一个桌上拿到另一个桌上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完成着一种加强体力的运动;同时他的智力也得到发展,例如多方面发展了注意力;而这时父母注视着他的视线,母亲的微笑和满溢的爱,都激发着他最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他的道德教育也是非常有益的。”手势语怎么用手势语在孩子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可以使用。在1岁以前,孩子处于前语言期,虽然说不太清楚,但很多话已经可以渐渐听懂,并且这一时期的孩子很喜欢模仿,所以家长要积极回应和鼓励他的咿呀学语。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发现,0-1岁的孩子,身体运动能力比起语言能力有更“超前”的发展,这便为手势语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或许是因为婴儿嘴部肌肉群的发育通常不会早于20个月,但此时,婴儿早已明白交流的本质并且已经具备了通过手势进行交通的能力”,婴儿手势语的发明人如是说。

编辑推荐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了出来的》探讨了天下父母共同操心而又往往不能如愿的问题——如何培养聪明宝宝?更可贵的是,它给出的题解又是如数字1、2、3、4、5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简单。《聪明,就是这样培养了出来的》由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和《父母必读》杂志特别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这本书已经读了两遍了,真是受益匪浅!写点感想,与众位父母分享。一个总体的感觉是,这本书写得很朴实,很生活化,观念和方法结合得很好。而现在的此类图书往往是缺少这样的特点。可以说,这也是本书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家长来说,正确的适当的“教”才能发现和引导孩子的潜能,才能使孩子得到生活土壤里真正的养分,而不是很机械性的管教和说教。所以很多家长往往是带着急功近利的想法在花钱、花心思,想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正如本书中所讲到的:“识字比阅读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认识2000个汉字,不如看图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单词比交流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会说100个单词,不如实现一次真正的交流);数数比认数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倒背如流数100个数,不如实实在在地建立3个数的概念)……教孩子认认字,数数数……在不给孩子造成负担、孩子不厌烦的情况下,未尝不可。但是,千万不能只追求以及过于追求这些,因为这些机械记忆不足以开启思维,与聪明无必然联系。要想有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家长必须摒弃攀比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务实,要从长计议,高度关注那些潜藏的、隐性的、直接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例如:感知觉的发展、交流的能力、运动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思维的水平等等。否则,恐怕就要应了那句古话:“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是一本让人清晰的书!孩子的未来和人生的幸福得以起步和实现的地方恰恰是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里,不应该缺少最朴素的教育观念;这里,不应该缺少不断学习进步的家长;这里,不应该缺少一点一滴的成长智慧的积累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家长们更需要成为“学习型”和“智慧型”的父母。以学习的方式“教”自己的孩子,以智慧的方式“育”自己的孩子,如此才能把聪明才智和健康快乐送给未来的成才的孩子!
