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三次浪潮全实录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何五星,牧歌  页数:49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民族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近乎完美的悠久文明。这个泱泱大国在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在“康乾盛世”的阿谀声中逐渐光华暗淡,而鸦片战争更使之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落后挨打的境地。一百多年来,曾经有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但沉睡的东方雄狮却仍然摆脱不了国弱民贫、任人宰割的局面。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才终于彻底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不过也仍然步履维艰地在艰苦曲折中前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一次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次中华民族踏上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是以崭新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体现。大哲理家张昭远曾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书正是以时间为顺序,选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决定中国命运的若干重大事件,把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次浪潮”,从“浪潮的兴起”、“浪潮的拍打”、“浪潮的航标”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进行全方位的追溯与梳理,从而系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轨迹和重要历程。全书坚持以唯物史观统领全局,以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改革开放30年来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来龙去脉,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主要目的就是全面而客观地还原历史,使广大读者透过具体事件感悟历史规律,从而更好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  3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瞬息即过,但作为正在发生着沧桑巨变的中国,30年间所经历的标志性事件数量众多、交错演进、错综复杂,3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也超过了以往数百年。30年的伟大历程,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3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而中国却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 %以上,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接近德国,2008年超过德国并跻身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的增长超过100倍,城乡居民储蓄则增长了近800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是什么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如此激昂的改革热情与活力?是哪些航标指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是哪些人物高瞻远瞩地为之探索和指明了成功的前进道路?是哪些瞬间力挽狂澜地改变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哪些抉择、哪些举措使中华民族在短暂的30年里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柳青在《创业史》中说得好: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国家的命运如人的命运一样,紧要处也只有几“浪”。这本《兴起、拍打、航标——改革开放30年三次浪潮全实录》,力求以翔实的资料和流畅的文笔,通过对30年重大事件的聚焦和扫描,一幅幅地展现改革开放的全景画卷,向广大读者重现那一幕幕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和历史场面,使我们得以重温当代中国的沧桑巨变以及中华民族30年的奋斗历程。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注重”和“突出”了以下八大特色:  一是在题材取舍上,注重改革开放最为主要的历史事件,突出有关国计民生和你我他最为关注的切身问题;二是在总体设计上,注重整个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三次浪潮”,突出党的“十六大”以后的第三次浪潮;三是在时间安排上,注重前6年(1985年前),突出后6年(党的“十六大”以后),贯穿前后30年;四是在内容布局上,注重经济、政治、社会、科教、文化五大领域的改革开放,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五是在整体表现上,注重权威性、真实性、公正性、可读性,力求使读者从中还原真实的历史风貌;六是在素材取舍上,注重使用鲜为人知的“新”素材,并突出素材的政治性、真实性、准确性;七是在文体选择上,注重“纪实”特色,把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报告文学的风格熔为一炉,以增加全书的可信性与可读性;八是在写作手法上,注重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逻辑性,使历史再现得情节生动,语言表达得波折有致,事件表述得通俗易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30年的光阴只是一瞬之间。对于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个时代的命运来说或许够了,但对致力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却还远远不够。站在30年这个历史坐标点上,我们要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总结好,也更要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设计好和准备好。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发展没有止境。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姿态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30年三次浪潮全实录》力求以翔实的资料和流畅的文笔,通过对30年中重大事件的聚焦和扫描,一幅幅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全景画卷,向广大读者重现那一幕幕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和历史场面,使我们得以重温当代中国的沧桑巨变以及中华民族30年的奋斗历程。  是什么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如此激昂的改革热情与活力?是哪些航标指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是哪些人物高瞻远瞩地为之探索和指明了成功的前进道路?是哪些瞬间力挽狂澜地改变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想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哪些抉择、哪些举措使中华民族在短暂的30年里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浪:翻江倒海吐故纳新(1978.12—1992.9)第一章 第一浪的兴起一、历史背景: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二、“导火索”由“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燃三、思想基础: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一)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二)大讨论转败为胜四、关键举措:变讨论经济工作会议为拨乱反正会议(一)会议转变了方向(二)一边讨论一边行动(三)邓小平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五、兴起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第二章 