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出版时间:2003-06-01  出版社:7-81092  作者:杨凌  页数:449  

内容概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今天在我国陕西杨凌隆重开幕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兴盛。去年10月,我们就“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主题,在长沙市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论坛;今年10月,我们就各国高等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另一主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再一次举办国际论坛。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的嘉宾出席这次学术会议,我们也非常高兴地请到省市教育厅的一些负责人、国内数十所高校校长、一大批专家出席这次会议。在此,我代表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外国嘉宾和国内代表、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我们要特别感谢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志们为这次论坛的举办所做的辛勤准备,也感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对会议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为这次论坛的举办,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今年四、五月间分别召开了两次高级研讨会,并已取得了不少宝贵的成果。我相信,经过大家这么多的努力,我们这一次的学术论坛一定会获得圆满成功。  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应该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题目,而是许多年来各国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都早己关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问题对各国的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重大影响,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密切关注。我认为,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一问题,确实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书籍目录

在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代序言一)在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代序言二)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从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合作办学的实践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与融合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和科学应用的方向盘陕西高校的人文教育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简论大学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是科学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现机制培育新的人文精神要从中小学抓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把“做事教育”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兼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力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并重挑战与对策:跨入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珍视传统凝聚精神——兼谈中山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强化“四个创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I略谈新世纪教育的选择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电子科技人才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浅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真理与价值——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现代人才的素质特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艺术教育与理工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二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失衡及其调整在并校改革中推进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时代呼唤科学人文精神在课程实践中努力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以“改变世界的物理学”课程为例加强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探讨现代高等教育与大学课程改革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素质论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确立人的素质系统观促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观的嬗变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人文与科学相融构建高等中医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安全文化是大学生人文与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兼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培养……三四五后记

章节摘录

  柳宗元在他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中提出了种树的“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正面的提法;反面提法也是八字:“好烦其令,而卒以祸。”种树,或移植,都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精辟之极!“天”,就是老子讲的天道,就是“自然”,就是客观规律,在此就是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就是老子讲的人道,就是“无为”,就是不去为违背客观规律之事,在此就是不去为违背树木生长客观规律之事。“顺木之天”,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就是“自然”与“无为”的合一,就是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办事、来种树。“致”就是实现、达到、使之,“性”就是“本性”,“以致其性”,就是使得树木的本性得以健康的实现。柳宗元接着具体阐明:“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此即:一要尊重与发展树木本身的已有习性;二要营造树木生长的合宜环境;三是应该管的事就应该按规律极细心地做,而应该让树木自由生长时就不要加任何干扰。这样,树木生长的规律得到尊重,树木的本性也就得到健康发展了。决不应“好烦其令”。烦,反“无为”,无事生非;令,反自然,主观主义地瞎指挥。“好烦其令”,就是醉心于无事生非地频频给树木的生长加以无端干扰,结果适得其反,“而卒以祸”,树木枯死。柳宗元深刻地指出,这一切都是由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种树者的作用只在于种树是“顺木之天”,还是“好烦其令  那么,如何“顺人之天,以致其性”来办高等教育,来培育高级专门人才呢?总的来讲,要在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规律办事。它包括:一,应看到育的对象是人,有脑,有本性,即有人性,有灵性,有“灵魂”,应“引导”人的内在因素合乎其规律全面而主动地向健康方面“发展”;二,应营造一个与此“引导”与“发展”相应的适宜环境;三,应精心地使这两方面协调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科建设是龙头,抓紧学科建设。这是大学学科建设定位问题。多学科建设,是为了获得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彼此支持,是为了形成学科之间的良好的学术生态平衡、学术生态环境,从而最终办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高水平,就是“非我莫属”、“舍我其谁”。一所大学,某些学科有特色,有自己的大鲜花,那么,众多大学就形成了学术上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天。显然,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提高学术水平,形成优良的浓厚的学术氛围,这首先是为了“育人”。学术为基,育人为本。这就是兴办大学的本义  第二,大学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来提高,以为社会服务来发展大学适应于社会的活力。这是大学功能定位问题。教学不过关,何必办此校!科研水平低,教师水平就低,教学水平就低,为社会服务就缺乏重要源泉。为社会服务水平低,学校就脱离社会,既难于取得社会的支持,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无法发挥大学在今天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