  •   培养一个孩子真难!培养一个聪明孩子,更难!既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要确保他健康快乐,难上加难!并且,光满足于孩子眼前的聪明还不行,还得想办法让他将来能成才,能很好地生存,真是难乎其难!女儿四岁半了,作为一个“望女成凤”的新手妈妈,这种种的“难”再加上别人孩子种种的“好”,我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同事的儿子才三岁就能数到10了,女儿连5以内的数字都认不全——我急!给女儿报了兴趣班,可她就是坐不住,下课一问三不知——我气!忙了一天,我又累又乏,可女儿就知道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我烦!直到最近读了一本书《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我忽然如梦初醒,才意识到以前的气、急、烦其实是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绑架”了。事实上一切不仅不难不烦,还十分简单有趣,就是和孩子说说话、读读书、玩玩游戏……当然,简单中蕴藏着学问。拿出几点经验和心得,跟大家分享:“孩子的任务就是玩!玩的好便能为学所用,玩与学,殊途同归。”——钱元我先从教女儿认数字这件让我头疼的事做起。以前我越着急越是“填鸭式”地硬教,事实证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改变一下方式,把教变成玩,效果不同凡响。受到书中一个“百宝箱”游戏的启发,我找来一个空饮料箱子,在上面挖了个小洞,刚好能伸进一只手。然后往箱子里放几把钥匙、几块糖、几粒花生,再在一块白板上画出这几样东西。游戏便开始了:我把一个写有数字的磁扣贴到白板上一样东西旁,女儿就根据磁扣上的数字,从“百宝箱”里掏出相应数量的钥匙、糖或花生。女儿掏错了,我就纠正过来;掏对了我就和她互换角色,由女儿来贴数字磁扣,我来掏。就这样,女儿玩儿地乐此不疲,根本不觉得是在学习,可不知不觉中,该学的都学会了。更重要的是,她还收获了快乐。“世界上连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都没有,更何况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有的是视觉型学习者,有的是听觉型学习者,有的是动觉型学习者。没有不能成功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丰富教育手段,‘坏孩子’也能变成好孩子。”——钱元原来生性好动的女儿也是个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我还一直以为她患了“多动症”,还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淘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幸亏女儿还没长大,还能给我一个“补牢”的机会。于是,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投女儿所好:女儿听我给她讲故事时老坐不住,现在我不仅不再强求她“正襟危坐”,还主动让她动。比如,我给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时,告诉她听到小白兔就跳两下,听到小乌龟就爬一爬,听到小白兔睡着了就假装睡觉。女儿的兴趣果真被调动起来了,动着动着便开始先是把耳朵递过来(仔细听),又把眼睛递过来(仔细看)。慢慢地,她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听觉、视觉、动觉也越来越能“协调工作”了。“对于孩子,有活跃的思维,就要有大胆的表达,反过来,充分的自我表述和情感抒发又会使思维更加活跃……但孩子说不说,取决于家长会不会问。方法策略一点,孩子就能多说一点:从孩子的情绪、感受入手;善用肯定语气;抓住孩子的兴趣;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变成孩子。”——钱元正如前面所说,我常常对女儿下课后的“一问三不知”颇为恼火。毕竟给她报那些兴趣班花了不少钱、时间还有精力,换成谁也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付诸东流。然而现在令我兴奋的是,我改变了以往咄咄逼人的“急切询问法”,转而用这本书中提到的请孩子当“小老师”的办法,让女儿扮演老师,我来当个虚心的学生。结果根本不用我问,女儿就将她在兴趣班上那点事“全盘托出”了。“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为什么’,表面或许愚蠢,或许荒谬,或许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很可能,它正孕育着一次突破、一个创举。”——钱元“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树叶为什么在动?”“今天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小狗为什么不回家?”“小乌龟怎么不吃桃子?”当我重温这些曾让我听了就心烦的话时,猛地发现它们是那样有趣,那样富有想象力!难道我要通过拒绝回答拒绝倾听为女儿紧紧关上那扇智慧的大门吗?我不敢再想,只能从现在做起,全力呵护女儿那千金难买的宝贵好奇心。读过一本好书如同交上一个朋友。读了《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我深感不只是交了一个好朋友,更是遇见了一位好老师,一位教我如何把孩子教的更好的好老师。现在,我愿向你引荐我的这位“老师”,希望它也能为你指点迷津,从而让你的、我的、我们的孩子,都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快乐,并最终走向成功!