第一浪的拍打一、平反冤假错案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为刘少奇平反(二)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二、设立经济特区(一)逃港事件引发的思考(二)深圳特区的提出和成长(三)设立五个经济特区的决策经过(四)从“租界”之嫌到“洋浦风波”之争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拉开帷幕: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二)“阳关道”与“独木桥”的对话(三)中央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与干部人事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四项重大改革(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政府机构的两次改革五、改革文化体制与开展文化市场化建设(一)文化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展开(二)开展文化市场化建设六、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七、中关、中苏关系正常化(一)中美正式建交和邓小平的三次谈判(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八、百万大裁军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一)百万大裁军(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九、实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战略(一)浦东的开发、开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付诸实施(二)浦东的开发、开放方案由国务院和上海共同制定(三)浦东的开发、开放从项目启动到全面展开的大跨越第三章 第一浪的航标一、改革开放的“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出台(二)一个目标两步走,两个文明一起抓(三)一条贯穿改革开放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二、改革开放的“方向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任务和方针(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过程三、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点”:我国第一份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的形成(一)深层根基:经济调整的高层决策(二)理论博弈:“笼子与鸟”(三)第一份改革总体规划及相关方案形成的前前后后四、解读第一次浪潮主浪: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定第二浪:波涛曲折奋进创新(1992.10—2002.10)第四章 第二浪的兴起一、客观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二、“导火索”由关广梅的实践与“皇甫平”的言论引发(一)关广梅:姓“社”还是姓“资”的实践(二)皇甫平:参与姓“资”姓“社”之争三、思想理论基础:开展“社”与“资”问题大辩论(一)1990年,“社”与“资”的大辩论正式交锋(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把“社”与“资”大辩论推向新高潮(三)江泽民为“公”、“私”定论四、关键性举措:邓小平南方谈话(一)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谈话(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要点(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时代内涵五、兴起的标志:党的十四大召开(一)党的十四大召开的背景、意义、任务(二)三项重大决策全面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浪潮第五章 第二浪的拍打一、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一)历史起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如何发生的?(二)演变进程:国有企业改革是如何推进的?(三)最后冲刺: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出台与形成的?二、金融、财税、外贸、外汇的体制改革与发展(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二)财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三)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三、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二)“科教兴国”政策走过的路程四、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二)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兴起与发展五、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一)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六、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香港回归祖国(二)澳门回归祖国七、兴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一)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坝工程(二)三峡工程:四代伟人参与的工程(三)三峡工程的四十年之争八、新世纪元年拉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帷幕(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二)2000年西部大开发拉开战幕九、百年梦想,十年申奥:北京取得奥运会主办权(一)中国与奥运的百年不解之缘(二)十年申奥路漫漫十、十五年谈判和五位谈判代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十五年谈判(二)五位谈判代表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发展(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发展(二)文化产业化的探索与发展十二、“铁腕”反腐:严惩重大贪官和查处特大案件(一)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陈希同腐败落网(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收受巨贿被判死刑(三)胡长清:从副省长到被判死刑(四)查处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五)反腐倡廉的新特征与新力度十三、关注医疗、住房、社保、义务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改革(一)中国医疗的改革(二)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四)中国义务教育的改革十四、重视分配制度、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等社会工程的改革(一)分配制度的改革(二)劳动就业的改革(三)扶贫开发的改革第六章 第二浪的航标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定和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定(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三、改革开放的“护身符”:依法治国的提出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践行(一)邓小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奠基人(二)江泽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者(三)胡锦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推进者(四)治国方略:从重视“法制”到重视“法治”四、解读第二次浪潮主浪:从南方谈话到“三个代表”(一)南方谈话与邓小平理论(二)从南方谈话到“三个代表”(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第三浪:迎浪搏击与时俱进(2002.11—2008.12)第七章 第三浪的兴起一、现实背景: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状况(二)第二次浪潮取得的丰硕成果(三)四个方面的“落差”和“滞后”二、“导火索”由“李昌平给总理的信”与“孙志刚事件”引发(一)李昌平关于“三农”问题给朱总理的一封信(二_)“孙志刚事件”三、思想基础:“市场化改革方向对不对”大争论(一)争论的起因和发展(二)争论推向高潮,中央一锤定音四、关键举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施行(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体现(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要求五、兴起的标志——党的十六大召开(一)十六大的召开(二)十六大报告的诞生(三)报告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第八章 