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与重塑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作者:镇江博物馆 编,杨正宏 主编  页数:311  

前言

新世纪的十年,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抢救性考古发掘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难度大的问题,考古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尽管如此,全省考古人员面对紧张而又繁重的考古工作任务没有退却,没有怨言,而是把这艰巨的任务看做机遇和挑战,知难而上,勤奋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发掘任务。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通过一项又一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我们的考古队伍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工作能力得到了拓展,全盘协作的观念得到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意识得到了实践,在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中注重探索江苏文明发展的历史,研究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突出了考古发掘成果服务社会的责任,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江苏考古与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镇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谓人杰地灵,文化鼎盛。丰富的文物资源,充分反映了镇江先民们创造的璀璨古代文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镇江的经济社会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地上地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增多,且时间紧迫,工作量大。镇江的考古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栉风沐雨,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积极服务经济建设,配合国家和省、市建设工程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镇江的考古工作主要涉及的是对吴文化及六朝唐宋古城的研究。土墩墓的发掘是了解古吴国人与吴文化发展的很好内容。对镇江六朝唐宋古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对古代城市遗存进行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以及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的合力,来研究和复原古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面貌,剖析其演进中的一般规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历史借鉴。镇江六朝京口城是我国南方目前现存的三座六朝古城中最早且保存较好的,唐宋时期润州和镇江府比较繁荣发达,在南方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做更多更好的考古探索,为研究古城的文化特色,探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

内容概要

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是近十年来镇江考古工作的重点,先后发掘了凤凰山、三城巷、十亩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鬼山等商周遗址以及许家沟、门口田、庙山、秀才墩、双墩2号墩等土墩墓。其中,丹阳葛城堪称近年来镇江地区吴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吴文化乃至吴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汉、六朝考古是镇江考古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近年发掘的汉六朝墓葬多达二十余处,其中不乏一些重要文物的出土,如华山墓地出土的银凤钗、“优山美地”小区出土的青瓷扁壶、龟形水盂等都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镇江在城市考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先后发掘了唐宋城垣、宋代仓储、元代石拱桥等。     本书是对镇江近年来考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总,内容既有发掘成果的总结,也有部分文物研究方面的论述,年代上迄商周,下至明清,以遗址、墓葬资料为主,内容丰富新颖。