  •   “天下家长没有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绝顶。追求聪明无可厚非,但决不能盲目,否则将事与愿违。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教育目标,因为教育风向标的方位不正确,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徒劳的。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目标是:不为眼前的聪明而聪明,要为成才而聪明。这个目标应该随时提醒家长,教育孩子千万不要止步于高分数、好大学,因为这些在一个人才辈出、大学扩招、就业紧张的时代,已经太微不足道,不足以成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家长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放到孩子整个人生的成功与幸福上。”很亲切也很有道理!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流畅而清晰。本书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平实而实用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一点也不生涩,在教育过程中都能接触的到,只是作者给出的解释更合理、更系统,使得原来很多一头雾水的想法都变得清晰起来。与孩子一起成长和快乐,这的确是需要父母多多努力的。有了孩子更是这样,尤其是孩子处于成长的关键期的时候。还有,本书的推荐序写得相当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千余字,但给我们的启示很多。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写推荐序的是徐惟诚(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是一位热衷于为孩子写书、编书、送书的老人,被广大少年朋友亲切地称为“知心爷爷”。)以前也读过许多他老人家写的杂文和随笔,说实话,他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了不少的影响。这本书得到徐老的认可,可见价值所在。罗嗦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天下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父母能有机会看看这本书。好的有价值的书籍,只有分享,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   培养出聪明的孩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操心而又往往不能如愿的问题。本书给出的思路和方法轻松而简单。书中的很多方法,在生活中,在身边都能用的到。本书的很多章节和内容很吸引人,下面的相关内容值得再读的,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让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会表达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表扬必须用,但必须正确用什么样的玩具是好玩具习惯是左右聪明的生活力量有效阅读选对读物是关键等等
  •   如何教育孩子,大概是每个父母都深感责任重大而又困惑的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孩子的聪明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按我们以往的观点,总是会说:这个孩子很聪明,那个孩子很笨。似乎聪明和愚笨是天生的。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后天的培养,或者说,按孩子需要的方式进行培养。书中以养花做了个例子:花需要什么,就给它什么;不需要的,就不给;不需要的时候,也不给。因为,花是自己长的。培养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人也是自己长大的,不可能由别人替他长大,也不可能在别人(包括父母)的强制底下长得聪明起来。但我们呢?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强加给孩子:我们认为好的,孩子肯定也认为好;我们觉得正确的,孩子也一定觉得正确。甚至,孩子如何学习,学些什么东西,完全不是遵照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只要父母认可了就直接代替孩子决定了。所以,才有那么多孩子显得如此无奈:本来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但被父母逼着每天都必须练习;本来不喜欢画画,愣是被逼着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因为这种他不喜欢的东西,他是不可能付出热情的,他会认为这都是在替父母学。最终,能学到什么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本书强调的观点是:既然为人父母,就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就需要学习,要学习关于孩子成长的必要的科学知识,要学习他人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需求,多和孩子沟通,明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重要。也就是,多做孩子的朋友,少做孩子的家长,只有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也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聪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注:转载《聪明》一书的一篇读后感!关注和分享!来自芳菲的博客
  •   培养一个聪明孩子,聪明、好学、健康、快乐、成才,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点非常重要,重要到不需任何理由,而必须如此。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目标是:不为眼前的聪明而聪明,要为成才而聪明。这是本书作者给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很好的启示。同意和支持作者的观点。这本书很不错的了。强烈支持!
  •   还是同事介绍我读的这本书。认认真真的读了一段时间,很受启发。
    这本书写得很细致系统,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这本书都给出了总结和分析。往往是我们模糊的,但还不是很清晰的问题,作者都给出了比较详细透彻的说明。每一部分的内容的针对性都比较强,所以,相应的指导性也很强。
    喜欢这本书所给出的思路,把本来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平实。很多章节都是看了好几遍。
    记得给这本书写得推荐序里有这么一段话,读了很多遍,也想了很多,每次都有所收获:
    培养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顺应人成长的需要。人也是自己长大的,不可能由别人替他长大,也不可能在别人(包括父母)的强制底下长得聪明起来。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说顺其自然,并不是说为人父母者可以放弃责任,可以放任自流。我们制造了一个小生命,当然就要对他负责。这就要从了解和理解这个小生命开始,要了解这个小生命成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经历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会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努力为这个小生命的成长创设最适合的环境。随心所欲,把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强加给刚刚开始成长的儿童,既是不公平的,也只能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所以,既然为人父母,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就需要学习,要学习关于儿童成长的必要的科学知识,要学习他人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可能后面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
    真是很精彩的一段论述,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真正懂得和运用好,我想每位家长的收获也一定是很多的。
    真心推荐这本书,喜欢这本书!
