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潘先林 著  页数:363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今图书市场一片繁荣兴旺,好书层出不穷,不断有各种丛书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相比之下,历史研究的书籍市场有些冷清,民族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就更加惨淡。  就在如此不算景气的环境中,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民族史研究者在追名逐利的狂潮前、在走场作秀的喧闹中、在吹嘘鼓噪的轰动下,沉住气、静下心、安住神,孜孜砣砣、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求闻达、不事张扬、不图名利,苦守寒窗,为人民保存记忆,为民族书写历史。  中国民族史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学术传统、知识体系、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需要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诸多学科的知识。要取得成绩非要长期冷静、刻苦、踏实、认真的潜心研究不可。,如若神不守舍、心动意摇,就会跑调走板,贻笑大方。  在不少人汲汲于功名、切切于利益、念念于职位的当今,我们有些另类。我们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社会良知与独立人格,是历史责任与独立思考,是民族自尊与独立精神。学问之事可大可小,良知、责任、自尊则不可或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因循守旧、不拾人牙慧、不包装吹嘘,绝不参与忽悠“卖拐”的闹剧。  我们甘居边缘,乐于淡泊,自守宁静,默默地做自己感兴趣的学问,与二三同好商量旧学、切磋疑义、增益新知。学问的创新本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大多数人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馅饼;需要独上高楼,不怕衣带渐宽,耐得孤独寂寞,一往无前地上下求索;一旦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即刻就会变成嘻嘻哈哈、唧唧喳喳的俗事。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专业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经方国瑜、江应操、尤中、木芹等前辈的开拓、建设、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学术传统优秀、学术成果一流、学术人才杰出、学术积淀深厚、学术梯队良好的五大优势,在国内外处于先进地位。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论文的撰著过程及我近年来学术研究思路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为了理清本人研究的学术渊源,所谓“适从何来,遽集于此”而已。同时对此前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检讨得失,以全新的面貌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应该说,本书是我就“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进行的专题研究著作,以所讨论的问题来说,仅只触及到了问题的冰山一角,可谓学无止境。我个人认为,本书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某些讨论也许还不成熟,某些看法还有偏颇甚至出现错误,但我坚信,这种研究方法和路子应该说是正确的。我希望能坚持下去,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出版该问题的“续论稿”,最终完成一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国近代民族史》和《云南近代民族史》,这可视作我未来若干年的学术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本书稿的讨论若有可取之处,那将归功于业师林超民教授的指导和言传身教,同时得益于中国民族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前辈专家的辛勤工作,他们的成果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潘先林,1967年6月生,云南省昭通市成信县人。1989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云南大学中回民族史专业研究生,从林超民教授研修,获历史学硕士(1993年)、博士(15297年)学位。现为云南大学人又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民族史、彝族史、西南边疆史的教毫与研究工作。著有《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担任《滇缅抗战论文集》执行主编,参著《中国地域文化大乐·滇云文化》、《中国彝族通史》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序前言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近代化”历程中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对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理论问题的思考“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与“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再讨论略论晚清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的觉醒晚清王朝由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的努力和探索中国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和探索“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确立与渊源论析“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略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及设想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从“五族共和”到“国族主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唐继尧与云南护国起义——兼议当事人执笔史料的使用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试论龙云的治滇思想略论红军长征时期国共高层对云南的认识及其影响一份有关龙云家世及其妹龙志桢的资料——《贞孝褒扬录》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史地研究的首次学术总结——《云南史地辑要》概说略论陈度及其《昆明近世社会变迁志略》蒋介石在昆明的两篇“演讲”概说后记

章节摘录

  长工供吃和一套衣服,短工只供吃,一般不付工资。为了积钱做生意,陇家地租还采取了一年收实物一年收货币的办法。有时实物只要够吃就行,其余折成货币夹收;永善龙筱云家的商业收入据说占其地租收入的40%,等等。表明近代滇川黔边区彝族上层中出现了部分领主、地主和商业者三位一体的剥削阶级,商品交换的内容和规模有所扩大,近代交换市场也不断出现。甚至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少部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彝商,彝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文化上彝族统治集团成员在本地区大量兴办学校,使广大彝族子弟得以入学读书。他们还鼓励大批彝族青年外出求学,接受各种高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近代彝族的文化素质,表明彝族社会中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但是,在认同并积极投身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彝族官僚们并没有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龙志桢等热心培养本民族青年;陆亚夫、安恩溥等成立“竹王会”、“怯卢学会”,苦心孤诣地将彝族的祖先追溯到所谓来自楚国的竹王,将彝族的文化追溯到与创造汉字的仓颉同时代的怯卢;陇体芳创办彝文学校,请毕摩教学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对本民族发展的追求。  龙、卢彝族统治集团对滇川黔边区彝族社会的影响除以上三方面外,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上。  思想观念的变迁。由于时代和阶级出身的限制,彝族统治集团给本区彝族社会带来的物质发展、社会进步是有限的,但对本区彝族思想观念的冲击却较大。  1.彝族统治集团崛起后,活跃于云南各级政坛,这对他们家乡僻处边远农村的彝族青年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他们采取措施使彝族社会中的青年一代(主要是彝族上层子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这些彝族青年开始不安于内,不愿意再按部就班地守着房屋田产过活,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希望和机会。他们大量出外闯荡,投身军旅,进入学校,在各级城市寻找机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潘先林先生著的民族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稿是本好书,作者从民主史的视角出发,着重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云南的近代史。书中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以时间为线索。给人影响深刻,读之使人受益匪浅,是本佳作,值得读。特别是研究民族史的学者。
    不过,从网上购的书,书的封面很差,不然就完美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