第三浪的拍打一、抗击非典,真情显现(一)非典病毒肆虐袭击(二)中国政府的面对(三)抗非典,见真情(四)团结战斗取得最后胜利二、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前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出的原因和背景(三)十七大重申“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三、“两个反哺”吹响解决“三农”问题进军号(一)“两个反哺”吹响解决“三农”问题的进军号(二)根本改善民生问题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和深化(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涵与提出(二)十六大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三)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一)“国九条”颁布的背景和内容(二)资本市场发展与“国九条”颁布的意义和实质(三)来自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报告六、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内容和经过(三)股改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变化七、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一)试点启动的背景和经过(二)试点启动的内容和意义(三)股改操盘手尚福林侧记八、废止农业税条例(一)农业税的由来及废止的意义(二)废止农业税条例实录九、《物权法》出台(一)悄然发轫,高调出场(二)出师不利(三)艰难博弈(四)制定《物权法》是国之大福、民之大福(五)契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策出台(一)“老问题”求新解(二)新思路新战略(三)老基地“新东北”十一、“中部崛起”战略助推中国复兴之梦(一)“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二)“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三)“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四)中部六省的战略构想(五)“中部崛起”要坚持六个结合(六)“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十二、科学发展奏响时代最强音(一)十七大的召开和报告(二)十七大的主题和意义(三)趣说十七大(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最强音十三、从“神一”到“神七”:太空大梦步步圆(一)“神舟”:中国人的飞天梦(二)“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的各种参数比较十四、青藏铁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一)最高最长最壮观(二)“两下三上”反复多(三)“天路”开通成佳话十五、“嫦娥”奔月:飞天好梦一朝圆(一)飞天的故事(二)好梦已成真(三)千年梦正圆十六、新一轮综合改革:设立四个“新特区”(一)四个“新特区”的特点与格局(二)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三)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四)设立成渝改革试验区(五)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十七、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一)前两次浪潮中的政府机构改革(二)第三次浪潮中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八、宏观调控:优化抑制通货膨胀(一)前两次浪潮中的四次宏观调控(二)第三次浪潮中的两次宏观调控十九、民生问题:政策体系走向的风向标(一)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三)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四)深化义务教育改革(五)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二十、社会工程:中国深化改革的内核(一)邓小平未了的心愿(二)劳动就业的改革与深化(三)扶贫开发的改革与深化二十一、和平外交:中日关系回暖和中非关系新格局(一)2006年~2007年:中日关系回暖(二)2006年~2007年:中非友好关系新格局二十二、科技创新: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竞争力升华(一)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路(二)三次大会、三个主题、三次飞跃(三)第三浪中的科技创新与科技丰收二十三、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关于文化事业(二)关于文化产业(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四)几个不能忘怀的文化事件二十四、汶川地震:人性光辉大闪烁(一)5?12:汶川震动全球(二)灾情就是命令,全国紧急行动(三)慈善捐款在行动(四)灾难中闪烁人性光辉(五)党旗在灾区高高飘扬二十五、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创造奥运史上百年辉煌(一)光辉的使命,精心的准备(二)全新的开幕,高度的评价(三)完美闭幕:“真正的无与伦比!”(四)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五)奥运精神的中国文化因素第九章 第三浪的航标一、改革开放的“新号角”: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二)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三)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二、改革护航“新里程”:四次修改宪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修改经历(二)宪法修正案修改宪法的主要内容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一)于无声处听惊雷:《决定》起草背景(二)《决定》出台的作用和意义(三)与时俱进展宏图:《决定》重刷“三新”四、城乡一体化“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推进(一)温铁军详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二)胡锦涛温家宝亲临200名省部高干研讨(究)班诠释新农村建设五、社会文明的“新突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经过(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上中央议事日程(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诞生(四)《决定》描绘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六、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诞生与展望(一)紧扣时代脉搏,确定报告主题(二)一面伟大旗帜,一个思想体系,一个宏伟目标,一套战略部署七、解读第三次浪潮主浪: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创新改革的领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主题与应用(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转变(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改革尾声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一、中央十个“一号文件”开启划时代变革(一)十个“一号文件”的时间、概况和重要意义(二)两个三中全会,一根农民红线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一)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站在新的起点上(二)探索、实践、突破后记

章节摘录

  六、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79.7 7平方公里,九龙面积11.7 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84.5 3平方公里。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殖民者使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先后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  失去香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惨败。英国于1842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又被迫于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就这样,英国占领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龙半岛西部的一个大岛屿昂船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各国侵略者竞相在华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又趁火打劫,于1898年6月9日强迫清政府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及附近水域的200多个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之后,人们通常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这几部分地区通称为香港。  