  •   带孩子真是不容易的,很多事情需要考虑,需要从头开始。虽然爸妈、朋友或者是同事也能给一些意见,但要带好孩子,培养好孩子真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事情。这本书给我们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思路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一边读一边在总结自己以前的方法,觉得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有很多事都很模糊不清晰。这本书写得很细致,很贴近教育孩子的实际情况。所以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孩子能不能聪明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他们适宜成长的土壤和空间,有了这些,我们的孩子就能健康,就能快乐,就能长大成人。
  •   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
    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吗?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玩具”!它与孩子最初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看”不过妈妈的脸
    妈妈的脸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婴儿调节视焦能力差,太远或太近的物体他都看不清楚,物体和他眼睛间的合适距离是20厘米左右。妈妈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婴儿的脸之间刚好就是2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所以,妈妈的脸是婴儿可以看到的物体。因为容易看到,所以很喜欢看。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出生后3—4个月,在这期间,增加母子注视对发展婴儿的视觉能力十分关键。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视觉能力有关,因为大脑80%的信息是靠眼睛获得的。外界信息通过双眼传入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处理,从而使人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传入大脑的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具备各种能力。一双“慧眼”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聪明的标志;反之,如果视觉功能存在障碍,势必就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而且还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这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经开始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视觉能力和他所处的状态有关。由于婴儿在安静、觉醒的状态下才会看东西,所以妈妈在和婴儿做这一特殊的视觉训练(即对视交流)时务必抓住时机,最好是在喂完奶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良好的状态下,妈妈或温暖或开心或滑稽的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高度关注,从而使他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不仅如此,这种高度关注还能大大提升婴儿的注意力水平。

    好“听”不过妈妈的脸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视觉,听觉也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看。早在胎儿期第6个月的时候,听觉系统就建立了。所以,妈妈在与婴儿对视交流时,不仅要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情,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语言。妈妈句式简短、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语气亲切的说话声能集中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虽然还不会回答,不过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妈妈的语音语调,并储存妈妈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式信息,以备将来说话时所用,从而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智力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
    随着听觉功能的产生,一个新生命“自主学习”开始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力的形成。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妈妈和其他女性声音的不同!这说明妈妈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

    好“玩”不过妈妈的脸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妈妈微笑着注视着婴儿的脸时,妈妈慢慢地张嘴、闭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闭嘴;妈妈慢慢地吐出舌头,婴儿也会随后吐出自己的舌头。有位妈妈还做过这样一个帮助新生小女儿入睡的“打呵欠”游戏:她冲着女儿做出一个接一个打呵欠的动作,她的女儿便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重复做数次后母女就会双双入睡。心理学家把这些模仿性动作称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妈妈做类似伸吐舌头的动作。
    当婴儿注视妈妈的脸部时,他的双眼会集中到妈妈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所见到的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会紧皱眉头,并撅起小嘴。婴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的模仿行为呢?科学尚无定论,也许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也许真的因为一张活灵活现的脸实在好玩从而激发了婴儿本能的模仿冲动。
    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妈妈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第1个月。他在“妈妈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婴儿看见妈妈的脸时,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自己。”这种杰出的模仿能力对于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妈妈要知道喂奶不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同时也是使婴儿获得发展认知和感知觉,并且建立最初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关键。

