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于轼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第一版是1997年出版的。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全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时候。在这个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的变化中,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经历着重新定向的迷茫。过去所提倡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显然和市场经济相冲突。一个要无私奉献,一个要追求利润。究竟何者正确,理由何在,迫切需要回答。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本书从1997年初版到2002年的五年中,销售量估计已超过8万册。它不但在国内产生影响,也在美国和欧洲拥有许多读者,有个人和组织与我联系希望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这本书还获得了1999年安东尼·费雪的国际纪念提名奖。到了2002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社会的金钱至上思潮迅速泛滥。见利忘义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时候需要强调的不再是维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而是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对自利的克制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做了第二版的修改。讨论了为什么要克制自利,还增加了“道德与快乐”一章,旨在说明金钱并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六年后的今天,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又转向了公平和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是与道德有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明确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公平,一些公平貌似合理。其实是对社会有害的。所以我把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尽管这样,这本书还谈不上是完整的道德论述。我相信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会出现新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认真地思考,探索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本书自1997年岁末出版以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共有3个栏目采访了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许多中央和地方上的报刊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报道和评论;更有许多读者或写信或打来电话,同我就新形势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我获得了一份欣慰。道德是社会的共识,这么多的人士积极加入进来,正是我写作此书的本意。如果能做到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那么。这本书才真正得以完成。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力于许多同志的辛勤劳动,借此再版重印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苏彩桃女士、严奉强先生;海天出版社特约编辑薛亮女士;20世纪思想文库编委会执行主编陈大鹏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刘兴成先生;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讲师王骏先生;深圳文锦中学杨爱红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积极热情的努力,这部著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较好的质量与广大读者见面。最后,谨向对本书进行过报道和评论的众多媒体和广大的读者群众表示深切的敬意,感谢他们对本书出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祝愿我们的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内容概要

本书着重从两个方面讨论道德问题。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人胜的矛盾论证,它常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越能体现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应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书籍目录

第三版前言再版前言前言第一章 道德的悖论 1.君子国里的利益冲突 2.建立在互相服务基础上的社会是否可行 3.私心的均衡 4.何以私心需要克制第二章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1.善是什么  2.性善与性恶之争  3.“善行”与“德行”的区别  4.法律的道德基础  5.道德有没有经济价值  6.损人不利己  7.什么样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8.对公平的进一步思考第三章  道德是自发和演化形成的 1.合作比不合作好:道德观的萌芽 2.生存的艺术:自然经济下道德观的发展 3.家庭:道德的起源 4.儒教道德之缺陷 5.“为体”、“为用”之争 6.公德和私德第四章 金钱、权力——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 1.交换,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2.义利之争 3.商业的道德观 4.析“金钱万能” 5.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6.既要平等,又要公平 7.社会地位对道德实践的影响第五章 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职业道德 2.商业道德 3.劳动作为商品的道德意义 4.商品经济下的非交换关系 5.商品经济下的理想的道德 6.从通货膨胀到社会贴现率 7.市场经济下的非自利因素:责任感第六章 再造中国人 1.从对策论到囚徒困境 2.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 3.道德是社会的共识 4.道德可以强国,亦可毁国 5.让世界充满爱第七章 道德与快乐 1.快乐的帕累托改进 2.自己快乐,给人快乐: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3.不让全社会的痛苦有所增加: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4.