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文化概论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田真  页数:188  字数:29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茶作为健康饮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在我国更被视为“国饮”,香溢九区,比屋皆饮。自古以来,上至达官显士、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卒、布衣百姓,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篇之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迄今为止,茶在地球上生长的历史已有数千万年,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发源的中心,为茶的故乡。伴随着先民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悠悠脚步,茶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之中,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的《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时,茶树已被人们认识并利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先民的一大贡献以及与茶的深深之缘。人们对茶的食饮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沿革,食茶饮茶成为我国普世生活之需,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饮茶从口腹之需升华到精神层面,形成了以荼道为内在精神核心,以茶艺为外在载体的涵盖人文和审美的文化整体;包含了茶道、茶艺、茶礼、茶仪以及衍生出的茶诗、茶曲、茶寮建筑、茶的艺术品等文化系列。在茶事中体悟天地之道、人生之道,进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融的境界是茶道的精髓。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即茶、咖啡、可可,茶以其独特的自然功效为世人推崇,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高山云雾出好茶,茶生于青山秀谷之中,高洁素雅、清新出尘表;其用去腻化食、荡寐涤烦、激扬文思、悦智益慧、致清导和。茶自有的独特性在文人墨客和修行者那里衍生出的文化色彩绵延至今。在与茶相伴中追求至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推及社会,无论是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还是市井瓦肆的茶饮、乡间的茶俗;又无论是僧侣的禅茶还是隐者的逍遥茶趣,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气象。我国的茶文化历史经历了从神农到隋朝的孕育时期,唐代的形成确立时期,宋代的鼎盛时期,明清的近代茶文化开创时期。

内容概要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本书分为五章:我们祖先的茶缘;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茶与中国文学艺术;茶、水、器的融合;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阐释了茶与华夏民族的深深缘分;中华民族茶饮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我国历代茶诗、茶歌、茶戏、茶画、茶文从茶的视角勾勒了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脚步;茶、水、器的融合恰是天地人的合一,唐代烹茶、宋代点茶和明清至当今的瀹茶茶艺映衬着历史的气息;茶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国政、经济、贸易及文化传播丝丝相连,在绵延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中国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 一 茶的故乡 二 茶字的演变和饮茶的沿革 三 我国制茶的历史与茶叶的种类 四 我国历代贡茶和名茶 思考题第二章 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 一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二 佛家思想与茶文化 三 道家、道教思想与茶文化 思考题第三章 茶与中国文学艺术 一 茶与诗词 二 茶与小说、歌舞、戏曲 三 茶与绘画、楹联 四 历代茶著撷英 思考题第四章 茶、水、器的融合 一 选茶——瑞草之魁 二 择水——水为茶之母 三 取器——器为茶之父 四 茶艺——习茶之技 五 我国各地饮茶的民俗 思考题第五章 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 一 历代治边政策与茶马古道 二 茶叶贸易与普世茶饮 三 茶在东方文化圈的影响 思考题 参考文献后记 茶艺图片 绿茶中投冲泡(瀹茶安吉白茶) 绿茶上投冲泡(瀹茶碧螺春) 乌龙茶茶艺(瀹茶武夷水仙) 红茶茶艺(瀹茶滇红)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一 茶的故乡茶作为健康饮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在我国更被视为“国饮”。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上至达官显士、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卒、布衣百姓,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饮茶的认识已从日常生活之需升华到精神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制茶、品茶中体味人生之道,天地之道,进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是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开篇之言。说起茶,我们的祖先与这一大自然恩赐人类之物有着深深绵长的缘分。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兴起和传播的源地。当今世界上种茶、制茶的技术和饮茶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外传出去的。从植物学角度看,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叶子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据考证,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早期,由此推断茶树生长在地球上已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至今所发现的野生乔木茶树高可达30余米,基部于围可达2余米,寿命在数百年或上千年。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已提到野生大茶树。在茶树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后,经驯化演变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从史料考证,人们认识茶、利用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茶树起源之争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公认。然而,在19世纪初,关于茶的母地在何处却起争执。起因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北部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了野生茶树,由此对茶起源于中国提出质疑,随后国际上掀起了持续上百年的有关茶树原产地的争论。一部分学者和茶人认为茶树起源于印度,持这种观点以英国的勃鲁士为代表,l824年他首度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经过进一步考察,于l838年发表言论,列举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多种茶树,尤其是在沙地耶发现的一颗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树围3英尺。以此为据,勃鲁士断言印度为茶树原产地,认为中国有自生之说但尚未证明。与此相应,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S.Baidond)撰写《阿萨姆之茶》提出茶树产于印度。随后数十年,英国学者勃莱克(J.H.Blake)所著的《茶商指南》、勃朗(E.A.Brown)的《茶》、易培逊(A.Ibbetson')的《茶》以及日本人加藤等许多著作,均指出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尚未发现野生茶树,故此断定茶原产于印度。对于茶树原产地的质疑,我国学者和其它国家的多数学者及茶人都确定茶树的母地在中国。在印度发现大茶树不久,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发现的野茶树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和研究,其成员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弗(Griffich)博士经反复研究确定印度阿萨姆的茶树是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变种。不仅如此,许多著名学者通过多年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研究和比较,确认茶树的母地在中国,如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美国学者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ehncder)的《植物科学》;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杰的《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当代日本茶树原产地研究会的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研究成果也与上述观点相同。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和印度都是茶的原产地,1935年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H.Ukers)撰写《茶叶全书》认为凡中国、印度等地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带皆是茶源。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艾登(T.Eden)发表《茶》,提出茶树原产地在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中心地带,等等,但这些观点论据不足。但有一点无可争议,当印度人还不知印度有茶树,不知种茶和饮茶的时候,我国发现和利用茶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二)我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发现野生茶树最多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茶人对我国野生大茶树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茶树分布广泛,已有10个省区发现了野生大茶树,而且有的地方还生长着成片的野茶树林。我国发现野生大茶树地区主要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福建以及两广等地,其中以滇西、滇南居多。在云南省分布着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就有十多棵,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有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在南糯山、巴达山等地有约1700余岁的茶树,在千家寨茶山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一棵古茶树的树龄约为270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为古老的茶树,已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起来,这些野生茶树可谓世界之最。目前,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24属40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至今全世界发现山茶属约100种,我国云贵西南地区就有60余种。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茶学科研人员对茶叶的染色“体核型”和化学成分“儿茶素”进行了分类研究比较,确定了野生茶树进化等级序列,证明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其次为云南双江大叶种、云南庆丰和台湾大叶种、印度阿萨姆大叶种、海南大叶种、越南大叶种等。这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另外,大量的史料记载了我国先民发现和利用野生茶树的历史,我国第一部字书《尔雅》中有“槚,苦荼”、“茗,苦荼”的记载,槚是古代对茶的一种称谓,汉之前称茶叶为茶。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谁谓苦茶,其甘如荠”之句。三国《吴普?草本》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的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也写道:“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由此推断,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时,茶树已被人们认识并利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先民的一大贡献以及和茶的深深之缘。无论是野生茶树的实体发现,还是大量史料的记载,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茶树的母地在中国。随着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国茶已传播到世界50多个国家落根生长。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为:非洲的喀麦隆、肯尼亚、南非、马拉维、坦桑尼亚、布隆迪、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卢旺达、乌干达、津巴布韦。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亚洲的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土耳其、越南、俄罗斯(外喀尔巴地区),世界茶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南美等,其中亚洲产茶量最多。二 茶字的演变和饮茶的沿革在我国茶史上,对茶的称谓和饮用的方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沿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国家,历代史料记载了茶字演变的脉络。在世界各国语言中,“茶”的发音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音译传播的。我国先民饮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三个阶段的沿革。(一)茶字的演变 在我国唐代以前,茶有多种别名,如荼、茗、梗、诧、荈、蔎、皋芦、葭萌等10余种称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约成书于春秋后期,《诗经?邶风?谷风》写道:“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里的“茶”字就是指的茶。《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写道:“槚,苦茶。”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舜诧”。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西汉刘沂的领地称为荼陵(今湖南省茶陵),刘沂称作荼陵侯。约成书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写道:“茶,苦茶也。”对此,宋代徐铉在《说文解字注》注解道:“此即今之茶字。”而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疏》则提到“茗”。三国魏时张揖所作《广雅》写道:“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吴普《本草》有“苦茶,味苦寒,……”的记载。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韦曜传》写道:“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西张华的《博物志》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记载。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则称茶为“皋芦”。东晋郭璞写的《尔雅注》有这样的记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在这些有关茶的称谓中,荼最为常见,古代荼和茶为一字并同用。

