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的标本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光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村庄在大地上的资历比城市不知要深多少,个性比城市不知突出多少,浅深藏不露的城市或许会笑话村庄的简陋,一如无知的小儿缺牙的长者。其实像江村这样一个发育完备的村庄有着都市里难以的绵密的社会生活,那是文化、岁月和具体境遇共同形成的温馨家园。江村的乡土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交通建筑、居住建筑、慈善建筑、文教建筑、崇祀建筑、宗教建筑等诸多子系统组成。散落的石板、路亭、古道、老墙;四水归堂并雕梁画栋的民居;水口、水系;庙宇、古塔、书屋、义塾;祠堂、族谱、牌坊、祖坟;等等;都是对子系统的详尽注解。在这个乡土社会里,封建家长制维系着宗族的利益,体现了族人的权威、力量和文化。管中窥豹,对了解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一本书,一座村落,一个徽州文化的侧面。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而这一座座平台的原貌正消失在我们的视野。本书图文并茂,带领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江村,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探究宗族文化的演绎。

书籍目录

一、村庄的园林二、高山的鼓声三、周全的水系四、宗族的圣殿五、氏族的史册六、功名的标识七、沧桑的民居八、文化的馨香九、别样的风俗十、奇异的婚配后记:生长的江村

章节摘录

书摘如此诗意迭出的村庄环境,很显然是自然与士大夫们心境的造化之物。    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的士民工商,认为村落的整体布局所勾勒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以供,建筑物统一规划有效遏制了土豪劣绅对耕地的恣意侵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困难;又可留出义田、学田用以赈济灾民,筹资助学,是封建家族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丁兴旺、家族繁荣的理想途径。    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重峦迭嶂,溪流纵横,绿草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落蓝图时,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或人工沟渠的“血细胞”。所以徽派建筑群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傍水,或枕山跨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以使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江村先人就是依据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构筑了水口,诗化了周边环境,布局了村庄住宅,一些富贤之士还将“大园林”浓缩成小风景搬进自家的庭院之中。名山胜景,奇石秀水,幽谷深壑,瀑布流鸣,楼中藏秀,各臻其美。在江村的实物当中如今很难看出,但在宗谱中如《竹窗清隐记》、《山月亭记》、《临清楼记》、《水阁记》、《琴乐轩记》等一篇篇美文当中足以让人想象出庭院园林之玲珑美来。不能单纯地把村落同林就理解为园林而已,这样的现象表现的是徽州人历尽繁华之后的思想寄托。那些庭院建筑是闯荡一生中的人生归宿,苏杭的繁华,扬州的歌栏,“无徽不成镇”就是他们的杰作。叶落归根之前或之后,他们就在逐步地将外面的繁华星星点点的重生在故乡的土地上。“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见解,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徽州人,带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态归隐故土时,都会刻意经营城市园林般的宅第园林,以作晚年幽游林下之寄托。江村江绍杰的然别墅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见证。    村在画卷中,人行诗意里,不仅仅是感受,更是一种文化。桃花源里可耕田,人与自然和谐尽善尽美的思想已然渗透其中。江村先祖择地而居,饱读诗书的江氏子孙又刻意营造村庄环境和家居环境,不仅在金钱上投入而且在艺术上进行提炼加工,使其个性化、品牌化。    看景读诗抑或读诗看景于江村人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激励教育,激发着江氏子孙不断地用其聪明智慧为村庄环境锦上添花。    P10-11

编辑推荐

一本书,一座村落,一个徽州文化的侧面。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而这一座座平台的原貌正消失在我们的视野。本书图文并茂,带领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江村,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探究宗族文化的演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宗族文化的标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了解宗族文化的读物,图文并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