博爱: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附录一 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 1.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随时存在着向混乱无序社会倒退的倾向 3.启动人们心中的道德资源 4.市场需要道德支持 5.从交通堵塞看道德的发生和巩固 6.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 7.钱!可用损害良心的办法赚钱,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吗 8.做好事不留名 9.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 10.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1.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12.对出租车司机说一声“谢谢” 13.以直报怨 14.为什么要讲宽容 15.经济学中人与人的关系 16.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17.道德与法治附录二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 1.经济学家:智慧与责任 2.经济学家的道德眼光 3.道德:经济抑或不经济 4.茅于轼在北京大学提出道德新概念 5.也谈中国道德的重建  6.现实关怀、道德忧患与民族复兴——茅于轼学术思想初评 7.中央电视台《商务书廊》栏目主持人杨平与经济学  家茅于轼对话录 8.平实以致远——记茅于轼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9.为什么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同时又是一个高尚的人——记茅于轼教授 10.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跋:一位学者的深沉忧思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道德的悖论1.君子国里的利益冲突18至19世纪之间,我国文学家李汝珍写了一本小说,名叫《镜花缘》。书里讲了一位叫唐敖的人,由于宦途受挫,跟随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游历。途中经过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小说的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在衙门里当差的小兵,作者有意用隶卒作例,因为隶卒有点特权,往往欺侮百姓)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赏光不肯交易了。”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接着小说又描写了另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中的买方认为货色鲜美索价太低,而卖方则坚持自己的货色既欠新鲜,又属平常。最后成交时买者尽挑了次等货物,引起公众议论,说买者欺人不公。买方只好将上等货与下等货各携一半而去。第三笔交易的双方是在银子的成色和分量上发生了争执。付银的一方硬说自己的银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银的一方则嫌成色超标,戥头又过高。无奈付银人已走远,收银人只好将他觉得多收的银子称出,送给了过路的乞丐。小说中关于君子国的描写,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双方让利和双方争利都会引起争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争论,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一个和谐、协调的社会。进一步的观察还可以发现,在现实世界的商业往来中,虽然双方都以牟利为目的,但通过讨价还价可以达成协议,而在无私的君子国里,讨价还价则不可能。小说里不得不借助于两个路过的老翁或一个乞丐,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幸亏乞丐是从外国来的。如果他也是君子国的人,则纠纷永无了结之时)。这里包含着一个极深奥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而利他却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其结果将是产生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这确实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由于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从动态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成“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宜于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矛盾。但长此以往,君子国将被“小人国”取代而走向消亡。从这一点来看,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由此,人类才有了创建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当然,从现实出发,为了减少争吵,每个人都应多一点关心别人,多一点克制自己的私欲。可是这一点如果变成了各方行为的目标。就会出现君子国里的另一种争吵。也许有人会说君子国里滑稽的争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可是本书的讨论会逐渐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部分确实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有类似的原因,或者说,是和利益原则的误导有关。第二,君子国里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首先要问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交易?不论是原始的以货换货,或是现代社会的用货币换取商品,交换的动机都是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些。如果没有这一点动机,人们为何不辞辛劳地去参加交换呢?我们每个人所得到的各种物质享受,从针头线脑到冰箱彩电,都是通过交换才得到的。如果绝对避免交换,每个人就只能到农村去种粮种棉花,用土坯垒房子,向土地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当然这样也可以勉强生存下去,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存了几万年。但他们绝对不可能享受任何代文明所提供的最起码的成果。君子国里的人已经有了国家。又有了市场,这就说明他们已经摈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选择了通过交换来改善自己物质生活的道路。既然如此。他们又何以要在交换的时候拒绝考虑自己的利益呢?当然,如果交换一开始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利益增进他人的利益,“君子”们的行为或许还可能发生。可是每一个参与过交换、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换,而在交换进行的过程中却又反对自己的利益,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动机是自相矛盾的。