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菌根研究及应用

出版时间:1900-1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明<  页数:278  

前言

  广义的兰花是兰科植物的总称,是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群众喜爱。  兰科植物的种子从一开始萌发就要真菌供给营养,两者的关系可能是互利的共生关系。与植物的根共生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与真菌共生的根称为菌根(Myconhiza)。  兰科植物菌根属内生菌根类型,由于兰科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其生活方式也十分独特,因此,兰科菌根也成为菌根研究的主要对象。Bernard(1909年)、Hodley和Williamson(1971年)、庄锦华(1985年)等,先后对兰科植物的菌根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其菌根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种子萌发成幼苗时的初次侵染,第二阶段是幼苗成长新根时的再次侵染。  目前国内对兰科植物菌根的研究报道较少,范黎、郭顺星、曹文岑等人对墨兰共生真菌一新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作过报道;范黎、郭顺星还对兰科植物菌根菌的研究进展作过综述;张灼、魏勤等人对蝴蝶兰菌根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作过报道。

内容概要

  《兰花菌根研究及应用》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等专业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大专院校菌根生物学的教材、教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兰花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花卉之一。云南的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加强兰花菌根及菌肥研究,能为开发和保护云南兰花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积累实践经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兰花文化和兰花经济第一节 兰花文化第二节 兰花经济第二章 兰花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 兰花的形态特征第二节 兰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环境条件第三节 兰花的分株繁殖技术第三章 菌根与兰花菌根第一节 人们对菌根的认识第二节 菌根的分类及其特点第三节 菌根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本质第四节 国内外菌根研究现状第四章 兰花菌根真菌的分类第一节 常用名词术语第二节 菌物分类第三节 兰科菌根真菌分属检索表及属的注释第四节 真菌孢子的萌发第五章 真菌的营养和真菌的分离与培养第一节 真菌的营养和培养基的制作第二节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第三节 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第六章 兰花菌根真菌的生理学特性及其在兰花培育中的作用第一节 兰花菌根真菌的生理学特性第二节 菌根真菌与兰花的共生关系第三节 菌根真菌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第四节 菌根技术与组培技术的结合第七章 兰科菌根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第一节 蝴蝶兰及其他热带兰的菌根研究第二节 莲瓣兰菌根研究第三节 杏黄兜兰菌根研究第四节 墨兰菌根研究第五节 真菌在罗河石斛和白花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第六节 紫萁小菇及密环菌在天麻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第八章 菌肥生产及应用研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菌根真菌的扩大繁殖第三节 菌剂类型及其生产第四节 菌剂检测与储存标准附录一 纯化真菌的方法附录二 真菌培养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叶片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带状叶,上下几乎等宽平行,基部和先端稍狭,如春兰、蕙兰、墨兰等。另一类呈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宽阔而短,下部狭窄为柄,如兔耳兰等。此外,还有少数棒状的短圆形叶和鳞片状的退化叶。  叶片除形状外,其长短、宽窄,先端尖或钝,有无裂缺,边缘有无锯齿,锯齿的粗细、锐或钝,叶脉(主脉)左右是否相称、有无茸毛,叶面是否平滑,叶色深浅和光泽等是区别种和品种的重要特征。  叶的生长姿态有:立叶、半直立叶、垂叶或称弯曲叶、扭曲叶、卷旋叶及短厚叶等,短厚叶即所谓“矮种”,叶肉厚而肥,叶片短阔,先端圆钩。如台湾的“达摩”是墨兰的矮种。  叶片的内部结构,与一般单子叶植物基本相同。兰叶表面有表皮组织和厚的角质。气孑L在叶背面,抗旱能力强的气孑L下陷,呈银白色;保卫细胞呈肾形,生于气孔的底部。表皮组织之内为下皮组织,其细胞较小,且分化为纤维束。  兰花叶片上有白色、无色透明、半透明或黄色斑点和条纹的称为叶艺兰或线艺兰。实际上是花叶变异,在近数十年来成为兰属地生兰重要的观赏部分,价值远较观赏的兰花为高,尤其在我国台湾、澳门、香港等地,日本更甚。这些条纹和斑点的出现,是由于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促成其变异的。这些变异往往是不稳定的,既可不断向前变化,也可能出现退化。兰花叶艺有银线、斑、缟、中斑、中透缟、松、黎明、水晶等。  四、花  兰花的花被(萼片和花瓣)共6片,其中一片萼片特化为唇瓣。雄蕊与雌蕊合生同一柱体上称为蕊柱或称“合蕊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兰花菌根研究及应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