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季水河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季水河 编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理论导引》面对怀疑文学本质存在,质疑文学本质探讨,否定文学本质论的声音,首先回答了“什么是文学”这一理论难题,并对文学本质作出了新的解答。《文学理论导引》在保持教材基础性和稳定性特点的同时,努力跟踪中外文学的当代发展与中外文学理论的学术前沿,密切关注中外文学新的动态、新的走势与中外文学理论的当代趋向,及时吸收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保证了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

作者简介

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省邻水县人,湘潭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著、参著教材和著作2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8项,曾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一、西方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二、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一、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二、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一、文学活动构成整体二、文学活动动态过程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教材特性一、教学性与学习性的兼顾二、研究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三、前沿性与稳定性的结合第一编文学本质论第一章 文学本质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述往一、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二、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三、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第二节 文学本质的界定一、生活源泉二、实践本位三、审美属性四、语言活动第二章 文学活动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界定一、形象性二、情感性三、虚拟性四、非功利性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一、世界二、作者三、作品四、读者五、媒介第三章 文学语言第一节 语言与文学语言一、语言及其特性二、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性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二、文学语言的审美性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四、文学语言的暗示性五、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第四章 文学审美第一节 文学价值与审美一、文学的价值生成现象二、文学价值的性质和构成三、文学价值的现实功能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属性一、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二、文学审美的展开三、文学审美的价值形态第二编文学文本论第五章 文学文本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界说一、文本与文学文本二、文学文本的内涵三、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第二节 文学文本理论的发展一、俄国形式主义文本理论二、英美新批评文本理论三、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四、解构主义文本理论五、接受反应文本理论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本理论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结构分析一、文学文本的结构二、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第六章 文学体裁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一、文学体裁的“二分法”二、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三、文学体裁的“四分法”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传统类型一、诗歌二、小说三、戏剧文学四、散文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现代发展一、影视文学二、网络文学第七章 文学形态第一节 文学形态界说一、文学形态的形象性特征二、文学形态的情感性特征三、文学形态的语言性特征第二节 形象与典型一、文学形象二、文学典型第三节 意象与意境一、文学意象二、文学意境第八章 文学潮流第一节 文学风格一、文学风格论述往二、文学风格的内涵三、文学风格的特点四、文学风格的形成五、文学风格的表现第二节 文学流派一、文学流派的涵义二、文学流派的成因三、文学流派的类型第三节 文学思潮一、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二、创作方法与文学思潮三、政治思潮与文学思潮四、哲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第三编文学主体论第九章 文学创作主体第一节 创作主体界说一、文学创作客体二、文学创作主体三、作者身份变迁第二节 创作机制一、感觉与知觉二、记忆与表象三、情感与想象四、灵感与思维第三节 创作过程一、素材积累二、艺术构思三、语言传达第四节 创作原则一、现实主义二、浪漫主义三、现代主义第十章 文学接受主体第一节 接受主体界说一、作品价值的实现者二、读者和批评家三、接受与创作的互动第二节 接受机制一、充满联想和想象二、饱含着丰富的感情三、渗透着理性的思考第三节 接受过程一、作品感知二、审美体味三、艺术领悟四、理性评析第四节 接受方式一、文学欣赏的创造性二、文学欣赏的差异性三、文学批评的理性四、文学批评的科学性第四编文学文化论第十一章 文学的传播视域第一节 文学媒介一、文学媒介的类型二、文学媒介的构成三、文学媒介的优先原则四、文学新媒介与文学新形态第二节 文学传播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二、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体裁三、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类型四、电子传播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五、网络传播与超文本第三节 传播与文学场一、传统视域下的文学场二、传播视域下的文学场三、新文学场的文化权力第十二章 文学的文化研究第一节 文化研究述往一、文化研究的缘起二、文化主义的重点三、中国的文化研究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一、文学与文化的相互观照二、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议题三、反思文学学科本身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文学本质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尽管在20世纪反本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过一些怀疑文学本质存在、质疑文学本质探讨、否定文学本质论的人物和著作,这些人物和著作还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平心而论,其影响面和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直到今天,不少学者还是对文学本质的探讨兴趣十足,文学本质论在被怀疑、被质疑、被否定的声音中走向了丰富与完善。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述往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最具魅力、最难回答的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即文学的本质问题;研究者最多、成果最多的领域也集中在文学是什么,即文学的本质研究领域。两千多年来,几乎每个文学理论家都思考过文学是什么,几乎每本文学理论著作和教科书都回答过文学是什么,可以说,人们关于文学的见解不可胜数。这些见解,按照观察视角类似、理论基础相同、见解表述接近的相似性原则归类,有三种类型的文学本质观。一、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本质观。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包括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等主要观点。换句话说,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再现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本质观。

后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繁荣的主要标志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考察:从质的方面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拓展了思维空间,深化了对文学本性的认识,突破了许多重大的理论禁区;从量的方面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数以万计,仅文学理论教材就有几百种之多。那么,面对如此繁荣的局面,我们还有必要再出版一本文学理论教材吗?我们的回答是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第一,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每一个研究者都是这个过程中的行路人,也都应该在其行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第二,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文学理论,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可以成为我们的基础并为我们所借鉴,但却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我们同样可以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研究的成果发表出来;第三,文学理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每一个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人都是这项工程的建设者,有责任和义务为这项工程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湖南、广东、浙江、江西四省十所高校的同仁共同编著了这部文学理论教材——《文学理论导引》。《文学理论导引》作为文学理论教材行列中的后来者,无疑从先行者那里汲取了营养,获得了启迪,同时,也有和先行者不同的特点。在体例结构上,面对少数学者怀疑文学本质存在、质疑文学本质探讨、否定文学本质论的声音,我们仍然坚持了文学本质探讨优先的原则,首先向读者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我们认为,作为一本基本原理性质的书,优先回答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是完全必要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创新不在于回避本质这一理论难题,而在于对这一难题作出新的解答。所以,我们仍从回顾文学本质探讨、阐明文学本质内涵人手,进而论述文学活动、文学语言、文学审美、文学文本、文学体裁、文学形态、文学潮流以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传播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培养理论思维,学会理论思考。在内容构成上,本书在保持教材基础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注意了研究性和前沿性,这既体现在跟踪中外文学的当代发展,关注中外文学新的动态与新的走势上;又体现在跟踪中外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关注中外文学理论的当代趋向上。我们不仅在每章中吸纳了当代学术成果,如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生态学批评成果等,而且增加了“文学文化论” 一编,重点突出了从传播学的视野、文化学的视野去研究文学。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保证了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品格。

编辑推荐

《文学理论导引》是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理论导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快递很快,书跟想象中的一样,我很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