2.建立在互相服务基础上的社会是否可行过去在宣传学雷锋的时候,电视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群众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的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电视台作这样的报道,目的在于宣传那位学雷锋的好心人,观众的注意力也被他所吸引。但是如果没有那几十个人的长队,这种宣传就毫无意义了。可是值得思考的是,这几十个人完全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来拣便宜的。用这种宣传方式来教育大家为别人做好事,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拣便宜的人。过去人们以为宣传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附带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从社会的经济效益来看,这种义务做好事的行为也完全不值得推广。免费修理招引来的人,手里拿的多半是破损得厉害、本已不值得再去修的东西,有的干脆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现在因为可以免费修理,修理花的工夫再大,用的材料再多,也都是别人的负担,他们自己所花的代价只是排队要用的时间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花了修理用的材料,花了修理的时间和排队的时间,结果只是将一件很难再用的器皿修得勉强能用。如果将这些修理用的材料和时间,以及排队用的时间去从事更有效的生产活动,一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所以从经济效率看,这种义务修理的活动也是弊大于利。更有甚者,如果再有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替他去排队,自己不必花费这个代价,等待修理的队伍恐怕还会长几倍。这将是一个十分可笑的情景,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义务服务并且帮他们排队。,而受服务人专门享受他人所提供的服务。可见义务为他人服务的制度,必须以有一批享受别人服务的人为前提条件。这大概是鼓吹义务为别人服务的人所从来没有想到的吧。义务帮别人修理器皿,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原来从事修理业并以此为生的人,被这些学雷锋的好心人所排挤,他们可能是下岗的生活有困难的人。我丝毫也不反对向雷锋学习,他帮助有困难的人,这对社会是有益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要求人义务做好事,则把事情弄混乱了。这是歪曲了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些愤世嫉俗的人,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有钱人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没钱的人不得不委曲求全。金钱扭曲了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因此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彼此服务、不讲价钱的社会。农民无偿地为大家种粮食,工人无偿地为大家织布、做衣服,理发师无偿地为大家理发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是否可行,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涉及经济学很深奥的资源配置理论,不是几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但是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拿免费理发作例子,现在男人一般每三四个星期理一次发,如果变成免费理发,他们可能每星期都要理一次发。比较收费和免费,显然收费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理发师的劳动。更深究一步,在收费的情况下收多少钱最合适,或者理发的价格决定了理发师的劳动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收费低,理发的人会增多,理发师的数量就需要增加。其他一切工种的多少都是这样决定的。这就是资源配置理论。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盛行着互相免费服务的习惯。某家需要盖新房,亲戚朋友都来帮忙。一般是不付报酬的,顶多有一顿带肉的好饭。下次别人盖房,就用自己的免费服务作回报。乡间还有一些会修理电器用具的技工,他们为乡亲们服务往往也是免费的,只是过年过节乡亲们送一些礼作为补偿。这种不用金钱的交换不能准确计量服务的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不能得到发展,社会的分工得不到鼓励。可见金钱和价格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至于金钱取代了人情。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金钱侵蚀了人情就不要金钱。事实上人们为了有效使用资源将永远离不开金钱和价格,舍此别无他法。当然,我们也完全有可能建设一个既有人情又有效率的社会。3.私心的均衡甲、乙两人分吃苹果。甲捷足先登,一手拿走了大的。乙甚为不快,责怪甲说:“你怎么这样自私?”甲反问道:“要是你先拿,你拿哪一个呢?”乙答:“我先拿就拿小的那个。”甲笑道:“如此说来,我的拿法是完全符合你的愿望的。” 在此,甲拣了乙的便宜,因为乙奉行了“先人后己”的原则;然而乙却无法拣甲的便宜,因为甲并不奉行这个原则。所以当社会里只有一部分人奉行“先人后己”的原则时,必定这一部分人吃亏,另一部分人占利。长此以往,势必引起争吵。可见这种“先人后己”的原则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愿意实行的话,最终是行不通的。如果甲、乙两人同时都奉行这个原则,上述这个分苹果的问题仍旧无法解决。因为两人都要先拿小的,又会在新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正如在君子国里发生的事。不但两个人组成的社会里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许多人组成的社会里也有这个问题。如果全社会中除了一个人以外,其他的人全都奉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原则,将全社会的利益都归这一个人享用,至少在逻辑上还讲得通。如果连这个唯一例外的人,也转而奉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原则的话,则这个社会就无法存在下去,除非它的利益可以输出。再从地球上的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输出利益是没有可能的。产生这些矛盾的逻辑上的原因,在于从社会整体来看,不存在“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虽然对某一个具体的张三或李四来说,自己就是自己,别人就是别人,二者绝不会混淆。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每个人既是他自己,又是别人眼中的别人。 当“先人后己”的原则应用于他自己时,他应该后于别人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可是当同一个原则应用于别人时,他又成了别人,他的利益又应先于别人(另一个自己)得到考虑。这样同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究竟应该先于别人还是后于别人,就陷入了矛盾。