书籍目录

近十年来镇江考古新发现丹阳三城巷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镇江十亩山遗址发掘报告丹阳葛城遗址勘探试掘简报镇江官塘桥镇鬼山遗址发掘报告镇江大港双墩2号墩发掘报告丹徒辛丰薛家村大墩、边墩发掘报告镇江沿江台形遗址和土墩墓调查报告溧阳天目湖庙山土墩墓发掘报告溧水县秀才墩发掘报告溧阳天目湖门口田土墩墓发掘报告镇江辛丰金家坟汉墓发掘简报镇江高资乌龟山汉六朝墓地发掘报告镇江都天庙工地汉—宋代墓葬发掘简报镇江新区银山公园汉六朝墓葬、明代房基发掘简报镇江“香江现代名城”汉—清代墓葬发掘报告镇江焦山《瘗鹤铭》碑刻水下考古第二次打捞简报镇江中轩房地产项目工地六朝墓发掘简报镇江“优山美地”小区六朝墓发掘简报镇江“冠城国际”项目工地六朝墓群发掘简报镇江“东城绿洲”工地六朝墓发掘简报镇江丁卯“钻石铭苑”六朝墓地发掘报告镇江“魅力之城”一期工地六朝墓发掘报告镇江“魅力之城”二期工地六朝墓M13发掘简报镇江“南山华庭”工地六朝墓发掘简报镇江丁卯小窑湾六朝及宋代墓发掘报告镇江华山村六朝、宋墓发掘报告丹阳高楼村六朝、明代墓地发掘简报镇江教顶山东晋墓群发掘报告镇江唐宋罗城西垣考古勘探与发掘报告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考古发现——镇江双井路考古发现的宋元仓储遗迹和元代石拱桥镇江华地百货工地考古勘探暨试掘简报镇江长江路皇冠假日酒店考古勘探报告镇江金刚坟明代墓地发掘简报镇江发现两块“千人义墓”碑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近十年来镇江考古新发现镇江博物馆近十年来,镇江的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进行了大量抢救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从时代上来看,由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六朝到唐、宋、元、明,跨度达7000多年;从发掘的对象来看,有遗址、墓葬、城垣、桥梁、仓储遗迹等,类别比较齐全;从考古形式来看,有传统的地面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也有水下打捞。这些考古工作取得了大批文物、标本,抢救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馆藏,同时获得了详实、科学的资料,为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新石器时代考古虽然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工作,但镇江地区乃至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并未像毗邻的太湖流域那样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谱系。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受到太湖流域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近年来发掘的凤凰山、仲家村、三城巷和十亩山4处遗址,都发现有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仲家村遗址新石器时期遗存,是目前镇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由于遗址主体部分已遭施工破坏,因而主要清理了一条灰沟。出土物大多为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兼有部分夹炭陶和少量的泥质红陶。夹砂陶多以砂粒、蚌壳等为羼和料;泥质陶片见有少量的施红色陶衣。器形主要有釜、罐、豆、器盖等。釜带有鸡冠耳及腰檐,罐施半月形錾,都具有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因素。该遗址还发现了一些石锛、砺石、石刀等生产工具。根据出土陶器器形、特征分析,时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期偏早,距今7000~7300年。1993年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曾对三城巷遗址进行过一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商周时期湖熟文化遗存。2002年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镇江博物馆和丹阳市文化局对三城巷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灰坑、墓葬。这两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未见葬具。M1发现有陶杯、豆、罐、纺轮各1件;M2发现玉鱼形饰、玉璜和陶杯,地层堆积中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黑皮陶、灰陶为主,有泥质红陶和少量夹砂褐、黑陶存在。陶器表面以素面为主,纹饰数量不多。部分夹砂陶器饰以捺窝、弦纹、附加堆纹;泥质陶器中刻画纹、镂孔纹和少量鱼鳞纹具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特征。器形主要有鼎、豆、壶、罐、杯、器盖、纺轮、錾手、器耳、圆陶片、鸟形器足等。

后记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十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规模加大,项目增多,时间紧迫,因此配合经济建设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成为一项繁重和紧迫的任务。镇江博物馆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市、县建设项目的考古工作,近年来无论是在项目的数量、考占的科学研究、获取的文物标本数量以及考古队伍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镇江博物馆有考古队员5人,技工3人,尽管通过培养引进,考古队伍不断壮大,但仍难以适应基本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大量人员主要精力集中在田野工作中,致使室内整理和资料发表工作相对滞后。为了使考古成果得到更好地展示,我馆决定集中力量对近十年来的考占成果进行整理,并编辑出版。本报告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商周时期台形遗址和土墩墓;二是汉、六朝及其他时期的墓葬;三是城市考古中的一些新发现。这三个方面大体上反映了镇江博物馆近几年来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和研究成果,是考古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以更加丰富的新材料凸显了镇江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质。一本报告集,三十几篇报告,分量上也许还不足,但真实反映出镇江考古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热情与智慧,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个人发展的坚实足迹,也是镇江博物馆考古工作发展的历史印记。考古报告以野外发掘工作为基础,既为前一阶段考古工作积累了资料,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了素材和可资借鉴的经验,又将引领新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报告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以往考古工作的总结,还预示着镇江博物馆考古工作跃升新阶段的开始。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市文化,“电新闻出版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研究员欣然作序。我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肖梦龙研究员,我馆顾问、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宝成教授在报告的撰写、审定、校核等方面给予了认真的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汪再非主任、段学庆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细致的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印记与重塑:镇江博物馆考古报告集(2001~2009)》是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记与重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