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卜伟 等主编  页数:291  

前言

  《国际贸易》获得了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资助,2008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9年得到由教育部批准的北京交通大学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项目(编号为TSlZ005)资助。本次修订保留了该书原有的特点,更新了数据和其他资料,增加了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进一步提炼了阐述内容,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主要修改如下。  1.为控制篇幅,减少介绍性内容,压缩了“非关税壁垒措施”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章的内容,删除了原第12章。  2.基于以下考虑把“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放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面,即把“世界贸易组织”一章作为第9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作为第10章。这样处理是因为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加入了WT0(前身是GATT),而“二战”以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以GATT/WT()为基础进行市场开放谈判、运作的,而且也受到了WTO的关注。这样处理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  3.第6.2节对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重新阐述,使之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小国的出口补贴净福利效应分析中,一般这样分析:消费者剩余损失(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其中(a+b)由消费者转移而来;政府补贴支出是(b+c+d),减去生产者所得c,仍有净损失(b+d)。学生问“b由生产者得到了,怎么是净损失”时就不好回答。因此改为“消费者剩余损失(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其中口由消费者转移而来;政府补贴支出是(b+c+d),其中(b+c)由生产者所得;净损失为(b+d)。”又如在小国的生产补贴效应中,把一般教材的阐述分成两种理解方法:一种是生产者每单位产品实际收益增加“补贴”数量(供给曲线不动),并在实际收益基础上确定产量S2;另一种是看作生产者成本降低“补贴”数量,供给曲线下移“补贴”数量,在价格不变基础上,由新供给曲线决定产量S2。这样就避免了把两种情况合在一张图上分析净福利效应的困难。  4.第11章的表11-1、表11-2和图11-3将数据更新到了2008年,使得“一旦使FDI成为可能的规制框架是适当的,经济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判断更加明显。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11章。第1章是导论;第2~5章是国际贸易理论;第6~8章是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第9~10章为国际贸易政策协调,包括第9章世界贸易组织,第10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11章是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本书具有体系流畅、知识新颖、可读性强等特点,既可作为大学本科生经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用作MBA和专科生教材,以及涉外经济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卜伟(1968-),男。河南省安阳县人。1999年6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商务教研室主任,系党支部书记。给本科生主要讲授: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经济学研究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及研究对象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3 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  1.4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小结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2.2 绝对优势理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  2.4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2.5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小结  第3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3.1 要素禀赋理论  3.2 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3.3 里昂惕夫之谜及解释  小结  第4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4.1 技术与贸易  4.2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4.3 产业内贸易理论  4.4 国家竞争优势论  小结  第5章 贸易保护理论  5.1 保护幼稚工业说  5.2 超保护贸易理论  5.3 战略性贸易政策  5.4 保护贸易新论  5.5 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小结第6章 出口鼓励措施与出口管制  6.1 鼓励出口措施的主要种类  6.2 鼓励出口措施的经济效应  6.3 出口管制  小结第7章 关税措施  7.1 关税概述  7.2 关税的主要种类  7.3 关税的经济效应  7.4 关税减让谈判  小结第8章 非关税壁垒措施  8.1 非关税壁垒措施概述  8.2 非关税壁垒措施的主要种类  8.3 技术性贸易壁垒  8.4 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经济效应    小结第9章 世界贸易组织  9.1 WT0的基本知识  9.2 WT0的争端解决机制  9.3 WT0的政治经济学  小结第10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10.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10.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小结第11章 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11.1 国际要素流动  ……附录A 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2.2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个是国家的形成。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了少量的剩余。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的物物交换。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且是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一个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群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形成。  人类社会的这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2.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了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也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贸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作为教材编的算很不错了 讲得很清楚
  •   我们老师指定的教材,不好评论好与坏,总之感觉还行吧!
  •   写的一般,不过够用了,案例分析不太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