所以“先人后己”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以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当然这绝不是说,先人后己的精神不值得称赞,或者这种行为不高尚。而是说,这种原则不能成为社会成员中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一定还记得,当“斗私批修”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时候,也正是一批野心家、阴谋家的私欲膨胀到极点,图谋篡权杀人的时候。那时大多数善良天真的老百姓真的相信“斗私批修”可以成为普遍的社会准则,因而真心诚意地身体力行。与此同时又有一批投机分子,他们窥察出“君子可欺以其方”,别人“斗私批修”,正是他们大捞便宜的好机会。他们以打倒剥削为借口去抄别人的家,却把抄来的金银财宝装进自己的口袋;他们号召别人“狠斗私字一闪念”,要别人为了革命的利益承认自己是叛徒、特务、反革命,以便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加上一笔;他们甚至不惜置人于死地,只要自己能图得一官半职。我们在前面只分析了“先人后己”在理论上的矛盾,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又证明了此种原则普遍推行时在实践上所出现的矛盾。现在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那时所提出来的许多口号正经受着质疑和批判。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原则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重新思考。有不少宣传材料仍旧用老一套的说教来要求群众,在民事纠纷调解中,甚至在法庭审判案件中,陈旧的观点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善于思考的读者对于前面提到的两个人分苹果的例子,一定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果说“先人后己”不能解决合理分配的问题,难道说“先己后人”或者说什么其他更高明的原则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苹果是一大一小。参加分配的就这么两个人,恐怕神仙也找不出好办法来。但是。在一个有交换的社会里,上述难题就不难解决。这两个参与分配的人可以通过协商取得一个双方都同意的解决办法。例如这一次甲拿大苹果。下一次乙拿大苹果;或者拿大苹果的人向拿小苹果的人支付一点补偿。在有货币的社会里,用后一种方法一定可以找到一种双方都同意的解决方案。只要将补偿的金额从最小的单位(一分钱)算起,逐步增加,一直到任何一方首先同意拿小苹果再加上补偿为止。因为最初补偿的金额很少,我们可以认为双方都愿意拿大苹果。当补偿的金额多到某个程度,甲、乙双方之中有一方同意拿小苹果加补偿时,另一方仍旧愿意拿大苹果并支付补偿,所以此方案是同时能被双方接受的,而且我们还可以肯定,补偿金额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超过大苹果价值的一半。因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小苹果的价值小到接近于零,拿小苹果的一方也不会感到吃亏。此时他拿到半个大苹果的价值,另一方拿到一个大苹果同时支付了半个大苹果的价钱,双方拿到的价值是相等的。所以在有货币的情况下,补偿的金额必定大于零,小于半个大苹果。我们有把握说,只要双方是理智地考虑这一问题,就不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具有利益的均衡点。

后记

本书自1997年岁末出版以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共有3个栏目采访了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许多中央和地方上的报刊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报道和评论;更有许多读者或写信或打来电话,同我就新形势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我获得了一份欣慰。道德是社会的共识,这么多的人士积极加入进来,正是我写作此书的本意。如果能做到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那么。这本书才真正得以完成。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力于许多同志的辛勤劳动,借此再版重印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苏彩桃女士、严奉强先生;海天出版社特约编辑薛亮女士;20世纪思想文库编委会执行主编陈大鹏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刘兴成先生;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讲师王骏先生;深圳文锦中学杨爱红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积极热情的努力,这部著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较好的质量与广大读者见面。最后,谨向对本书进行过报道和评论的众多媒体和广大的读者群众表示深切的敬意,感谢他们对本书出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祝愿我们的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倾心关注中国社会三十年而成的一部厚重之作,反思中国现实,拷问社会良知,2008年再度全新出版。那些在社会风气败坏时,仍能不为所动,坚守道德信条的人,是我闪民族的脊族。  ——作者这本书不作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余毒,而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对道德问题进行例行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南方周末》 与一般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相比,道德不啻是一项十分独特的领域,这是一片极易陷于枯燥冗长的沼泽地。所幸,与常见的道德说教大异其趣,《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道德问题,因此书中充满了别开生面、引人人胜的丰富内容。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继承了制度学派将道德观视为影响社会经济进程的非正式制度的观点,确立了道德作为“公共服务”的性质。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很久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人的道德信条,然而,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肯定追求自利是正当行为。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它与传统道德有何异同呢?《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就是这样一本讨论道德是非问题的作品。   ——中国中央电视台 茅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时代也可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遵循道德规范的人。