后记

品饮香茶、把卷茶经、吟诗酬唱、赏玩茶具是余在生活中的一大嗜好。在茶事中不仅获得的是口福之享,而且更在烹茶品茗中宁静心绪感悟绵延千年的茶道精神至修身自省,在历代的咏茶佳作中追随贤士的理想人格,在因茶寻水的游历中听泉玩石看夕阳与自然亲融涵会,从中品味人生岁月。孩提时,师家父吟诵唐诗宋词,咏茶诗作的唯美意境和唱颂的碧溪、绿岩、松涛、竹影、幽人处,牵绕着余的梦境。从懵懵懂懂喝茶到品茶悟道,余深深陶醉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之中。茶事是余紧张工作后的精神抚慰和缓冲。客来敬茶是民族的礼俗,从敬奉香茶中彰显仁爱、谦逊、恭敬、温和的君子风范。以茶会友,在共享佳茗中营造安泰祥和。余的益友不乏茶友,无论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茶友的殷殷情谊感人至深,使余引以为傲。余的一位年轻茶友,是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系的高材生,致力于茶业。一次茶友聚会中,在谈到游历茶区的美妙感受时,余一句无心话“在北京家中能养几棵茶树多有意境啊”,我的这位茶友竞千里迢迢的从武夷山家乡背来几棵裹着武夷泥土的岩茶树苗送给我,为了这些茶苗,茶友乘火车一路看护至京。看着这些绿莹莹的茶苗,大红袍、水仙、白鸡冠、黄旦、雀舌、肉桂,余惊喜感激泪眼朦朦,这是沉甸甸的友情挚意。提及茶友,不能不说我的先生,夫妻二人不仅生活中阳光风雨与共,携手相伴,而且先生亦是余最知己茶友。放迹山水,游心天地,汲水烹茶,二人对饮,赏茗论道为生活的调味剂,正是二人共同嗜好,家庭欣乐和谐。可喜的是,吾家娇女初长成,孩子对品茶和茶文化也多有兴趣。余心往茶给女儿带来的是更多的雅志。余所修为宗教哲学,多年来讲授课程《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由此另辟一域茶道研究。茶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释道的撷英,步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视阈为其博大精深而折服,自感愉悦心爽。在面对喝碳酸饮料长大的新生代,颇有守金山而拾芥的感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民族传承的必然。鉴于此,余在校方领导和同仁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使茶文化走进课堂,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余的授课引导弟子们尽情吸吮中华数千年厚积的精神养汁,而弟子们如饥似渴的求知热情更深深鞭策着余兢兢业业耕耘讲台。此书收笔,余心愿释然。虽书中不乏拙见,但为余亲历感受。借此平台,与读者交流心得并共享中华茶文化的荣耀,同时诚请方家对此书雅正。

编辑推荐

《古今茶文化概论》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娟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今茶文化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