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经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哈尔滨  作者:逯宏  页数:372  

前言

养生,这个词跟人类社会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获得高质量和长久的寿命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历代仙方道书常常把兵法与养生同列,可见养生之理与治国用兵之道实有共通之处。一国亦如一人,对国家的管理和对人体的管理同样复杂而重要,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久远的岁月中逐渐摸索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归纳出了一些吃、喝、睡、行的养生之道,希望能够凭借认为的力量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天亡,这便是传统中华的养生之法。本书直接从古人的养生原著中摘取名言,尽量把古人的见解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还经典以原貌,且规划出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四季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情绪养生六个篇章来阐述养生之精要。人要养生,先要从日常饮食做起,做到饮食有节。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有所不同,饮食养生就要做到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并且食物的种类要调和。其次,要有节奏有规律地生活,起居有常,合理安排每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时间,使之养成习惯。然后,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季五行属木,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多散步,使志气生发旺盛。夏天五行属火,在人体对应心脏。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要夜卧早起,不怕阳光,心情愉快,不要闭汗,多户外活动。秋天五行属金。在人体对应肺。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万物收敛,肺气内应,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秋三月,要早卧早起,心志安宁。冬季五行属水,与肾对应。冬天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冷气容易侵袭人体,所以不要失去太多热量,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多晒太阳。与四时偕行,方能百病不生,这是顺应天时。至于房事养生要注意夫妻行房的和谐,中国古代房事养生的总原则是-欲不可早、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和欲有所避。房中养生不是追求纵情淫乐,而是以节欲益寿为前提的,这是人伦之本。养生的精髓在于养心,修养道德,去掉私欲杂念,修身治心。摄生之道,在于不易怒,节制饮食,定时起居,减少思虑,注重营养,使得血气平知,百病自然生不了,所以圣人摄生,最重治心,以保精神愉快以求心气平和。希望通过本书,能使人们理解养生之“道”,使人们理解生命活动的原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书中也具体介绍了一些养生之“术”,即大家所熟悉的导引、按摩、运动等具体锻炼方法,易操作,可实施,符合养生规律的具体要求,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养生是一个人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读者能通过本书,进而去了解中华养生之道,服延年之药,守保身之方,祛病疗疾,养出健康的一生。

内容概要

  《中华养生经》直接从古人的养生原著中摘取名言,尽量把古人的见解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还经典以原貌,且规划出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四季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情绪养生六个篇章来阐述养生之精要。  《中华养生经》也具体介绍了一些养生之“术”,即大家所熟悉的导引、按摩、运动等具体锻炼方法,易操作,可实施,符合养生规律的具体要求,请择其善者而从之。  中华养生原理来源于古老的中医理论。智慧的祖先们在生活中逐渐发现,注意饮食、器具、岁时、房事、导引、情志等方面,可以补养身体,祛病疗疾、颐养天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食补篇食诫篇第二章  作息有常——起居养生劳逸篇安寝篇服用篇盥洗篇第三章  与时消息——四季养生大要篇春季篇夏季篇秋季篇冬季篇第四章  阴阳互济——房事养生节欲篇行房篇却疾篇第五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导引篇按摩篇养气篇第六章  万法之宗——情绪养生总纲篇寡欲篇贵真篇修德篇

章节摘录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语意:用方药来治疗已得的疾病,还不如调理饮食起居以防病。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防疾》。善于养生的人,对未病先防比已病后治要重视得多。如果已经生病了才想到吃药,已经成乱了才想到去预防,这就等于是口渴了才想到挖井,要打仗了才去制兵器。养生,是人类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有效方法。早在战国时,《黄帝内经》中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治病应先讲究预防,正如平乱应注重在未乱之前加以控制一样。晋人葛洪在《抱朴子-用刑》中指出:“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这也就是说,诊治病患的人,应有预防疾病的保健养生技能。虽然葛洪的话是针对医生来说的,但实际上对每一个人都有启示意义。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曾认为:“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也就是说遇到了麻烦事不好处理时,才知道自己所学所闻的真本领太少;当自己生病时,才后悔以往对养生之道的荒疏。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养生、防病的意识,比掌握某种具体的养生方法更重要。《医心方》援引《千金方》上的话说,养生就是修身养性,也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渐形成性格。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善,自然就会做善事,不学习也会知道好多道理。有善心和善行的人,必然长寿。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语意:天以风、寒、暑、湿、燥五种自然气养人,地以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养人。语见《黄帝内经》。人靠五味食物来滋养身体,因此调理五味就成为古代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明代《逍遥子•道引诀》中认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意思是说,食物的五味对于人体的五脏,各有其相宜与不宜之处,因此若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宜忌,则必致身体亏损,而食养最合宜的莫过于淡食和有所节制。当然,所谓淡食也并非将辛甘酸苦咸五味都舍弃戒绝,只不过是强调对五味须冲淡且有所宜忌而已。五味太过会伤害脏腑,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的说法。调和五味应注意两点:一是季节性。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指出:“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因肝木(酸)当令,故饮食宜减酸增甜以养脾;冬季三个月肾水(咸)当令,故饮食宜增苦而忌加咸;夏季三个月心火(苦)当令,故饮食应减苦味而增辛辣以养肺;秋季三个月肺金(辛)当令,故饮食宜减辛而欲食酸以养肝。二是个体差异性。《黄帝内经》认为:“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也就是说,筋有病应少食酸味,气有病宜少食辛辣,骨有病应少食咸盐,血有病宜少食苦味,肌肉有病应少食甘甜。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语意:食五谷,即粳米、小豆、大豆、麦、黄黍,以养五脏的正气;食五果,即桃、李、杏、枣、栗。以助五谷养正气;食五畜。即牛、羊、鸡、犬、猪。能补益五脏;食五菜,即葵、藿、韭、薤、葱,能充实脏腑。语见《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适当配合而食之,以补益精气,无使偏食,否则偏胜偏衰,易引发病变。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说:“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也就是说,辛、酸、甘、苦、咸五味,各有其一定的作用,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在调理饮食的时候,应或随四时之异而宜散宜收,或因五脏之别而所苦所欲,总之要各随其所利而适当应用。素食为主、荤素结合是古人的遗训,这个智慧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人养生经验的总结,当然也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有关。素食并不专指主食,它也包括副食在内,诸如蔬菜、水果及由此加工制成的豆类制品。元代大医学家朱丹溪专门写有一篇《茹淡论》,指出:“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可见,他是把谷菽菜果都包括进素食的范围中了。不过,人们发现,纯素食的生活方式对养生也是不利的,所以,提倡以素食为主,并无贬抑动物性食物营养价值的意思。各式各样的谷物、水果、肉类、蔬菜,气味各不相同,混合食用,对人体的精气才有更好的补益作用,因此都应适量摄食。……P2-6

编辑推荐

《中华养生经》直接从古人的养生原著中摘取名言,尽量把古人的见解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还经典以原貌,且规划出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四季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情绪养生六个篇章来阐述养生之精要。书中也具体介绍了一些养生之“术”,即大家所熟悉的导引、按摩、运动等具体锻炼方法,易操作,可实施,符合养生规律的具体要求,请择其善者而从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养生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