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文选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作者:《秦蕴珊文选》编辑小组  页数:414  字数:612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为了庆祝秦蕴珊院士从事海洋地质工作55周年,祝贺他80华诞。秦蕴珊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之一。他对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尤其是中国边缘海沉积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把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密切结合,凡涉及海洋地质工作的国家专项几乎都能看到秦院士的身影。秦院士在其长期的科研生涯中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有他亲自撰写的,也有他指导同事或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些论文反映了当时的国家需求和学科进展。我们从中挑选了一些代表性论文,期望能反映秦院士在不同阶段所关心和研究的学科热点和科学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他的学术发展轨迹。

书籍目录

简述秦蕴珊老师的学术思想和贡献
中国东海和黄海南部底质的初步研究
渤海湾海底沉积作用的初步探讨
中国陆棚海的地形及沉积类型的初步研究
渤海西北部海底泥炭层研究初报
一门研究海底的科学--海洋地质学
美国海洋地质科学一瞥
大陆架划分与海洋地质学的若干进展
A STUDY ON SEDIMENT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SEA FLOOR OF
THE EAST CHINA SEA
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若干进展
冲绳海槽海底中新世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渤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渤海西部海底沉积物土工学性质的研究
苏联黑海苏湖米至索契沿岸海平面变动的遗迹和海岸防护
黄东海浅水区海底钙质结核及其成因的研究
南黄海冬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系
中国陆架海的沉积模式与晚更新世以来的陆架海侵问题
黄河人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
晚更新世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环境变迁
冲绳海槽浮岩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A STUDY ON THE TURBIDITY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 AREA OF THE
OKINAWA TROUGH
海洋沉积学的若干名词解释
冲绳海槽浮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含氟性的讨论
STUDY ON SUSPENDED MATTER IN SEAWATER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南黄海浅层声学地层的初步探讨
BURIED PALEO-CHANNEL SYSTEM IN THE WEST YELLOW SEA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南黄海夏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海底资源开发中的灾害地质问题
中国近海细粒级沉积物中的方解石分布、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气候变化及海岸环境
沉积物选择性起动机理及其在砾石沉积临界值分析中的应用
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
RIVER DELTA (ADRIATIC SEA, ITALY) AND THE HUANGHE RIV ER DELTA
(BOHAI SEA, CHINA) SEDIMENTATION IN EASTERN CHINA SEAS
海洋风尘沉积物与环境气候效应
西菲律宾海风成沉积物的研究
大洋钻探与大洋地壳研究
末次冰期以来陆架环境演化及沉积作用
SEA SURFACE SALINITY AND BOTTOM WATER OXYGENATED CONDITIONS IN
WESTERN EOUATORIAL PACIFIC MARGINAL SEA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AGE
加深对山东沿海泥沙运移与环境研究
南黄海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中韩联合调查
中国陆架沉积模式、海洋风尘沉积、冲绳海槽的火山沉积和浊流沉积
末次间冰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突变
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应用前景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方法
中国海洋调查(1958~1960) (Marine Investigation in China)
东海陆坡及相邻槽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域分析
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氖、氩同位素组成
大洋钻探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贡献
深海极端环境及其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西太平洋--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优先战略选区
附录
秦蕴珊百味人生
学一点古典文学大有益处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海洋地质学与海底石油问题

章节摘录

  3 西太平洋蕴藏着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3.1 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占有独特地位  西太平洋是全球最著名的汇聚板块边缘之一,发育着全球最老的洋壳(1.8亿年)和地球上最年轻、最壮观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是全球唯一可以同时观察到板块消减与增生的区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问题集中在汇聚板块边缘,如板块构造动力学、地震的孕育机制、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大陆增生模式和海底流体活动等。许多大型研究计划,如国际大陆边缘计划、俯冲带构造细节计划、地震带实验以及大洋钻探计划等均将西太平洋作为最重要的研究靶区。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是56Ma以来菲律宾板块俯冲方向和残留洋脊俯冲的过程和机制问题。解决了这些科学问题就像拿到一把钥匙,不但可以打开西太平洋岩石圈演化史的大门,还可以为中国东部新生代的矿床分布规律和岩浆活动、岩石圈减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中国边缘海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等提供新的视角。  3.2 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独具特色的海底热液活动  海底热液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海洋地质领域的重大发现,与其相关的重大资源问题、环境效应问题和非光合作用的“黑暗食物链”等生命过程已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洋科学研究的焦点。作为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的结合点,海底热液系统与其系统内存在的极端生命现象是研究地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最佳对象。许多科学家预言,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将是继板块理论之后又一全新的重大理论突破。因此,海底热液活动研究是国际许多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成为极富挑战性且前景诱人的科学研究领域,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未来十年、十五年海洋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际上对深海热液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洋中脊区域,如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等,对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研究的广度相对薄弱。然而,不论是从地质构造背景和岩浆活动等深部过程的角度,还是从环境效应和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与大洋中脊的热液系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因此,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就是回答它们与大洋中脊相比其典型特征在哪里,演化机制如何,不同区位的弧后热液系统之间有什么关联。  洋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分布着夏威夷-帝王海岭、麦泽伦海岭、卡罗林海岭、翁通爪哇海台等著名的海底山脉。这些海山系统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演化重大历史事件,承载着丰富的轨道尺度及亚轨道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信息,孕育着特殊的海山生态环境。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基底的结构构造、形成年代和漂移轨迹、海山沉积物和环流系统、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是其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这些科学问题全方位的深入探求,将为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及其边缘海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的线索,同时为我国深海生物和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通道。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秦蕴珊文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