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严育洪  页数:201  字数:15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自以为已经走进了新课程,沐浴了新课程的洗礼。收获了新课程的成果。然而我们又普遍地感到这一“胜利”之果没有预想的那样丰硕和甘甜,有的只是在“暖房”中缺乏阳光的虚肿和被“激素”催发的变异。这种现象让我们很纳闷,不禁发出“我们离新课程究竟还有多远”的责问。有一位范晋老师在一篇文章《教育的“无奈”》中诉说了自己对教育的无奈,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看着陶行知先生的论著,在颔首叹服、谦逊求学的同时,我常常问自己:不知先生当年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的论著依然会受到如此的推崇,书中的许多言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如此的富有生命力,如此的高瞻远瞩,以至于今天依然停留在书本上,成为我们学习和奋斗之目标!先生若在,真不知他是应该为此感到荣幸呢,还是应该为此感到不幸?

书籍目录

引子: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深度观察1:教育,多大“距离”恰到好处? 1.教育与管理的最佳状态——“不紧不松” 2.老师与学生的最佳状态——“若即若离” 3.教师与知识的最佳状态——“有情有理” 4.学生与知识的最佳状态——“似懂非懂”深度观察2:教育,哪些“不能”不能不说? 1.“不能”——孩子说谎的起因 2.“不能”——孩子逃避的托词 3.“不能”——孩子认同的准则  4.“不能”——孩子禁行的指示深度观察3:教育,多少情形让我们难以“估量”?深度观察4:教育,为何让教师感到“不敢”?深度观察5:教育,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深度观察6:教育,有多少“心事”被缠绕?深度观察7:教育,学生能否真有“领导权”?深度观察8:教育,何等“第一”需牵挂?深度观察9:教育,有多少“先机”可寻?深度观察10:教育,该如何花样传接学生之“球”?

章节摘录

  深度观察1:教育,多大“距离”恰到好处  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俗话说,距离才会产生美感。在生活中如此,在教育中更是如此。教育中的“距离”包括制度、知识、教师、学生这几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如今,在新课程教育中,倡导管理与学生的民主,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制度要对学生“零距离”开放;在新课程教育中,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教师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知识与学生的贴近,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知识要与生活“零距离”还原;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科与学科的综合,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学科要与学科“零距离”打通……  然而,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灵活性;没有了灵活性,学生也就没有了刺激感;没有了刺激感,情感也就没有了活跃量。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神秘感,学生也就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兴趣也就没有了激发力。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区分度;没有了区分度,学生也就没有了方向感;没有了方向感,目标也就没有了清晰度。  1.教育与管理的最佳状态——“不紧不松”  家中的水龙头坏了,请工人来修。自我判断是因为里面的橡皮磨损,造成水龙头无法拧紧。工人把新的橡皮放入,并重新装上龙头,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拧得太紧,水正好止住就可以了。”“拧紧一些不是更好吗?”“不,拧得太紧只会使橡皮磨损和弹性疲劳,反而造成漏水。”  原以为,水龙头越紧越好,现在看来“松”和“紧”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太“松”了会漏水,太“紧”了,时间长了也会漏水。根据实际,不“松”不“紧”,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合适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1)家庭教育的“松紧带”——带给孩子自理的弹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首席教师,家长教育孩子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全优势,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效果也应该与此成正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是杀手,把孩子的天真个性全部抹杀掉还是导航仪,帮助他们了解未来而往往我们充当的是前者
  •   书是很不错的,在阅读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