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集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姚恒璐 编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  尽管勋伯格不是被听众所广泛接受与喜爱的作曲家,但他却是一位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于1874年9月13日作为家中三个孩子的长子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第二个行政区里奥波特斯坦(Leopoldstadt),那里是20世纪犹太人的聚集区。他的父母开了一个小鞋店赖以为生,勋伯格在很小的时候即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八岁起即开始学习小提琴与作曲。十六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使他不得不中断自己的中学学业而进入一家私人银行工作,不久这家私人银行倒闭,虽然养家糊口很重要,但他还是决定成为一位音乐家。  他勤奋地练习着小提琴和大提琴,并且进入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yonZemlinsky)领导的业余室内乐团。这一乐团是由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每周活动一次。后来勋伯格成为策姆林斯基的作曲学生,但是策姆林斯基对他的授课并不系统化,而是采用了一种较为自由,但确实是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们常常就值得探讨的作曲技法与多样化的美学思想进行深人的学习与讨论,并且勋伯格以他一贯勤奋的作风与坚韧的毅力,通过学习与分析作曲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从巴赫至勃拉姆斯),从而掌握了从古典至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传统与作曲技术理论。那时勋伯格最喜爱的两位作曲家是勃拉姆斯与瓦格纳,此外他亦受到了李斯特和布鲁克纳以及胡戈·沃尔夫的影响。如他在1897年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Streichquartett D—Dur)以及在1898至1900年间创作的十二首早期的艺术歌曲(Op,1—op,3),均散发着晚期浪漫派的音乐情调与风格。

内容概要

  《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集》以收集到的有关勋伯格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整理、归类,从“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分析”、“作曲技法研究”、“美学研究”、“译著译文”五个方面③,对国内有关勋伯格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进行梳理、述评,发现、重提一些重要的文献,展现勋伯格在国内研究的现状,并对勋伯格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尽管勋伯格不是被听众所广泛接受与喜爱的作曲家,但他却是一位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于1874年9月13日作为家中三个孩子的长子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第二个行政区里奥波特斯坦(Leopoldstadt),那里是20世纪犹太人的聚集区。他的父母开了一个小鞋店赖以为生,勋伯格在很小的时候即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八岁起即开始学习小提琴与作曲。十六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使他不得不中断自己的中学学业而进入一家私人银行工作,不久这家私人银行倒闭,虽然养家糊口很重要,但他还是决定成为一位音乐家。

作者简介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
尽管勋伯格不是被听众所广泛接受与喜爱的作曲家,但他却是一位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于1874年9月13日作为家中三个孩子的长子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第二个行政区里奥波特斯坦(Leopoldstadt),那里是20世纪犹太人的聚集区。他的父母开了一个小鞋店赖以为生,勋伯格在很小的时候即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八岁起即开始学习小提琴与作曲。十六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使他不得不中断自己的中学学业而进入一家私人银行工作,不久这家私人银行倒闭,虽然养家糊口很重要,但他还是决定成为一位音乐家。
他勤奋地练习着小提琴和大提琴,并且进入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yonZemlinsky)领导的业余室内乐团。这一乐团是由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每周活动一次。后来勋伯格成为策姆林斯基的作曲学生,但是策姆林斯基对他的授课并不系统化,而是采用了一种较为自由,但确实是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们常常就值得探讨的作曲技法与多样化的美学思想进行深人的学习与讨论,并且勋伯格以他一贯勤奋的作风与坚韧的毅力,通过学习与分析作曲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从巴赫至勃拉姆斯),从而掌握了从古典至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传统与作曲技术理论。那时勋伯格最喜爱的两位作曲家是勃拉姆斯与瓦格纳,此外他亦受到了李斯特和布鲁克纳以及胡戈·沃尔夫的影响。如他在1897年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Streichquartett D—Dur)以及在1898至1900年间创作的十二首早期的艺术歌曲(Op,1—op,3),均散发着晚期浪漫派的音乐情调与风格。

书籍目录

代序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理论分析的实践视角——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联论勋伯格的先知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中的潜在“调性结构力”——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六(Op.19,No.6)为例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和声思维与技法研究国内勋伯格研究现状之研究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浅析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中的织体特点及其结构意义作为理论家和“勋伯格信徒”的米尔顿·巴比特——译自[美]E.安托科列兹《20世纪音乐》之第十六章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的技法分析勋伯格是怎样走向“十二音”的《摩西与亚伦》的创作背景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罗忠镕、朱践耳音乐创作中对新维也纳乐派音乐观念与技术的借鉴与发扬三种音高体系创作思维的理念与实践——从勋伯格创立的音列思维谈起“主导动机”在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的运用及其结构力作用研究之研究——勋伯格的创作思维与自由无调性作品中的创新自由无调性音乐的结构逻辑——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作曲技术分析“整体艺术品”《幸运之手》中的视听艺术交融浅谈“后勋伯格”时代序列思维的发展集合一音程思维的当代创作实践——潘德列茨基《第四交响曲》的音高材料组织手段代附录阿诺德·勋伯格年谱

章节摘录

  首先是国内派遣作曲家、学者到国外学习,同时邀请外国作曲家到我国讲学,此后国内有部分作曲家、理论家开始翻译勋伯格的理论技法以及著作,为国内音乐工作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勋伯格提供了便利。他们不仅对勋伯格及其技法进行学术上的研究,而且还将这种研究的成果带进了课堂。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钟子林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西方现代音乐”课程,其中专辟章节对勋伯格进行介绍;同年,武汉音乐学院的郑英烈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十二音序列音乐”课程,对勋伯格及其十二音技法进行介绍。他们的讲稿通过整理、修改后正式出版,分别命名为《西方现代音乐概述》①和《序列音乐写作基础》②。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研究勋伯格的文章中,以介绍勋伯格及其作品、作曲技法等方面的文章居多。之后,研究的领域开始扩展,涉及作家作品分析以及美学等领域的研究。在作曲技法的研究中,开始研究的仅仅是十二音技法的原理和序列,而后出现了将十二音技法与创作结合的研究以及将十二音技法与中国五声化结合的研究,呈现出逐渐深入、逐步拓宽的趋势。  本文以收集到的有关勋伯格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整理、归类,从“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分析”、“作曲技法研究”、“美学研究”、“译著译文”五个方面③,对国内有关勋伯格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进行梳理、述评,发现、重提一些重要的文献,展现勋伯格在国内研究的现状,并对勋伯格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一、作家作品介绍  和对勋伯格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对勋伯格及其作品的介绍相对较少。之所以这样,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随着勋伯格及其作品的介绍被写入音乐史教材,逐渐为音乐院校的师生所了解、熟知,加之这方面的介绍很难出新意,所以,在国内以勋伯格及其作品介绍为主的文章不多。而已有的这些文章大部分是面向音乐爱好者(主要是非专业人士)介绍勋伯格,多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们广为熟悉、了解的刊物上。主要介绍了勋伯格以及与勋伯格相关的新维也纳乐派,表现主义,音乐风格,十二音技法以及其跨时代的改革意义等。  在这些介绍勋伯格的文章中,一般都是关于他的生平、创作、创作技法——无调性和十二音技法、作品等。例如徐言的《震撼心灵的音乐——现代派作曲家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一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对勋伯格进行介绍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