    好“爱”不过妈妈的脸
    从婴儿哇哇坠地到能睁大眼睛和妈妈对视的第一刻起,在那无言而热切的感情交流中,母子之间便擦出了“爱的火花”。
    当妈妈接下来开始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妈妈会回赠给婴儿温暖的微笑。而一旦失去这种视觉上的交流,婴儿吃奶时便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妈妈每次对着婴儿说完一句话停顿一会儿的时候,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婴儿,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作为回应。多唱歌给婴儿听,无论唱得好坏,他都喜欢听,因为倾听时,他不仅在练习听力,而且还会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妈妈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婴儿学习与交流的信心,更能增进婴儿与妈妈的感情。在婴儿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意之后,也会深爱着妈妈。
    正是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妈妈和婴儿得到了交流感情、相互了解的机会,进而从彼此的脸上一直到心里,凝固了亲子之间真挚恒久的爱。
    看,这个没有花一分钱的“玩具”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作为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
  •   最好的玩具不是花钱买来的孩子需要游戏,游戏自然少不了玩具。对于孩子,玩具如同粮食一样重要,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那么到哪里能弄到满足孩子需求的玩具?“这还用问吗,商场里各式各样的玩具多着呢,应有尽有!”——这便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认为玩具就是买来的,并且越贵的越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尽然!什么样的玩具是好玩具标准一:孩子爱玩的玩具是好玩具家长的玩具观通常是以价格论好坏,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先考察一下这个玩具值多少钱,再决定要不要去玩它。孩子青睐什么样的玩具?下面这个小故事能让你略有体会。买玩具一位爸爸带着女儿正在挑选玩具。琳琅满目的玩具让爸爸眼花缭乱,他一会拿起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递到女儿面前,一会又举起一只可爱的小熊冲着女儿晃来晃去。可小女孩要么不停摇头,要么不屑一顾。“我要那个!”小女孩突然喊道。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爸爸看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长方形纸盒上面坐着个小提琴形状的音乐盒,再看看下面的标签,心想:“女儿还真有眼光,这么个小玩意要128元!”贵是贵了点,不过难得孩子喜欢,买!于是,爸爸慷慨地为女儿买了这个音乐盒。回到家,女儿迫不及待地让爸爸取出“战利品”:“快点!快点!”爸爸一边拿着小提琴音乐盒一边说:“别急,让我先把音乐调出来。”就当爸爸还在仔细钻研怎么调音乐的时候,只见小女孩早就如获珍宝一般,不亦乐乎地把玩起那个五颜六色的纸盒了。原来,小女孩看中的是装音乐盒的纸盒!这就是孩子简单而直接的玩具观,认为哪个好玩就玩哪个!玩玩具的是孩子,不是家长,所以什么样的玩具是好玩具,家长不能说了算。标准二:能玩出花样的玩具是好玩具在前面的故事里,为什么小女孩对玩具的包装盒情有独钟?除了个性导致的个人喜好外,也并非没有其它道理。一个纸盒,虽没有一个音乐盒复杂、精美,但比起音乐盒只能用来观赏和听一两首不可更改的音乐而无其它用处外,一个小小纸盒的功能可就不一般了。它可以用来:①做装玻璃球、小饰品、小贴画等各种孩子钟爱物品的“百宝盒”;②做在别人面前“大显神通”的魔术盒,比如在盒底内部贴上块磁体,让对方从可供选择的磁扣或曲别针等物品中取一个放进盒里,然后盖好盒盖,使劲摇盒子,让物品摇到磁铁上,再把盒盖打开假装向外倒东西(此时倒不出刚才放进去的物品);③在盒盖上挖一个小口,普通的纸盒就能变成独一无二的“攒钱罐”等等。这样看来,一个普通的小纸盒确实比音乐盒更好玩吧?好玩的秘诀是:能玩出花样。标准三:能激发创造力的玩具是好玩具过去,由于经济水平比较低、物资不够丰富,孩子通常没什么像样的玩具,但恰恰是有限的条件造就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并赋予了每个孩子一双灵巧的、会“变戏法”的手。比如几张用过的彩纸,孩子就能将它们变成栩栩如生的纸鹤、小飞机……多把剪刀和几块碎镜片,就能将它们变成万花筒;多根筷子和一个图钉,就能把它们变成有趣的小风车……这些玩具虽简单、质朴,却能给孩子带来许多愉快的享受,不仅是身体和心理上的享受,更有头脑中无拘无束的创造享受。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从而发展孩子的智力,这原本就是玩具应该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商场里出售的成品玩具,大多都有指定好的一种或几种玩法,没给孩子留下多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所以尽管价格不菲,仍称不上是好玩具。而实践证明,重金买来的玩具通常只能让孩子新鲜一时,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被打入“冷宫”。标准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玩具是好玩具自从20世纪80年代电视问世以来,随着各种电影、动画片越来越多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商家们便“借风使舵”地抓住这个可乘之机,围绕着电影和动画片的主题,不断推出一批批“偶像玩具”,比如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米奇系列、机器猫、蜘蛛侠等等。当然,这其中不乏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玩具,但也确实混杂着一些无益,甚至是有害心灵的玩具。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因为涉嫌充斥暴力、血腥,在日本本土严令禁播,可在我国竟被广泛热播,以至于我们国家许多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几乎没有不喜欢奥特曼的。孩子们不仅大玩特玩奥特曼玩具,而且还喜欢模仿奥特曼的样子玩各种打打杀杀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尚小,还没有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他在这种情况下的喜好往往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一种无意的随从和效仿。然而,早已成年、成熟的家长心中应该有个起码的尺度和判断力,不能一味顺着孩子的意思,不能盲目追赶流行和时尚,不能把孩子的身心成长当成小事。孩子可以对什么样的玩具好说了算,而家长必须对什么样的玩具不好说了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经常在当当买书,只有钱元老师的书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读完了,并且是很认真的将适合孩子的重要话语用铅笔一条条标注出来.感谢钱老师的"勿食聪明快餐" "将耳朵通向孩子的心灵'等等...