他的道德形象最终会对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的复兴产生积极的影响。茅老师的所有这些贡献都将融入我们的社会与文明,并将超越生命,与社会和文明一起永存。   ——著名经济学家盛洪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主要是从经济学方面讨论道德问题的,但是却用一种自由轻松的随笔写法,列举大量生动的案例,进而加以分析和展开议论,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既是该书的成功之处,也是茅教授与众不同的特色。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 茅先生是一个数学功底很好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经济学家,这本《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某一侧面充分展示了茅先生的思想性。   ——北京大学副教授王骏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3版)》1999年获昨安东尼·费雪爵士国际纪念奖。倾心关注中国社会三十年而成的一部厚重之作,反思中国现实,拷问社会良知,2008年再度全新出版。  那些在社会风气败坏时,仍能不为所动,坚守道德信条的人,是我闪民族的脊族。——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4条)

 
 

  •   1.本书堪称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的拨乱反正。他以经济学的功底进行逻辑分析并指出一些传统道德观和道德宣传的悖论所在。2.茅老同时阐释了道德的经济价值和公平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论述道德的重要突破。我们被灌输的道德意识都是利他的,与利己相对立,这往往导致人们被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利己是人无可更改的本性,也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动力,某种程度上,道德正是基于人的利己本性而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漂泊荒岛的鲁滨逊却不必讲道德。遗憾的是,茅老对于同样困扰国人的公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细致。本人冒昧做一点补充。公平与平等有关,不能理解平等,也无法理解公平。平等,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平等指人的生命、尊严和精神平等,人不因出身、容貌、地位和财富等客观因素而影响其所享有的个人生命、尊严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既不是起点平等,更不是结果平等(“起点平等”或“终点平等”中的平等,并非现代文明社会的平等价值,而是条件或物质平均)。强行制造起点平等,如将所有人整容为同样的面貌,或强行达成结果平等,如分配财富令人人平均,却正是不平等的结果——由于容貌不同和财富不同的人并不拥有同样的生命、尊严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必须人为制造同样的容貌和强制分配财富。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必须有人设定标准容貌并分配财富,反而产生了背离平等价值的特权者,导致压迫和奴役。条件或物质平均,或许可以消除人因嫉妒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但这一乌托邦形态是人类不可企及的,共产主义试验所制造的灾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3.茅老指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我们还没有产生适应商品交换经济形态的道德意识,令我恍然大悟。我一直认为,中国式道德意识是强加的,是死水一潭,是束缚人的枷锁,这最终导致人们几乎砍断了这一绳索、从丛林开始(借用博友玩家的话)。茅老令我理解,原来中国式道德确实曾经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的落后和统治者一直借用这种原始的道德意识维持砖制统治,使得在人类社会形成并应随之发展的道德意识不能跟随社会变迁自然地发展和进步。4.茅老提出(中国式——博主加)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金钱和权力。后者似乎应是中国特色。茅老坦率指出,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权力则导致人的不平等。将丑陋的社会现象或所谓道德堕落归结为市场经济,显然忽视了权力主导的中国式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扭曲。茅老批评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不求甚解的实用主义作风。他作为一位专业人士和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阐释了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和前景,令我想起三百多年前大学伦理学教授亚当-斯密在对于人的道德情感之研究专著《道德情操论》的基础上,写出了奠定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国富论》。茅老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虽然比《道德情操论》还有差距,但至少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突破。
  •   茅于轼是一位跨领域的经济杂家,所研究的是“大经济”,当然包括了“道德”。《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无疑是中国道德版的《国富论》,如此系统得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道德”,让人读之酣畅淋漓,是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所学不到的。当然书中也有值得商榷的观点:比如在举例“范跑跑”时与马路上车辆互不相让、见缝插针的现象比较,说中国人平时没有绅士风度,并且把文天祥列为历史上的道德典范。其实,中国文化中一向讲求“大事不糊涂”,有时候可以“不拘小节”,文天祥在生活上就不是很“道德”——生活很奢侈,只是在国家这个大节上浪子回头,留得清白在人间。那些在马路上车辆互不相让、见缝插针的人,在地震面前也许还真的会成为“绅士”了。对“范跑跑”的不批判更应该从“人”的本性上去理解,毕竟不能要求人人都能成为“英雄”。
  •   本书从经济学方面讨论道德问题,将市场经济和道德进行结合,但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列举大量生动的案例加以分析和展开议论,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好书!
  •   此书从中国历史--上至原始社会的形成下至共和国成立,再到如今。用充分的论证让我清楚的看到了道德是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从中西方道德规范的比较--绝对顺从--民主,以相对身份为主对--客观实际为主,重自然经济轻第三产业--重商重利。我现在只看到了第一章,但茅于轼老先生以其独到的道德视角让我看清了许多纠缠许久问题的答案,比如该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对待儒家推崇的一些伦理规范在新时期要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这本好书!!
