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学简史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远新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古代语言学史是语言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语言学简史》的内容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涉及世界公认的语言学三大发源地即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印度的语言学历史,而且没有忽略具有悠久语言研究传统和特色的古代阿拉伯、古代斯拉夫国家的语言学历史。这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古代语言学的历史。 《古代语言学简史》适合高等院校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语言学及相关社会人文学科学者的参考文献。

书籍目录

绪论古代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一、古代语言学二、现代语言学与古代语言学的关系第一章 中国古代语言学第一节 古代汉语文研究的历史分期一、先秦:汉语文研究的萌芽时期二、两汉:小学的建立三、魏晋南北朝至五代:汉语文研究的发展时期四、宋元明:汉语文研究承前启后的时期五、清代到“五四”之前:汉语文研究的鼎盛和转型时期第二节 先秦时期名实关系的探讨一、“道”与“名”二、“名”与“物”、“名”与“实”三、“正名”论第三节 音韵学一、反切法与四声说二、韵书的产生和发展三、声母的确立四、等韵学五、古音学六、传统音韵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成就及其局限性第四节 训诂学一、训诂学的专著及其贡献二、传注体研究著作及其贡献三、虚词研究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五、训诂学研究的局限性第五节 文字学一、《说文解字》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二、《说文解字》以后的文字学研究三、古文字研究四、文字学研究的局限性第六节 汉语传统语言学语言观、方法论的特色一、语言观的特色二、方法论的特色第七节 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特点一、重实用、重解释二、密切联系少数民族语文实际三、善于吸收外民族语文研究成果第八节 经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学术流派一、经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关系二、经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学术流派三、乾嘉汉学的嬗变及其特色四、乾嘉汉学的成就与不足第二章 西方古代语言学第一节 古希腊语言学一、概述二、语言观:对语言性质的讨论三、研究的重点及其贡献第二节 古罗马语言学一、历史文化概述二、三大语法著作第三节 中世纪语言学一、历史文化概述二、经院哲学的唯名论和实在论三、思辨语法第四节 近代语言学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二、近代学术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三、普遍唯理语法第三章 印度古代语言学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发端一、吠陀文献二、古典书面语三、巴尼尼和《巴尼尼经》第二节 古代语言学的贡献一、语言理论的贡献二、语音学和语法学的贡献三、对世界语言学的影响第四章 阿拉伯古代语言学第一节 阿拉伯语言文化概述第二节 阿拉伯语言学兴起的原因一、阿拉伯标准语形成的原因二、阿拉伯语言学兴起的原因第三节 古典阿拉伯语言学一、阿拉伯语言学的初创二、三大语法学派形成的背景三、巴士拉学派四、库法学派五、巴格达学派第四节 近代阿拉伯语言学第五节 《突厥语词典》第五章 斯拉夫国家的古代语言学第一节 古代斯拉夫语言文化概述一、斯拉夫人与斯拉夫文化二、斯拉夫文字的创立和发展第二节 斯拉夫诸语言研究第三节 俄语研究一、语法研究二、历史比较和词源研究三、语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词典编纂

章节摘录

  《诗经》中的古诗,按说都应该是押韵的,但到了六朝时期,其中不少韵脚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没有建立起音变的观念,因此,以为《诗经》的作者为了凑合用韵,强行改变了字音,即所谓“叶音(协音)说”。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可能是字音本身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周秦诗人擅改字音导致的。对此,王力指出,古代语言学家大都缺乏语言发展的观念,因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解释语音的历史发展。尽管有时一些学者提及古今语音的不同,但多是注意个别的、孤立的现象,缺乏对语音系统发展变化的整体认识。因此,“历史观点一天不建立,古音学就一天不能产生。”①  古音学的萌芽之作是宋代吴械(约公元1100-1154年)的《韵补》。作者以古韵“通转”②学说,分析《广韵》206韵在先秦古韵中的离合异同,但没有对古韵进行分部,而古音的研究恰恰需要从古韵分部人手。宋代郑庠(籍贯与生卒不详)的《古音辨》虽然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六部,但《广韵》以中古音为主要代表,因此,他的研究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古音研究,他的著作也属于古音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作。  古音学的真正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明末语言学家陈第③。陈第的主要著作是《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等。他在《毛诗古音考》(1604年成书)的自序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提出了著名的语音演变的时空理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语言学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