    这本好书让我这个迷茫的年轻妈妈在教育子女方面逐步有了方向,钱元老师的书我会一直关注的!希望钱元老师能够推出更多的好书籍,好作品!
  •   刚看了两章,感觉不像想象中那么有用,可能是没看到后面吧。希望看完整本书会对如何培养一个聪明宝宝有帮助。
  •   勿把早期阅读当成早期识字识字不是阅读的前提,识字是在不断阅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阅读比识字更重要得多。如果强迫孩子大量识字,很可能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等到有自主权时他就绝不会选择阅读。早期阅读是在孩子还没有获得文字之前就应该开始的轻松、愉快的阅读。很受本书观点的启发!支持!
  •   这本书给了教育孩子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方法。很实用。书写得很好,轻松而有重点。
  •   我想如果每位爸妈能按书中说过的去执行 孩子将更轻松的获得成功
  •   很系统,很实用。以前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发火或者生气,但是效果不好。这本书里的一些思路和方法真的能给我提示很多有益和有效的做法。一遇到类似的事情,想起书里的一些话,还真能静下心来。确实是受益!
  •   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确是良师益友
  •   买了两本,一本留着自己看,一本送给客户了,客户很满意,效果很好!我是做保险的,这个方法很实用,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建议同行们参考:)
  •   第二次买钱元的书,一样的喜欢。书的内容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很有认同感,使人容易产生共鸣。
  •   一位同事买了这本书,向我推荐的。也买来看看啊。
  •   但愿更多的父母能看到!受益匪浅!
  •   起初是在新华网读书频道上看到这本书的新闻报道和推荐的!腾讯网读书频道上也有连载,但还是不完整,要买一本来读!
  •   值得肯定的一本好书。正在研读学习中。强烈推荐!
  •   真不错的一本书!再次感谢好友!还要再次感谢本书的作者!
  •   发货很快!书的内容也很好,所以买了两本钱元的书,但是纸张不怎么好,很脆,收到后封面有些破损,不过不影响。
  •   刚收到看了前面的序就觉得不错,是本好书,向大家推荐一下
  •   先看了电子版,才来买的,值得一看、。
  •   我04月21日即时付款,到今天05月04月还没收到书,真的太慢了,希望当当能快点啊!
  •   很满意,思路值得借鉴
  •   写得很精彩和实用
  •   可以说是一本高品质的教子案头书。刚买回来还没有来得及整体的学习,就让我妹妹抢鲜了!!!
  •   值得购买。很有价值。
  •   每个家长都想培养个优秀的孩子,但能不能做到就得看各人的方式方法了,很高兴买了这本书,才知道凭经验和听说教育孩子的严重不足。建议大家可以收藏一本,有空多看看,毕竟孩子是一次性教育,多学点理论知识总不是坏事。
  •   适合孩子小的妈妈阅读
  •   此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值得购买。只有点小遗憾,因本人比较仔细,发现第一章标题本应为“1个……肯定”,而书中第一章内容的边上印的标题却是“1个确实可以”。应该是出版社的校对问题,希望出版社谨慎!