  •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作者从全新角度诠释道德的真实含义。
    文章中讨论了社会中的贫富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促成社会长治久安。值得深思。
  •   先生的道德学著述,是中国新时代市场经济下对道德问题的新思维,这种全新的时代,对中国传统道德、对西方基本道德理论、对中国近几十年的从属政治的道德说教,构成了哪些巨大的冲击?应该咋样架构新道德,以服务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先生无疑是一个最杰出的思想探索者,无畏的思想勇士!
  •   2000年左右,拜读了茅先生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感触颇深。前段时间有人对茅先生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甚至谩骂。我想一位年逾8旬的经济学家,还以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传播同胞,不至于成为“砖家”吧?! 既然想知道别人的思想,一听其言,二观其作,故一口气买了4本茅先生的著作。
    总的感觉, 茅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生活中的现象的经济学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道德修养,一则修身养性,二则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茅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   倾心关注中国社会三十年而成的一部厚重之作,反思中国现实,拷问社会良知.
  •   从经济发展的眼光来谈道德,这里面有博弈论的味道。道德只是一种个人的休养,要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法律强有力的执行,这样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
  •   以前被灌输的一些道德观念,似是而非,总感觉有些不对却又不知道不对在哪儿,茅先生从日常生活入手,理性的分析道德,别开生面、深入浅出,易读易懂。现在正在看茅先生的另外一本书。
  •   茅先生以浅显易懂的逻辑推理向我们介绍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颠覆了一些传统看法(中学政治说所宣扬的资本主义社会是道德堕落的温床等),以及道德存在的必要性。可以说,道德也是一种“生产力”。
  •   之前看过不少儒家思想的书籍,虽然认识很肤浅,但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有点兴趣的,茅先生的著作还未开读,不过从序言就吸引我了,现在的社会的道德前景是不容乐观,我们任重道远。
  •   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非高深,也不能算作足够的专业,对于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的分析和批判却是深刻的。提出来的问题值得认真去思考。
  •   茅老的这本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虽然已是三版印刷,但是百看不厌,耐人回味,值得认真学习!
  •   中国人的道德问题是近年值得研讨!
  •   看了一半了 感慨诸多 很多以往的认知有了新的冲击 金钱和道德的平衡在如今的社会扭曲变形 可是这本书却道出别一番味道~还在拜读中
  •   暂且不说茅先生本人是个怎样的人吧,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本书的内容。本书深沉的剖析了国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未来的道德又将何去何从?这本书是大部分学者所推崇的,这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吧
  •   看了几页,先评五颗星,我只看了第一章就忍不住要上来给他评上五颗星,说得太好了,这一章的内容就胜过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本经济学、道德的书。我估计全书看完,我想给他评十颗星。
  •   很敬佩茅老先生,
    在做学问的同时又很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写出来,
    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评判,
    没有居高临下地摆理论摆公式,
    也没有单纯地说教,
    而是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明白,
    举例子讲故事,
    通俗易懂,
    即使一点经济学基础都没有的人也容易接受.
  •   许多看似“公理”的论段,经茅老如剑之笔分析后纷纷倾倒。茅老不愧为天才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鲁迅。深入浅出的分析、忧国忧民的情怀、充满智慧的论述,阅后让人掩卷长思。
  •   读过之后,对现实的评价就是“道德沦丧”
  •   道德,要仔细的看这本书了。
  •   可以不用大道理去讲道德,写得不错
  •   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奠基之作。本书贯彻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深入剖析,角度独到,文笔老辣,很值得一读。当然各种观点见仁见智。
  •   很深刻的书,还没看完,看作者买的,多些理性和敢性(不是错别字,勇敢的意思)来看社会,影响社会总是好的,支持。
  •   茅于轼是位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值得敬重!
  •   作者茅于轼,是个很厉害的人。还有很多书没看,明年看吧。
  •   在当今以学术GDP为导向的社会,有如此“含金量”的书实在不多。

    现在的“**”分两类:
    (1)剪刀浆糊拼凑的书,只为升职称用;
    (2)胡乱翻译成中文的外文书,还是为了升职称。
  •   喜欢,作者提到要利己不损人很赞同该观点
  •   茅于轼先生的作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   经人推荐购买了本书,很好的书,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   喜欢茅老师的书,从第一版到第三版都买了。
  •   这本书早就读过,见老有些无知之徒谩骂茅老,再买一本,只为在精神上支持这位有良知的老人。
  •   老师推荐的书籍果然不同凡响,通俗易懂,道出了很多问题。
  •   早两年借了朋友的看过,属于对自己观念影响很大的一类书籍,所以收藏。
  •   关于经济学的哲思,很棒的书。
    这样的书只能属于小众,作者和张维迎类似,也彼此相惜,很多东西,时间会证明。
  •   慕名而来,重新定义中国人!