十分明显,上述三个条约都是英国武装侵略的产物,都是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都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收复九龙的努力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曾根据北京政府的指示,向和会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龙租借地)的问题。由于和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主要战胜国英、法所把持,它们在中国都占有租借地,根本不愿意放弃其既得利益。和会主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借口中国的提案“不在和会权限范围之内”,推说这件事应由国际联盟去加以考虑,轻易地予以否决了。众所周知,这个标榜建立“国际公正”、以“缔造世界永久和平”为宗旨的和会,以其极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作出“决议”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让与日本,从而诱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并促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和会的对德和约上签字。  1921年12月3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华盛顿会议上,又重新提出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议案。议案中历数了列强在华租借地破坏中国领土及行政完整、危及中国国防、将中国牵扯入列强冲突的漩涡及被列强利用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等事实,要求“将此等租借地取消或从速废止之”。当时正值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中国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民大众外争国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浪潮汹涌澎湃。与此同时,美、日在远东互争雄长,美国力图钳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其他列强之间也矛盾重重。以上两个因素促使英、日两国不得不分别同意放弃威海卫和胶州湾租借地。但在废除九龙(即香港新界)租借地和旅大租借地的问题上,中国代表却遭到英、日代表的强烈反对。英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枢密院长、以“血腥人物”著称的贝尔福,借口“没有九龙租借地则香港不能自卫”,坚决拒绝归还。12月7日,顾维钧在会议的远东委员会上据理驳斥了贝尔福的谬说。贝尔福对此置若罔闻,日本代表缄口不言,美国代表则无动于衷,作壁上观。此后,华盛顿会议再没有讨论九龙租借地的问题。中国收回九龙租借地的正当要求,终因英国的顽拒和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和缺乏实力作外交的后盾而严重受挫。  国民政府收复香港的努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不得不请求中国派兵支援英国军队,保卫其殖民地缅甸和印度,主动提出与中国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及签订新约的谈判。蒋介石打算趁此良机收复香港,并于1942年向英国提出了收回香港的要求。然而,英国人只是权宜之计,为的是让蒋介石能够坚持抗日,以减少英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战争向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也日趋强硬。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交锋。但丘吉尔直接回绝了蒋介石,蛮横地宣称:“不经过战争,休想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在英国人的威逼利诱下,蒋介石的立场逐步软化,最终放弃将收复香港写入新条约,仅仅要求英国口头上承诺在战后同中国商讨九龙问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的形势对中国收复香港极为有利,因为按照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满洲除外)、台湾、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中国军队投降。香港就位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而且在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第二方面军所辖战区的一部分,因此许多人建议蒋介石趁机派兵进驻香港,然后再与英国交涉。蒋介石于是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将新一军和十三军集结于靠近香港的宝安地区,准备接收香港。然而,英国政府却拒绝接受麦克阿瑟的受降令。8月18日,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杜鲁门指示麦克阿瑟重新发布命令,让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  1945年8月13日,一支英国海军特遣舰队开赴香港。为配合海军的行动,英国派出大约一个师的陆军兵力前往香港。同时,英国也对美国展开了外交攻势。英国人很清楚,在香港归属问题上,美国的天平倾向于谁,香港就将归谁所有。在中国这边,蒋介石虽然已经集结部队做好了进入香港的准备,但却迟迟没有下达进军香港的命令。这时,在纳粹德国灭亡后,美国同苏联为了控制欧洲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急需英国的支持。因此,美国马上改变了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杜鲁门转而支持英国重返香港。他通知麦克阿瑟:“为顺利地接受香港地区日军的投降,须将香港从中国战区的范围划出来。”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正乞求美国人帮他打内战的蒋介石只好从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收复香港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曾多次声明中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即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大增。中国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中国收回香港后将采取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中国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并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在作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当她继续往下走时,高跟鞋与石阶相绊使身体顿失平衡,栽倒在石阶下,以至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边。幸好她已将至平地,摔得不重,在一旁的随员及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将她扶起。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小平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会那么坚定,毫无通融余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满失望和痛苦,回去后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残酷啊!  香港回归祖国,梦想变成现实  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22轮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主要内容有: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特别行政区有关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上述基本方针50年内不变。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由中、英两国元首见证,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1841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开始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个半世纪,中国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为收复香港进行过不懈努力。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收复香港的百余年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革开放30年三次浪潮全实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