  •   内容看着挺有意思的,看后付诸行动的还是比较少。
  •   有些内容不错,有一些新的观念。可以阅读一下。
  •   感觉没有她的另一本书好看
  •   当当送货没有以前及时了。负责快递公司的电话要么占线很久,要么就是接通了也没有回应!希望当当协调好与快递公司的关系。提升服务质量!!!
  •   和多数教子书内容差不多。
  •   刚拿到手,随意翻了一下,有理论也有实例,感觉不错。
  •   一般,内容有些空洞,买的这类书太多了,不是太喜欢这一本。
  •   不知道怎么样,帮别人买的呵呵
  •   最开始在中青网上看到这本书介绍,由著名教育专家、“知心爷爷”——徐惟诚和《父母必读》杂志推荐。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推荐序言里的这段话:“我看,培养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顺应人成长的需要。人也是自己长大的,不可能由别人替他长大,也不可能在别人(包括父母)的强制底下长得聪明起来。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说顺其自然,并不是说为人父母者可以放弃责任,可以放任自流。我们制造了一个小生命,当然就要对他负责。这就要从了解和理解这个小生命开始,要了解这个小生命成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经历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会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努力为这个小生命的成长创设最适合的环境。随心所欲,把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强加给刚刚开始成长的儿童,既是不公平的,也只能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所以,既然为人父母,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就需要学习,要学习关于儿童成长的必要的科学知识,要学习他人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可能后面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孩子能不能聪明,能不能成才,作为父母既要有上面的意识,还应该有适当的方法。
  •   书读完了,忍不住要写几句话。这是一本既像教材又像散文的奇妙的书!说像教材,因为它真的很系统,之前也读过很多发展孩子智力发面的书,怀孕时就开始读了,但感觉都远没有这本书写的那么全面、到位,交流、多感官刺激、睡眠、运动、阅读、游戏、音乐、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等所有对智力发展至关重要的活动和因素都有提到!说像散文,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独特,语言轻松流畅,结构很有创意,深入浅出地总结出了许多方法和建议,绝对都是精华,绝对实用!孩子的智力在12岁以前可塑性最大了,强烈建议0到12岁的家长都来读一读!这可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大事!
  •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聪明、好学、健康、快乐和成才的。这几项一个也不能少!而且是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方法。这也是一本值得去分享的书。
  •   本书的思路给教育孩子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往往是从生活的细节和情节中提炼和总结出了很多使用的方法,比如原书中有这样的内容: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好环境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的家庭,其扮演的环境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个环境决不是指简单地用钱包装出来的环境,而是用“心”营造的环境。不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有“心”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一个无比“优越”的环境:一个随时随地能读到书的环境——没有书,孩子无法步入知识的殿堂;一个可以痛痛快快“摸爬滚打”的环境——没有活动的身体,就没有活跃的大脑;一个能够无拘无束畅谈所想的可交流的环境——没有交流,孩子不仅会变得沉默,而且会变得木讷;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环境——没有理解、鼓励和尊重,孩子不会具备快乐、自信这些宝贵的性格因素,并有可能成为断送成功的“致命因素”;一个能够激发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环境——没有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注定一事无成;一个家庭成员间感情和睦的环境——没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失去安全、积极、健康的心理保障;一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作为榜样的环境——不爱动脑、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才思敏捷的聪明孩子;……说...得形象一点儿,如果把这个环境比喻成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面的情境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卧室里、客厅里、餐厅里甚至是卫生间里,到处都有触手可及的各种图画书、故事书、百科全书……有一整面布满涂鸦作品的墙,一个不用害怕磕着、碰着的可以尽情玩耍的空旷角落和一个装满各种玩具(买来的、自制的)以及瓶瓶罐罐的大箱子。在这里,无论是优美欢快的歌曲声,还是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激烈的讨论声,都是一曲曲别具一格的音乐。而大人们偶尔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则构成了这座房子里最美丽动人的风景。再比如:勿把早期阅读当成早期识字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识字不是阅读的前提,识字是在不断阅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阅读比识字重要得多——这是对早期阅读的首要认识,也是最重要的认识。