  •   这本书很不错 我们需要好好思考。。
  •   客观的评价了历史,让人受益匪浅
  •   速度快,书本完好! 内容很吸引人!
  •   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非常好。超赞的,多多了解别人的思想。。。
  •   他不懂中国文化
  •     文风简洁,阐释透彻,回味无穷!
  •   1月20日就购买了,说1月24日到货,现在查看了一下,还没发货,我周六就回家了,咋办?物流不给力呀!
  •   说真话的书
  •   用心去读,不带任何成见的话,你一定会有收获。非常感谢作者,亦非常敬佩。
  •   这本书确实值得推荐 而且不是很难 很容易看懂
  •   规范行为,滋润心灵,启迪智慧。
  •   内容很充实,就是纸质不怎么好.
  •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   学习班推荐的书,很好,值得一读。
  •   好书,通俗易懂,学者良心。
  •   书很有深度,对提升思想很有帮助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很有深度值得拜读
  •   茅老的书总是最好的
  •    老师推介的,
      

      
      翻了几页,感觉不错。
      
      还没看完,具体暂时很难说清。
  •   书还没有看,别人推荐的,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   语言平实,但字字珠玑,耳目一新,赞!
  •   矛老的杰作!!!
  •   在书店见过,当时没有买,终于下定心买下来。
  •   茅老的思想,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   茅老的书都该买都该看都该精研!!!
  •   知识非常多,很好。
  •   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很有启发。
  •   很多观点我们都明白,可是没有去细想。
  •   只恨晚读了好几年!
  •   诠释价值观……
  •   节假日还送到家了,真是不错。
  •   老师推荐的书,很好!值得一看!
  •   有深度,有内涵,值得读,总的来说,不错
  •   非常好,一语中的
  •   这本书不做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余毒,而是主要大量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对道德的分析、金钱的看法、罪犯和法治分析、战争的看法),对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用简单逻辑来展开理性的分析和阐述独到的见解,这是一本难得好书,可以推荐给我的家人和朋友看。
  •   没看这本书前,我也在思考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在哪里,中国社会道德的明天会是怎样。网络、报刊、杂志、影音媒体每天都充斥着这样那样关于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事情,这几年来愈发明显,让我深深为中国的明天感到忧虑。茅于轼老师的这本书从新中国建国几十年来的许多事件向我们反馈了这么一个信号,中国社会的道德在一点一点的丧失,社会的不公平在扩大化,但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无以去改变这种现状。我相信中国社会的现状,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但改变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刚开完了人大和政协会议,会议宣称中国不搞多党执政,中国已经形成了特色的法律体系;从另一面,我们又不时的从各方面听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呐喊声,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我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两种声音好像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互相作用,一个要这样,另一个却要那样,不是互相矛盾的么。中国人的道德一定会是建立在幸福感上的,怀疑、仇恨的社会情绪下不可能有形成一个有道德感的社会,也不会培养有道德感的人,扭曲的社会也必将恶性循环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幸福感又是建立在公平上的,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而公平要靠制度和法律作支撑,只有找到一个突破口逐步改善,我们的社会才有充满阳光的明天。
  •   发展经济当然要重点研究经济因素本身,但是经济发展决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它离不开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经济伦理的支撑。在这个方面马克斯-韦伯已经做过深入研究和深刻阐发,简而言之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圣经”。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研究解决精神文化支撑问题,必须建立健康的经济伦理。这是一个重大课题。茅于轼先生作为经济学家针对我国的情况,对经济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作了认真思考研究,值得研读。
  •   不错啊!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思维!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道德的力量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受益匪浅!
  •   买来看看,几十年后看看是否应验
  •   皮都折成那样了怎么还发给客户啊
  •   通俗的经济学入门书
  •   茅先生的好书
  •   可以参考的一本书
  •   茅老的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