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与文化暨民族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启成  页数:531  字数:424000  

前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内容概要

本书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近年来规划出版的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是作者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撰写的部分论文或文章的辑录。这部选集中的文章涉及民族学、宗教学、民族史、社会人类学和西部地区开发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但主要是回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收入本书文章编为四编,既有理论性概括,也有综合性阐述,还有对有关问题的探讨。第一编是回族学与回族历史研究,包含回族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回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回族志、回族学术史、族教关系、有关回族人物评述等;第二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包括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伊斯兰教教志、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有关穆斯林学者的评述和书评;第三编是西部及宁夏地区的研究,包括黄河水利开发、宁南山区农业基础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脱贫;第四编是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研究,包括宗教起源与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文化功能、新疆地区宗教、中国民族学的成就、民族节日文化、民族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等。

作者简介

马启成,男,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1938年10月出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分党委书记;兼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多种社会团体领导职务。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回

书籍目录

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丛书总序前言第一编 回族学与回族历史研究  坚持学科理论创新推动回族学研究新发展  《回族学论坛》序  百年沧桑传积学盛世雄心奔辉煌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致力中华民族复兴  回族学研究的导师和指路人白寿彝教授——庆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  刍议建立回族学  再议回族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华夏大地上的回回民族  与时俱进的百年回族研究——20世纪回族研究述略  回族族源与回回的初期活动  元代回族人物志三则——谙都剌 苫思丁 凯霖  元代回回政治家兼学者赡思  甘肃辛亥革命概略  回族革命先驱者马骏烈士  民国人物志两则——马福祥马鸿宾第二编 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  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伊斯兰教  简析中国伊斯兰的民族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属性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纪念马启西先生逝世90周年  爱国爱教的一代经学大师王静斋——纪念王静斋先生逝世50周年  音韵铿锵蕴涵美文体译笔风格新——评介林松教授《(古兰经)韵译》  穆斯林区域文化研究的佳作——评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第三编 西部及宁夏地区开发研究  宁夏黄河水利开发述略  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基础建设与扶贫开发之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的贫困与文化脱贫第四编 民族与宗教研究  宗教与宗教信仰  新疆是多种宗教传播的地区  前进中的中国民族学——对新中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为民族学中国化而奋斗——纪念吴文藻先生诞辰95周年  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刍议  贵州节日文化浅析——兼谈回民不吃猪肉问题附录一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记民族学与宗教学专家马启成先生附录二  马启成论著目录

章节摘录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即用现代实证的科学方法,对回回这一社会群体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揭示回回民族族源、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文化特点,实际上是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才开始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回回民族新觉醒的反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时,在错综复杂的时空背景下,一批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启迪后,突破封建封闭时代的沉闷空气,提出“宗教改良”、“普及教育”等振兴民族的思想主张,开始触及回回民族问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04年回族知识分子丁宝臣在北京创办《正宗爱国报》和其兄丁竹园于1907年在天津创办《竹园白话报》,以及1908年由来自全国14个省的36名留学日本东京的回族学生发起并成立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所创办的刊物《醒回篇》。  丁氏兄弟是我国近代创办早期白话报纸的先驱者之一。他们怀着“真理救国”、“教育救国”的热情,在积极从事我国早期新闻事业的社会实践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已经认识到民族与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寻求回回民族的发展之路。在理论上,他们主张民族与宗教问题上必须“化除畛域”,无论是满人、汉人、回回人、蒙古人、藏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都有爱国、救国的责任”。他们回顾了咸丰、同治年间云贵陕甘等地回民起义及其失败之后,认为这完全是由于专制的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回民实行高压政策和宗教歧视造成的。“其乱全由于不懂宗教之地方官所逼成。官逼民反,势不能不反”①。其实,当时我国就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同为中国人,各种宗教应该“各信各教,各享各自由,井水不犯河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族历史与文化暨民族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