首先,8岁以前的孩子,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动机和习惯,并建立基本的阅读技能,通过阅读带动语言的发展,从而尽早步入自主阅读。尽管许多人认为:“孩子只有认了字才能自主阅读。”可实际上,学看纸上的文字符号和印刷形式、学着阅读一本图画书、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图画书内容等这些非常吸引孩子的活动,都属于自主阅读,它们都能促使孩子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并且不依赖成人的自主阅读者。而如果强迫孩子大量识字,很可能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等到有自主权时他就绝不会选择阅读。因此,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绝不同于让孩子早期识字,恰恰相反,早期阅读是在孩子还没有获得文字之前就应该开始的轻松、愉快的阅读。其次,能识字并不代表能理解,没有理解称不上阅读。美国霍华德大学教育学院吴放博士说:“要是强迫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学习识字,孩子能不能学会?当然能,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所以如果有些孩子拿着报纸就可以朗读,这并没什么好奇怪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识字再多,不理解内容等于零。”实践发现,在早期阅读的活动中,那些超前识字的孩子阅读图文并茂的读物时,总是过于关注文字,整个阅读过程差不多都停留在寻找自己认识的字上,而对阅读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与这些孩子截然不同的是,那些不认字或识字不多的孩子,反而更加关注画面的内容和细节,能通过图画传递的信息想象、猜测故事内容,同时能用口头语言表达对内容的理解。从早期阅读的水平上看,毋庸置疑的是,第二种孩子的阅读水平远远高于第一种孩子。由此可见,过分强调早期识字而忽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培养不出成功的阅读者。另外,研究者主张,早期阅读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之内,要将早期阅读教育进行多维整合,要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言运用者、熟练掌握母语口语和文字的语言运用者、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和具有交往能力的语言运用者,以及具有创造精神的语言运用者。而要开展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我们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绝非单一的识字角度)来关注孩子的阅读,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当前阅读内容和他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阅读更多 ›
  •   现在教育类的图书实在是太多了,但真正的好书不多!目前市场上教育类的图书动不动就是“这个决定”、“那个关键”的,好像是什么都可以决定、什么也都是关键,情况确实如此吗?很不见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家长或父母选择教育类图书的方向,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在选择教育类图书的时候,真应该是多看看,多比较。不要那些书所误导,说的严重一点,如果被那些粗制滥造的、拼拼凑凑的所谓的畅销图书误导了我们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说是追悔莫及了!!!在我看来,这是本不可错过的亲自教育的图书。作者的思路很清晰,给出的教育方法也比较得当。是从实践、从生活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很值得借鉴!。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需要不断学习,更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方法。这本书能够给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给卓越网提个意见,书名写错了,不是《聪明,就是这样培养了出来的》,应该是《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应该的!希望改正过来!
  •   这个需要考验父母的细心和认真。好书!
  •   只是翻几页,就没有什么兴趣看下去了,理论。
  •   细心地读了这本书,感觉不错,收获挺多。
  •   看完后,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好像以前见过的案例。
  •   尤其是下面这些文章写得很好,指导性也很强。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 、让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会表达 、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表扬必须用,但必须正确用 、什么样的玩具是好玩具 、习惯是左右聪明的生活力量 、有效阅读选对读物是关键……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阅读更多
  •   期望值不能太高,也就是告诉几个培养孩子的原则
  •   质量还可以,内容还没有看
  •   是一本不可多的亲子教育指南,方法比较实用,主要还是观点和思路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   感觉很好!受益匪浅!书写得很细致,很易懂。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看的出,这是作者经过研究和总结出来的。里面的内容和主题都是比较明确的,针对性很强。也读过一些家教类的书,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实用性是兼备的,是一本难得的书,也是一本认真,让家长踏实的书!值得用心的父母借鉴和参考。强烈推荐!!!
  •   买来送姨妈的,她说很好,书的质量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